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1號正人君子

    漢末三國時期,遼東公孫氏作為獨立的存在長達50多年。它能夠偏安一隅沒有被中原王朝消滅,我認為有幾點原因:

    遼東處於東漢帝國的東北地區,那裡氣候寒冷,路途偏遠,所以中原王朝征討起來比較困難,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不會去征討。

    群雄割據時期,各諸侯之間相互攻伐。所有諸侯都想盡快的統一東漢帝國的主要疆土,而偏遠地區的價值遠低於中原地區。如果去攻打遼東,花費的人力物力肯定要比打下中原地區的要多,而且就算打下來,遼東道路遠,資源少,管理不方便。所以不管是袁紹,還是曹操都肯定想先統一東漢帝國的主要領土,之後再去滅掉偏安的政權。

    漢末時期天下大亂,中原王朝對於偏遠地區的政權往往是採用羈縻之策。曹操統一北方以後,完全有能力滅掉公孫氏。不過公孫康殺掉袁熙、袁尚兄弟倆向曹操示好,而且表示臣服曹魏。曹魏明白公孫氏只是一個小的割據政權,對它的威脅是很小的。所以曹魏對公孫氏採取羈縻之策,而把主要的精力用來對付孫劉。直到後來公孫淵公然反叛,曹魏才出兵把它滅掉。

    孫權對於交州計程車燮也是如此,只要表示臣服,不反叛就好了,所以士燮能夠安然無恙。士燮的後代野心勃勃,所以也被滅掉了。

    遼東公孫氏雖然作為偏安政權,但是這個政權並不昏庸。雖然中原地區戰亂不堪,但是遼東地區在公孫氏的治理下百姓過上了幾十年的安穩日子,百姓對於公孫氏的政權也很認可。

    公孫氏政權的內部也比較穩定,除了公孫淵逼迫叔叔公孫恭之外,很少發生內鬥的事情。這也沒有給曹魏一個好的時機去滅掉他。

    所以我認為公孫氏因為征討困難,價值較小;公孫氏臣服中原王朝;公孫氏政權內部穩定等原因,所以它能夠在漢末三國的亂世裡獨立存在50多年。

  • 2 # 文史磚家

    但凡一提到三國,絕大多數人都認為只有魏蜀吳三個政權,卻不清楚在今天的東北地區,同時還存在著一個割據時間長達半世紀的遼東公孫氏政權,而這個政權最強盛時,一度還征服過北韓。那麼,這個遼東公孫氏政權是怎麼回事?

    遼東政權的創始人公孫度,出生在當地,年紀很小的時候,便隨犯法的父親逃難到玄菟郡(今北韓境內),因受郡守公孫琙喜愛,被提拔為郡吏,後被舉薦、徵召為尚書郎,從而入朝為官。

    公孫度的仕途起初非常順利,不到40歲便已做到冀州刺史的高位,但不久便因受讒被罷。國賊董卓上臺後,公孫度為求自保,利用同鄉好友徐榮(董卓部將)的關係,獲得遼東太守的職位。時在初平元年(190年),此時的公孫度剛好不惑之年。

    在講究門閥出身的東漢,由小吏發跡的公孫度剛剛就任家鄉的“父母官”,便發現周遭全是鄙薄輕視的目光,政令很難推行。公孫度深知,要想在亂世立威除採取高壓、暴力手段外別無他途。於是,公孫度便藉故處死遼東郡首縣-襄平縣的縣令公孫昭,隨即又誅滅當地豪族田韶等一百餘家,一時間遼東士民震慄。

    在以殺立威的同時,公孫度又授意親信大獻祥瑞,美化自己,並宣稱公孫家族將永久擁有遼東。此時正值中原大亂時期,各地軍閥互相混戰,根本無暇東顧這個偏居一隅的集團,從而為公孫度長期割據遼東提供了良機。

    不久,公孫度便自封為遼東侯、平州牧,但對外仍自稱遼東太守。公孫度自立後,對外東伐高句麗,西擊烏桓,南取遼東半島,越海襲取膠東半島北部的東萊諸縣,大力開疆擴土;對內招賢納士、設館開學,廣招流民、恢復生產,使得實力大增。曹操執政後,封公孫度為永寧鄉侯,並徵召其為武威將軍,但被後者婉拒。公元204年,公孫度在割據遼東14年後病死,由其子公孫康繼承其位。

    公孫康繼位後,開始對朝廷恃遠不服,甚至還動過西侵中原的念頭。然而不久後,曹操派張遼收復東萊諸縣,又接連擊破袁譚、袁尚、烏桓等勢力,兵鋒逼近遼東,才令公孫康大為驚懼。為表示歸順,公孫康命人將逃難至遼東的袁尚、袁熙兄弟殺死,並將其首級奉送給曹操,才使得自己的地位轉危為安。曹操為籠絡公孫康,便封他為襄平侯,進拜左將軍。

    公孫康自知無力與曹操為敵,遂致力於對東夷及北韓用兵,在建安十四年(209年),親率大軍重創高句麗,不僅攻陷其國都,還迫使其國王稱臣。隨後,公孫康又征伐北韓半島上另一支強大的集團-韓濊,並設定帶方郡進行統治,而此時半島南部的三韓也開始向公孫康表示臣服。

    至此,公孫康建立起一個勢力範圍東達日本海,北抵黑龍江流域,南包北韓半島,西接遼東屬國烏桓諸部的大割據政權,稱雄東北。公孫康卒年不詳,我們只知道他死後,因兩子均幼弱,所以屬臣便推舉其弟公孫恭接班。

    公孫恭繼任後的事蹟史料闕如,我們只知道曹丕稱帝后,曾遣使拜他為車騎將軍、假節,封平郭侯。然而公孫恭體弱多病、性格懦弱,望之不似人君,所以若干年後便被侄兒公孫淵取代,時當魏太和二年(228年)。而公孫淵,正是將遼東政權帶向滅亡之人。

    公孫淵繼任後獲封揚烈將軍、遼東太守,但他對這個稱號卻並不滿足,他真心想做的是燕王。為求得對抗魏朝的外應,公孫淵於233年向孫權稱臣,並請求其冊封。孫權大喜過望,於是不顧重臣張昭等人的勸阻,派遣大臣張彌、許晏等攜金玉珍寶渡海至遼東,並冊封公孫淵為燕王。

    然而公孫淵的本意不過是試探孫權對自己是否重視,根本沒想到對方竟然如此“誠實”,加之畏懼魏朝的攻伐,於是對孫權幡然變臉,公然誘斬吳使,並將其首級獻給魏明帝以表忠誠。魏明帝不明就裡,還以為公孫淵忠心可嘉,高興之餘還封其為樂浪公,進拜大司馬。

    然而公孫淵跟東吳交往的秘密畢竟“紙包不住火”,漸漸地令魏明帝有所耳聞,為解決這個隱患,遂於237年命幽州刺史毌丘儉以武力為後盾,攜書信印章徵召公孫淵入朝。公孫淵自知已無退路,遂率軍攻擊毌丘儉,竟然僥倖獲勝。擊退魏軍的公孫淵立刻自我膨脹,對魏朝的畏懼之心蕩然無存,遂於同年自立為燕王,並引誘鮮卑侵擾魏朝邊界,同時再度向東吳稱臣以求外援。

    次年,魏朝太尉司馬懿率軍四萬出征遼東,接連大敗敵軍於首陽山、遼隧,進而圍困襄平城。襄平城被困日久,城中糧盡援絕,出現大規模的人食人現象,迫使守將楊祚等人投降。很快,公孫淵全軍潰敗,在與其子公孫修及數百親信突圍時,被司馬懿的大軍捕殺。至此,割據遼東五十年、歷三代四任“當家人”的遼東公孫氏政權覆亡。

  • 3 # 歷史百家爭鳴

    要是說到遼東的公孫家族,大家可能都是一臉茫然,對這個家族沒有多少印象,可是要說到公孫淵,可能知道的人就比較多了,因為他曾在三國末期,自立為燕王,還建年號紹漢,不過後面被司馬懿大敗。那麼,為什麼公孫氏能夠佔據遼東這麼長的時間?

    公孫氏佔據遼東要從公孫度說起,公孫度趁著中原大亂,便公孫度趁機自立為遼東侯、平州牧,由此開始了公孫氏統治遼東的歷史。公孫氏能夠割據遼東,在於遼東獨特的地理位置,因為遼東遠離戰亂的中心,曹操壓根沒有空管遼東,畢竟遼東不像是中原腹地,是戰亂的中心,遼東相對來說是個偏僻之地,曹操不必騰出手來對付。就算曹操對公孫氏採取了強硬手段,公孫氏也是立即臣服,所以曹操就放過了他們,而這就給了他們發展的時間,公孫氏首先東伐高句麗,西擊烏桓,南取遼東半島,越海取膠東半島北部東萊諸縣,開疆擴土,而且公孫家族還大力經濟,招收流民,安定生產,這些措施都增強了公孫氏在遼東的影響力。

    遼東經過了公孫氏三代的經營,自然是有了穩固的政治根基,百姓們也大多支援公孫氏的統治,所以公孫氏能夠統治到魏明帝時期。不過公孫氏遲早有一天會被滅掉,畢竟魏國有著不一般的實力,魏國也不可能允許“芒刺在背”的,所以魏國一面招撫公孫淵,一邊派軍攻打公孫家族,不過開始毋丘儉沒打贏他,讓他沾沾自喜,自立為燕王,後面在司馬懿的領導下,公孫家族對遼東的統治正式滅亡。

  • 4 # 天飛鶴

    漢末三國時期公孫氏能割據遼東將近五十年的原因可以歸為四點。

    一是遼東處地偏遠,有著地理上的天然優勢。

    遼東地處邊陲,水則由海,陸則阻山,而且地勢險要,遼隧扼守遼水之險,遼隧西北是遼澤。

    《資治通鑑》:“遼澤泥潦,車馬不通”

    而且遼東和中原地區之間隔著烏丸和鮮卑,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亂入中原的混戰。遼東地區不僅遠離當時混亂的中原,還把中原政權和東亞諸族隔離開來,而且作為割據勢力,遼東公孫氏的發展都是以自身利益為主的。

    二是遼東公孫氏前三任掌權者的外交政策。

    漢末三國時期,公孫氏對遼東地區的割據起源於公孫度。在初平元年(公元190),公孫度清楚地知道東漢即將滅亡,公孫度對當時局勢有著深刻的認識,而且對未來也有著洞察力。

    他開始了對遼東的割據,先是從遼東郡分出遼西、中遼二郡,設定郡守,佔據了今天的山東省登州半島的部分地方。

    公孫度統治遼東時期,正是東漢末年各地割據、軍閥混戰之時,但是公孫度沒有參加中原混戰,而是據境自保,對內打擊本地的世家大族,對外東伐高句麗,西擊烏丸,又與夫餘聯姻,實現隔斷高句麗和鮮卑的戰略目的,以遼東襄平為中心,曾一度擁兵十萬,從而威行海外。

    其子公孫康嗣位後,依舊沿用其父策略,不參與中原戰爭,而且名義上順服曹操。公孫恭執政時期,政策也是一往如前,表面上都依附於曹魏,不與孫吳、蜀漢通使往來,採取據境自保的方式圖求發展。

    三是對遼東在經濟文化、行政區劃的合理開發。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相對於中原地區,遼東地區因為公孫氏的割據,成了一方淨土。不少士人流寓於此。

    葛劍雄在《中國移民史》中寫道:“人口在空間的流動,實質上也是就是他們所負載的文化空間的流動。”

    因為各種原因來到遼東計程車人,他們興學傳教,帶動了遼東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整肅當地社會風氣。

    在行政區劃方面,公孫氏開始是從遼東郡中分出遼西、中遼二郡,佔據東萊諸縣,後又將勢力延伸到北韓半島南部,設定帶方郡,便於其管理。

    四是處理和東亞諸族之間的關係。

    遼東地處邊踵,幾乎處於少數民族的包圍內,對於不同的民族,根據其情況,公孫氏政權有著不同的處理方式。

    夫餘處於鮮卑和高句麗之間,就採取和親的方式進行拉攏。對於高句麗這種一直不肯真正服從的民族採取武力措施,迫使高句麗政權向丸都轉移。

    總的來說,遼東公孫氏三代四主,在遼東地區割據近五十年,不參與漢末的軍閥混戰,據境自保,對外合理處理東亞諸族間關係,利用自身優勢良好發展,是公孫氏能割據遼東的重要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種植番茄施肥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