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饞嘴的小紫薯
-
2 # 榮耀歷史
如果從大處看,西漢景帝時期是的七國之亂確實是因為朝廷削藩,如果要說有沒有私人情感呢,那就不得不提當年的一盤棋!
七國之亂劉邦建立大漢王朝之後,吸取周朝和秦朝的教訓,周朝是分封過多,諸侯王強於中央最終滅亡,而秦朝實行郡縣制,沒有宗室藩王為朝廷遮風擋雨,導致秦朝在農民起義中快速滅亡,所以劉邦實行分封制和郡縣制並行,並且規定異性不得封王。
在劉邦看來,這完美地解決了周朝和秦朝的問題,但是他還是太理想化了,雖然都是劉姓子孫,但是人性的貪婪超過一切,漢朝分封的諸王還是在不斷吸食大漢王朝的骨血,以致於到了漢景帝時期,雖然政局穩定,國泰民安,但是漢景帝還是感受到了日益強大的藩王對中央朝廷的威脅。
諸侯國就是國中國,諸侯王擁有封地內的財政、行政、軍事等權利,完全擁有反對中央政府的實力。漢文帝時期就發生了濟北王劉興居和淮南王劉長造反,隨著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激化,到了漢景帝時期,御史大夫晁錯上《削藩策》,被漢景帝採納。
漢景帝開始找諸侯王的過錯,抓住一點就削減封地,楚王、趙王、膠西王都因為幾年前的過錯被削奪封地。試想這一個個諸侯王,哪一個不是驕橫無比,想找點過錯還不容易,這樣下去他們的封地遲早要被全部剝奪,他們坐不住了,勢力最強大的吳王開始聯絡各方反叛朝廷,最後與楚王、趙王、濟南王、淄川王、膠西王、膠東王一共七個諸侯國起兵造反,這就是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平定七國的口號是“清君側,誅殺晁錯”,畢竟削藩的政策是晁錯提的,再說他們也不敢公然說殺漢景帝,得給自己製造道德高地。
一開始七國兵力達30萬,此外還派人去匈奴、百越等地區攛掇外族一起作亂。沒有準備的漢景帝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七國聯軍摧古拉朽,漢景帝慌了,最後採用袁盎計策,誅殺晁錯,希望平息七國怒火,能主動退兵。
但是政治不會這麼兒戲,七國聯軍不為所動,繼續禁軍,吳王甚至自稱東帝,徹底撕開臉皮,漢景帝這才下定決心武力平叛,命令太尉周亞夫出征。
周亞夫是平定諸呂首要功臣周勃的兒子,他治軍嚴明,其駐紮在細柳的兵營軍法森嚴,士兵嚴格遵守將領,“指哪兒打哪兒”,被後世稱為細柳營!
周亞夫沒有選擇和七國聯軍硬碰硬,而是以梁王封地為誘餌,使得雙方對峙,他率大軍突擊聯軍後方,斷其糧道,最終僅用3個月平定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雖然平定,但是削藩並沒有完全成功,到了漢武帝時期,藩國勢力又大漲,漢武帝採用主父偃的計策——推恩令,才慢慢控制藩國勢力。
何來一盤棋?剛剛都是談的公事,現在說說漢景帝和吳王劉濞之間的私事。
話說漢景帝還是太子時期,吳王太子劉賢到長安來“陪太子讀書”,其實就是兩個紈絝子弟臭味相投。
有一天兩人在下棋,“戰況”越來越激烈,兩人也越來越上火,面對皇太子,王太子劉賢寸步不讓,態度也愈發不恭敬,而劉啟也是個暴脾氣。
先來分析下兩人的性格特點:
劉啟,很小就被立為太子,萬千寵愛集一身,從小就握有生殺大權,所有的一切予取予奪,當然不把劉賢放在眼裡。
再看劉賢,雖然比劉啟地位差一截,但是他是最強諸侯國吳國的太子,當時吳國就在現在的江浙一帶,境內擁有銅山,還能曬鹽,所以制錢和鹽運兩項最賺錢的生意被他包了,吳國也是富得流油,連漢文帝都羨慕。所以劉賢心裡也有底氣。
兩顆火星相撞,劉啟二話不說,拿起棋盤就往劉賢腦袋上砸,竟然把劉賢給殺了!
這是大罪,但是劉啟是皇太子,吳王能有什麼辦法,只能悲催地接受漢文帝和劉啟的道歉,運回劉賢的屍體。
但是吳王劉濞並不甘心,禍根已經埋在了心底,自此之後吳王再不奉朝廷詔令,每次要求進京全部以生病為由推脫,暗地裡卻在積蓄力量,後來找準機會,新仇與舊恨一起算,發動了七國之亂。
所以衝動是魔鬼,每一次衝動都可能是蝴蝶的翅膀,在未來造成意料之外的影響!
-
3 # 一眼知秋
漢景帝朝削藩,並不是為了一盤棋子。吳王原是劉邦哥哥劉景的兒子,漢初劉氏子孫人數少,劉邦的哥哥劉景也有封地,後失掉了候國,其兒子劉濞跟隨劉邦平定英布叛亂被封為吳王,封地在今天的江淅地帶,那裡盛產鹽,吳王自己煮海水為鹽,開門鑄幣,吳國很是富有。加上原是楚地,民風彪悍。其吳太子進京和景帝的太子下棋,一言不和頂撞皇太子,被皇太子砍死,吳王劉濞很是生氣,說死在長安就葬在長安,不把吳太子運回吳地安葬。由此與景帝生隙,也不去進京朝見皇帝。這是一根導火線。
真正的起因是因為漢初劉姓人員少,劉姓子弟分封為候國,其中劉邦長子劉肥齊王有70多座城池,劉邦弟弟劉元楚王有40多城池,吳王劉濞有50多座城池,這三個候國佔了全國三分之一的國土。劉邦死後其兒子劉盈繼位,呂后分封呂姓為候,沒有地可以分封,於是將劉邦的兒子殺了幾個奪回了幾個封地,又從劉邦兒子劉肥齊王那裡分出幾塊地封給她的兩個侄兒,劉肥死後,為了削弱齊國勢力將其一分為四,封劉肥的幾個兒子們和其他劉姓為候。這是最初的削藩。等到呂后專政後,因為齊王的兩個兒子劉襄和劉章在滅呂后功勞最大,但是最後迎立卻是劉邦的兒子劉恆為帝即孝文帝。孝文帝時期,鑑於諸候國滅呂后的威力,還是忌憚諸候國的,特別是大的諸候國,齊王劉肥的兒子劉章在文帝期間還叛亂被殺。後來採取賈議的建議,將齊國析成七個小候國給齊王的後代。以此削弱大候國。到了漢景帝初年繼續打壓諸候國,一是因為劉姓子弟增多已經沒有地可以封,另外諸候國雖同為劉姓,但已屬遠支旁系,害怕諸候國坐大不好控制。將大的諸候國的城池削掉幾個。比如楚王罰削掉東海郡,吳王罰削豫章郡會稽郡,趙王削河間郡,膠西王削六縣等,這幾個劉邦其他兒子承傳下來的候國,與景帝算起來是屬劉姓旁支。要拿地只有朝這幾個旁支拿了。加上吳王的太子被殺死,心生不滿,於是聯絡了齊王劉肥的子孫後代一起叛亂,當然他們不會明著打旗號去推翻中央,而是打著清君側,誅晃錯的名號,因為削藩正是晁錯給景帝的政治主張,但是事實上,無論晁錯有沒有提這個政治主張,事實上從呂后,文帝、直至景帝三朝都有削藩。所以削藩不是因為一盤棋子而為中央集權的需要。
-
4 # 希望星晨58298869
先說中國歷史上最昂貴的“一盤棋”。劉景(劉邦的大哥)的兒子劉濞曾跟隨劉邦平定英布叛亂,因戰功被封為吳王,封地在今天的江浙一帶,那裡物產豐饒,是魚米之鄉;劉濞到位後,煮海水為鹽,自己鑄造貨幣,吳華人民很快殷富起來;吳王的王子劉賢進京和文帝的太子劉啟(後來的景帝)下棋,棋興陡起,都年輕氣盛,一言不和,吵了起來,劉啟舉起石制的棋盤砸死了劉賢!一盤棋等價於一個王子的命,貴重啵?吳王劉濞當然很生氣,說死在長安就葬在首都,不把王子屍體運回吳地了,由此與文帝生隙,事後也不去拜見皇帝劉恆了;這只是一根微不足道的導火線,絕非削藩主因!
劉邦死後漢惠帝劉盈繼位,她媽呂后大權獨攬,分封呂氏為侯,但已無土地可以附封了,心狠手辣的呂后捏造事實殺了劉邦的幾個兒子,奪回了些許封地,又從劉邦大皇子齊王劉肥處拿出幾塊地分封了自己的兩個侄兒,劉肥死後,又將齊國的土地一分為四,封給了劉肥的幾個兒子和其他劉姓諸侯;這是西漢削藩的處女作。
在以周勃、陳平為首的“元勳集團”剷除“呂氏勢力”中,齊王的兩個兒子劉襄、劉章蹶功甚偉,但為平衡朝廷權力,迎立的新皇帝是代王劉恆;劉恆上位後鑑於諸候王在“滅呂”過程中的威力,對諸候國心生忌憚,不忍看其曰益坐大,尤其是大的諸候國!文帝就採用賈誼的建議,將已削過兩次的齊國分成七個小諸候國給齊王的後代;到景帝初年,劉啟繼續打壓諸候國,原因是劉姓子弟增多而封地有限,且有的諸候國雖同為劉姓,但已屬旁系遠支,尤其害怕諸候國坐大不好控制;有了實力會與中央政權掰手腕。於是開始削掉較大的諸候國的若干城池:這樣,楚王失了東海郡,吳王失了豫章、會稽郡,趙王失了河間郡等等,這幾個藩王與景帝算起來是劉姓旁支;吳王劉濞實力雄厚,在削藩中損失城池心懷不滿,再加上王子劉賢是被景帝砸死的,更加憤怒,就率先聯絡齊王劉肥的子孫後代開啟了“造反“模式。
因為削藩是晁錯給景帝的政治主張,所以打出的旗號是“清君側,誅晁錯”,其實呂后、文帝、直至景帝三朝削藩都沒中斷過。因而削藩不是因為“一盤棋子”,而是為強化中央集權,分化諸侯國的實力,以實現劉姓王朝的長治久安。
回覆列表
西漢初期,劉姓諸侯王的勢力漸漸強大,一些有識之士深感擔憂,建議對這種勢力加以控制。文帝的時候,賈誼就提出把大的諸侯國變成幾個小的,以削弱其面積及實力。
到了景帝的時候,御史大夫晁錯又提出削藩的建議,即削奪諸侯的封地.景帝接受了這個建議,削去了楚王、趙王和膠西王的部分封地。這引起了諸侯王的不滿,漢景帝三年(前154年)當景帝下令削奪吳王一些封地時,吳王劉即與楚、趙、膠西、膠東、川、濟南等六國聯合起來公開反叛。
他們打著“誅晁錯以清君側”的旗號,舉兵而西。漢景帝派太尉周亞夫率36萬大軍平叛。三個月以後,叛軍失敗,劉被殺,七國之亂結束。
這是發生在公元前154年發生的一次叛亂,參與叛亂的共有七個諸侯國,所以叫做“七國之亂”。 發生的原因是地方王國勢力和中央集權的矛盾,還有當時的皇后——呂后專權等原因。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在建立漢朝後,曾經和大臣約定,只封劉姓的做王。但呂后掌握政權後,卻讓姓呂的做王,引起劉姓王的不滿。漢景帝做皇帝后,中央權利和地方王國的權利矛盾激化,大臣晁錯建議景帝減少諸侯王的管轄地,防止他們和中央對抗,結果成了七國之亂的導火線。
晁錯在削減封地的過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他在皇帝面前歷數諸侯王與朝廷的貳心,揭露他們的反情。晁錯之被誅殺,固然與袁盎詭詐有關,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事態所逼,不能不拿晁錯當替罪羊,以緩解朝廷與地方一觸即發的矛盾。
“吳楚七國之亂”僅三個月就被平息,說明地方造反的勢力根本不足以動搖國本。既然如此,諸侯王明知道不能和朝廷抗衡,為什麼還會會動亂呢?“七國之亂”中的其他肇事者也都有與劉濞相似的經歷,都受到過削減封地的處分。在某種意義上,“七國之亂”是諸侯王與朝廷之間的鬥爭,是削減與反削減的一次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