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知常容三國
-
2 # 桃花石雜談
匈人和匈奴人是否有關係?其實現在普通網友能接觸到的資訊來源裡,中文網際網路的資訊是最雜的,因此在不參考其它來源的情況下,中文網際網路的資訊也是最不靠譜的。具體到匈人是不是匈奴人這個問題,其實它在國外這個爭議不大,基本都認為是匈奴人摻雜了其它一些民族和部落的血統,但其主體就是匈奴人。亞洲匈人
石頭君說匈人是匈奴在國外爭議不大,因為其實在歐洲喜歡歷史的人嘴裡,匈奴人會經常被叫做“亞洲匈人”(Asiatic Huns),所以其實多數歐美學者是認可匈人就是西遷的匈奴人的。
(後人想像的匈奴人)
最早把歐洲歷史上來無影去無蹤的匈人和中國歷史上的匈奴聯絡起來的學者是法國曆史學家吉涅,儘管後來有些學者透過一些考古發現曾經對這一結論提出過質疑,但卻並沒有人能夠提出關於匈人起源的其它令人信服的論斷,因此匈人是匈奴後裔在目前也仍然是國際學術界的主流認識。只是有些學者會認為匈人和匈奴的記載之間相隔了二百多年,而對於遊牧民族來說,這二百多年已經足以使其民族性發生重大變化,因此可以說匈人即使起源於匈奴,也已經演化成為了一個不同的民族。
(歐洲人想像的亞洲匈人)
不過其實只要比對中國和西方的史書,就會發現在匈人出現在西方的時候,華人還認為那是匈奴。其中最有利的證據就是中國史書和歐洲史書都記載了匈人(匈奴)在頓河攻滅阿蘭王國的事件(詳細內容參見石頭君的另一篇回答)。
匈奴還帶去了盟軍不過許多歐美學者認為,匈人裡不光有匈奴人,還有一些匈奴所驅使的其它民族。而這些民族可不是指匈人在歐洲所征服的阿蘭人和東哥特人等日耳曼民族,而是跟隨匈奴人一路從中亞來到歐洲的部落。其中最著名的一個部落其實也是咱們中國歷史愛好者的熟人,就是小月氏部落,或者說是五胡裡的羯人。
(歐洲人眼中的匈人形象)
因為在匈人肆虐歐洲的時代,著名的基督教神學家耶柔米曾經記錄說:
“成群結隊的匈人和馬薩革太人使屠殺充滿了整個大地”
而馬薩革太人是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曾經記錄過的一個生活在裡海以東的民族。現代一些歷史學家考證,“革太”就是歐洲語言裡對“月氏”的發音,而“馬薩”則是“大”的意思。但這些學者認為和匈人一起劫掠歐洲的馬薩革太人並不是後來的大月氏,而是月氏人的泛稱,後來甚至還有人考證出和匈人一起進入歐洲的其實是小月氏人,也就是五胡中的羯人。
所以綜上所述,匈人是西遷的匈奴後裔目前在國際上是主流看法,雖然因為年代久遠,無法真正定論,但除非再有革命性的考古發現,匈人是匈奴其實是可以當作事實來看待的。 -
3 # 常行居士
匈人和匈奴人沒有關係。
從相貌上就完全不一樣,匈奴人沒有從小纏頭的習俗,而匈人從小就纏頭,所以他們的頭骨是畸形的。
匈人頭骨:
匈人相貌復原圖:
歷史記載的商朝統治者商湯就是這種“長頭”的形象,“湯寡發而長頭”。
美洲也發現過這種長頭的人頭骨:
長頭印第安人頭骨:
古埃及的法老阿肯那吞也是這種長頭:
阿肯那吞的女兒:
再看匈人的相貌:
歐洲人對匈人的印象就是面目醜陋,身材矮小。
阿提拉畫像:
通古斯人:
漢代兵馬俑中的胡人(通古斯人)俑:
從相貌來看,匈人就是通古斯人,而通古斯人的基因和印第安人最接近。
由此推斷:遠古時期至少有兩種印第安人從美洲來到亞洲。
其中一種是纏頭的印第安人,他們跨過白令海峽之後,一部分進入西西伯利亞,成為後來的匈人。
另一部分進入中原,剛開始還和夏朝統治者關係融洽(幫助大禹治水),但後來對夏朝產生了不滿,漸漸推翻了夏朝建立了商朝(商湯滅夏)。
還有一種不纏頭的印第安人,他們跨過白令海峽之後一直留在西伯利亞,後來漸漸南遷,變成了中國境內的滿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等少數民族。
中國北方的通古斯人,鄂溫克:
中國北方的通古斯人,鄂倫春:
俄羅斯境內的通古斯人(很像印第安人):
有一部分通古斯人打著“女真”的旗號,博得了明朝的信任。後來對明朝產生了不滿,漸漸推翻了明朝,建立了清朝,這部分通古斯人就是滿族人。
由此可見,美洲印第安人、商朝統治者(商族)、通古斯人(東胡)、歐洲匈人(Huns)、清朝統治者(滿族人),都屬於一類人,他們和匈奴沒有任何關係。
匈人復原圖:
-
4 # 四川達州人
應該是有一定關係的。
公元91年,被東漢王朝重創的匈奴分裂,北匈奴殘部逃至西域康居,然後消失在歷史中。
公元374年,匈人突然出現在東歐,然後開始了對歐洲的進攻。
認同北匈奴與匈人有傳承關係的證據,其中就有中國漢書記錄西域阿蘭國被北匈奴滅亡的過程,與匈人傳說的祖先滅亡阿蘭國的記錄如同是一體。
此外,現代考古認為匈奴人是黃白混血,匈人是純黃種人。但近300年的歷史過程,難道不能有血統上的改變?
-
5 # 冷兵器研究所
對於匈人和匈奴人是否有關係?答案很簡單!有關係!而且有實錘的證據!
引用下我朋友奔狼的觀點。
歷史上,公元5世紀,一群被稱為匈人(Huns)的蠻族,突然從東歐邊緣的草原地帶入侵歐洲,引發了當時整個歐洲的民族大遷徙,也就是著名的蠻族入侵。
不過匈人是匈奴後裔的觀點不是現代華人提出的。
18世紀的法國學者德.奎尼就提出了匈人就是中國歷史上的匈奴的說法。
當然,有很多人不認同這個觀點:
他們認為匈人跟匈奴毫無關係,只是偶然的名稱近似或者冒名而已。因為匈人沒有自己的文字和史書留下,所以這些爭論到最後往往演化為口水戰,誰都說服不了誰。
而得益於DNA技術的發展,這個問題其實已經得到了解決:
科學家檢測了匈牙利自然歷史博物館裡一具古代匈人屍骨樣本。其於1961年12月在重建布達佩斯的一條道路時偶然發現的匈人貴族墓葬中出土的。墓葬的時間判定為公元5世紀中葉(喀爾巴阡盆地匈人時期的末期)。其墓葬符合古匈奴墓葬的傳統,和在蒙古國發現的墓葬十分類似。
檢測結果是:Y染色體單倍型屬於L型別(根據檢測到的Y-STR點位推測),母系線粒體型別為D4j12。
簡單說,這個該匈人的父系單倍群L是西南亞和南亞比較多的一種型別,該單倍群主要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南部以及印度西南部高頻,在中亞和西亞相對低頻分佈。該匈人的線粒體代表的母系到是北亞常見型別D系下面的D4j12(已知典型的匈奴墓葬比如蒙古額金河匈奴墓地裡檢測出的D型別母系要佔一半以上,而其中大部分都是D4分支的),也就是說,這個匈人很可能是中亞的父系和匈奴人母系的結合。
歸納一下歷史,公元89年(東漢永元元年),竇憲率領漢軍於稽落山(今蒙古國額布根山)大破北匈奴單于,之後登燕然山(今蒙古國杭愛山)刻石紀功而還。公元91年,耿夔率領東漢軍隊又出擊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敗北匈奴軍,北單于迫使其西遷。
西遷的匈奴人首先在中亞草原區域經歷了長期的修養與生息,與當地的本土居民融合,所以在3世紀以後的中亞歷史上留下了白匈奴(Hephthalite中國史書裡稱吠噠)、紅匈奴(Kidarites,也稱Xionites)、艾肯匈人(Alchon Huns)這樣的名稱。父系L就是這個階段融入了這些匈奴人群。但戰敗的記憶讓這些匈奴後裔很明確的知道自己已經無法再回到蒙古高原的故土,那裡早已經被鮮卑、烏桓這樣的仇敵所佔據,又容易被長城地區來的漢軍和南匈奴所襲擊,所以這些離開了家鄉的匈奴人只能繼續一路往西。在從中亞進入東歐草原地區以後,他們得到了壯大和發展,戰勝了和融合了當地的阿蘭人,斯拉夫人和東哥特人,最終形成一個強大的匈人民族集團,橫掃歐洲大陸,成為了羅馬帝國的夢魘!
回覆列表
這個我原先也認為他們就是一樣的,後來查了資料,才知道他們可能是兩個不同的民族,漢把匈奴人打跑了,然後匈奴人跑到歐洲去了,建立了一個非常大的國家。因為從時間上似乎可以對的上,漢武帝把匈奴擊潰之後,然後匈人在歐洲出現,是公元2到3世紀,也就是咱們東漢末年三國大亂之時。花上兩三百年遷徙發展說得上來。
這個觀點是由法國的一個漢學家提出的。
法國漢學家Joseph de Guignes於1756年在其史學著作《匈奴通史》中提出歐洲的匈人很可能是由中國北方草原西遷而來的北匈奴所演變的。我們一看到這個就感覺非常的興奮,因為被我們打跑了的人居然這麼厲害,竟然把歐洲給踏平了建立大帝國,“上帝之鞭”的阿提拉。這裡面很多人都認為成吉思汗和他的蒙古軍隊是上帝的鞭子,其實匈人才是。
他們提出匈人和匈奴人沒有關係的觀點認為:
一,語言不同。匈人名字發音為突厥語族、少部分為波斯(伊朗)語系,匈奴人名字發音更接近葉尼塞語系
二,長相不同我直接引用別人的觀點。
他們的身材矮而粗壯,頭大而圓,闊臉,顴骨高,鼻翼寬,上鬍鬚濃密,而領下僅有一小撮硬須,長長的耳垂上穿著孔,佩戴著一隻耳環。厚厚的眉毛,杏眼,目光炯炯有神。”而中國史料所描述的匈奴人則是高鼻深目的具有高加索特徵的北亞人三。文化不同匈奴人崇尚原始薩滿教,每逢過節便在龍城舉行大規模祭祀,匈人最多也就是利用動物的骨甲或內臟來進行吉凶占卜。而且匈人幾乎沒有殉葬傳統。
四。社會結構不同。匈奴有著一套嚴密而森嚴的等級制度,“其大臣貴者左賢王,次左谷蠡王,次右賢王,次右谷蠡王,謂之四角;次左右 日逐王,次左右溫禺鞮王,次左右漸將王,是為六角。
匈人只是一些鬆散的部落聯盟,部落間各自為戰,毫無分封和從屬關係可言。
具體的我也不知道,等待考古的發現和證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