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106731378390紅日

    下士在笑道與用道之人,士以我理解應為士子,讀書人,是有學文的,也是道中人。這裡士分三等,上中下。上勤,認死理,中猶,隨大幫,下智,通變化。

    下士聞道。看著,聽著上兩等哥們一心走大道,一步一步毫無激情地慢慢走。跟他們講我有更好的道,更好的方法。叫都叫不回來,你說不笑他們笑誰。

    笑說他們只認大道,而不知還有小徑。大道甚夷,而人好徑。走小路,來得快。

    就像我們有時做事,反反覆覆,總能聽到有人來句假正經。嘲笑。

  • 2 # 史文今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問題,這句話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一章,老子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則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這句話有兩種解釋,第一種,士,代表古時的階級,上士代表貴族統治階級,中士代表中層富貴階級,下士代表普通百姓,這裡邊的道,表示皇權,天道。這種解釋是說,上士之人尊重天道皇權,始終按道理按國法行事。中士之人也遵守制度規則,但有的時候因為各種原因,還是按照自己的主觀意願行事。下士之人的處事風格完全按照個人意願行事,不顧後果,有好心人相勸反而引起他的嘲笑和不滿。這種解釋小編認為不是老子所說的“道”。

    第二種的解釋是,道,代表大道,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就連這個道都是我們硬加給它的名字,道是,無色無味,無往無來,無善無惡,不在內外,不在中間的這個東西,是我們為了瞭解它,而給他起了這個名字叫“道”。老子說,道,虛倪未離也,意思是“道”始終都在,我們每天都在行“道”,只是我們不知道它的存在。這裡邊的上士,是指,思想上的高潔之士,這種人因為宿世的修行,和善緣的積累所以一聽聞道,馬上行之,而且非常刻苦,因為他知道“道”的妙處。中士聽聞“道”若存若亡,是指,這種人也有宿世少量善根福田,也知道“道”的好處,但因為自己的業力的原因,所以被惡業牽引的,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尋找“道”的行動當中去。下士之人聽了“道”大笑之,因為這種人善根淡薄,福,智缺失,這種人即使你和他講解“道”,他也不理解甚至嘲笑你,因為宿世的福田善根不夠,只能隨著業力行事,一生惶惶度日。這就是大德所說的“緣”。所謂:醫醫不死病,佛渡有緣人。

    宣告一點,這裡指的不是身份,錢財,而是思想,智慧。道不是打打坐,念念經就能找到的,道,就是心,道也是佛,打坐唸經只是我們尋找道的過程而不是終點,所以佛陀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意思是,我說的法只是指導你修行的過程和階梯,等你找到了“道”,就連我說的法你也不要留,就像坐船一樣,到岸上了,就要下船,捨棄船隻。

  • 3 # 吳公子燎

    你想知道為什麼“下士”會笑?這個事得分二層來說:

    第一:先搞明白什麼是“下士”。

    孔子說:“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也”,這個下愚就是下士,也就是愚蠢的人。智商成問題,這樣的人有什麼特徵呢?下士不知道自己的愚蠢,反而認為自己很聰明,甚至是天下第一聰明。

    莊子裡說了很多這樣的下士,比如逍遙遊中那倆個自得其樂的小動物---蜩和學鳩。一隻蟬,一個灰雀倆人聊天,談論鯤鵬。

    蟬說:“你飛到我這裡,我飛到你那裡,倆樹之間,不過咫尺,扇一下翅膀就到了,幹嘛一飛九萬里啊,你說它是不是有毛病?”

    灰雀說:“可不是嗎,飛千里之遙,光糧食就要準備三個月,累不累啊?!”

    蟬和灰雀,嘲笑了鯤,奚落了鵬,覺得自己最聰明,幸福的不行。

    第二是下士為什麼聞道會笑。

    老子自己在這一章裡其實已經回答了。就是下面這段話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這段話是講道的,而且通篇用的是“正言若反”的方式來說。

    “道看見了好像看不見,前進好像後退,平坦好像崎嶇,真正的德也是這樣,上德反而看起來像谷一樣低下,潔白看起來像是有汙點,廣大看起來像不足,勤奮看起來像是懈怠,不變好像多變,大方無角,大器晚成,無聲勝有聲,無形最大形。”

    下士聽到這些話,怎麼會不大笑呢?他會說,這不是說胡話嗎?前進看著像後退,你到底是前進還是後退啊?

    而中士聽了這些話呢,就是將信將疑,迷惑到底該不該信。

    上士呢?把這些話當成至深的道理,不光相信,而且勤而行之。

    大道是粗俗淺陋的下士所不能理解的,就像蟬不能理解鯤鵬的志向和快樂,就像莊子說的:“至言不入於俚耳。”

    所以下士聞道就和蟬和灰雀笑鯤鵬一樣,自然要笑的。

  • 4 # 言者青青

    “下士聞道則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原文是這樣的:“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這句話出自春秋戰國時期老子的《道德經》。

    老子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意思是說:有悟性的人聽說“道”後深信不已,而且沒有一點疑惑,它就是這麼回事,並且勤勤懇懇、堅持不懈地去習練它,運用它。“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意思是說:悟性不高的人聽說“道”則有時將它放在心上,有時卻忘得無影無蹤。並且相信它和懷疑它的成分各佔一半,也就是半信半疑。既不全信又有些信,既不否定又心懷一定的疑問。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意思是說:完全沒有悟性的人,見識淺薄的人,一聽說“道”就大笑不止,認為荒誕不羈,表現出鄙視,譏笑的語態,持完全否定的態度。難道這是下士為什麼會“笑”的根本原因嗎?

    其實不然,如果人人輕易地能夠理解的話,那就不足以稱之為“道”了。以“不笑不足以為道”,只是年齡、文化、修養、興趣、愛好、悟性的不同,對“道”的認識和理解有著不同程度的差距而已。這不足為奇,實屬正常。

    這裡的“道”指的是什麼呢?是人生的哲學與道理。這個“道”本來就很奧秘,蘊含的道理很深,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

    總之,我們要理解“下士”們的笑,只是無知或不理解,即便是笑的話也是可憐的笑。因此,那些“上士”和“中士”更應該理解那些“下士”。而這部分“下士”人佔社會人群大多數,應該引起那些所謂的“上士”高度重視,要用熱情,言簡意賅,通俗易懂的道理,講給大多數人聽,使他們能聽懂,能接受為佳!

  • 5 # 顏小二述哲文

    這句話出自《老子》,主要表達了道家之“道”的特點,用一個比較好理解的具體化方式解釋,這句話就是在指明,“道”在追名逐利且完全喪失自我的人眼中是會讓人發笑的存在。

    也就是說,“道”屬於追名而失去自我之人無法理解而又荒謬的存在。

    從這句話中,我們不難發現,老子認為,嘲笑道家之“道”的人大抵都屬於“沉溺於物慾享受而喪失自己不自知”的人。其次,老子這句話亦指明瞭“道”的特點,這個特點與“下士”身上特性相對,將其歸結到為人處世上,即道家之“道”屬於甘處人下,懂得制欲之智慧。

    1、下士為何會笑?因為自身慾念太深

    道家的特色之一便是對人的過多欲望進行批判,但是此等批判不是叫人盲目制欲,而是不要縱慾,以免在縱慾中喪失自己,淪為被名利所奴役的“行屍走肉”。

    關於“下士”,《老子》書中是這樣說的: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則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放在人生層面來說,這句話指明有上中下三種人。懂得制欲之必要的人屬於上士,這種人會能夠理解為人處世之“道”,並根據“道”之特點去踐行“道”的精神,提升自己。所謂中士,就是說這類人能夠理解“道”之一二分真意,但是因為自己還無法完全拋開世俗之慾,於是他們有時候踐行“道”之制欲,有時候又有些鬆懈。所謂下士,就是指一些人完全為名利所奴役,他們彷彿就是為名利慾望而生,而所謂制欲給人帶來的身心提高等說法,在他們看來就屬“笑話”。有人說,老子這是把人分為三等?不是的。道家不太喜歡區分是非好壞。老子此舉僅僅只是表明“道”下落到人世的時候,因為每個人的修養經歷不一,會大致出現三種情況。同時,道家有“正言若反”之習慣。也就是說,老子借“道”將人分為“上中下士”,實則是在告訴人們,面對人世浮動之慾望,人有三種態度。一種人深知縱慾會讓人心靈空虛,於是時刻勤勉踐行“道”,以求保有一個輕快之身心。一種人知道縱慾會給自己帶來諸多麻煩,但是卻無法完全抵制這世間誘惑,於是時而縱慾,時而又從慾望中清醒;還有一種人,他們完全沉溺於慾望,所作所為不過都是為了物慾享受而已,於是“那些為了身心健康去制欲之人的行為”在他們眼裡,就成了“笑話”。

    因此,我們可以說,下士會笑之原因,就在於自身“慾念”太深。

    2、“上士聞道,.....下士聞道則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一語中“下落人生之道”的特點

    其實,“上士聞道,.....下士聞道則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亦表明了“下落人生之道”的特點。

    首先,“下落人生之道”的特點之一是,道家之道,下落到人生層面之意義,只有少部分人能夠完全理解。因為道家思想的對立面是“慾望”,“慾望”這種東西想要把控起來比較難的。再說,沒了慾望人也無法生存,因此,許多人將道家之制欲理解為絕欲,這是一個誤區。退一步來說,即便知道道家“制欲”真意,慾望最合適的那個點在哪裡始終是人們難以判斷的難題。所以,只有少部分人能夠懂得“道家”之“道”一思想中的真意且把握住合適的制欲之“節點”,繼而能夠合理勤勉剋制自己,在人世間踐行人世之道。

    其次,“下落人生之道”的另一特點在於其作用,其主要作用是教會人們如何制欲,以此讓人不至於沉溺於縱慾之中無法自拔。而“上士聞道,.....下士聞道則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這句話中的“下士”就屬於“沉溺於物慾”的典型,所以面對制欲這個對立面,對他們來說就是笑話。

    總結:道家之“道”下落到人生層面,某種程度來說,旨在教會人不在世俗之物慾流動中沉溺於名利,防止人被名利所湮滅。而文中所謂“下士之人”大抵屬於已經失去自我的人,他們的一舉一動皆為名利。同時,道家之“道”屬於可以幫助人們在名利物慾中保有自我之智慧,但保有自我很多時候就需要不那麼功利。於是對於完全沉溺與物慾中的下士來說,道家頗有些“有利而不圖”之意味的“道”,就顯得有些可笑了。

    若您覺得有啟發,請點贊關注,謝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大家對30歲還沒有成功的人看待的如此重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