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林子說心理
-
2 # 萱萱情感說事
作為一個敏感的人,我曾經很討厭自己。
和男朋友抱怨最近態度忽冷忽熱,他一句“你不要這麼敏感好不好”就把我堵得無話可說;和朋友聊天,感覺自己說了不該說的話而心緒不寧,連忙和對方道歉,結果對方卻說你“想太多了”……
你知道嗎,在敏感的人的世界裡,我們總是會小心翼翼地關注每個人的情緒:
“他剛剛對我說話態度有點奇怪,是不是我哪裡做得不好?”
“他不和我去吃飯,是不是討厭我?”
“隔壁的同事今天心情不太好,我也跟著有點喪了,怎麼辦?”
在我看來,敏感就是一種性格上的缺陷,所以我特別羨慕那些“沒心沒肺”的人。如果可以給自己的心加一道牆的話,也許我就不那麼容易被負面情緒所困擾。
然而直到後來我才發現,其實自己討厭的不是敏感,而是敏感帶來的多愁善感的狀態。
不讓自己困在敏感的世界裡
敏感者除了容易給自己製造無謂的困惑之外,也很難得到世界的溫柔相待。
很多人不太願意和敏感者打交道,因為“敏感”在大眾眼裡等同於“脆弱”、“玻璃心”。誰都不想自己不小心戳中了對方的敏感神經,也因此敏感者無論是在人際交往裡還是感情中,總是處於劣勢。
敏感這種事很不容易改變,哪怕你刻意告訴自己不要對外界的一切太在意,一旦觸發了某個場景,還是會習慣性陷入反覆糾結中。有的人會因為環境的變化而變得不安,有的人會跟著別人的情緒變化而變化,也有的會因為他人的一個眼神就反覆琢磨……
如果不能把敏感應用在提高洞察力和豐富自己的內心體驗上,你得到的只能是自我否定,而別人也無法走進你的世界。
正因為敏感本身讓我們接受到多於常人的內外刺激,如果不能學會更好地平衡自己的情緒,就會因為內心失衡而陷入自我否定的惡性迴圈中。
瞭解自己的敏感點,不讓這種特質拖累自己,我們才能擁抱內心那個豐富多彩的世界。
-
3 # 菁菁寳寶
“敏感想太多”的性格用到琢磨人上就是盲目 偏執 多疑的主觀臆斷,而用到比如讀書做學問上就是探究 求是 鑽研的科學精神
回覆列表
高敏感型人都非常喜歡自我消耗,發達的神經系統確實容易讓他們“想太多”,這導致他們在生活中到處碰壁。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克服這種“高敏感”。
1、認識到“敏感”不是缺陷,相反它可以豐富你的人格。心理學家榮格曾經說過:“沒有比把高度敏感歸為一種病理特徵更離譜的事了。如果真是這樣,那世界上25%的人都是病態的了。”
高敏感型人並不是什麼異類,只是比普通人稍微敏感一點。
林黛玉就是一個典型的高敏感型人,但是完全不妨礙她收穫大批粉絲,有人還覺得她的“敏感”十分可愛。
如果你總覺得自己與他人格格不入,覺得自己是不被喜愛的,總是把高敏感想的過於悲觀,那麼你終其一生,都無法真正接納自己。
2、利用“敏感”這個天賦去共情和反思。高敏感型人都有很好的共情能力。
不要小看這種能力,無論是在社交中、談話中、還是諮詢談判中,共情能力都非常重要。
利用共情的天賦,你能夠設身處地地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想事情,感受對方的情緒,覺察到對方未被滿足的或被忽視的需求,一旦你覺知到了這個需求點,那麼它將會開啟你通往對方內心的大門。
3、降低自己的標準,給自己設立合理的目標。無可置否,一個人越優秀,想要主動跟他認識的人也就越多。
但高敏感型人真正想要的,更多的是個人價值的認可,而不是個人成就的認可。
高敏感型人可以多嘗試對他人說“不”,同時適當地降低一下自己的目標,你會發現,確實有一些人“離開”了你,但同時,也有一些人靠近了你。
而這些人,是真正認可你這個人,而不是你為他們所做的事,才跟你成為朋友的。
4、擁有正確的認知,才能擁有健康的情緒。“敏感”雖然有它的好處,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對“敏感”可以無條件包容,畢竟它還是會時不時刺痛我們的神經,影響我們的情緒和生活。
想要不那麼“敏感”,改變認知非常重要,因為不是情緒決定認知,而是認知決定情緒。
情緒是一種本能的反應,一般是無法控制的,但認知,我們卻是可以主動選擇的。
如果你認為,“這件事不值得你大動干戈”,“這件事沒什麼大不了”,“這個人不是故意的”,你的情緒就會漸漸得到緩和。
5、狠狠地愛自己。高敏感型人的心理治療的首要目標,就是愛自己,關切自己,同情自己。
高敏感型人透過高標準來彌補自己的低自尊,但不斷的失敗又增強了他們消極的自我形象。
只有當自己覺得自己不夠好時,才想要活在他人的期待之中,這像是一個魔咒,每個人都不可避免。
但一個人心智成熟的標誌就是,要學會對自己內心的期待放手,因為“滿足他人的期待”永遠是一個無底洞。
人更應該學會愛自己,因為只有自己不會離棄自己。
要學會跟自己和解,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即便自己做的不夠好,也可以對自己說上一句:“就讓它這樣吧,至少現在我還愛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