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有歷史
-
2 # 良人一品
“朱三太子”在清朝初期擁有極為響亮的稱號,當時許多反清勢力都打著朱三太子的旗號行事,給清朝的統治帶來了許多阻礙。一個王朝取代另一個王朝,往往都會將前朝皇室成員屠個乾淨,或者是控制起來,讓其再不能成為前朝餘孽起兵謀反的藉口。
我們看“朱三太子”這個名號其實是有些奇怪的,因為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帝,一生有七個兒子。其中二子和七子早夭,還剩下長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五子朱慈煥,後來城破之時就只剩下了長子朱慈烺、四子朱慈炤、五子朱慈煥三個皇子,其中長子朱慈烺是明朝的最後一位太子。那麼問題來了,既然長子朱慈烺才是正兒八經的太子,那麼只稱太子就好,朱慈烺位列長位,為什麼太子前面還要加個朱三呢?要解決這樣一個問題,就要從城破之時開始說起。
李自成進攻北京,崇禎帝調令吳三桂前來援京,然而卻遲遲不見軍隊蹤影。一堆皇室貴族,便這樣被李自成圍困在北京。後來守城太監投降,崇禎帝已經沒有的逃脫的希望,於是他將自己的幾個兒子叫來。讓太監給他們換上破爛的衣裳,對太子朱慈烺說:“帶弟出城,他日報父母仇。”
崇禎帝對年僅十六歲的太子朱慈烺抱有很大的期待,他知道自己已經沒有可能了,因而寄希望於自己的兒子。並且在臨死之前,還囑託各省官員,希望他們能好好的輔助太子,挽回頹勢。可惜的是崇禎的希望也只能成為空望,因為歷史上關於這位太子的記載也就到這兒為止了。此後再不見朱慈烺身影,後來談遷編著明史時,也曾有“今太子無蹤,執筆,其何所適從”的為難。
太子失蹤,行跡成迷,那些想要起事之人,自然需要再起名號。清朝初期,各種反清勢力數不勝數,其中最出名的便是“朱三太子”。
不知道什麼時候起,崇禎帝的太子朱三流落民間的訊息四處流竄,於是各地反清分子紛紛打起了“朱三太子”的名號,造成了清初轟轟烈烈的朱三太子案。
康熙十二年冬,北京一個叫楊起隆的人,自稱自己是朱三太子,並組織旗下奴僕、佃戶,密謀起事。後來馮生走漏,被清朝強勢鎮壓,楊起隆趁亂逃走。康熙十九年,朝廷在陝西漢中捕獲一位自稱朱三太子慈璊的反清者,迅即起隆,然清廷指其假冒,在京磔死。
三藩之亂爆發,福建蔡寅沉淪起事,並且也稱自己是朱三太子,在當時的環境下很多反清勢力紛紛聚集在他的身邊,擁眾數萬,與臺灣鄭經勾通反清,被清軍擊敗於天寶山。
康熙四十年後,江蘇太倉、浙江大嵐山等處反清力量均稱擁立朱三太子。
康熙四十七年正月,捕獲在浙江大嵐山起兵抗清的張念一。後經其口供,捕獲一名張姓老人。朝廷審問之時,他張供認自己本名是朱慈煥,國亡後便開始四處流離,隱姓埋名,先後改姓王、張,以課讀餬口,時年已75歲。後來清廷指其偽冒明裔,以“通賊”罪仍將朱氏父子解京處死。此後朱三太子案才算完結。
看這一系列事件,我們其實會發現,“朱三太子”其實並不是指的某一個具體的人,反而像是一種名號,成為反清勢力都會借用的名號。之所以後來大多數人,都將朱三太子這個稱呼代到朱慈煥的身上,大概是因為朱三太子案是在他這兒完結的。朱慈煥去世之後,後世沒有人再用這個名號,從事反清復明的活動。實際上清廷將其斬殺,仿似斬滅了朱三太子的號召力。所以綜合種種,將朱慈煥作為朱三太子稱呼。
-
3 # 歷史局中人
“朱三太子”的名號,估計看過清朝古裝劇的朋友都不會陌生。按照民間的說法,他是明朝崇禎皇帝的第三子朱慈炯。可是在正史中,朱三太子這個人始終沒有出現過,但始終有人拿他做旗幟在全國各地反清復明。
在崇禎皇帝的3個兒子中,太子分明是朱慈烺,排行老三的朱慈炯怎麼就變成了太子呢?崇禎的第三個兒子朱慈煥又到哪裡去了呢?
這一切還要從李自成打進北京說起。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軍攻入北京,明朝滅亡,崇禎皇帝朱由檢含恨在煤山自縊。崇禎寄予厚望的三個兒子一個都沒有逃出去,全部被李自成抓到了。可是李自成在山海關一戰,大敗而逃去了西安,三位皇子從此不知所蹤,尤其是三皇子朱慈炯更是沒有再出現過。
太子朱慈烺的身影,據說在中國的南方和北方先後出現過,清廷不管真假,全部絞殺,從此再也沒有朱慈烺的身影,哪怕是假冒的也沒有了蹤跡。而朱慈煥一直在民間隱藏,在康熙統治後期,已經70多歲的朱慈煥還是被發現了。即便垂垂老矣,康熙也沒有手軟,還是下令殺了。
隨著太子“朱慈烺”和五子“朱慈煥”的先後被殺,而遲遲沒有出現的朱慈炯就成為了反清復明的一種象徵,就自然而然的成為了“太子”。朱慈炯到底是死是活,是當年就已經死在了亂軍之中,還是一直隱姓埋名的活著,沒有人知道。
但活不見人,死不見屍,找不到朱慈炯,清廷始終不放心,各種起義無一不是打著朱三太子的旗號。比如盤踞西南的吳三桂,他當時就打出了朱三太子的旗號,要反清復明。甚至到了雍正和乾隆朝,還有人在打朱三太子的旗號。比方大家熟悉的天地會,天地會也信誓旦旦的稱朱三太子就在自己手裡。天地會的人也不想想,即使朱三太子在,估計也有八九十歲了,還不讓他頤養天年啊!
隨著清朝統治逐漸穩定,關於朱三太子的傳說也銷聲匿跡,也沒有人再喊反清復明的口號,但是不代表清朝的統治就真的高枕無憂了。乾隆末年爆發的白蓮教起義,就使清廷元氣大傷,從和珅家抄過來的家產,嘉慶還沒有焐熱就拿去剿匪了。
回覆列表
清朝定鼎中原後,漢人反清復明的起義活動此起彼伏。當時前明皇室尚有很大號召力,許多起義者都號稱奉朱明皇室為首,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朱三太子”。
朱三太子原指明崇禎皇帝的第三個皇子朱慈炯。李自成攻陷北京時,明太子朱慈烺、皇三子朱慈炯皆被擒獲。李自成封朱慈烺為宋王,朱慈炯為宅安公。李自成敗於滿清退出北京,朱慈烺、朱慈炯兩兄弟下落不明。
南明政權成立於南京,有人自稱是太子朱慈烺,到南京投奔福王政權。皇子們幼時都居於宮中,很少與人接觸,外間極少有人能辨認出真假。朱由崧乾脆將其囚禁起來,並對外界公佈這是明朝駙馬都尉王昺的孫子王之明。清軍南下消滅南明,這位真假莫辨的太子也被清朝抓獲。
然而不管真假,清朝向外界公佈前明太子已然被誅,絕了明朝人的念想。此時一直沒有訊息、不知生死的三皇子朱慈炯,便成了崇禎帝后人中最為尊貴的人了。
堅持反清復明的人,便利用朱慈炯的名號起而反清。“朱三太子”最早出現在順治八年,有人告發一個茶葉販子是崇禎帝的三皇 子。順治十二年,清漕運總督蔡士英向朝廷報告,江西南昌人朱周自稱“朱三太 子”暗通海賊,潛謀叛亂。
康熙十二年(1673年),京城有人自稱朱三太子,有的史料說他叫楊起隆。這位朱三太子膽子甚大,公然在北京建制稱帝,年號廣德,封了大學士、軍師、總督、提督、齊肩王等,對外號稱已然聯絡上鄭成功投降清朝的部將,準備在北京舉事起兵。
在滿清統治極為嚴密的地方如此大膽地舉事,自然不會有什麼結果。這位朱三太子的行蹤很快被清廷掌握,清軍前來圍捕,殺200餘人,朱三太子倉惶出逃,其黨徒或死或抓,被一網打盡。
康熙十七年,在反清活動聲勢較大的福建前沿,有個叫蔡寅的人自稱朱三太子,與海峽對面的鄭經聯絡,聚眾數萬人攻打福建漳州。清漳州守將黃芳世擊敗,斬其大將楊寧等人,蔡寅逃跑,不知所蹤。
過了幾年,又有人在陝西詐稱朱三太子,起兵造反,被清撫遠大將軍圖海捉獲,康熙十九年解赴北京處死。
名頭最大的一次,當屬康熙四十六年抓獲的一個朱三太子。當時清朝的蘇州織造李煦密報,說蘇州有人起事,以紅布裹頭, 樹大明旗號。官府順藤摸瓜,在浙江四明山地區將抗清多年的張廿一等人逮捕,在審訊中得到了 “朱三太子”的下落。不久,清政府即在山東汶上縣抓住了“朱三太子”。此人聲稱自己真的是崇禎第三子,曾落入李自成軍中,後來流落南方,在鳳陽被一王姓紳商收養,繼而出家為僧,最後又入贅浙江餘姚縣胡家,曾被幾夥反清義士擁戴。清廷找來明末宮中的老太監來辨認,結果沒有一個人認識他,因此判定此“朱三太子”是冒牌貨,下令將其凌遲處死。
這位朱三太子到底真偽,後世已經難知底裡。從朱三太子被捕後,他的家人們全都立即上吊自殺來看,他們可能早就知道,一旦身份洩露必然難逃一死。而有如此果決死志的,看來非朱明後人莫屬。
後來朱三太子反清之事仍然層出不窮。康熙六十年臺灣朱一貴起事,號稱朱三太子。雍正朝甘鳳池起兵,也號稱尊朱三太子為主。其時距明亡已經八十餘年,即使朱三太子僥倖沒有被清朝捕殺,到雍正朝也老死了。可見,後來的“朱三太子”已經成為漢人反清復明的一個政治旗號,至於究竟有無此人,人們反倒不關心了。
滿清為了抵消漢人心念朱明的心理,也假惺惺地玩起了心理戰。
康熙皇帝一邊對反清復明活動血腥鎮壓,一邊又故作姿態地尊崇前明政權。康熙三十八年,皇帝南巡到南京,親自到鐘山祭奠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並御筆手書“治隆唐宋”,碑刻於孝陵內,表示出對明太祖的高度敬意。
北京的明十三陵,康熙也派出皇子巡查、掃祭,禁止民間騷擾破壞,以示維護明朝體統之意,希望藉此籠絡人心、消除民眾的反清情緒。
雍正皇帝也深知乃父尊明的實際用意。他剛一即位,就宣稱他發現了康熙帝遺留的一道未發諭旨,稱讚朱元璋統一華夏,經文緯武,為漢唐宋諸朝皇帝所不及。雍正以此為契機,下旨訪求遺落在民間的朱明後裔,以奉嗣朱元璋的香火。
其實明眼人都知道,明朝宗室經歷明末農民大起義和清朝定鼎中原兩場大劫難,抓得抓殺得殺,幾十萬朱氏子孫已經不存一二,僥倖活下來的,也早已變易名姓躲到邊遠地區,誰敢露頭表明自己身份,肯定難逃一死。
雍正二年,在清廷不懈地訪求下,卻不出意外地找到一個朱姓後人。此人是滿洲正白旗籍人,姓朱名之璉,當時還做著知府的官。雍正“喜出望外”封他為一等侯,世襲,並以朱元璋後人的身份,承擔明朝諸陵的祭祀。
這位朱之璉自稱先祖朱文元是明宗室簡王的子孫,在明清松山大戰時被清軍俘虜,後來便入了八旗。他的政治背景很清白,早已成了滿洲旗人,所以雍正放心地利用他當崇明的政治幌子。
其實到了雍正後期,隨著社會逐漸穩定,人民生活變得富庶,清廷也採取了很多惠民政策,一定程度上減少封建剝削,民間的反清勢力自然而然地便減少了。所謂的“朱三太子”,也隨之壽終正寢,不再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