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德豐號
-
2 # 領略樊登
為什麼把新房叫成洞房,據說與上古時期人們在山洞裡完婚有關,所以叫洞房了。而鬧洞房是在春秋時期才出現的。然而當時的婚禮十分簡單,為了造些聲勢,讓喜事熱鬧一些,就找來親友大家喝點酒,玩個遊戲,等疲了,醉了,就各回各家,然後新郎新娘入洞房。可見那時的鬧洞房跟今日理解大有不同。
漢以後,經濟增長加快,人們富庶了許多,於此婚禮也開始大操大辦,鬧洞房的花樣也就越來越多。從一開始的單純為了熱鬧,到後來葷味十足,對待新郎新娘越來越大膽。
鬧洞房時,眾人要讓新人做各種親密的、隱諱的但是指向很明確的動作,把新娘子和新郎官的陌生感、羞澀感打消,然後為後面重頭戲穩步推升。這是眾人共同參與的“前戲”。鬧洞房其實也是一種兩性教育。
據說,明朝時期有一婚俗,就是在洞房床上反鋪一條花席,需要新娘把它正過來,邊翻邊有人問:“翻過來了沒有?”新娘自然羞於回答,但鬧房者一定會窮追不捨,直到新娘紅著臉說“翻過來了!”這大概是鬧洞房者有關葷話的最文明的版本了。
古代婚禮儀式大都以其禮儀的隆重和場面的鋪陳而吸引眾多前來鬧洞房的親朋好友。通常以新婚當夜眾親友在洞房嬉鬧新娘和新郎後,新人雙雙攜手歸寢為婚禮的最高潮。
古代時,在新人歸寢時滋生出一些乖情悖理的舉動,因多發生在洞房裡,故後來就稱為鬧房、鬧洞房、鬧新房。 鬧新娘花樣百出。
由於這一習俗以新娘為主要逗趣物件,故又稱鬧新娘、耍新娘。鬧新娘通常進行的活動有咬蘋果、咬喜糖、走獨木橋、夫唱婦隨等。
雖然不同的地區,活動的內容不完全相同,但給新人撒喜床的節目是必不可少的。
撒喜床是在鬧洞房時,由新郎的嫂嫂表演的一種邊歌邊舞的遊戲,嫂嫂手托盤子,盤內鋪紅紙,紅紙上放栗子、棗、花生、桂圓等物。
新娘坐在床上,嫂嫂抓乾果往床上撒,邊撒邊唱。 鬧洞房的眾人聽了嫂嫂的歌唱,也隨聲附和,洞房中歡聲笑語徹夜不斷,嬉笑打鬧聲一浪高過一浪。
古代婚禮除了鬧洞房的傳統風俗之外,還有點喜日子、壓箱底、三天回門……這些看似老套的傳統婚俗,卻暗藏著玄機。 可以說,男女結婚是不能避免性愛的,但性愛又是華人最忌諱的話題,於是,聰明的中國先人就圍繞性想出了很多看似文雅而又很科學的辦法,這些辦法就變成了大家必須遵守的風俗。
-
3 # 葉夕小先生
古往今來,洞房花燭夜乃是人生的一大喜事。這項喜事的最後,"鬧洞房"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小程式。
不僅僅是古人,現代的人一樣喜歡這種自古流傳下來的"習俗"。為什麼古人這麼熱衷鬧洞房呢?我的看法如下:
1.熱鬧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喜歡熱鬧而害怕靜,熱鬧是華人的生活美學。逢年過節,遇到喜事,華人就講究一個熱鬧。只要熱鬧了,喜慶的意味也就出來了,好兆頭有了,心情自然也就跟著好起來了,工作和生活也就更有動力和激情了。
2.增加新郎新娘的熟悉感
古時,男女婚嫁並不是自由戀愛,所以結婚之前,男方和女方甚少見面,甚至可能連一面之緣都沒有。兩個完全陌生的人,就要透過結婚這麼一道程式,以後長相廝守,同舟共濟了。
兩個陌生人洞房花燭,難免陌生和尷尬,然而透過這種無所顧忌的“鬧",使兩個新人在入洞房之前,先多少增加一些熟悉感和親暱感。為後面順利洞房打一個小小的鋪墊。
3.帶有性教育的意味
鬧洞房這一娛樂專案,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很明確的性指向。在古代,“性”是一個極其隱晦、敏感的話題,可一旦結婚,性愛又不可避免。怎麼辦呢?那就透過鬧洞房這種方式,快速地讓新郎新娘瞭解性知識。
其實,新郎還好,畢竟中國古代是男權社會,男人可以透過接觸社會來早早的瞭解性知識。而女性就很難了,在講究"非禮勿言,非禮勿視,非禮勿聽"的原則下,很多女孩子到結婚那天對性還是一無所知。透過這麼帶有性指示的鬧,可以讓新郎,新娘有一些性啟蒙。
4.還有一種說法是可以驅邪避災(傳說而已)
古代人們的認知水平低下,他們認為洞房中有狐狸、鬼魅作祟,為了驅除陰邪、補益陽氣,眾人要將洞房鬧得熱火朝天,這樣就可以驅除邪氣,趕走妖魔鬼怪。
感悟:時至今日,鬧洞房已經越來越出格,甚至有不少悲劇發生。雖然鬧洞房是一項喜慶的娛樂專案,但是要適可而止哦! -
4 # 慧眼尋覓
我感覺古代的鬧洞房更多的是教育意義,為夫妻之實;為夫妻之間放得開營造氛圍;教會兩口子一些難題,這種氛圍長這種知識才不會尷尬和臉紅!
古代沒結婚前這方面的理解為零,害羞的文化很難放得開,然後基本透過媒人將兩個陌生的人拉在一起,鬧洞房顯得有一定意義!增加一些習俗,多營造一些樂趣,這樣的天數基本上是這兩口子最難忘最美好的日子!
促進夫妻以後同甘共苦、心連心、百年好合有一定作用!
但是現在感覺鬧洞房可以取消了。當然,我們那裡這方面基本上感覺不到什麼,取不取消都一樣!只是有些地方的習俗真不敢恭維啊!完全抵上一部三級片,也許是網上惡搞?低俗一點只是當事人被揩油,可是有個別完全因為鬧洞房受傷的嚴重。這樣的鬧洞房就是劣變。
雖然鬧洞房是傳統文化的一種,但是鬧洞房的教育意義早就被代替。
感覺這種文化只會被玩壞,還不如取消。
回覆列表
古人云,人生有四喜:久旱逢甘雨, 他鄉遇故知, 洞房花燭夜, 金榜題名時。
其中,“洞房花燭夜”,形容男女新婚之夜的歡喜,也是男女成人的一大標誌。
但問題隨之而來,新郎新娘結婚理應在新房,為何要稱為“洞房”?
“洞房”一說有何來歷?
01、“洞房”的來歷
“洞房”最早指深邃的內室,與結婚時的新房並無關聯。
如《楚辭·招魂》中所寫:“姱容修態,絚洞房些。”
北周庾信《和詠舞》詩云:“洞房花燭明,燕餘雙舞輕。”此處首次出現洞房與花燭的意象,但這裡的洞房僅指閨房、內室,尚沒有與新婚勾連。
直到唐代,始見洞房借代婚房的用法。中唐後期詩人朱慶餘作有一首名詩《近試上張籍水部》: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圖/朱慶餘《近試上張籍水部》詩,概念圖
至於人生四喜之“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最早出自哪裡,有好幾說。
一說由北宋末詩人汪洙所作。汪洙被譽為神童,但其所作神童詩,彷彿被世人加上了多重濾鏡,較可疑。
而南宋洪邁的《容齋隨筆·四筆·卷八·得意失意詩》為:“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相形之下,這一出處比較可靠。
也就是在南宋,“洞房”才特指男女新婚之夜如膠似漆、如魚似水的婚房。
為何稱新房為“洞房”,也有很多上古傳說,但都明顯不著邊。私以為,其與房中術中,洞房借指女性陰戶。洞房指稱婚房,極有可能是因為這兩者之間充分的聯想。
新郎要入洞房,與新娘(“洞”的具體象徵)完成某種傳宗接代的儀式,而這個“進入洞房”的過程,很隱晦地透過“入洞房”的字眼顯現。
02、為什麼要“鬧洞房”?
鬧洞房,又稱“鬧新娘”、“耍新娘”,舊時也稱“戲婦”、“戲新娘”,是婚禮的最後一道程式。這一習俗歷史十分悠久,且延續至今。
春秋時期,結婚沒有吹吹打打、嘉賓雲集,是不鬧的。
《禮記·曾子問》描述當時的婚嫁:“嫁女之家,三日不息燭,思相離也;娶歸之家,三日不舉樂,思嗣親也。”《禮記·郊特牲》也記道:“婚禮不用樂,幽陰之義也。婚禮不賀,人之序也。”整個婚禮很樸素平
到了戰國晚期,有一則關於燕丹婚嫁遺風的記錄,見《漢書·地理志》載:
“初太子丹賓養勇士,不愛後宮美女,民化以為俗,至今猶然。賓客相過,以婦侍宿,嫁取之夕,男女無別,反以為榮。後稍頗止,然終未改。其俗愚悍少慮,輕薄無威,亦有所長,敢於急人,燕丹遺風也。”
但這一婚鬧的描述,目力所及,在當時僅是特例,不具備普遍性。
大約漢代起,始有鬧洞房的風俗。
近人楊樹達考證:“而為之賓客者,往往飲酒歡笑,言行無忌,如近世鬧新房之所為者,漢時即已有之。”(《漢代婚喪禮俗考》)並引漢末仲長統《昌言》:
“今嫁娶之會,捶杖以督之戲謔醴以趣之情慾,宣淫佚於廣眾之中,顯陰私於新族之間,汙風詭俗,生淫長奸,莫此之甚,不可不斷之也。”
圖/楊樹達(1885—1956),字遇夫,號積微,中國語言文字學家
可見,漢代的“鬧洞房”已被時人視為一種陋俗,但是,就是這種“汙風詭俗”延綿至今不絕,究其原因,可能與人們爭相欲鬧洞房的心理相關。
這就需回答,為什麼要“鬧洞房”?
一說源於驅邪避災。古代人們認為洞房中有狐狸、鬼魅作祟,為了驅除陰邪、補益陽氣,眾人要將洞房鬧得熱火朝天,即印證了“人不鬧鬼鬧”的俗語。與此相關,民間還有紫微星下凡,在洞房前聚眾賓客嬉戲取樂,將洞房內的妖魔嚇跑的故事流傳。
二說認為在北方,鬧洞房主要鬧的是新郎。這或許與北方民族的生活習性相關。北方男子以狩獵和遊牧為生,在新婚時忍受棒打,可以證明他是一名合格的大丈夫、男子漢。
還有一說,即中國古代的婚姻大多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包辦,很多新人在成親前或許從未曾謀面。沒有感情基礎的兩人,在第一次夫妻生活時,會顯得極為尷尬和陌生。在新婚之夜,由有性經驗的親眷鬧一鬧洞房,活躍一下氣氛,調節一下緊張情緒,並進行一些必要的性啟蒙,不失為消除新婚夫婦彼此距離感的“好習俗”。
熱鬧是華人的生活美學。逢年過節、但遇喜事,都得鬧一鬧。
鬧,是一種境界。鬧,可以鬧出喜慶;鬧,可以匯聚親朋好友;鬧,顯得人丁興旺,普世歡騰。
但鬧洞房的“鬧”,逐漸成為男性意淫和狎戲婦女的遁詞。
他們在“鬧”的擋箭牌下,在所謂“傳統民俗”的外衣包裹下,做出許多平時不敢做的下流舉動,而不用擔心會受到法律的懲罰和道德有虧的指責。這是不少油膩男性,始終熱衷於鬧洞房的深層心理結構。
鬧洞房,鬧出了許多亂象。今日頻見,古時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