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頑童166114716
-
2 # 成武暢通
這都是閉關鎖國造成守著金山銀山活成了乞丐一樣!
閉關鎖國是中國歷史上最愚蠢失敗之國策,這個政策讓中國國力經濟到文化,軍事無不與世界嚴重脫節,造成中國在近代史上節節敗退,忍受許多無辜之屈辱,無數無辜百姓因此而喪命。人們不經疑惑,清朝統治者為何要執意使用閉關鎖國政策呢?他們的目光難道真的如此短淺嗎?
我們常常對於清朝統治者的自詡天朝上國嗤之以鼻(乾隆帝語:“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願不借外夷貨物議通有無。”)的確,驕傲自大是清廷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一個重要原因,但絕對不是唯一的原因,下面我們來詳細瞭解一下清朝統治者實施閉關鎖國政策的歷史背景。
早在明朝中後期,由於日本倭寇常常偷渡到中國沿海地區,隨後在那裡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明廷曾多次派遣大軍剿滅倭寇,但這批倭寇似乎殺不完,殺了一批又來一批,讓統治者無比頭痛,後面明朝政府想到了一個辦法就是實施嚴厲的海禁政策,這裡可以說是閉關鎖國國策的開端。但必須說明一點,明朝的海禁並不能真正意義上等同於後面的閉關鎖國政策,因為有明一朝始終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閉關,一直都在嚴厲實行海禁而已(明朝海禁即嚴格審查海關交易物品)。到了明朝末年,明朝國內局勢大亂,民庭無暇顧及海禁,海禁也慢慢地名存實亡,沿海貿易從此又恢復了繁榮昌盛的樣子。
清朝統一全國後,反清勢力始終無法真正意義上根除,許多反清勢力一遭追殺便逃到海上(眾所周知清朝水軍實力不強),清軍驛走後,他們又回到陸地,繼續進行反清事件,統治者擔心外面的洋人和反清漢人聯合起來反抗清朝,於是下令加強對各海關的控制。到了清朝乾隆年間,驕傲自大的乾隆帝徹底忘記了前朝皇帝對於禁關的初衷,他自詡天朝上國,不僅僅嚴禁進出口交易,還在內部大肆打壓漢人讀書人,使得大清全國對外口岸全部關閉,閉關鎖國政策由此真正開始了。
後面的嘉慶,道光二帝雖有救國之心,但無治國之能,他們沒有準確意識到清朝落後的根本原因,而把注意力都放在倡行節儉這樣的表面工作上來,清廷的落後於是愈發無可挽回了。
-
3 # 曉鐘樓主
清朝經濟發達,人口大增--乾隆時期已達三億,相對使糧食作物的產量需要更加提升。清朝採取開墾荒地、移民邊區及推廣新作物以提高生產量。由於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經濟農業也相對發達。手工業方面改工匠的徭役製為代稅役制。產業以紡織和瓷器業為重,棉織業超越絲織業,瓷器以琺琅畫在瓷胎上,江西景德鎮為瓷器中心。清朝商業發達,分成十大商幫。其中晉商、徽商支配中國的金融業,閩商、潮商掌握海外貿易。清朝曾實施海禁政策,直到佔領臺灣後,沿海貿易才稍為活絡,貨幣方面採銀銅雙本位制。康熙晚期為防止民變,推行禁礦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工商業的發展。
雖然清朝有著許許多多領先於世界的各個方面但,唯海貿一事是清朝之一大弊,不敢睜眼看世界必然為世界所遺棄!
海外貿易
清廷自身的小農經濟,形成了自給自足的迴圈經濟,不用擴大內需自然就閒置的對自身資源的有效利用,而外需方面則對於民間海外貿易厲行海禁政策;對於外國來華貿易,仍沿襲明代的朝貢制度加以控制。最初與清朝發生朝貢關係的,主要還是南洋和東南亞諸國,但有許多限制,如貢期和隨貢貿易的監視等都作了嚴格的規定。對於西方殖民國家來華商船的限制就更嚴。只許它們停泊澳門,與澳門商人進行貿易,每年來華貿易的大小船隻,不得超過二十五隻。1685年才允許外商到前述口岸通商
廣州十三行
清廷放寬海禁後,准許外商在指定口岸通商後,逐步建立了一套管理外商來華貿易的制度,主要有公行制度和商館制度 [13] 。浙江、福建與廣東地區盛行海外貿易,人民時常與日本、琉球、東南亞各國及葡萄牙、西班牙與荷蘭等西洋各國展開貿易。到十八世紀還有英國、法國與美國,其中英國幾乎獨佔對華貿易。西洋各國與日俱增的需要清朝的絲綢、茶葉與甘蔗,然而清朝對西洋事物需求不大,使得中國對外貿易呈現大幅出超的情形。大量銀元流入中國,增加貨幣流通量,刺激物價上漲,促進商業繁榮[13] 。在此期間,中國沿海以泉州、漳州、廈門、福州與廣州先後崛起,成為貿易大城,操控對外國際貿易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由於外商頻年不斷的掠奪和違法行為,清廷只保留廣州一地為通商出口。到十九世紀,英國在印度種植鴉片,並且大量銷往中國。這使得中國對外貿易逆轉為入超。鴉片的問題引爆鴉片戰爭,中國戰敗後門戶大開。南京條約不但開放廈門、上海、寧波、福州、廣州等五口通商口岸給外華人。隨後陸續的不平等條約使外華人大量來華投資,並且建立租界,加速對清貿易[13] 。
其二則是開化民智
八股文
雖然八股文不是清朝自己想出來的招數,不過人家會改進啊,清朝的八股文絕對是控制讀書人思想的一大利器。大家看看范進中舉中的范進,就能知道這中東西到底能教育出來什麼樣的人了。清朝在科舉考試中不僅考忠君愛國的東西,也會自然而然的給讀書人灌輸”奴化”思想,長此以往人不變得愚昧才怪!
文字獄
文字獄可謂是清朝的一大特色(儘管文字獄早就有,但清朝把它徹底發揚光大,花樣也百出,所以說是它的特色),畢竟是少數民族政權,心理總是發虛,那隻能儘量在文化上控制子民的思想。焚燬大量所謂的反書,留下那些”有用”的書,這樣老百姓只能看剩下的書,思想上肯定變得越來越窄。這個道理就跟傳銷一樣,天天給你灌輸一樣的思想,早晚都會被洗腦。
閉關鎖國
儘管閉關鎖國不全是為了奴化百姓,不過這種政策徹底讓中國與世界失去聯絡。國外的先進思想和事物沒有辦法進入中國,自然華人的眼界只能越來越小。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經歷,如果我們一個月沒有出家門,當第一次出門的時候是不是有一種傻子進城的感覺。
在這些原因的影響下,百姓只能變得越來越愚昧,中國最終也落得個被人宰割的下場!這自然也就無法充分的利用中國自身所有的資源。
三則為武備落後
在乾隆時期數次戰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清軍的武備情況,清軍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準格爾叛亂時,仍然在部分使用火繩槍,並更多的使用弓箭手。發生於1757年的普拉西之戰,英軍僅以75人傷亡的代價,就用2900人的軍隊(英軍900印度兵2000)大敗7萬孟加拉軍隊,孟加拉軍隊傷亡500多人。英軍槍炮的合理配置,防水防潮設定,以及密集火力,都是當時的清軍遠不具備的。
美國國父華盛頓,其實與乾隆是同時期的人,更是同一年去世的,在1775年到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火槍已經是十分普遍的制式裝備;而此時在法國的拿破崙透過1799年的霧月政變登上了歷史舞臺,並逐步建立了“歐洲第一陸軍”,這一時期歐洲強國不僅在武器裝備在領先於大清,戰爭形勢也遠遠高出了大清帝國統治的想象。
落後:落後的不只是武器,而是麻木的思想
實際上,在1547年法華人馬漢就已經發明燧發槍,取代了轉輪火槍,而在200多年後的1848年,就是在鴉片戰爭後,遂發槍退出歷史舞臺,但是在大清時代,火繩槍和火繩槍工藝卻一直未被淘汰,而清軍直到清末時期,依然有大量軍隊裝備火繩槍。
在乾隆朝,英國馬嘎爾尼訪問中國時,發現清軍仍然普遍裝備刀槍弓箭等冷兵器,閃閃發亮的頭盔只是皮革頭盔刷了漆,而士兵的盔甲不過是棉布上加了些金屬片,而此時的歐洲國家早就已經進入了熱兵器時代,軍隊也開始圍繞熱兵器建設和編成,雙方的差距早已拉開,而此時的乾隆以及清朝官僚們,仍然沉浸於太平的美夢之中,不僅十分鄙視馬嘎爾尼介紹的新式武器,同時也沒有過發展武器的想法,依舊操練這弓馬刀劍。
其實,早在明朝清繳倭寇時,明軍就以繳獲日本發展的火繩槍,因為十分重視,也就仿製發展成為鳥銃,也就是新式火繩槍;雖然清代時期,也曾經學習土耳其的方法,發展了鳥銃的使用方法,但由於滿清統治者更重視弓馬齊射的“老本行”,“紅衣大炮”、火繩槍等的操練和裝備也遠不如“老本行”,所以在火器武備上就再也沒有多大的進步。
-
4 # 面具皇冠
清王朝起於白山黑水間,民族靠著勇武建立王朝,不善管理、不懂發展,儘管王朝起用了大量漢臣,可對漢族的防備之心都沒放下過,重要崗位還是交由滿族八旗子弟,滿八旗前期勇武過人,後期迅速腐敗只懂享受不思進取、坐吃山空,害怕改革動了他們利益讓漢族崛起,就把精力放在了享受貪腐和壓榨漢人上,放著金山銀山不知用,等被八國聯軍打上門割地賠款時後悔都來不不了。
-
5 # 彈指千年
中國有句古話“捧著金飯碗要飯”,意思是本身就有珍稀的資源,自己卻不知道利用。而把它用在近代大清朝身上是再也生動貼切不過了。大清朝的愚昧無知,活生生的把自己的優勢消耗殆盡,同時推行的閉關鎖國政策又再一次的把自己逼上了絕路。
縱觀世界不難發現,中華文明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文明的延續使得中華文明有著深厚的底蘊,這樣的積累在明朝後期,大清初期達到頂峰。之後歐洲諸國透過大航海時代進入高速發展的時期,而中國則進入最封閉的清朝。
應該說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清朝閉關的鎖國,讓自己逐步落後於世界潮流,大清把自己的五觀全部矇住,成為井底之蛙,坐井觀天。最可笑的是乾隆那句“天朝物產豐盛,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以通有無。”這是大清閉關鎖國鐵一般的證據。
大清的閉關鎖國,事實上並沒有真正的中斷和外界的往來。相反的清廷每年的對外貿易量都有不少的增加,清廷用絲、茶、糖、瓷器、土布、書籍等商品,換取大量的真金白銀。只不過所有的對外貿易全部由政府壟斷,即“官商”橫行,對於民間自發的商業貿易,政府一直持打壓態度。嘉慶、道光皇帝都認為“民俗易囂,洋商雜處,必致滋事”,認為西洋的科技是“奇技淫巧”,所以對海外貿易、對洋人,都持牴觸態度。因此整個民間社會的商業經濟依舊處於一潭死水。
這樣的對外貿易其實對大清而言是百害無一利,除了清廷的白銀增加了,但是對整個國家來說沒多大的幫助,應該說這樣的做法是皇權專制的需求。所以要清廷是捧著金碗要飯,閉關鎖國,關閉了眼界,也鎖住了人心。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很複雜,清代科學技術發展初期,她怎麼去開發金山銀山啊,清代窮嗎,恰恰相反,康乾盛世獨領世界風騷近二百年無人能敵,只不過在清晚期因為國策出了問題,閉關鎖國,沒能趕上世界的大餐西方工業革命,所以強大的王朝崩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