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四川高考釋出
-
2 # 楊提督的貓
實際上開篇《鄭伯克段於鄢》便足以讓人心生敬畏。
全篇不過數百字,卻把鄭莊公這樣一個陰鷙雄圖、手段隱毒的亂世霸主形象描繪得栩栩如生。他自小受到不公正待遇。因逆向而出生,姜氏生他的時候受了很多苦。 在上古時代,生孩子是搭上性命的事情,生產之前要占卜祝禱,以求祥瑞。而鄭莊公出生如此艱難,以至於姜氏在生產這個孩子的過程中心生恐懼,怕這個孩子是個不祥之兆。關於不祥之子出生的徵象,夏商周三朝多有記載,姜氏信之懼之,乾脆給鄭莊公起名“寤生”,公然表示對他的厭惡。姜氏後來再生共叔段,對兩個兒子的好惡,是一目瞭然。
莊公在親生母親的厭惡中長大,內心自然滋生陰暗。此前姜氏便已經向鄭武公請立共叔段為太子,《左傳》記載:“公弗許。”也就是說,當時的國君鄭武公不同意。但是並沒有記載莊公對於母親這一想要篡嫡立庶的做法有何態度。個人猜測,當時還是儲君的莊公應當是一點都沒有表態,或者不但不表態,還對母親和弟弟擺出了非常卑微的姿態。這一點,從後來姜與共對他大膽地索求無度可以推測出一二。
莊公當時應當還未滿二十,骨肉血親對他做出這樣的殘忍舉措,他絲毫不流露惱怒或羞憤之情,其城府之深是非常令人心悸的。或許正因為他前期姿態卑微,姜與共叔段認為他軟弱可欺,所以莊公即位後,姜氏獅子大開口,為共叔段求封地,一開始求的是“制”地,莊公說,制地有什麼好的,虢叔就死在那,是個不祥的地方。姜氏又求“京”地,莊公一口答應,並給共叔段稱號為“京城大叔”,十分體面堂皇。
這個時候,連莊公親信,鄭大夫祭仲都不免開始擔心了,向莊王進諫說:“京地方太大,不合禮制,您卻這樣輕巧封給共叔段,怕他將來勢力強大了要跟你奪王位。”莊王說:“我媽要的,我有什麼辦法?”這個時候其實莊公心裡很清楚共叔段爭取大塊封邑的目的就是想和自己對抗,但是他卻絲毫不動聲色,連最為心腹的大臣,他都不說明白話。
果然,共叔段不斷擴張封地,另一名大臣公子呂也忍不住上言:“大王可以約束一下共叔段了,他的地盤越來越大,擁戴他的人怕是會越來越多。”可是莊公卻仍然絲毫不鬆口,只說“封地大了不要緊,如果他不能善待百姓,人口再多也沒用。”
看到這裡就會明白,莊公為何對共叔段如此明目張膽的擴張行動敢於放手不管。如果共叔段是一個好的封王,他自然會善待百姓,受到擁戴。但是莊公心裡太清楚了,共叔段也是在畸形的環境中長大的,與莊公相比,共叔段是在姜氏的溺愛過度下長大的,目中無君無長,老父還未死,便籌謀著要暨越長兄,連一點猶豫都不曾有。這樣一個狂妄狠毒的人,恐怕很難對百姓好到哪裡去。加之他還需要戰備,難免要苛稅嚴政,封地越大,恨他的人只會越多。莊公對此說了一句後來很有名的話來論斷:“多行不義必自斃。”
等到共叔段真的準備攻打都城的時候,姜氏也準備裡應外合的時候,莊公也迅速開始行動。《左傳》中關於他行動的記載也非常簡短,他只是說了一句“可矣”,子封便立刻率領二百乘軍隊進攻共叔段的城邦“京”,而也正如莊公所料,京的百姓一同舉義背叛了共叔段。這次進攻顯然是他早就已經籌謀好的,共叔段和姜氏此前都對他的心機和才能都過於低估,一敗塗地,共叔段奔逃到鄢,鄭莊公這時候完全露出鋒芒,親自率兵討伐鄢地,“克段於鄢”。
在這整個事件中,莊公可怕之處在於,時機未到,他一個字都不透露,哪怕是一心為他著想的忠臣,他也毫不透風,足以證明他的性格是不會對任何人完全信任,看到光的時候他永遠記得影的存在。整個計劃他深藏不露。從姜氏為共叔段請立,少年的他明白母親之心不可逆轉,共叔段不滅王位不穩那時作為開始的話,到他繼位後放任共叔段擴地養兵,中間整個歷程和計劃醞釀了有近十年時間,難得的是他竟然能夠絲毫不露痕跡,隱忍至此,是為一代雄鷙的英主。
左傳該篇後面卻還記錄了一段他和母親姜氏“和好如初”的軼事。這倒也十分值得尋味。春秋是稱霸與尊禮共存的時代,弟欲叛兄,滅之是禮制。可是父母為上,莊公與母親斷絕關係,也觸犯了禮制。所以後來潁考叔來勸其與母親和好,是潁考叔發自孝心還是莊公一手安排,也未可知。至少我們看到的是,因為潁考叔給莊公找了一個臺階下,所以莊公和姜氏假惺惺地和好了。這種和好為什麼是虛假的,從一個“和好如初”的“初”字便看出來。莊公與姜氏的“初”並不美好,“莊公寤生,驚姜氏”,從他一出生,姜氏便沒有給過他母愛,這裡的“和好如初”,大抵不過是互不干涉,井水不犯河水地度過此生而已。莊公需要一個尊禮的名分,姜氏得到一個穩定的晚年,這不過是他們各取所需的合作。
左傳平白的記載中,如果仔細推測,是會看到步步的殺機的。就拿這個題目“鄭伯克段於鄢”來說,《左傳》這樣記載就十分奇怪,共叔段是莊公親生弟弟,但是《左傳》中用了“克敵”的“克”字,而對共叔段也並未稱為“弟”,而是正式地稱之為“段”,說明《左傳》的記錄者是看得清楚的,他們在這裡沒有把共叔段作為莊公的弟弟來描述,因為知道莊公對這個弟弟恨之入骨,把他當做仇敵來對待,只可用“克”,亦不稱作弟。
這麼多年看著母親和親弟為了對付自己步步為營,莊公一直深藏著自己的復仇大計,對誰也不能說,莊公的內心,恐怕也是痛苦的。或許也就是這份痛苦,把他鍛造成為狠辣的一代雄主。鄭莊公是後來第一個與周王室兵戎相見的人,並且“射王中肩”,也就是一箭射中周天子的肩膀,可見他發起狠來根本不可阻擋。不過自古以來,哪個君王的心,又不是千瘡百孔呢。
-
3 # 讀春秋思無忌
《左傳》以說理勸諫見長,然我更愛其描述戰鬥之文,不僅場面生動,也可以隱約看出《孫子兵法》原是凝聚了眾多先人之智慧。暫取幾篇來論述之。
前714年,鄭莊公大敗戎人。北戎侵鄭,鄭伯御之。患戎師,曰:彼徒我車,懼其侵軼我也。公子突曰:使勇而無剛者嘗寇,而速去之。君為三覆以待之。戎輕而不整,貪而無親,勝不相讓,敗不相救。先者見獲必務進,進而遇覆必速奔,後者不救,則無繼矣。乃可以逞。從之。戎人之前遇覆者奔。祝聃逐之。衷戎師,前後擊之,盡殪。戎師大奔。十一月甲寅,鄭人大敗戎師。鄭莊公認為戎人的步兵機動性高,擔心其從後面偷襲鄭國的戰車。公子突分析戎師輕率、內部不團結,並且好爭軍功,建議以勇士佯敗,誘敵深入,設伏殲其前師,後師必跑。好一個,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轉劣為優,以弱勝強,早孫子兵法200年。
前707年,鄭莊公敗王師。王以諸侯伐鄭,鄭伯御之。王為中軍;虢公林父將右軍,蔡人、衛人屬焉;周公黑肩將左軍,陳人屬焉。鄭子元請為左拒以當蔡人、衛人,為右拒以當陳人,曰:“陳亂,民莫有鬥心,若先犯之,必奔。王卒顧之,必亂。蔡、衛不枝,固將先奔,既而萃於王卒,可以集事。”從之。曼伯為右拒,祭仲足為左拒,原繁、高渠彌以中軍奉公,為魚麗之陳,先偏後伍,伍承彌縫。戰於繻葛,命二拒曰:“旝動而鼓。”蔡、衛、陳皆奔,王卒亂,鄭師合以攻之,王卒大敗。祝聃射王中肩,王亦能軍。祝聃請從之。周恆王率領諸侯之師討伐鄭國,列三軍。公子元分析對方三軍軍力,建議全力進攻缺乏戰鬥意志的左軍,左軍跑,必定影響其他兩支軍隊,右軍必跑,最後集中兵力對付主力中軍。一無山溪之險,二則敵眾我寡,鄭莊公臨危不懼,揚長避短,避實就虛,各個擊破,又一個以弱勝強的經典案例。
前684年,曹劌論戰。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劌提出士氣乃戰事取勝之法寶,兩百年後的孫子在其《軍爭篇》中提出“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曹劌是否更有先見之明?
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前638年,泓水之役楚人伐宋以救鄭。宋公將戰,大司馬固諫曰:”天之棄商久矣,君將興之,弗可赦也已。”弗聽。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戰於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後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大司馬以為此戰不合道義,即將士無人想戰;大司馬後請求半濟而擊之,未列陣而擊之。大司馬的一系列策略可見於孫子兵法《行軍篇》,孫子也在後來的清發一役中用此策助吳打敗楚軍。
客絕水而來,勿迎之於水內,令半渡而擊之,利之後,還有更精彩的城濮之戰、崤之役等重大戰役,此處不再展開,如有興趣,可關注作者的長篇《晉國那些事、那些人》。
回覆列表
《左傳》是先秦時期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左丘明為《春秋》做的註解,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它既是一部敘事詳細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精彩的散文著作,其敘事的手法及詳略得當的剪裁技巧,深得史學界和文學界的認可。
《左傳》中,《鄭伯克段於鄢》這個片斷非常精彩,也令我印象深刻。它講述的是鄭國武公去世以後,他的兩個兒子爭奪大位的故事。由於大兒子難產而生,母親姜氏受到驚嚇,就不太喜歡他。轉而支援自己的小兒子。但古代“立嫡立長”的規矩,最終大兒子繼承了國君之位。
於是,姜氏支援自己的小兒子叛亂,並作為內應。由於事情敗露,大兒子鄭莊公把自己弟弟的叛亂平息了。對於支援自己弟弟的母親姜氏,鄭莊公把她流放安置在城穎這個地方,而且放出狠言: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意思是除非死了,永遠都不想見到自己的母親。
然而,後來莊公後悔了,在城穎地方長官穎考叔的建議下,莊公採用了一個既讓自己有面子、不食言,又能和母親和好如初的辦法,就是挖隧道,在隧道中與自己的母親相見。從此,母子和好如初。
這個短小的片斷,把材料安排得恰如其分,該詳細的地方,比如莊公準備翦除弟弟威脅的謀劃過程,不惜筆墨,而對戰爭場面的描寫,只是一筆帶過。這充分體現了《左傳》“微言大義”春秋筆法的精妙。
文中對人物的刻畫也是栩栩如生,莊公的殘酷與虛偽、弟弟共叔段的張狂與任性等,都寫得非常傳神。這個段落,是《左傳》中非常精彩的部分,值得大家賞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