-
1 # 黑白歷史說
-
2 # 尋找不答應
在《水滸傳》中,有三個智囊人物,一是智多心吳用,二是入雲龍公孫勝,三是神機軍師朱武。這三人中,堪比范蠡、諸葛的只有兩個,神機軍師朱武和入雲龍公孫勝!至於吳用,那只是個多次連舉人都考不中的鄉村教書先生,說他是個陳平都是在抬舉他。
我是比較喜歡朱武和公孫勝這兩個人的,因為他們人品不錯,又有真才實學,像魯智深、花榮……也是很不錯的。但要是問朱武和公孫勝誰更厲害的話?我覺得是公孫勝厲害一點,因為在《水滸傳》故事的結局裡,官居武奕郎都統領的朱武最後帶著樊瑞去投奔公孫勝,跟著公孫勝這個一早就逃離梁山的人學道。
公孫勝算不算梁山的人呢?可以說算,也可以說不算!不算的理由在於公孫勝“身在曹營心在漢”。他上梁山是被逼的,至少是不樂意的!他的一生,兩上梁山,又兩下樑山,最終勝利的從梁山的泥潭中脫離。至於公孫勝為何一定要脫離梁山,我認為最為關鍵的一點在於:道不同不相為謀!
一、公孫勝的第一次上梁山與脫離
公孫勝是一個有理想,有正義感的人。他的出場,是為了打劫梁中書的生辰綱,因為他覺得梁中書獻給蔡京的生辰綱是不義之財,“取之何礙”?即沒有心理負擔、道德壓力,是正義的事情。他去找晁蓋是聽說晁蓋這人“義氣”,對普通百姓不錯,是個值得投奔的“明主”。
生辰綱事洩後,他和晁蓋上了樑上,和吳用利用林沖除掉王倫,把晁蓋推上寨主的座位。這時候,公孫勝是沒想走的,他和晁蓋有同樣的理想——劫富濟貧!但是宋江上了梁山事情就不一樣了,最明顯的就是權力之爭。
宋江絕不是什麼善茬!在江州時就直接發號施令,挑戰晁蓋的權威。晁蓋心大,沒在意就是了。上梁山後,帶來的人都聽宋江的命令,客強主弱。而晁蓋的老幫底,除了林沖公孫勝和大大咧咧的劉唐,基本都離心離得。吳用狗腿子似的就轉投宋江,三阮被拉攏,白勝可有可無,座次都排到後面去了。
晁蓋不是沒意識到這些變化,關鍵他是沒往壞處去想。晁蓋這種人當兄弟是可以的,你看他好歹是富甲一方的地主,為了吳用這些貧賤朋友都甘心去劫生辰綱。但是當最高領導是要命的,都快被架空了還想著兄弟義氣。你看連小囉囉都被宋江拉攏了!與晁蓋劫富濟貧不同的是,宋江是殺人放火,快意吃酒吃肉——最後演變成殺人放火,做大做強,招安換官皮。
梁山的正義風氣變了,又陷入權力之爭,首領又是扶不起,公孫勝夾在中間不好過,只能選擇逃離。換句話說,即使暗示晁蓋說宋江有“得隴望蜀”之心,晁蓋這種人也未必相信,畢竟晁蓋和宋江認識幾十年了,公孫勝才幾天?還不如一走了之,或許晁蓋還會當作一種警醒。
二、公孫勝的第二次上梁山和脫離
公孫勝藉口“回家照顧母親,三五個月回”,然後就一直沒回。他這時不願回,一是因為晁蓋死了,梁山上基本沒有志同道合的同伴。二是看透了梁山上的所做所為。雖宣稱替天行道,但實際做著“殺人放火,做大做強,好引起朝廷注意,降下招安”的勾當!梁山上也多是小人、惡霸、野心家的彙集地。沒什麼值得留戀的。
宋江等人也沒想要叫公孫勝回,直到打高唐州受挫才想到得讓公孫勝回梁山!吳用自己有幾斤幾兩自己是很清楚的,自己搞不定了,得把能搞定的公孫勝“請”回來,派了戴宗和李逵去請。戴宗據說跑得快,但更重要的是他是宋江心腹,吳用和宋江還對戴宗“面授機宜”一番。順便帶上莽夫李逵,這個凡是對宋江有利的都敢幹的打手。
公孫勝是不願再上梁山的,但是李逵的斧頭會告訴你:你上那是聽話,不上也得給我上,由不得你。你不是藉口母親年邁和師傅不許麼,我把他們都砍了!
公孫勝和他的羅真人師傅或許不怕李逵和戴宗,也打得過他們,但是他怕的是梁山上源源不斷的騷擾。公孫勝最後去徵求師傅的意見,其實是想他師傅拿主意,幫下忙。結果他師傅也認慫,先忍著。看似說了一大堆廢話,其實是是在談判。
公孫勝的第二次上山,其實是被逼的,最多隻是去幫個忙。在他後來的日子裡,需要他出手時才出手,絕不主動,時刻都在找機會離開。在徵遼國是,羅真人和宋江進行了談判,讓公孫勝“去幹大功”,然後宋江“放回”公孫勝,不過宋江毀約。直到征討完方臘,平定了王慶,公孫勝直接辭行——我已仁至義盡了,再不放我走就要和你拼命了(公孫勝和他師傅估計很厲害,連盧俊義都打不過第一高手李助,他卻能做法弄掉李助的劍),宋江無可奈何的同意了。公孫勝連辭別酒都沒喝就走了!
-
3 # 深圳湯三
原先的理想是除暴安良,替天行道,梁山眾兄弟大部份都是被官府破害而落早粱山的,相信很多梁山兄弟都不願為了腐朽不堪的朝庭賣命,而還有人忘想著要為朝庭掃除奸黨,重震朝剛,而這個人偏偏是被世人奉為及時雨的宋江,公孫勝看出了宋江的心思,自己也無法改變其想法,也只有隱退這條路了。
-
4 # 張紅心
不想多講,反正不是逃跑,原因是早已看透宋江是投降招安派,人多勢大已不能逆轉,又想起自己是出家人,早些離開是非之地,再圖另舉。明哲保身。
回覆列表
公孫勝有過兩次“逃跑”:
第一次是回薊州探母,一去不返,宋江曾派戴宗尋訪,未找到,後宋江攻打高唐州,戴宗與李逵二度前來,方找到,且公孫勝不願回梁山,後拗不過二人,又有羅真人法旨,方才回梁山。
第二次是徵完遼、田虎、王慶,回東京路上。公孫勝遵從師父羅真人回汴京而返家的偈語,拜辭宋江等眾好漢,正大光明的離開,從此與梁山再無瓜葛。
公孫勝從投靠晁蓋,智劫生辰綱開始,公孫勝與晁蓋、吳用等人拴在一起。之後落草梁山,逍遙度日,喝好酒,吃瘦肉,閒時修道,戰時上陣,與兄弟們相聚,真的是風光無限自在天。
然後自宋江上山,一切開始發生變化。梁山好漢不再是嘯聚山林、逍遙快活的江湖客,反成了追求功名利祿、聽命於昏君奸臣的名利仔。公孫勝有點不適應,更不喜歡,於是飄然遠去。
公孫勝為何離開梁山水泊?僅僅是因為宋江嗎?不,還有其他原因!
一、追求不同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晁蓋為主,大夥得過且過,雖不甚興旺,卻輕鬆自在。沒有煩心事,大家追求的都一樣—反對招安,佔山為王,兄弟齊心,給多少錢都買不來的。
宋江上山,追求的是為國出力。且帶來許多兄弟,也都想著衝出八百里水泊,圖個封妻廕子,名垂青史。宋江人馬越來越多,梁山的企業文化已經逐漸從義薄雲天向精忠報國轉變。
這一點,公孫勝不敢苟同。公孫勝好財,不然不會劫生辰綱,但公孫勝不圖名,不為官,他是出家人,對這些虛妄之物,不屑一顧,故而他只能選擇離開。
二、修為至上公孫勝一直修道,是道士,完成智劫生辰綱之後,廣有錢財,生活有了保障。公孫勝飽暖思煉道,希望自己的道術能再上一層,更進一步。
然後梁山水泊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兄弟相親,哥們相愛,這樣的場合,讓公孫勝難以清心寡慾,專心向道。
梁山多次征戰,殺人放火,殺氣太重,這地方,這些人,對於公孫勝這樣一個出家人,是魔障,也是大違公孫勝向善本心。
為了修為提升,為了道法增強,公孫勝只得割捨兄弟情義,回到師父羅真人身邊,去追尋自己的天人合一,羽化成仙。
三、職位難堪公孫勝是梁山元老,是梁山中資歷很深的人物。一直屈居晁蓋、吳用之下,列第三位。看似很高,卻是吳用副手,是一個有名無實的虛職。
宋江上山以後,公孫勝再下一級,成了第四,還是吳用副手。
公孫勝身懷異術,呼風喚雨,懂陰陽,曉八卦。是在梁山當副軍師的嗎?決計不是!是來做國師的!
北宋時期,道家昌盛,更有道人(陳摶老祖,林靈素等)登堂入室,成為皇帝身邊的紅人,位列國師,那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職位與權力。
在小小的梁山泊,多次征戰、功勞頗大的公孫勝居然排在第四,還是虛職,是可忍孰不可忍!
一怒之下,公孫勝負氣出走。
四、師命難違羅真人是北宋有名的得道神仙,能知過去未來。公孫勝對他高山仰止,推崇備至,言聽計從。
羅真人在公孫勝離開薊州,與李逵、戴宗共赴高唐州之約時,曾言“逢幽而止,遇汴而還”八字箴言。公孫勝必然時刻謹記,打完王慶,其境遇正合這八個字,公孫勝聽從師父言語,灑淚而別。
五、個人恩怨梁山一百單八將,看似鐵板一塊,其實也有不少矛盾。若說兄弟之間,必然沒有隔閡,沒有隔夜仇,那是牽強。
宋江攻打芒碭山,公孫勝收服樊瑞。宋江沒有徵求過公孫勝意見,立刻就讓公孫勝傳授五雷天心正法。
宋江是老大,沒有權力干預公孫勝如何教徒弟。這是干涉私事。何況五雷天心正法是公孫勝從羅真人處新學的,威力無窮,還不知道適不適合樊瑞這等修為呢。
宋江的多管閒事,必惹公孫勝心裡不快。再加上後來招安等等,用著我時,親如家人,不用我時,棄之敝履。公孫勝心裡幽怨。
二人矛盾,逐漸積壓,一朝撕破,公孫勝離開。
六、鳥盡弓藏梁山接受招安,馬不停蹄,不斷為北宋朝廷掃清禍患,立下赫赫戰功。百姓歡欣鼓舞,大臣垂頭喪氣,皇帝擔驚受怕。這一點宋江不明白,公孫勝卻看得透徹。
古往今來,有多少功臣能得善終?幻想衣錦還鄉,落得身首異處。
公孫勝選擇激流勇退,見好就收。不受朝廷封賞,也不再為國效力。
直接就撂下一句,拜拜了您那,道爺顛了嘿!
結語公孫勝先一步離開梁山好漢,並非逃跑,而是其中好多原因,錯綜複雜,交織一起,使公孫勝發展再跟這幫人待下去沒有什麼好結果。
不利於自己的發展,選擇離去,與領導理念不同,選擇離去,有沒有覺得跟現在的職場很像。
公孫勝:我就是任性,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