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邦友
-
2 # 張春龍
文化與商業關係密切,不然,怎麼會有儒商之說之稱。商業若離開了文化,成為奸商,就會在誠信社會被淘汰。商業蘊含文化所形成的商業文化不但講求貨真價實,而且注重與顧客關係的商業道德,商業禮貌,商業服務等內容。這就是商業要興旺,文化不可少,特別是市場調查,市場預測,市場運作等更是離不開文化。
-
3 # 野駱駝9777
文化與商業是什麼關係?
回答
在上世紀改革開放初期
我們國家就提出一個即響亮又實用的口號【文化撘臺,經濟唱戲】。
這句話的內在含義就是,充分利用好中華民族優勢文化魅力,來進行主導,包裝,完成,商業化的經濟改革,時過境遷,現在我們祖國強大了,但是仍然離不開用先進文化引領經濟繁榮發展的主題。
文化商業,商業文化,這是兩個不同的話題
文化商業,是文化領域裡的商業成分,包括印刷出版行業,文化教育事業,休閒娛樂場所產業,民營文化經濟產業,等等,文化領域相關產業。
商業文化,商業,其中包括的內容非常多,其中,商業文化是主流,在大量頻繁的商業活動中,體現出來的文化氛圍,就是商業領域內交流互動之中的文化元素。
【慈不帶兵,義不經商】【軟刀殺人是商人】這是古人給商人帶上的不善良的帽子,現代的商業文化,應該是【合法,誠信,公平,公正】。我認為這就是商業文化的根基和出發點。我們華人的商業經濟文化,是跟儒道禮讓一脈相承,講究厚道,講求以德善養商業。這是真正的文化與商業的和諧共榮,體戚與共的關係!
-
4 # 書盈人生
商業不一定有文化價值,文化一定有商業價值。但社會的發展既離不開文化,也離不開商業。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幾個概念:
什麼是文化?文化的哲學定義是相對於政治、經濟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是一切群族社會現象與群族內在精神的既有、傳承、創造、發展的總和。
什麼是商業?商業的形成初期是以物換物的方式進行的活動,後來發展成為以貨幣為媒介進行交換,從而實現商品流通的經濟活動。
什麼是價值?價值的本質是數量性存在,價值就是數量值。
什麼是商業價值?是不是可以理解為一切經濟活動的數量值,衡量這個數量值的媒介是貨幣,有具體數字。
什麼是文化價值?是不是可以理解為人類一切族群外在社會現象和內在精神活動的既有、傳承、創造、發展的總和的數量值,衡量這個數量值的媒介不只一種,且沒有具體數字。
李子柒-網紅-不一樣的網紅。勤勞質樸的古風形象,詩情畫意的田園生活,精雕細琢的美食,還有庭院前的編織和刺繡,無不在彰顯中國的傳統文化之美。手工和服飾,體現出了我們獨特的民族符號,每一碟菜餚、點心的製作過程,讓我們看到了中華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詩意悠遠。還有那山間採食材,樹上摘花果,院裡拔小菜的清新淡雅、隨性自在,讓我們也終於體會到了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意境。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除了李子柒這樣具有傳統文化之美的網紅,也有符合當下時代潮流的引領者主播、博主,比如也是時下非常火的薇婭、李佳琦,他們一個一年成交27億,一個是5分鐘賣掉1.5萬支口紅。有沒有、有多少文化價值?很難說,但商業價值巨大。
文化價值很重要,它是一種傳承,它推動了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商業價值也很重要,沒有商業價值,社會就不會進步。因為社會進步源於商業的推動,不論是從第一次工業革命到現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還是從人類經濟發展的每一個階段來看,商業價值都不可或缺,它推動了人類的經濟發展。
那麼文化與商業到底有什麼關係?
我以為是:相互推動、相互發展、相互成就。
-
5 # 三無展館
文化產業要有個人獨特鮮明的旗幟,胡亂模仿,只會被資本市場碾壓。它並非街邊的水果店,隨街道興衰而變化。要像隱士,修煉成精,隱居山林,自有高人三顧茅廬。
回覆列表
9月16日上午,中國文化產業領域首個“國字號”商會——中國民營文化產業商會在京成立。同時2013年文化產業峰會正式舉行,在峰會“釋放商業力量——商業驅動文化產業繁榮”議題討論會上,完美世界董事長池宇峰,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首席投資官、董事總經理李懷宇,時尚傳媒集團Quattroporte、《時尚》雜誌社創辦人劉江,北京水晶石數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盧正剛一起論道商業如何驅動文化產業繁榮。以下是嘉賓觀點選摘:
商業與文化之間的關係
池宇峰 :商業是船,文化是產品、貨物
資料圖
完美世界董事長池宇峰。
當主持人,讓嘉賓用一個比喻來說明文化與商業的關係時,池宇峰認為商業好比是船,文化產業則像船裡的貨物,如果沒有船的話,這個貨物是運不出去的。只有有了商業這個船,才能把文化運出去,擴充套件起來。
同時商業還是競爭,透過競爭,可以使文化產品、文化產業更加高質量和更加的精準。
池宇峰認為沒有商業的話,文化會傳播的很慢,保持在低質量。有了商業的話,會傳播得更廣,真正做成為產業,能夠影響更多的人。
李懷宇:商業與文化是一種 “狼狽為奸”的關係
找不到一個褒義的詞彙,李懷宇選擇了“狼狽為奸”這個詞。雖然有些不恰當,但只是為了說明文化與商業之間的關係。
在李懷宇看來,文化和商業可以各自存在的,但是如果它們之間嫁接的好的話,就可以發揮1+1大於2的效果。他舉了一個例子:比如說動畫產業。我們和美國的夢工廠動畫公司合作的東方夢工場,要保證動畫的成功,則是一個高度工業化的流程,首先要有創意,但是在創意的基礎上,必須要有一套科學的管理,有一套高效的管理軟體。這些對於保證他的質量、工期和有效投入成本的控制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說要將商業的元素和思維和創意結合起來,才能產生一個可以持續盈利的文化企業、文化產業。文化與商業的融合是能夠產生巨大的效益的。
劉 江:商業與文化應該是一種“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意象
資料圖
時尚傳媒集團Quattroporte劉江。 作為一個曾經做個記者、愛好詩作的文化人,劉江認為文化就是“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樣一種意象,一種感覺,一種很人文的東西。但是這首詩裡面前面有一句“我有一個房子”,而這個房子就是商業,沒有這個房子,那個春暖花開感覺是出不來的。但如果你只有房子,沒有那種感覺的東西,完全是工業化和商業的東西,那是很枯燥的。所以這麼來解釋文化和商業。它是一種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結合。就像我們做時尚雜誌,文化商品化也好,商品文化也好,時尚芭莎,能夠拍那麼精美的照片,沒有商業運作是沒法達到。
盧正剛:文化是根,商業是樹葉等表象
在盧正剛眼中:文化是根,商業是表象。人們可以做單獨的商業或單獨的文化,文化和商業是有一些邊界的。在商業匯入過程中,你要注意一些規則。不要背離文化最初的東西。比如數字版清明上河圖,本質不是技術,本質是文化在打動人心。
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資本和競爭的引入
用池宇峰的話講,他關於文化與商業如何完美結合表達得比較赤裸:商業就是交換或者服務,是一種形式。文化從商業角度來考慮,有很多種方法來促進其產品的發展,文化與商業結合,第一,要有資本的參與。文化產業要想發展,要先進行初始投資。資本要適度參與,才能使這個產業大發展;第二,寬鬆的環境引入競爭。池宇峰認為在一個領域,只要一個完善的體系和一個寬鬆的環境,透過充分的競爭就會產生好的產品。比如說網際網路,管制相對少些。透過充分競爭,網際網路會產出越來越多的產品。像影視作品。沒有競爭看到的都是傳統,有了競爭,就會有許多打動人心的東西。商業能帶來競爭,只有競爭才能推動這個產業真正的發展。有了競爭,文化產品才能越來越發揚光大。
中國文化產業:數字上欣欣向榮,背後有很多問題
資料圖
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首席投資官李懷宇。
談到中國文化產業發展速度,李懷宇認為從另外一個角度也體現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比較落後,比如從經濟上看,上海已經全國經濟成長速度最慢的一個城市,上海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階段。
“文化產業這兩年快速的發展,說明我們之前底子比較弱的,然我們還是比較欣慰的看到了這個增值速度是比較快的。比如說我的電影票房是最易顯示的。在過去幾年裡我們每年電影票房增長是30%,在2012年我們做到了130億的票房,2011年時100億。當時我們預測在8至10年內能達到美國的水平,美國是100億美金的票房。但是今年發生了出人意料的變化。截至今年6月30日,中國的票房就已經達到100億人民幣了,所以按正常的估計,中國今年的電影票房可能會達到220億元左右這樣的一個數字,所以,照這個速度成長的話,有可能我們用5到6年就可以達到美國的水準,從量化的角度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的文化產業似乎發展的還是比較快的”。
從量化的角度看電影票房,文化產業似乎發展的比較快,李懷宇也直言在這些數字背後,看到另外一個問題:這個100億電影票房其中50%來自好萊塢電影,還有50%來自本土電影。“之所以是50%來自好萊塢電影。是因為我們國家採取了進口配額制度,每年限制24部電影大片。如果取消這個限制,我們可能會有80%的票房來自美國電影,這樣也有可能,我們4年內就可以達到100億美金的效果,這個說明我們本土原創的能力和整個市場運作能力還和發達國家有很大差距”。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李懷宇認為中國電影收入來源很單一。他以迪斯尼做一部電影為例,《加勒比海盜》。迪斯尼做一部電影,他的全球票房可能是10億美金,但是它通過後期衍生商品、遊戲樂園、遊輪等系一列後期運營和服務,他可以創造100億元美金的價值收入。而中國電影票房賣完之後,就是賣給影片網站,電影票房佔85%左右,所以未來潛在收益是很小的。
所以在李懷宇看來,中國整個文化產業雖然有很大的需求。但是最缺的還是是創意能力和人才。“我們去好萊塢看,從洛杉磯周圍有30萬人的電影從業人員,水平都很高,他可以把整個產業支撐起來。那我們北京現在可能有10萬左右電影從業人員。未來中國,一方面文化產業市場在成長,另一方面人才團隊、內部創意能力需要培養,再往前看,是教育體制對年輕人創新能力的培養,這是一個體系。如果簡單看數字欣欣向榮,背後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