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歷史研習社

    “侘寂”,是根植於禪宗的一種日式美學。“侘”一詞意指孤寂與頹喪,最早見於鎌倉與室町時代的山林隱士,他們將物質的欠缺轉化為無形的精神的完滿具足,在粗陋中還原生活的本來面目。“寂”最初是指隨著時間流逝逐漸舊化,在事物老化的過程中,存在時間感以及由此帶來的樸拙、沉澱之美。

    

    “侘”字會意於“人在宅中”,陋室與俗世相區隔,帶來了孤寂而又自在的美感。室町時代,“侘”被千利休(1522-1592年)正式引入茶道。一改村田珠光時期的鋪張的茶風,千利休汲取了禪宗裡的空寂、無我之意,強化了茶道中一物不持的孤獨清減之感。

    據《山上宗二記》一書的記載,千利休將村田珠光、武野紹鷗時代的三個半榻榻米的草菴茶室,進一步簡化、並加以縮小,先是設計了三個榻榻米的細長的茶室,進而更縮小為兩個半榻榻米,甚至還在京都建造了一個半榻榻米的極小的茶室。於茶室中,主賓對座飲茶是為“和”,舉止平淡安閒是為“敬”,於人群中保持自我的覺知是為“清”,在靜中產生的時間流逝感是為“寂”。

    “寂”是“侘”的歸結,由“侘”而達“寂”,是茶會這一美學、心靈儀式的結束。《山上宗二記》一書由千休利的弟子山上宗二所作,書中還進一步提出了茶湯之會要有“一期一會”的心情,即透過一系列的茶道活動,水、飯、談、茶,使主與客靜心清志,由內到外自然湧現出一種“一期一會、難得一面、世當珍惜”之感,蒼涼而略帶寂寥。

    

    “侘寂”之美凝聚在行雲流水般的茶道之中,也流動在指縫間滑落的時間裡。“行住坐臥皆是禪”,把心緣在每一個動作上,就是“禪”的本意。隨著茶道的結束,主賓內心亦歸於寂靜,“無一物而無盡藏”,在無一物自性中找到生命的無盡圓滿。《南方錄》謂之:“茶道之秘事在於——打碎了山水、草木、草菴、主客、諸具、法則、規矩的、無一物之念的、無事安想心的一片白露地。”

    

    佛教中“無常”的體驗在日本顯得尤為深刻。頻發的自然災害、波雲詭譎的戰國時代,都造成了生命易逝的不安全感。而在這一方茶室的“侘寂”之中,外界的紛擾似已靜止,身心得到休養。茶道與禪宗的融合,成為人們迴歸自然、寄託命運無力之傷感的精神家園。

    千休利因擅長茶湯而先後成為織田信長、豐臣秀吉的茶頭,亦因茶道所奉行的理念而與武士階層的秀吉分道揚鑣。“侘寂”曾帶給他們遠離塵世的清靜自在,但慾望之盛的武士最終還是走向了自己的歸途。

    

    參考文獻:

    張楠,《侘寂的美學源流》

    王向遠,《日本的“侘”“侘茶”與“侘寂”的美學》

  • 2 # 瓷器鑑定真知堂

    真知堂鑑古

    侘寂是近年來在設計圈裡頗為流行的一個詞。指的是樸素又安靜的事物,它源自小乘佛法中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盤寂靜),尤其是無常。

    侘寂可以用以下詞彙來表示“侘”的概念:貧困、睏乏、樸直、謹慎、節制、冷瘦、枯萎、老朽、寂寞、幼拙、簡素、幽暗、靜溢、野趣、自然、無聖。

    失意而神情恍惚的樣子。侘傺出自屈原。意思是失意的樣子。

    《楚辭·離騷》:"忳鬱邑餘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 王逸 注:"侘傺,失志貌。"

    《楚辭·九章·哀郢》:"慘鬱郁而不通兮,蹇侘傺而含戚。" 王逸 注:"中心憂滿慮閉塞也。"

    三國 魏 曹丕 《弟蒼舒誄》:"侘傺失氣,永思長懷。"

    而千利休繼承了村田珠光,武野紹鷗的衣缽,在茶道中繼續尋求“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無一物中無盡藏”的禪宗最高境界。

    他將茶室縮減到4.5平米,設計上力求簡化室內裝飾,僅設一龕一瓶一畫一花,最早實現了極簡主義的設計風格。他令茶道回到了自然清寂的最初起點、

  • 3 # 王介南

    從最先開始瞭解日本美學,是從“物哀、幽玄、侘寂”開始。

    前幾天重新看了《尋訪千利休》,千利休是日本的一代茶聖,也是他將侘寂這個美學概念推向了極致。

    最先開始,是信了別人推薦時說的那句話,“也許看懂了這部電影,就明白了侘寂”。

    在概念裡,侘寂一般指的是樸素又安靜的事物。它源自小乘佛法中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盤寂靜。

    一直以來,我瞭解侘寂,但我從來不能好好說明這種感覺,或者像別人解釋。

    但是當我看完這部電影時,也釋然了,不僅是我,日本人本身也是如此,侘寂無法被解釋。

    包括《茶之書》,作者岡倉天心在文章裡也避免直接提到“侘寂”這兩個字。

    因為侘寂這個概念本身就是非理性的,未完成的,太過清楚的解釋“侘寂”這個概念,也許只會削弱他的力量。

    所以,如果我說清楚了侘寂是什麼,也許這是失敗的。

    在美的國度裡,理論永遠次於感覺。

    侘寂到底是什麼?

    在此之前,我的理解是粗糙,不對稱,簡樸、節制、自然、親切。

    更具象一些,也許是長滿青苔的庭院石燈,缺角的古舊茶碗,枯寂留白的禪寺山水。

    在千利休的眼裡,侘寂是這樣的。

    他打掃完滿地的落葉,然後搖晃一棵樹,好讓少許的葉子落下來。這是侘寂。

    他割下一捆捆草,使它們豎立在原野上,並把頂部綁緊束好,就這樣,一座草屋出現了。

    第二天,鬆開草束後,一瞬間草屋又迴歸為廣大草原上的草堆之一,這也是侘寂。

    後世給日本茶道美學列出了七個文化關鍵詞,同時,這也是侘寂的。

    自然,缺陷,枯槁,簡素,幽玄,脫俗,靜寂。

    我在看《尋訪千利休》的時候很多次都想哭,因為每一個片段幾乎都融合了一個或幾個侘寂的關鍵元素。

    自然之美

    利休舉辦茶會招待前,走到櫻花林,折了櫻花,而歸佈置茶房。

    輕輕推開房門,屋頂裝飾的櫻花被風吹落,大自然讓整個茶室變成了氣韻流動的“間”。(“間”,也是日本的八個審美要素之一)

    這一點還有千利休年輕時造出來的水月。

    乍一看只是普通的漆器,拿來給織田信長獻寶時還遭到了同行的嘲笑。

    而當它注滿水,放置到月亮之下,月亮倒映進來,便是鏡花水月。

    樸素之美

    黑樂茶碗是利休特別推崇的茶具,質感漆黑,極為樸素,甚至留有手工的痕跡。

    千利休所建立的草菴風格的茶室“待庵茶室”,是日本三大國寶級茶室之一。

    而這座國寶級的茶室大概只有三四平方,裝修佈置極其簡素。

    簡素之美

    幽玄和陰翳分不開。

    庭院深深深幾許,通往茶室的路要穿越樹木,柵欄,岩石,也是在這個過程中,慢慢與俗世逃離。

    幽玄之美

    而幽玄之美一定會引發脫俗之美。

    脫俗,脫離俗世。

    我覺得這是任何美學都不能缺少的一個要素,逃離感。

    豐臣秀吉還是織田信長的家臣時,官場失意,於是就來千利休的茶室討一杯茶喝,接著就進入了一個安然、靜謐的空間,茶室短短的簾,隔開的是一整個外面的世界。

    脫俗之美

    這就是為什麼我一直很喜歡和學藝術的朋友待在一起,他們自身的小宇宙,有時候就是一個可供逃離的空間。

    電影裡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這樣一個細節。

    千利休在燭火前,放有剪著鳥兒影子的薄紙,上下晃動,移動在只有樹枝的古畫前,就像鳥兒在揮動翅膀。

    電影的最後一句臺詞,是由千利休的妻子,宗恩說出來的。

    深愛的丈夫被豐臣秀吉下旨自裁,而她卻依然能保持鎮定的蓋一襲白布到一地的鮮血之上。

    這又何嘗不是“無常之美”的一種。

    “格子拉窗、小爐床、

    土製的柱子和天花板圍成壁龕,

    彎腰才能穿過的小門……

    凡此種種,莫不為美,

    皆為我夫利休,對完美茶道的極致追求“

    千利休完成了對茶道的改革和完善。

    自此,日本茶道不再是飲茶,而是融合了飲食、園藝、建築、花木、書畫、雕刻、陶器、漆器、竹器、禮儀,變成了一種綜合的文化體系。而茶室的本身也從一個空間變成了一種場域文化。

    千利休對於日本的影響其實遠遠超出了茶本身,他所堅持的東西不僅影響到了美學,也影響到了日本文化、世界觀和哲學。

    現在的我已經放棄了對“侘寂”這個概念的追尋,也許它就像佛教中的智慧一樣,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看到夏日繁茂的樹木,想到冬日就只剩下光禿禿的枝椏橫過天空,看到華美的宅院大廈看似宏偉華麗,其實底部的地基長滿了雜草和苔蘚。

    這讓我想起了曹雪芹的《好了歌》。

    “陋室空堂 ,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 蛛絲兒結滿雕樑,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說什麼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

    也許這就是侘寂的力量。

    侘寂是動態的,是讓你想象到過去或未來的,是隨時可以發生的,也最不是固有的。

    當衰減、染濁和退化的自然過程,都在你的眼前中如實呈現,那一刻,一朵花,一杯茶裡,都能看到“人生有限,眾生皆苦”。

    也許侘寂的真相,就是人生的真相,就是大自然的真相。

    所有事物都是非永存的,所有事物都是不完美的,所有事物都是未完成的。

    《茶之書》裡有這樣一個故事,我給很多人講過,也很多次寫過。

    在16世紀,朝顏花在日本是非常罕見的花朵,千利休卻整整種植了一個園子,並悉心照料。

    在約好的那一天,豐臣步入花園,卻發現所有朝顏花已消逝無蹤。地已經整平,鋪滿精巧的卵石與砂礫。

    暴君勃然大怒,可當進了茶室,映入眼簾的那一幕讓他徹底轉怒為喜:在壁龕之上,珍貴的宋代銅器中。

    獨插一枝朝顏。

    這就是花朵的全部意義。花朵們自己也能理解與欣賞這種全然的意義。

    有些花死得絢爛,將生命交於風,無拘無束,隨之飄散。

    當百年前,已被歲月附上痕跡的古舊銅瓶中,插著一隻滿是露水,但明天就會凋謝的花朵。

    當被古舊的青苔和千年前被造好的房屋包圍著的水塘中間,一隻青蛙跳進其中,激起一圈漣漪。

    我真的不懂這是什麼,或為什麼,卻一次次因為太美,而流下淚來。

  • 4 # 叫冰糖怎麼了

    侘寂一詞,現代字面理解:外表粗糙,內在完美。

    侘寂一詞在屈原《楚辭·離騷》中即有出現:“忳鬱邑餘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此處的侘傺,是“失志貌”的意思(東漢,王逸),即失意的樣子。

    嚴格的說,侘寂一詞就是近代的某位二貨學者翻譯日本作品的烏龍事件,侘び(WABI)與寂び(SABI)。習慣看現代文學的人將其整理為侘寂一詞。實際上按照古文的習慣,更加貼切的詞彙是侘傺,讀音為chà chì。

    既然字面已經抬過槓了,那麼我們再聊聊被剽竊歪曲茶文化。

    中國的茶道嚴格的來說是從資源匱乏的“養生保命”(神農嘗百草)到物產豐富的“還原真諦”(明朝)一個過程。如果沒聽懂的話我換個方式再說一次,中國茶道是一個由繁化簡的過程。

    過去沒有什麼這補品那藥品的,很多人甚至都食不果腹,喝茶也是分階級的。你也可以理解為這就是加餐、菜粥。

    以唐朝為例:那時候的飲茶習俗是調飲法,我理解更象現在的蔬菜湯。先要把茶烤熟,碾得碎碎的,再拿篩子細篩,把篩出的茶末再煮。煮好以後還要加鹽、加胡椒等調味品,然後連茶帶水一起喝掉。

    茶聖陸羽的茶經記載也有吃茶一說,所謂“吃茶”是將茶與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等熬成粥吃。

    南宋時期雖有配方上的簡化 但繁瑣流於形式的奢華一直未曾更改,最著名的代表就是敗家子趙昺。(野史記載這貨在跳崖投海的前一晚還再研習煮茶吃茶之禮。野史、野史、野史啊!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南宋末期,隨著頹廢文化傳入日本,茶道也正式受到了日本貴族的親賴。而我華夏經過百多年的沉澱,開始進入富足的大明盛世。隨著物產資源的豐富,炒菜烹飪開始流行,而茶道則進入了更高一個層次的昇華。大道至簡!由繁瑣的肢體語言(早期茶道禮儀和操作規程)變成了更加含蓄簡便的語言文化。別笑,這也是一種進化過程,雖然我不是明粉,但是在這裡還真要好好感謝一下明太祖朱元璋,就是他老人家下旨喝茶由團改散的。而與此同時茶具的製作工藝也開始有顯著的提高,紫砂壺愛好者也應該好好感謝朱元璋老爺爺……

    如果說內在美是茶道的精髓,那麼我認為那個不知所謂的侘寂一詞更加符合中國現代的茶文化。沒有華而不實碎、碾、蘿、置等等八道工序,一點茶葉加上80多度的熱水在晶瑩剔透的茶碗中上下沉浮,就彷彿看到了這世間的百態、人生的沉浮,待茶湯變濃輕輕的喝上一口,品一下大自然的饋贈,嘗一嘗世間的苦澀與回甘……

    難道這不是更加貼貼外表粗糙內在完美的真諦嗎?

    泊來品就是泊來品,山寨永遠只知其形不知其意,就連文字都是剽竊的偏旁部首,哪有什麼美可言?

    衰敗的美不是美,是一種淒涼。秋意的美是美,是豐收的喜悅!

    迴歸大標題,日本人所說的“侘寂”是什麼?按照奧運會開幕式華人的定義就很貼切,陰間的美、衰敗的美、沒落的美,一種沒有生機、不思進取、以己為中心的吝嗇之美。

  • 5 # 東芝廚衛

    “侘”(wabi)大致意思是“簡陋樸素的優雅之美”,而“寂”(sabi)意思是“時間易逝和萬物無常”,“侘寂”起源於道教,後來傳入佛教禪宗,是一種以輕鬆的心境看待短暫、自然和憂鬱的人生態度。

    在日本美學中,一般指的是樸素又安靜空寂的事物。在日本寺廟、庭院、茶屋、服飾上,都能感受到侘寂的存在。

    如日式寺廟中枯山水的應用,使用如苔蘚、白沙、礫石等靜止不變的元素,營造禪宗美學的意境。枯山水像是從自然之中擷取的片斷,並將其凝固下來,使其獲得一種暫時不變的“永恆”。因此,寺廟內的一花一樹等常常是寥寥數筆卻又蘊涵著極深寓意,讓禪師在日常打理枯山水的過程中參禪。

    侘寂風最近也吹到了家裝領域。家裝中的侘寂風,有點類似簡約風,強調斷舍離,強調less is more,越簡潔越大氣,越素雅越高階。以自然為基礎,將生活和禪學藝術結合,選材上多用水泥、裸磚、原木等,保留其本有的色彩,以缺為美,以真為美,傳遞一種質樸的感覺。以寂為美,以枯為美,例如裝飾的花藝,多以修長乾枯的花枝來裝點,傳達生活的禪意。

    想要裝出高階侘寂風,可以從兩大方面入手。在家居設計方面,“侘寂風”則主要體現在軟裝上,主色調採用淺灰色系的棕色、灰白、大地色為基礎用色,連結整個家居空間,帶來空寂、簡約、質樸、禪意的格調。

    在家電安裝方面,搭配簡約設計的家電產品,以莫蘭迪灰增加空間層次感,刪繁就簡、和諧內斂,更好地保留全屋整體侘寂風格的統一。

    打造侘寂風,東芝全屋整合水鏈是非常好地選擇。產品的外觀是日式簡約風,簡單的線與面設計,內斂含蓄,能夠完美配合侘寂風的主色調,傳遞出自然質樸的質感。

    產品種類齊全,前置過濾器、中央軟水機、中央淨水機、廚下淨水機、管線機……從中央到末端覆蓋整個水路網路。功能也強大,RO反滲透過濾,濾除重金屬,微礦混卷芯技術,帶來天然微礦水,為飲、用、洗等不同居家用水場景提供高品質的水源,為你和家人的健康帶來更好的呵護。淨飲機、管線機,貼心地設計了冷熱雙調,多檔溫度調控,無論是泡茶還是調製冷飲,都能一鍵實現,省心省事更省時。

    從產品外觀設計的精簡到產品內在功能的增強,東芝全屋整合水鏈迴歸到顧客真正的自我需求裡,將生活的美學與舒適度巧妙融合,營造出當代侘寂風極簡意境的生活格調,更帶來自然健康的品質享受。喜歡侘寂風的你可不要錯過了哦~

  • 6 # 本本在人間啊

    侘寂(wabi-sabi):以接受短暫和不完美為核心的日式美學,起源於佛家三法印派生的概念。有人這樣評價:宅寂是東方美學的最高境界。

    通俗點來說,宅寂是一種看似破舊的美學境界。

    起源

    日本美學四大概念之一——宅寂理念,宅寂美學的哲學觀受到了道教和禪宗的影響。有著唐宋時期詩詞般的清冷意境,與水墨畫中的蒼涼孤寂不謀而合。

    “寂”在日文中的寓意“孤寂”、“凋零”的意思。究其歷史原因是平安末期日本社會動盪,原來的武士階層走上了政治舞臺。失去權勢的貴族感到世事無常而悲觀厭世,佛教淨土宗因此應運而生。

    失意的僧人把當時的社會看作穢土,號召人們“厭離穢土,欣求淨土”。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很多貴族或隱居山林或流浪荒野,從而形成了新的審美意識。

    這種思想源頭可以追溯到中國的禪宗文化,南宋時期,榮西和尚就把禪宗從中國帶到了日本。

    宅寂美學特點

    和中國講究的對稱美學不同,日本文化的美學講究不對稱主義,大到建築、室內、園林,小到手工燒陶,他們認為不對稱是一種包容的美。

    宅寂一詞更傾向於形容不完整之物,在時間的流逝中,物體的形體、質感、色澤漸漸褪去,形成不可逆轉的缺陷。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講,缺陷是光陰走過的痕跡,每道斑駁都凝聚著從容和謙虛,能讓觀者發出極致滿足的共鳴。

    從老舊事物的外表下,可以看到一種充滿歲月的美感。或外表斑駁,會褪色暗淡,這是一種任何美都無法阻擋的震撼。老物件傳達美的方式,從來都是婉約從容,直達內心。

    常用元素

    #素水泥

    素水泥一直都是設計界的寵兒,工業風也常常看見它的身影。素水泥本身的獨特紋理和肌理變化,讓素潔和極簡效果達到頂端,而宅寂美學,更是將這種美感發揮到極致。

    #斑駁的視覺觀感

    宅寂美學是一種殘缺的美,斑駁的牆面,給人一種非常規的視覺享受。在都市包裹的快節奏生活下,這樣一種年代感,故事性的裝修風格,能讓人駐足欣賞。打破枯燥和喧囂,給人質樸、安靜的美。

    #枯萎質感

    宅寂風是冷淡的風格,不會有鮮明的色彩出現,沒有繁雜的線條裝飾,常常使用淺灰色系作為基礎用色。

    #自然元素

    原木、藤編元素、亞麻製品,都是很適合侘寂風的元素。手工的質感,有迴歸自然的感覺。

    宅寂之於空間

    侘寂之宅,遠離街頭的嘈雜。縮排悠然的小窩,奔放又沉穩,新舊交織抵抗時光。在充滿質感的空間裡,創造質感生活。

  • 7 # 冬安先生

    一種裝修風格!

    小眾人的低慾望住宅風格。

    不是每一個人都喜歡的。

    裝修風格還是要有自己的想法,沒有設計師能生活在你身邊。

    誰知道你對自己的生活是什麼樣的態度,有什麼樣的想法?

    所以,生活不能著急,得需要太多的磨合,才能找到你需要的。

    否則,你的生活充滿浪費,自己的財務自由也受限!

    可以先租房子,和另一半體會生活。

    從中找出你的裝修答案。

    實在沒有想法,那就是簡單,越是簡單,越是沒有煩惱。

    而且有利於保養。

    實際上,我們買的東西太多了,很多都無用,在狹窄的地方佔用空間吃灰。

    生活不該習慣我們,我們該習慣生活。

  • 8 # 墨策

    想要了解一個國家,我們必須知道他們的文化特色,這樣才能讓自己得到想要的東西。

    幾千年來,日本一直受到中華文明影響,因而他們文化特色中有強烈的中國特色,這種情況雖然存在,實際上數千年曆史,日本已經形成了自己獨有文化,日式美學則是日本文化集大成者,因而這些年是侘寂、幽玄、物哀。

    侘寂(Wabi-sabi)一詞帶有視覺上的意蘊,是一種 “寂色”,即 “陳舊的顏色”。日本人眼中,那些磨損、黯淡、清瘦的色彩,往往具有低調、簡潔、灑脫的氣質,即“拙缺之美”。

    除此之外,“侘寂” 是一種心靈狀態,我們可以理解成遠離聲色犬馬,保持內心對美的纖細的感知力,可以理解為心性的獨立、自得、灑脫。

    反正一句話,這是一種淡然而且美麗的美,讓無數人內心感到安靜,這就是自己想要一切。可實際上也有一些反對者,日本唯美派文學大師谷崎潤一郎的隨筆《陰翳禮讚》中多次提到侘寂就是粗糙原質的事物,天然的損耗會衍生出一種靜謐、注重本心的美——美存在於物與物產生的陰翳的波紋和明暗之中。

    有時候,看到日本的一些房屋佈局讓我感覺到安靜。優雅的感覺,可實際上也讓我們感覺到孤單、寂落的感覺。

    日本人將這種感覺稱之為“物哀”,他同侘寂有些相近,通常指的是一些不完整、殘缺的事物中一種無形的美感,讓人感覺到歲月催人老的感覺。

    日式園林中的“枯山水”剛好可以體現侘寂,中式園林較為重視山水,可你到日本會發現日本園林以砂代替水,砂代表著水的波動,這是一種殘缺的美,有的人說枯山水很好施工,可實際上存在太多困難。

    除了枯山水外,日本茶道也將侘寂體現十分到位,在日本茶道中,侘寂可以體現出樸素和自然,讓人看上去很舒服。

    日本茶道精神追求“一心”,可同時也提倡生活中不完美和缺陷,尊重人生中不足並以此為美,若想簡單理解茶道精髓我覺得簡素、枯槁、自然、幽玄、脫俗、靜侘。

    日本經濟崛起後,日式文化在世界範圍內流傳,侘寂也隨著受到無數人關注。

    年輕人對於侘寂風格裝修十分歡迎,他們喜歡簡單、簡約的美,覺得都市繁忙和喧囂讓他們感覺到了疲憊,因而他們急需找到個地方讓自己安靜享受工作之餘生活的地方,過於奢華裝修已經難以滿足年輕要求,在這時候侘寂風格出現讓很多年輕人覺得這就是自己想找的風格,面對繁華多了,很多人會對樸素、自然、寂寞環境產生興趣,這也是為何很多人喜歡日式裝修原因。。

    想要真正理解侘寂,需要理解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生命週期,想要避免完全不可能。這是侘寂之美的深層含義,即短暫、殘缺、無常。

    日本國內,壓痕和不均勻的形狀不會被視為錯誤,而是被看做自然產物,“侘寂”主要針對不完整事物,強調時光流逝帶來的滄桑和寂寞,崇尚無形之美的殘缺與不對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債務連年攀升,美軍會不會以戰爭來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