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石珀天

    昔日三代居,皆在河洛間。天命玄鳥降,降契到人間。契本帝嚳後,帝陵在中原。夏統數百年,商族亦發展。商湯興革命,王朝首變天。商都曾數遷,商洛鄭相汴。盤庚徙都殷,王朝更偉岸。南界抵湘贛,北疆邁幽燕。東邊到大海,西土達雍陝。尊祖重祭祀,中華禮儀奠。殷人重仁義,宋襄孔子傳。鄭州商城早,都城氣非凡。殷墟出甲骨,漢字之祖源。大鼎司母戊,青銅舉世冠。中華文明史,五洲皆震撼。

    周祖名為棄,帝嚳乃其先。帝嚳河南人,濮陽其陵顯。棄佐禹治水,奉夏作農官。夏衰失其位,自竄戎狄間。從此不務農,遊牧逐水源。與戎融一體,飲毛茹血羶。不書甲骨文,不用青銅餐。即使與戎融,戎內鬥翻天。聯姻或戰爭,周戎巧周旋。為避西戎擾,小邦周八遷。後仰大邑商,戰戎方勝算。直至太王立,戎俗方始貶。學習商文明,文化向中原。周既稱臣商,卻陰謀反叛。方便軍事前,豐鎬以是建。文丁殺季厲,嚇破周人膽。姬昌逞野心,被囚易經演。大度釋逆臣,帝辛留後患。中央徵淮夷,國都出內奸。姬發趁此機,孟津誓反言。偷襲朝歌城,殷受忙應戰。血流能漂杵,周巧取江山。武王甫克商,連夜不能眠。返回西土時,嵩嶽來祭天。周本帝嚳後,克商返故園。武王親口言,夏後居洛川。遺命遷都洛,以固社稷壇。周公測日影,地中在嵩山。天地之中久,而今世遺產。卜洛相宅後,洛京以是建。成王遷成周,中國名此傳。諸侯朝天子,道里均長短。天子居中坐,四周稱戎蠻。周人從殷禮,九鼎垂德範。大周成康治,天子居洛川。豐鎬乃軍塞,駐師備戎犬。犬戎自西犯,御戎天子返。立馬暴動起,厲王如鼠竄。犬戎破西關,幽王奔九泉。自此犬戎據,一據多少年。西陲不得安,天子再東遷。只見黍黎悲,不見豐鎬歡。大周獨都洛,禮樂文明延。至聖來問禮,道聖留德言。夏邑孔祖籍,鹿邑生老聃。列子鄉鄭州,莊子誕民權。墨子出商丘,韓非自河南。商君起衛國,李斯貫中原。儒墨道法兵,百家競聖賢。中華文化盛,以上皆本源!

  • 2 # 金十七讀歷史

    金十七認為,商朝客觀存在是沒有問題的。歷史上講二重證據法。意思是,有兩個不同維度的證據即可證明一件事的存在。在商朝是否存在的問題上,至少有三重不同維度的證據。

    首先,《史記》的記載。《史記.本紀第三.商本紀》完整記錄了商朝600多年的發展沿革,若商朝的存在是偽造的,要編造600年的帝王譜系和興衰故事,還是很難的。所以,可做為商朝存在的第一重證據。僅僅有文字記載的證據還是不夠的。我們還有第二重證據。

    其次,商代甲骨文的出土。清朝末年,甲骨文被發現,共計出土15萬餘片,整理出單字4500多,經過歷代學者的不懈努力,破譯了2000個左右的單字。透過破譯的單字,證明了甲骨文是公元前17世紀到公元前11世紀使用的文字,記錄了商王的日常活動。是研究商朝歷史的最直接的資料,也是商朝存在的最有力證據。

    其三,大量商朝的考古發現。考古學傳入中國後,陸續發現了大量商朝遺址,安陽殷墟,鄭州商城等,都證明了商王朝在中原地區活動的情況。

    所以說,商朝的存在是確鑿無疑的。雖然,關於商朝還有很多迷團待解,但是商朝發展的大體脈絡是基本清晰的。這些迷團也激勵著後來的考古學家、歷史學家、文字學家不斷地努力!

  • 3 # 韓非子論壇

    夏商周三代的歷史,古往今來,一直流淌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5000年的悠久歷史,從來沒有他們的缺席。可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有些人,特別是自詡為疑古派們,開始對夏商周的歷史產生懷疑。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商朝那些事。

    商朝是否客觀存在

    1、美國中學教科書

    關於中國的歷史不承認夏朝的存在,認為那不是人類文明的開端,有了文字,文明才算開始。所以,將中國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摘引與本文有關的部分,如下:

    商王 大約在公元前 1765 年,中國很大一片區域被一個被為 " 商 " 的家庭(或王朝)的帝王統治。當帝王死後,他被埋在一個巨大的土坑裡,裡面裝滿了珍寶,人和動物也被祭獻,和帝王一起下葬。寫在骨頭上的文字 在中國,文字從公元前 1400 年開始產生。為了幫助他們預知未來,牧師們將問題刻在稱為 " 甲骨 " 的骨頭上,將骨頭加熱直到裂開,然後 " 解讀 " 裂痕形成的圖案以找到問題的答案。國王和貴族 在約公元前 1027 年,商王被稱為 " 周 " 的民族征服,新的周王允許貴族擁有土地來換取他們在發生戰爭時對周王的忠心和支援。 -----《新華網》

    2、人們的研究成果

    (1)司馬遷

    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成湯,自契至湯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居,作帝誥。盤庚,,,乃遂涉河南,治亳,行湯之政,然後百姓由寧,殷道復興。

    商朝的演變:湯建國號“商”,其後裔盤庚遷殷,故又稱“殷朝”或“殷商”。司馬遷在《史記》《殷本紀第三》中將世襲傳代情況作了較為詳細的說明。應該說,司馬遷能寫出這麼詳細的過程,是有材料可據的。自己世代為史官,父親司馬談早有寫史記想法,手中有一些不為人所知的材料,這叫有便利條件,“近水樓臺先得月”。如果只憑想象,很難做到這一點。

    (2)王國維

    王國維是研究甲骨文的早期重要學者,代表作《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和續考》,將甲骨文與《史記·殷本紀》等互證,,運用甲骨文重新考釋商代歷史。說明了《殷本紀》的可信性。

    (3)當代

    1996年--2000年的夏商周斷代工程,是一個以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相結合的方法來研究中國歷史上夏、商、週三個歷史時期的年代學的科學研究專案,是一個多學科交叉聯合攻關的系統工程。

    夏商周斷代工程對傳世的古代文獻和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等材料進行了蒐集、整理、鑑定和研究;對其中有關的天文現象和曆法記錄透過現代天文學給予計算從而推定其年代;同時對有典型意義的考古遺址和墓葬材料進行了整理和分期研究,並進行了必要的發掘,獲取樣品後進行碳-14測年。

    下表是附載於《現代漢語字典》的“中國歷史年表”,可見一斑:

    武王伐紂只是傳說嗎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斷代工程正式公佈了《夏商周年表》。《夏商周年表》定夏朝約開始於前2070年,夏商分界大約在公元前1600年,盤庚遷都約在公元前1300年,商周分界(武王伐紂之年)定為前1046年。依據武王伐紂之年和懿王的元年的確立,建立了商王武丁以來的年表和西周諸王年表。

    夏商周斷代工程研究證明,武王伐紂發生於公元前1046年。

    當然,對商紂王的滅亡,特別是牧野之戰紂王的失敗,有原因分析說紂王的部隊在遠方征戰,沒有回撤,導致失敗而亡。毛主席曾經這樣評價紂王:

    “把紂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壞人是錯誤的,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紂王伐徐州之夷,打了勝仗,但損失很大,俘虜太多,消化不了。他的俘虜政策做得不大好,周武王乘虛進攻,大批俘虜倒戈,結果商朝亡了國。”

    我們的結論想必你已經知曉,商朝是客觀存在,武王伐紂不是傳說。

  • 4 # 文史墨客

    “夏商周秦漢,魏晉南北隋”……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也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

    對於商朝是否客觀存在,本人認為,在夏商周斷代工程結束近20年的今天,雖在時間分界等細節問題上仍存較大爭議,但無論是考古學家對殷墟遺址的發掘及其出土文物的研究,還是古本《竹書紀年》《尚書》《史記》等早期文獻對於這段歷史的文字記載,都是說明中國商王朝真實存在過的力證。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大王朝,雖有內憂外患不止、而致屢次遷都,但“商湯革命”“武丁中興”所造就的空前絕後的鼎盛態勢,似乎依然可以讓時隔數千年後的我們,真切地感受到那觸手可及的繁榮與昌盛。有位史學家曾經說過: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提起“武王伐紂”,很多人都會不約而同地想起《封神演義》,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同一個版本的“武王伐紂。”毋庸置疑,“武王伐紂”並非傳說,1976年在陝西臨潼出土的利簋書有銘文“武王徵商,唯甲子期,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管師,賜有史利金,用作檀公寶尊彝”, 也確證了牧野大戰的發生。

    要說“傳說”的色彩,除卻《封神演義》中令人眼花繚亂的上仙助力,更多的存在於今人對紂王的認識和評價。歷史教科書中描繪出的商紂王,奢淫殘暴,修豪華宮苑,施炮烙酷刑,失去民心,而“武王伐紂”正是在替天行道,大快人心……鋪面而來的盡是老師們“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的諄諄教導,殊不知,如若泉下有知,商紂王可能要氣到還魂,附身竇娥,再來場七月飛雪,畢竟他比竇娥還冤……其實,我們所熟知的商紂王實名帝辛,而“紂”,是周人對其侮辱、蔑視性的稱呼。意思是殘暴、損害。帝辛天資聰穎,聞見甚敏,才力過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撫梁易柱之力 ,深得其父帝乙歡心。帝辛繼位後,重視擴張領土 ,發兵攻打東夷諸部落。出色的軍事才能,如秋風掃落葉一樣,一直打到長江下游,降服了大多數東夷部落,把中國疆域勢力擴充套件到江淮一帶,從此以後中原和東南一帶的交通得到開發,中原地區的文化逐漸傳播到了東南地區,使當地人民利用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發展了生產。完全可以說,這位帝辛在中國歷史上的功績,堪比漢武帝。然而他們卻是一個流芳百世,一個遺臭萬年,豈不令今人唏噓? 牧野大戰前,商周已數次“交鋒”,算是結下了“樑子”。到了武王一代, 想到兩代先王的結局,就一心只想報仇雪恨,為攻伐大商做準備。古人出征崇尚“師出有名”,姜太公奉上奪取天下之術——施仁政以攏人心;而在時機成熟,各聯盟諸侯也“皆曰可伐”,武王卻一再託詞"女未知天命,未可也",皆因對商、對帝辛的畏懼甚至是敬畏之心,而臨陣心生畏意而退縮。甚至又據說,就是在那場事關生死存亡的牧野大戰前夕,周武王仍戰戰兢兢,不敢應戰,是姜太公強迫其出戰,才不得已而賈其餘勇勉力一戰。就這樣,前有輿論造勢,中有倉促迎戰,後有十多萬奴隸倒戈,商朝的最後一頁在帝辛手裡畫上了句號,濃縮成“武王伐紂”這一“正義終將戰勝邪惡”的四字“傳說”。

    硝煙未散,數千年時光輪轉,萬物生靈瞬息萬變。昨日已逝,正如今日的我們亦會成為明日的歷史。撇開“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小肚雞腸,相信有一天,歷史的全貌會被越來越多的人瞭解,而我們,也可以瞭解越來越真實的歷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造肉”134元一斤,當它走向餐桌的時候我們該如何選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