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明界之事
-
2 # 去古代找歷史
在“學而優則仕”的封建時代,文人們都把考狀元作為躋身仕途的唯一途徑。“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激勵著無數學子臥薪嚐膽、懸樑刺股、勇跳龍門。
從唐高祖武德五年至清光緒三十年最後一次科考,即公元622年到公元1904年,共1282年間,共錄取有姓名記載的文狀元654名、武狀元185名。
狀元是中國科舉金字塔的頂尖人物,“連中三元”的,更是鳳毛麟角,中國科舉史上“連中三元”的確切人數是21位,其中文狀元17人,武狀元4人。
不過,人外有能人,天外亦有仙尊,連中六元(即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中都得第一名)的中國史籍有記載的只有兩位。
第一位:黃觀
黃觀,字瀾伯,明朝池州府人(今安徽池州人)。自幼勤奮、治學嚴謹,注重時論,不尚浮文。從秀才到狀元六次考試中均獲第一名,時人讚譽他“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間無”。
建文元年(即公元1399年),建文帝朱允炆改舊制,黃觀任右侍中,參與重要國事奏議。是時,燕王朱棣自恃皇叔,態度傲慢,入朝不拜建文帝。群臣畏其權勢,緘口不敢言,唯獨黃觀當面頂撞朱棣曰:“虎拜朝天,殿上行君臣之禮;龍顏垂地,宮中敘叔侄之情”,致使朱棣懷恨在心。
建文四年,朱棣以“清君側”為幌子起兵,直逼南京皇宮。並公佈所謂的“文職奸臣”名單,黃觀就在其中。此時黃觀在長江上游督促各地赴援,當船行至安慶下游羅剎磯時,得悉建文帝朱允炆已死,燕王已即位,自知大勢己去,乃投江自盡。
黃觀死後,朱棣餘怒未消,黃氏九族受誅,親朋受監禁,謫戍者達百餘人。直到明萬曆二十四年(即公元1596年),黃觀始得昭雪,補諡“文貞”。在黃觀的故居貴池上清溪建“黃公祠”,在縣城復建狀元坊;清末,時人又為他建了黃公祠。
“歷史上第一個六元狀元就這樣暗淡收場了”。唉。。。
第二位:錢棨(念qi三聲)
錢棨,清朝江蘇省蘇州府長洲縣人。錢棨出生於書香門第,在前輩的薰陶下,錢棨從小研習八股文,專心科舉,且十分刻苦用功,夜讀常常到五更天(即現在的凌晨三點到五點)。少年時,錢棨曾多次參加童試,但都落榜,到了乾隆三十一年(1766),他才以第一名考中生員,接著參加鄉試,卻又是連連失利:六進考場,六次落榜。乾隆四十六年錢棨參加會試,又奪會試第一名——會元。
接下來的殿試也非常成功,乾隆非常欣賞他的文卷,定其為第一甲第一名,即狀元。錢棨奪魁以後,滿朝官員紛紛寫詩作文以紀此事,一時轟動朝野,舉國歡慶,並且乾隆皇帝還就此寫了首《御製三元詩》,以此慶賀這個“六元狀元”的出現。
至此後的錢棨官運亨通,然因拒絕和和珅同流合汙,被其算計遭革職,後幾經起落,在嘉慶四年(即公元1799年)死於雲南任上,葬於蘇州府吳縣(今蘇州市)胥口鎮香山。
-
3 # 歷史中簡堂言史君
家裡老人在小時候常常說: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確實在傳統封建社會里,這種觀念是根深蒂固的,努力讀書才能寒門出貴子。往往學而優則仕,透過參加科舉考試,能步入仕途。
從隋唐開創科舉制度選拔人才,到清末廢除科舉制,歷經1300年的科舉制,共有551人(不包括武狀元以及一位女狀元)。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科舉考試狀元為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壬午科狀元孫伏伽。
最後一個狀元為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的劉春霖。
說科舉考試最厲害的那個人:
獨中六元,明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親授其狀元,讚歎他“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間無”。
黃觀(1364~1402),字瀾伯,又字尚賓。 他自幼勤奮、治學嚴謹,注重時論,不尚浮文。從秀才到狀元,在縣、府、院三級經過六次考試(縣考、府考、院考、鄉試、會試、殿試),均獲頭名。以策論時事中極力主張“屯兵塞上,且耕且守,來則拒之,去則防之,則可中國無擾,邊境無虞”博取朱元璋嘉許。朱元璋親授殿試一甲頭名即狀元,並授官職翰林院編修。
1300年的科舉史上,僅此一例一人。
-
4 # 向敬之
科舉始於隋朝,這是中國封建社會國家選拔人才的一種基本形式和人事考試製度。
可以說,是科舉制度的實行和成熟,給了出身地層的寒門老百姓一個機會,改變了以往國家官員都由士族推選的舊弊。
唐太宗李世民曾去科舉考場視察,看到許多新進士魚貫而出,得意得地說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這些“英雄”,都是科舉考場上的勝利者。
唐朝著名的狄仁傑,就是年輕時參加科舉,以明經及第,獲授汴州判佐後,官至宰輔的。宋代的包拯,為宋仁宗天聖五年進士。他們的父親,雖然是地方官員,但他們自身為百姓出身。此外,還有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宋朝的改革家王安石、元明之際的大智囊劉伯溫,都是從科舉考場上進入仕途的。此外,宋朝著名的“三蘇”(蘇洵、蘇軾和蘇轍),出身草根,蘇洵帶二子進京會試,二子同榜應試及第,傳為佳話。
科舉最難,當是明清的八股文取士,傳聞八股文是殺人的利器,但是明代有所作為給民謀福祉的大人物,可以說幾乎是科舉制度的生產兒,雖然言行中的迂腐和愚痴沒有少,但骨子裡的傲氣和才氣依然洋溢,更多的是巧妙靈活的精彩,其中不乏銳意進取創新圖強的擔當精神,真正實現了個人價值和讀書人的作用。“三楊”中的楊榮、楊溥,李東陽、于謙、張居正、戚繼光、徐光啟……一大批治世能臣、改革大才、衛國名將、科學巨匠及以文章傳世久遠的文人墨客,大多是在三級學校、三級考試中走過來的。知行合一的王陽明,一代聖賢,也是考了三次會試,最後才中元。
清朝著名的大將軍年羹堯,雖然出身漢軍,父親是康熙親信的封疆大吏,但是,他也是透過科考,先取得了康熙三十九年進士後,扶搖直上,煊赫一時。
-
5 # 臨沂彭彭小胖vlog
科舉考試是天下百姓學子鯉魚躍龍門機會,應該學子都會參加,什麼算是很厲害的人,並不能說中了個狀元就是很厲害!隋煬帝創立進士科這一歷史事件,從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進士科的創設,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除科舉,科舉制在中國歷史上存在1300年之久,共有649個狀元。
中國歷史上出了兩個半聖人,王守仁別號明陽就是其中一位,就是參加過科舉考試然後很厲害的人,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的直接源頭是陳獻章與湛若水的“陳湛心學”,明代心學發展的基本歷程,可以歸結為:陳獻章開啟,湛若水完善,王陽明集大成。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北韓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王守仁是開掛的一生,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劉瑾擅政,並逮捕南京給事中御史戴銑等二十餘人。王守仁上疏論救,而觸怒劉瑾,被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貴陽西北七十里,修文縣治)當龍場驛棧驛丞在這個時期,他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領悟。王守仁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他在這段時期寫了“教條示龍場諸生”,史稱龍場悟道。創立了心學! 文可以武也很可以,正德十一年八月,王守仁被擢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安)、贛(州)、汀(州)、漳(州)等地王守仁率領書生和偏裨,蕩平為患數十年的盜賊,附近的人都驚呼守仁是神。
正德十四年(1519年),寧王朱宸濠發動叛亂,這個叛亂不知道規劃了多少年,王守仁得到朱宸濠叛亂的訊息,立即趕往吉安,募集義兵,發出檄文,出兵征討。寧王戰敗被俘,寧王叛亂歷時35天后宣告結束。正規軍還沒出,募集士兵加上縣衙士兵就平亂了!
嘉靖七年(1528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瑤叛亂和斷藤峽盜賊。
大家都知道的哲學史上的案例:有一次他下決心窮竹之理,格物致知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麼都沒有發現,人卻因此病倒。從此,王守仁對“格物”學說產生了極大的懷疑,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
6 # 歷史守望者
古代歷史上那些很厲害的人並不都是像王陽明那樣出身在顯赫的家庭,有些也就是平民階層出身,他們透過科舉考試取得功名登上歷史的舞臺,然後對歷史產生影響,歷史上這樣的人還真不是少數個別。我認為題目中說的“很厲害”應當沒有特指哪個方面很厲害,它可以指考試很厲害,也可以指科舉入仕後的成就很大,或者是在文學藝術等領域取得很高的造詣等,總之只要是平民出身而且參加過科舉考試然後在歷史上產生較大影響的人都符合本題的題設。
科舉考試史上只有兩位“連中六元”的人,分別是明代的黃觀和清代的錢棨。錢棨出身於書香門第算不上一般的平民百姓,不過黃觀卻是貧窮出身,因為生活貧苦,黃觀的父親入贅於許家,黃觀的姓氏還是在考中狀元后奏請朝廷,經朱元璋批准才得以恢復的。
此外,像清末光緒年間的狀元黃思永,那也是不折不扣的貧苦百姓出身。黃思永的家人大都在太平天國戰亂中罹難,黃思永僥倖逃過一劫,由準岳父金某撫養長大。這金家也不是富裕人家,黃思永婚後主要就是靠教書、謄寫維持生計,黃思永能在這樣的環境下考中狀元,也確實算挺厲害的了。
至於平民百姓透過科舉考試成為歷史上重要人物的例子也有很多。比如包拯和海瑞這樣的歷史名人,他們就是出身於平常百姓家,然後透過科舉考取功名後登上歷史的舞臺,逐步成為歷史上很著名的人物。
像張居正和唐伯虎他們雖然不是出身於貧苦的農民家庭,但是家境也只能算很一般,張居正是出生在秀才家庭,唐伯虎的父親據說是開小酒館,算是一般的商戶吧,總之像張居正和唐伯虎這樣的出身差不多也只能算是百姓階層。
而像“蘇門三學士”蘇洵、蘇軾、蘇轍,是在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影響,他們父子三人也都是出身在平民階層,歷史上像這類的例子應當還有很多,古代百姓要想出人頭地,參加科舉考試是一條很重要的途徑。古代確實有許多“家貧子讀書”的經典例子,我在很多地方都曾聽聞過當地的科舉盛事,裡面有不少就是平民子弟。
回覆列表
唐朝時期科目,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子,等多向考試,科目到唐朝後期就跟更改啦,明經,進士為主科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