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跨鬥
-
2 # 抱庸詩書
脫帖是書學者的必經之路。脫帖即為創作,是由依託式轉入反叛式,也就是從脫帖開始,書學者才真正開始擁有自已的書寫靈魂。
首次脫帖不是想脫就能脫的,時機應當在具備相當程度的臨摩基礎之後。什麼叫“相當程度”,啟功先生說是要“臨到七分像”。抱庸以為,七分的相似度略高了,特別是如今之人大多急躁,都特別強調“速效”,但至少也要臨到五分像,神彩風韻不談了,點畫結構這個關口必須得過得去。
臨帖是書法人終生不竟的功課,中後期的學習大多是帖讀百家、主攻數式,頻繁的轉換臨摩物件,也就意味著需要頻繁的入帖出帖。後期的脫帖不需要務必達到幾分相似,筆字墨章技法但取所需即可。因此,脫帖只是研學一家之後再跳出的短暫過程,不是什麼標誌性行動,更不能意味著你從一個學帖人正式成為了創作型的書法者,今天出了張三的帖,明天還是要入李四的帖,長期的往復的一個迴圈。
出帖是一種能力,體現的是個人的悟性、學養和基礎素質。有的人是脫不了帖的,甚至臨摩了幾十年,一脫帖就原形畢露。再或者,是不善於融合消化,無論怎麼出,還是原帖上別人的東西。因此,如果說讀帖臨帖是摩仿,而高質量的出帖就是再造。
抱庸淺談。
-
3 # 書法有云
這是書法相關與“入帖”與“出帖”的話題。
入帖,是指學書必須從臨習古代碑帖入手,達到形似神似。入帖對初學者來說,尤為重要。其目的在於透過對古代優秀作品的臨習,來掌握寫字的方法及古代書法的精神。
入帖的方法,首先要選定臨習的範本,經反覆臨習,逐步學會各種技巧法則,能夠熟練地寫出其精神體貌。學習古人碑帖能夠進入其中,是對學書者的基本要求,又是書作者應具備的條件,更是研習技法、繼承傳統書藝的關鍵步驟。其目的在於把傳統的技法變為己有,使之成為書法創作的依據。
出帖,是指具有入帖能力之後,在博涉的基礎上能融會貫通,不拘泥於一法,並能有出新。
出帖是習書的後一步,其目的在於運用傳統的技巧法則,融自己的情感於其中,開始從事創作。
入帖是學書的基礎,是條件與能力,出帖則是運用已掌握的條件進行創作。入帖一般是指仿效的過程,出帖指靈活運用的過程。兩者相依相存,互生互用,缺一不可。
如果只講入帖不講出帖,則會導致食而不化。若一味的強調出帖而忽視了入帖的必要,則會無所適從,變為“野狐禪”。
傳統書法中所提倡的“繼承”,即要求能“入”,而書法的發展則必須依靠“出”來實現。一入一出的辯證法則,包容了書法的發展規律,記錄了千百年來書家成就的經驗。可以說,把握好兩者關係是進入藝術殿堂,維繫藝術生命,走向成功之路的唯一途徑。
-
4 # 翰墨今香
要想知道怎樣才能脫帖,首先要知道什麼是入帖,有入才有脫
我們知道學習書法,臨帖是必經之路,臨帖就是學習古代名家的碑帖,透過臨摹達到形似、神似的地步,這就是入帖。對於初學書法的朋友來說,入帖是第一步的。
入帖的目的是在於透過對古人碑帖的學習,來掌握寫字的基本方法例如筆法、結字和章法等,這是正確學習書法的道路。
臨帖的時候,首先我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需要,選定一個範本,然後透過反覆的臨摹,逐步掌握學會範本中的筆法和結字方法,入筆、行筆、收筆、轉折、提按等等,透過不斷的練習,逐步學會範本中的各種技巧法則,直到能夠寫出原帖的精神面貌,從形似到神似。
臨習古人碑帖的時候,一定要深入其中,這是對學書者的要求,也是研究技法、繼承傳統書法藝術的關鍵步驟,臨帖的目的是透過臨習,把古人的書寫技法變為己有。
沒有入帖就沒有脫帖,怎樣才能脫帖呢具備了入帖的能力之後,如果你只是學了一家一個碑帖,那麼就談不上什麼脫帖了,因為你只會這一種碑帖的書寫技巧。因此脫帖是在博涉的基礎之上,不拘泥一法,融會貫通、化古為新才能脫帖。
脫帖的目的是在於運用已經學到的各種技巧法則,融合自己的審美、修養、情感於其中,開始從事創作。因此,入帖是學習書法的基礎,是脫帖的基礎和條件;脫帖則是運用已經掌握的方法和技巧進行創作。入帖是模仿的過程,出帖是靈活運用的過程,兩者相互依存、互生互用,缺一不可。
如果只講入帖不講脫帖,那麼就會食古不化;而如果只是一味強調脫帖、創新,而忽視了入帖的必要,則會無所適從,最後成為“江湖體”、“野狐禪”。
對於傳統文化,我們國家現在也一直在強調“繼承”,而書法的“繼承”就是入帖的過程。而光繼承沒有發展是不行的,書法的發展要“進得去”還要“出得來”。一入一出陰陽相生,包容了書法發展的規律,記錄了千百年來書家的成就經驗。
所以,沒有達到入帖,根本也就沒有出帖,現在好多練書法的朋友,根本沒有入過帖,便談什麼出帖,這種情況無疑是在哄騙自己。
-
5 # 千千千里馬
因為學習書法的目的在於應用書法,只學習不應用,這是沒有的事情。所以,學習書法,一定要脫帖。
什麼叫“脫帖”?這也是我們學習書法應該搞清楚而實際比較困惑的一個重要問題。
簡單說,脫帖就是離開字帖,自己寫字。
所以,這就很容易給學習書法帶來一些誤會。
誤解之一認為脫帖就是創新,書法不需要永遠臨帖,臨摹差不多就可以了。
誤解之二認為脫帖是沒有書法傳統功底的藉口,其實只有一知半解才脫帖。
誤解之三認為沒有入帖就沒有脫帖。認為,入帖之後才能脫帖,這是一個基本邏輯。
我覺得還是用兩個層次來看從初級階段的脫帖來看,基本可以獨立寫字,而且基本能寫出規範的毛筆字,就可以認為是脫帖了。
書法學習畢竟有一個層次問題。
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寫出規範的毛筆字,這就是目的,這個目的達到了,就認為已經脫帖了。
這樣的話,有的人一輩子也就只能寫個規規矩矩的書法,也是脫帖的一種書法層次。
用這樣的要求來看,還有很多人這樣一個層次也達不到呢!
所以,能夠獨立寫規範的書法,就可以認為是脫帖了。
我們從臨摹書法到自己也可以獨立寫規範的書法,御坂來說,至少五年吧?
當然,初級的脫帖書法,這都沒有多少欣賞價值,這些書法,還有很重的摹帖痕跡。
例如,一眼就看出來是顏真卿的字型或者歐陽詢趙孟頫的字型。一眼就看出來是王羲之的字型等等。
儘管看起來似是而非,經不起嚴格的推敲,但是,也能工工整整寫字還算是個毛筆字。
如果我們認為這樣的書法不是脫帖,恐怕也說不過去,因為你可以是顏真卿字型歐陽詢字型,畢竟距離顏真卿歐陽詢還很遠,但是,已經不是臨摹顏真卿歐陽詢,而是自己在寫書法作品。
如果沒有基本的書法規範訓練,你也無法工工整整的用毛筆字寫書法作品。
目前,能夠達到這個層次的書法家非常多。
另外一個層次,就是形成自己風格的書法。
這是一個高階的的書法學習階段。
這個階段,需要更多的書法學習,也是真正的書法家學習書法所要達到的書法境界。
從書法的真正意義來說,能夠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才是真正的脫帖。
如果說,在非常成熟的書法學習階段,也免不了古人的影子也叫脫帖,那麼,真正的脫帖,基本上就沒有古人的影子了。
這樣的書法境界,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書法脫帖。
不過,現代書法家,很多人為了擺脫“未脫帖”的陰影,生搬硬套的要搞“創新”實現自己的脫帖,這說明脫帖確實是要有自己的書法特點的。
自己還沒有吃透傳統,沒有從“傳統”中“斷奶”,就開始自己的書法“創新”,這就可想而知創新是什麼“新”了。
這樣的“創新”要麼就是“江湖大俠”的書法,要麼就是妖魔化的書法。
書法創新,主要是精神的創新。有些書法家不需要深厚的書法功底,但是,他們的文化精神境界很高,所以,其書法也非常高。
有些人,可能要經歷比較漫長的學習摸索,才能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
儘管道路不同,但是殊途同歸,最後都達到了“脫帖”而自成一家的結果。
如果看不到初級學習“成功”的價值,我們可以說無書法可言。如果僅僅以初級脫帖要求書法,也就無法創新書法。
初級脫帖不要求創新。但是高階階段必須有創新。
初級階段是一個入帖的過程,不需要很長時間,但是,高階階段沒有漫長時間,就沒有書法的博大精深,也沒有書法的創新可言。
如果我們分不清不同層次的脫帖,那就無法正確評價書法了。
現在,對書法的認識非常混亂。核心問題是我們被傳統與創新困擾著,糾結著。
其實,書法的價值就在那兒明擺著,把毫無疑義的書法,非要說的天花亂墜,只能說是對書法的傷害。
我們判斷書法的基本標準,也就是“脫帖”與否的問題。
但是,如果“脫帖”的認識本身就不清楚,書法的價值又如何判斷清楚呢?
關於脫帖,今天就說這些了。,你是如何看待脫帖的呢?你脫帖了嗎?
-
6 # 春榮2091
文革期間文人遭到打壓,有的"賦閒"在家,也有被按排去基層"改造世界觀″,這對他們是一種懲罰,但對我而言創造了對他們親密接觸的機會,其中不乏是當代的學者和名人,閒聊中曾談到過這話題,上海工藝美術學院的楊教授他說臨帖:“不似何必臨,太似未有我″對我深有啟迪,臨帖一定要認真,這時必須全心投入達無我狀態,直至隨手一揮不脫其形,這時的你自然會脫帖,因為各人的生性有別,不脫也難,剋意脫帖不可取,祗有在功底已深的狀態下自然脫帖,真的!這是本人體會,供參考。
-
7 # 李令林1
臨帖是終生的事。但脫帖是應該的。根據我的見解是:剛開始臨一段時間是不行的。先對臨,熟練後再默臨。再結合自己的意念、性格出帖。也就是脫帖。大概也得好幾年吧!三年,五年,十年因人而異。各不相同。
-
8 # 田宗連
臨帖與脫帖,是每個書家一輩子的必修課。初學寫字的,臨摩了某一種好的字帖,有了一定的基本功,就要償試脫帖。如果某個字寫不好,再把這個字反覆臨摩,直至滿意為止。這個過程需要很長時間。一般三到五年,有人甚至要更長時間。因人而異。再學其它法帖也是如此。不管正草隸篆都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
9 # 寡人OK
主要是掌握規律,把握要領,其實不臨帖也可以。有些人為了規範,拿了帖子,往框裡畫,當然可以說沒問題,但是如果沒有要領,就會變成“描”,不一定見效。所以還是不要看得太重了吧!
-
10 # 華志坤
初學書法過程中,臨帖習字貴在堅持,熟練掌握了書法筆畫、筆法及結字能力所及的規律,其他字型都能飄逸自然。熟練後再背讀字帖,反覆練習書法,直到達到了字帖標準水平,才能創造自己書法風格獨特的欣賞魅力,其他字型寫得符合燦爛輝煌的中國歷史書法傳承的標準水平,就可以脫帖。
-
11 # 洛神公子
學習書法從“讀貼”、“臨帖”到“脫貼”、“背貼”、“出貼”是有一個過程的。
書法就是書寫的方法,“學乎上,得乎中。”要選擇優秀的上成字帖。
首先是“讀貼”,字帖到手後,瞭解字帖的基本資訊,例如書法家的生活年代、本字帖在書法發展中所處的地位。是在什麼情景之下寫作的?可以更好的讀“懂”。
“識貼”就是透過讀貼會遇到一些疑問?可以透過查閱解決心中的疑問。可以通篇的“遍識”。 “臨帖”也是學習前人的書寫方法,既然是學習首先以繼承為主,要求寫的“像”、“神似”。要體會碑帖的筆法、特點、藝術風格、書寫習慣等。 這個部分會走較長的臨習過程,長短因人而異。
“背貼” 就是在臨習之後,覺得熟練的掌握了字帖的書寫方法、技巧。試著脫離字帖去寫,此時的字帖就像手裡 的 “柺杖” ,一邊走一邊斷續的“拄柺杖” 。“背誦” 式的去練習,並且反覆的對照臨習。
“出貼”是學習書法的最終結果,是書法學習的最終目的!由技術達到藝術,多學習“書法理論” 、“書法歷史” ,透過實踐“厚積薄發” 達到“人書俱老” 、“爐火純青” 的“自我面貌”! “法無定法,能有定能” ,學習書法也是這樣,調整好心態,靈活運用。
-
12 # 樂觀的孔雀f
什麼是脫帖?脫帖就是背臨!我猜你是要問到什麼成度出帖!就是你對該帖的所有筆法完全掌握,而且應用自如,這個時候就可以出帖啦!
回覆列表
書法的標準
這話題很大,很難。
其實並不難。
我認為書法的標準應該是“兩個像”
1、像古人:
在初學初級階段,一定要像古人,比如你學歐陽詢九成宮,要在筆畫、結構上儘量的接近古人,這是基本功。
這好比你生下來像父母一樣,這是血脈的傳承。
2、像自己:
在後期進入創作階段要像自己,因為,你“長大了”,學了許多了,懂理懂法了。這時候,應該獨立了,應該有自己獨立的人格了。
但是
許多人
大多數人
在第一個階段沒有做好
不懇下苦功夫
過早的就想獨立了。
其實
我們不講書法
就拿人的成長過程來說
人格
個性的形成
是個長期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