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數字使用者6136946994

    因為可以躲雨 那人要去 不知何時才能再見 亭外雨滴淅淅瀝瀝 猶如我的心情 我折上一段柳枝 送那友人離去

  • 2 # 愚人之娛

    曾經有一首膾炙人口的歌曲“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歌詞是民國時期無所不能的大師,李叔同所作,沒錯,就是鼎鼎大名的弘一法師。

    歌詞意境很美,立馬能使人聯想到送別時那種悽苦的心情,那為何古人送別都在十里長亭呢?

    由來

    秦朝統一六國後,十里建一長亭,五里一短亭,三十里為一傳。並且設立相應的官職,比如亭長,意思這十里地都你負責了,劉邦就是泗水亭長。

    長亭的作用相當於驛站中間可以休息的地方,可以讓那些官差休息休息,喝喝水等等。

    漢朝之後,天下逐漸太平,於是長亭在官方上的功能就慢慢消失了,空有其亭,但是慢慢卻成了老百姓送別的地方。

    文學渲染

    自古以來,文人都有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很多普普通通的東西,經過文人筆墨的點綴,立馬就炙手可熱了起來。比如烏鎮啊、西塘啊以及很多的名勝古蹟,經過文人的薰陶,彷彿有無窮的魅力。但是作為普通百姓而言,慕名而去往往發現會大失所望。所以很多時候,要保留那種存在內心中的神秘和美好,否則容易見光死。

    於是,十里長亭成了送別的代名詞,像其他那些景物一樣成為了文人筆下的意向和寄託。

    下面舉幾個有名的例子:

    中國四大才女之一的卓文君《寄司馬相如書》:一別之後,兩地懸念,只說是三四月,又誰知五六年,七絃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九連環從中折斷,十里長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繫念,萬般無奈把郎怨。萬語千言說不盡,百無聊賴十倚欄,重九登高望孤雁,八月中秋月不圓,七月半燒香秉燭問蒼天,六月伏天人人搖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陣陣冷雨澆花端,四月枇杷未黃,我欲對鏡心意亂,急匆匆,三月桃花隨水轉,飄零零,二月風箏線兒斷,噫!郎啊郎,巴不得下一世你為女來,我為男!

    這首數字迴旋的書文,真是令人大為驚歎,“十里長亭望眼欲穿”更是寫盡了自己對夫君深切的思念之情,不愧是中國四大才女之一。

    唐李白有“長亭更短亭”的妙句,充分表達了送別時的依依不捨之情,愚人最喜歡的還是他那句“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天下最傷心的地方就是那繁忙的送別之地了,春風都知道離別的苦痛,都不讓柳條變成青色。真是聞者痛哭,見者落淚。

    宋柳永有首《雨霖鈴》,其中“楊柳岸曉風殘月”之句也是頗為精妙,在長亭依依不捨,竟然一夜過去,天都亮了,何其深情。

    其實像這樣美妙的句子還有很多,十里長亭就這樣慢慢浸潤到華人的血脈裡,流淌不息。我們會記住送別時的那種不捨和哀傷,我們也會記住送別後的擔心和牽掛。儘管如此,我們依然大步向前,因為我們知道我們還會再次重逢。

  • 3 # 小歷說史

    秦漢時期在鄉村大約每十里設一亭,亭有亭長。如《史記》漢高祖本紀記載:(劉邦)及壯,試為吏, 為泗水亭長。秦制三十里一傳,十里一亭,故又在驛站路上大約每十里設一亭,負責給驛傳信使提供館舍.

    給養等服務。後來也成為人們郊遊駐足和分別相送之地。特別是經過文人的詩詞吟詠,十里長亭逐漸演變成為送別地的代名詞。十里長亭一詞出自唐白居易原本、宋孔傳續撰之《白孔六帖》卷九: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為了詩詞長短及韻律的需要,又往往簡稱長亭。

    長亭、楊柳、美酒、南浦等字眼在古人送別詩詞中是經常出現的,已經被賦予了特定的含義,都是送別詩詞中最具代表性和象徵性的文字元號。“送君十里長亭,折支灞橋垂柳”乃是古人送別的經典場面。江淹《別賦》中說:春草碧色,春水綠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南浦遂為送別之地。李白《金陵酒肆留別》詩中也有“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之句,飲酒亦為送行時常見場面。而柳永在《雨霖鈴》中描寫的送別場面,則即有長亭,也有楊柳,還有美酒,實為送別詩詞之佳作名篇

  • 4 # 中天月孤流

    秦漢時期在村莊之間每五里設一短亭,十里設一長亭。每一長亭,設定一亭長,負責給驛道上往來的信使提供館舍、給養等。那麼秦漢時期,一里有多少呢?

    在《春秋·穀梁傳》曾有記載:“古者,三百步一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畝,公田居一。”,自周代確立井田制中規定,方一里,耕地九百畝,四邊各一里(三百步),清代知名學者段玉裁《說文解欄位注》曾引《穀梁傳》曰:“古者,三百步為裡。”

    秦漢時期的“步”,在現在被叫“雙步”,意思是左右腳都邁一次,這是一個較為粗略的計量單位,無法精準地去計算。古代的尺要短於今天的尺.最初的尺為,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間的距離,大約是20釐米,周代的一尺是現在的19.91釐米.到戰國時,一尺是現在的23.12釐米左右,但事實上,各諸侯國的一尺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戰國楚尺長22.7釐米,後來秦統一六國,重新確定度量衡,當時秦朝一尺為現在的23.1cm,而一秦步,合秦尺6尺,故秦步實長大約1.39m,一里三百步,長約417m,十里長亭的直線距離大概為4170M,合計4.17公里。

    西漢穿孔木尺,現收藏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

    一個正常的現代每小時約為4.5公里,古代受道路、鞋子的影響,全力走一小時4.17公里,也是說的過去的,因此在長亭成為駐足休息之地。

    古代鞋子

    後來長亭經過文人的詩詞加工,十里長亭逐漸演變成為送別地的代名詞。“送君十里長亭,折支灞橋垂柳”成為古人送別的經典場面。民國時期著名高僧弘一法師有詩《送別》併為之譜曲,成為流傳至今的經典。

    送別 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 5 # 文儒風

    長亭、楊柳、美酒、南浦等字眼在送別詩詞中是經常出現的,已經被賦予了特定的含義,都是送別詩詞中最具代表性和象徵性的文字元號。“送君十里長亭,折支灞橋垂柳”乃是古人送別的經典場面。“十里長亭”一詞出自《白孔六帖》卷九: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另外詩詞多有所見,如《送孔郎中赴陝郊》詩∶"十里長亭聞鼓角,一川秀色明花柳。"如《醒世恆言·三孝廉讓產立高名》:"許晏、許普謝恩辭朝,公卿俱出郭,到十里長亭,相餞而別。"很多詩詞與文化著作中所提到的"十里長亭",基本上是指送別的地方。為什麼文人墨客送別親朋好友時都喜歡"十里長亭"呢?亭最初是設在邊塞觀察敵情的處所,如《墨子》上載∶"百步一亭,高垣丈四尺,厚四尺,為閨門兩扇。"後來就演變為各地方最小的治安機構,如《後漢·百官志》載有∶"十里一亭,十亭一鄉。有亭長持更板以劾賊,索繩以執賊。亭長舊名負弩,改為亭長。或為亭父。"再後來,由“驛”逐漸取代“亭”制,最後“亭”、“驛”也廢棄不用。亭發展為築在路旁的公家房舍,供旅客投宿休息。根據《釋名·釋宮釋》記載∶"亭,停也,道路所舍,人停集也。"民間也有的人也用來作為迎賓送客的場所。根據《白孔六帖》記載:“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因此,長亭又稱為"十里長亭",道路每隔十里設一長亭,五里設一短亭,提供行旅憩息之用。而近城的十里長亭經常是人們送別的地方。所以有李白的《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詞∶"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也有柳永《雨霖鈴·寒蟬悽切》詞:"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長亭"也就成了文人墨客筆下的常用詞。隨著中華園林文化的發展與建築文化的傳承,亭開出現在中國園林中,成為不可或缺的建築物。到隋唐時期,園林庭院中築亭已經很普及,慢慢的“亭”的建築多也更精巧。我們常常在詩詞文化中看到的"十里長亭",一般都是蘊含著離情依依的惜別情愫。頗具意境,這種傷感隨著文人墨客的傳承與借鑑發揚,久而久之,這種意境也就約定俗成了,"十里長亭"就被用來泛指送別的地方。

  • 6 # 歷史逸事

    我們要從亭子在歷史上的功能說起。

    亭存在的歷史久遠,早期的亭並非供觀賞用。

    周朝時,亭是設在邊塞觀察敵情的處所。

    如《墨子》上載∶"百步一亭,高垣丈四尺,厚四尺,為閨門兩扇。"

    秦漢時期,亭成為各地方的治安機構。

    如《後漢·百官志》載有∶"十里一亭,十亭一鄉。有亭長持更板以劾賊,索繩以執賊。亭長舊名負弩,改為亭長。或為亭父。"

    劉邦就做過亭長。

    魏晉南北朝時期,驛逐漸取代亭制,後來亭、驛也廢棄不用。慢慢的,亭發展為築在路旁的公家房舍,供旅客投宿休息。

    如《說文解字》上載∶"亭,人所安定也。

    《釋名·釋宮釋》∶"亭,停也,道路所舍,人停集也。"

    《風俗通》∶"亭,留也,行旅宿會之所館也。"同時,有的人也用來作為迎賓送客的場所。

    當時,道路每隔十里設一長亭,五里設一短亭,提供行旅憩息之用。

    十里長亭就此出現。

    如北周庾信《哀江南賦》:"毒秦涇,山高趙陘;十里五里,長亭短亭。"

    倪璠·注:"《白孔六帖》雲:‘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

    因此,長亭又稱為"十里長亭",而靠近城的十里長亭經常是人們送別的地方。

    後來,亭開始出現在中國園林中,成為不可或缺的建築物。亭有頂無牆,是供人憩息、觀賞的建築物,多築在花園或路旁。如涼亭、茅亭...等。

    到隋唐時期,園林庭院中築亭已經很普及,唐朝宮殿中也大量出現亭的建築物。

    宋朝時,亭的建築多也更精巧。

    十里長亭作為送別的標誌物,與一些詩詞大家也有關係。

    唐朝李白《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詞∶"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宋朝蘇軾《送孔郎中赴陝郊》詩∶"十里長亭聞鼓角,一川秀色明花柳。"

    宋朝柳永《雨霖鈴·寒蟬悽切》詞:"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醒世恆言·三孝廉讓產立高名》:"許晏、許普謝恩辭朝,公卿俱出郭,到十里長亭,相餞而別。"

    欣賞這些詩詞,感受到了什麼?那就是在長亭裡,朋友間濃濃的離別之情。

    所以在古代送別詩詞中,"十里長亭"不斷出現,蘊含著離情依依的惜別情愫。

    久而久之,"十里長亭"就被用來泛指送別的地方

  • 7 # 流芒流

    古代(近代)交通不發達,一般每十里建一個路邊亭子供過往的人休憩。因為當時只有小路行走,馬車可透過。要挑擔,扛重物品,易累,所以叫十里亭。現在還有留存一些。

  • 8 # 歷史地理的那些事

    宋朝蘇軾《送孔郎中赴陝郊》詩∶"十里長亭聞鼓角,一川秀色明花柳。"及《醒世恆言·三孝廉讓產立高名》:"許晏、許普謝恩辭朝,公卿俱出郭,到十里長亭,相餞而別。"這裡所提到的"十里長亭",都是指送別的地方。

    那麼,為什麼古人把"十里長亭"泛指送別的地方呢?

    亭存在的歷史久遠,早期的亭並非供觀賞用。周朝時,亭是設在邊塞觀察敵情的處所,如《墨子》上載∶"百步一亭,高垣丈四尺,厚四尺,為閨門兩扇。"到秦漢時期,亭成為各地方的治安機構,如《後漢·百官志》載有∶"十里一亭,十亭一鄉。有亭長持更板以劾賊,索繩以執賊。亭長舊名負弩,改為亭長。或為亭父。"

    一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驛逐漸取代亭制,但之後亭、驛也廢棄不用。慢慢的,亭發展為築在路旁的公家房舍,供旅客投宿休息。如《說文解字》上載∶"亭,人所安定也。"及《釋名·釋宮釋》∶"亭,停也,道路所舍,人停集也。"又《風俗通》∶"亭,留也,行旅宿會之所館也。"同時,有的人也用來作為迎賓送客的場所。

    當時,道路每隔十里設一長亭,五里設一短亭,提供行旅憩息之用。如北周庾信《哀江南賦》:"毒秦涇,山高趙陘;十里五里,長亭短亭。"倪璠·注:"《白孔六帖》雲:‘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因此,長亭又稱為"十里長亭",而近城的十里長亭經常是人們送別的地方。

    後來,亭開始出現在中國園林中,成為不可或缺的建築物。亭有頂無牆,是供人憩息、觀賞的建築物,多築在花園或路旁。如涼亭、茅亭...等。到隋唐時期,園林庭院中築亭已經很普及,唐朝宮殿中也大量出現亭的建築物。宋朝時,亭的建築多也更精巧。

    唐朝李白《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詞∶"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及宋朝柳永《雨霖鈴·寒蟬悽切》詞:"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詞中的"長亭",是指古代供行旅休憩的驛站,也是文人墨客筆下的常用詞。

    在古代送別詩詞中,"十里長亭"不斷出現,蘊含著離情依依的惜別情愫。久而久之,"十里長亭"就被用來泛指送別的地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種的豆角葉子上得了紅蜘蛛,有些葉子都捲起了,怎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