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月半彎清風軟詩詞
-
2 # 抱混沌
知識是別人總結出來的概念和觀點,且大多帶著他們自己的角度,而我們自己藉由知識的積累和生活的體驗得到的體會容易接近真相。
-
3 # 奔跑的孫子
引別人的一首詩:
紙上得來終是淺
心中悟出始知深
不經風雪寒徹骨
哪得梅花透霧香
-
4 # 學而不才
不請自來!
“紙上得來終覺淺,心中悟出始知深”。我認為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書上得來的知識是膚淺的,不如學過、經歷過再自己領悟出來的道理深刻。
詳解如下:
一、句子解析:
1.《紙上得來終覺淺》:書上學來的知識是膚淺的,字義詞義句子的意思表面上都已經明白了,實際上沒有親身經歷,並不是真正的懂得了其中的深刻含義。
2.《心中悟出始知深》:書上學到過、經歷過,再從心裡自己領悟出來,是融會貫通的結果,才真正懂得其深刻意義。
二、這句話出處:
冬夜讀書示子聿
宋朝 陸游
古人學問無遺力,
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
-
5 # 天邊那片雲海
乍一看“紙上得來終覺淺,心中悟出始知深”這兩句話就感覺非常喜歡,字詞對偶,平仄對仗,哲理深刻,形象地描繪了人們關於學習和感悟的深刻體會和感受。然而,再三琢磨之後本人感覺有幾個問題不太清楚。這兩句話是對聯還是詩句?出自何處?意思是什麼?涵義是什麼?意義是什麼?
一、“紙上得來終覺淺,心中悟出始知深”出自何處?
顯然這兩句話是一副對聯,但這副對聯的出自哪裡呢?關於上聯“紙上得來終覺淺”,大家都知道,是出自南宋陸游的《冬夜讀書示子聿》: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而“心中悟出始知深”,作為“紙上得來終覺淺”的下聯可以在網上輕易找得到,其出處顯示最多的是鄂教版八年級(下)的語文課文《讀聯之悟》,作者是於沙。但作為單句,查其出處卻無從得知任何資訊。那麼它究竟是一句詩句呢?還是就是一句下聯呢?那麼又是誰寫的呢?說到這兒真是有點感慨,自己問了這麼多問題卻找不到答案,直感羞愧啊。且只恨自己孤陋寡聞,竟然不知道如此著名的句子出自何處。不過既已羞愧於孤陋寡聞,那就再來個無知者無畏吧,就亂猜一下吧。既然“心中悟出始知深”作為詩句找不到出處,那麼作為對聯的下聯可能是現代人後來寫的吧,又可能由於和“紙上得來終覺淺”這句詩句對偶成聯,極富哲理,因而成為經典的吧。
二、“紙上得來終覺淺,心中悟出始知深”的意思是什麼?
這副對聯表達的是什麼意思呢?既然上下聯出處不同,還是分開解釋為好。
1. “紙上得來終覺淺”作為一首詩中的一句,應該和整首詩放在一起來理解。那麼根據這首詩的背景和全詩的意涵可以得知,陸游在晚年教育兒子時表示,古人做學問、搞研究是全力以赴的,往往是從年少時就開始刻苦讀書學習,而到老年才能才取得成就。但是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畢竟是比較淺顯的,而如果要理解其中深刻的道理就必須要親自去實踐才能有效果。
2. 那麼如何理解“心中悟出始知深”呢?由於它是作為下聯出現的,只能對應上聯進行理解。根據課文《對聯之悟》可以得知它的意思是,讀雖然重要,但悟更重要;讀只能認識表層,而只有悟才能理解深層的底蘊。也就是說,在心中感悟出所學的東西是什麼,才會知曉所學的東西是深刻的。那麼,為了更好的理解這句話,應該看看“悟”是什麼意思。根據字典,悟的解釋是,理解、明白、覺醒。這樣看來,悟這個字應該指的是經過思,既思索、思考、思量、思想等的過程產生的結果,就是經過“思”之後理解了、明白了、覺醒了。那麼對於什麼理解了、明白了、覺醒了呢?根據上聯,應該是對於紙上得來的東西,也就是對於透過書本學來的知識,理解了、明白了、覺醒了。所以,似乎可以這樣解釋“心中悟出始知深”的意思,就是在心裡弄明白了書本學來的東西才開始知道它是有多麼的深刻。
三、“紙上得來終覺淺,心中悟出始知深”的涵義是什麼?
在分別瞭解了作為上下聯的“紙上得來終覺淺,心中悟出始知深”的意思之後,再來看看它們各自的涵義是什麼吧。
1. 根據陸游的《冬夜讀書示子聿》這首詩的背景和寫作初衷,作者應該是要教育或告誡他的兒子,對於事物的認識僅僅停留於書本知識是不夠的,要想深刻認識事物的本質,還必須要進行親身體驗或實踐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書本知識。而“紙上得來終覺淺”,就單句而言,強調的是,對於事物的認識總是依賴書本是不能深刻認識事物的本質的。
2. 那麼如何理解“心中悟出始知深”的涵義,則必須和作為上聯的“紙上得來終覺淺”加以對應對照來進行。作為對聯的下聯,需要與上聯對偶或對仗,兩兩相對、字數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對、意義相關。從對偶的角度看,心中與紙上相對,悟出與得來相對,始與終相對,知與覺相對,深與淺相對,但從對仗的角度看,或者說,從字字相對來看,除了始與終、深與淺,其它的字就對不上了,例如,心與紙不相對,中與上牽強相對,悟與得不相對,出與來和知與覺可以算順對,也就是說,作為下聯的“心中悟出始知深”與上聯不是完全的對仗。由此可見,這句下聯應該是相對於陸游的一句詩句而出的對句,可能其本意是要對作為上聯的詩句所表達的涵義相應或相對地表達其它涵義,就是說,要補充或完善上聯未盡的或不能涵蓋的意思。據此,似乎可以這樣理解這句下聯的涵義,既對於事物的認識必須理解了或明白了才能深刻認識事物的本質。
四、“紙上得來終覺淺,心中悟出始知深”的意義是什麼?
在瞭解了這幅對聯的兩句話各自的出處、意思和涵義之後,應該再來看看是什麼原因使得這副對聯能夠如此經典、如此得以流傳?或者這副對聯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1. 由於上聯出自人們耳熟能詳的陸游的一首詩,其意義不僅在於這句詩本身所表達的涵義,還在於這首詩賦予人們的啟迪和教育意義,既學習應該持之以恆才能學有所成,透過書本獲得的知識畢竟是淺顯的,而只有透過親身實踐才能完全掌握書本知識。顯然,上聯作為一句詩,連同整首詩實際上提出了一個哲學命題,就是知識和實踐的關係,說明了知識為始,實踐為終;知識重要,實踐更重要的深刻道理,而且業已成為至理名言。
2. 下聯作為上聯的對句,其意義在於補充、豐富和完善上聯未能涵蓋的意思,或者說,要表達與上聯相對應的涵義,也就是說,上聯說從書本上獲得的知識是淺顯的,下聯則強調,必須加上理解、明白或覺醒才能弄懂關於書本知識的深刻道理。那麼如此涵義的下聯也同樣賦予人們以啟迪和教育意義,既,學習知識很重要,但弄懂弄通知識更重要;讀死書、死讀書無益,學而不思則罔,不從內心感悟是難於掌握知識的。
3. 這副對聯無論分別來看還是整體來看,對人們都具有積極的啟迪教育意義。但具體來看,上聯因為出自一首詩而具有更完整的內涵和意義,既關於學習和實踐的關係的哲理。而下聯因為衍生於上聯,相對來看,其內涵和意義不盡完全相同,只是說明了只從書本學知識還不夠,還要加上理解、明白或覺醒才能學好。那麼與上聯的內涵對比,這句下聯並未涉及實踐及其關係。那麼此時,不要忘了《論語》裡與“學而不思則罔”相對應的另一句名言,“思而不學則殆”,沒有學習,只有感悟也不會有好的效果。因此,是否可以這麼來理解,“心中悟出始知深”作為下聯的意義只是涉及了學習的兩種方式的一種,就是“思”,而沒有像上聯及其整首詩那樣談的是學習和實踐的關係問題。因而,是否可以這樣認為,把陸游的《冬夜讀書示子聿》這首詩的其中一句拿出來作為上聯,再出一個同樣關於學習方式的下聯,是否割裂了原詩固有的內涵和意義,而作為對句出的下聯,除了在學習方式上有所補充之外,並沒有比上聯作為原句具有更好更大的啟迪教育意義呢?
當然,既然上聯出自於一首詩,下聯又衍生於上聯,根據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這首詩的整體內涵和意義,實質上,這副對聯涉及的還可以算是關於人們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問題,也就是說,無論從紙上學還是在心中悟,都是在認識,都需要實踐。如果從這個層次和角度來理解“紙上得來終覺淺,心中悟出始知深”,這副對聯還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的啟迪教育意義的。由此,不由得聯想到毛澤東的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迴圈往復,以至無窮的理論聯絡實際的理論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學說。如果說,這副對聯強調了對於書本知識,學與思或者學習與感悟是不同的學習方式的話,那麼透過實踐來檢驗書本知識則是更重要的環節,甚至是決定性的環節。所以,諸如倡導不斷地反覆地進行認識實踐的迴圈往復活動的詩詞歌賦等就一再地成為至理名言或座右銘,從而作為經典得以流傳不衰。
作為結論,我們應該明確這樣的道理,在學習欣賞諸如對聯等詩詞歌賦的時候,不要僅僅滿足於對對聯或詩句本身的意思理解,還要探討其作為經典所蘊含的哲理和對人們的啟迪教育意義。非其如此,至理名言也好,座右銘也好,就不能得到人們的喜愛、欣賞和流傳。
-
6 # 路尋寫作創富
紙上得來終覺淺,心中悟出始知深
學習肯定不能只靠書本,光學書本上的知識肯定是淺顯的,自己透過觀察、實踐、思考感悟出來的東西才是真正深刻的。
書本是別人的經驗,能不能轉化成自己的東西還未可知;而自己悟出來的東西是經過自己的智慧生髮出來的,是真正屬於自己的,是比書本知識要深刻的多的!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還有一句話,叫“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句話出自陸游的《冬夜讀書示子聿》,全詩如下: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意思是:古人做學問是不遺餘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畢竟是不夠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須要親自實踐才行。
所以,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是淺薄的,最終要想認識事物或事理的本質,還必須依靠親身的實踐,深理解。只有這樣才能把書本上的知識變成自己的實際本領。
紙上得來的東西感受總不是很深刻,要經過生活實踐中自身的真實體驗,要透過自己的感悟,才能獲得真正深刻的道理。
回覆列表
有思想,有想法,有理論,但是要想讓人更清楚明瞭就需要多實踐,而且要反覆實踐,才能證明理論的真實有效,做到實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