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見滿月
-
2 # 手機使用者弘毅
太平天國運動是清朝時期也就是十九世紀五十至六十年代發生的,它是一場規模宏大,歷時長達十四年的農民運動。也是中國歷史上反對封建統治打擊外國侵略者最大的一次運動。集團核心領導成員是以天王洪秀全為首的楊秀清,李秀成。主要成員有韋昌輝,石達開,馮雲山,蕭朝貴。其綱領是:《天朝田畝制度》。這一制度規定了平均地權。建立有飯同吃,有衣同穿,有福同享。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
此次農民運動於一八五一年從廣西金田村開始,在高峰時定都天京(今南京),波及十七個省。沉重地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同時也削弱了殖民主義者的囂張氣陷。客觀上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在一是程度上延緩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歷史程序。
但太平軍於一八五三年三月十九日定都天京後,(今南京)由於內部爭權奪利發生重大內亂,再加上洪秀全以帝王自居,腐化墜落。最終在以曾國藩為首的湘軍和外國武裝的聯合攻擊下,天京淪陷,太平天國從此一蹶不振,節節敗退。於一八六四年徹底失敗。
但為什麼叫太平天國呢?其實這個問題應該不難理解。太平者,天下太平也。具體來說就是天下豐衣足食,生活美滿。無戰亂,無剝削的社會。天堂者,就是所i謂的西方極樂世界也。具體來說就是見上帝的地方,芸芸眾生的最高嚮往。也就是洪秀全等人要推倒舊的封建制度,建立一個自由,幸福的社會,就象上帝坐鎮的天堂一樣。象《天朝田畝制度》規定的那個理想的社會一樣。
最後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洪秀全等人是靠拜上帝會起家的,他自稱是上帝耶酥的兒子。因此,太平天國這個名寫,包括它的政治綱領:《天朝田畝制度》,從表象上看,都是同基督教的教義密切相關的。
-
3 # 象眼觀天下
因為洪秀全等人建立的國度就叫做“太平天國”。所有正式的檔案、印璽上都是以“太平天國”自稱的。
這是天朝後期著名的《天朝田畝制度》,封面上就是“太平天國癸好三年新撰”(太平天國將“醜”改為“好”,癸好就是癸丑)。
太平天國良民牌:
太平天國佈告:
太平天國的錢幣:
所以,太平天國是洪秀全等人建立的政權名稱,所以後世就以“太平天國運動”來稱呼這個運動了。 -
4 # 鄧保羅
因為太平天國最開始是打著基督教旗號的。
太平天國和元末的明教類似,都是披著宗教外衣的農民起義,不同的是元末的明教是漸起的,而太平天國是驟然暴起的。沒有當時外部環境的壓力,洪秀全也要起義,他是因為科舉屢次不第導致的,正好當時天主教傳入了中國,被他順手拿來用了,沒有天主教,他也會用別的宗教做外衣。
洋務運動是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方便法門”,也是但是政治上的無奈。
一般來說太平天國是按照領導集團的存在來說的,也就是洪秀全在1950年與楊秀清、蕭朝貴、曾天養、石達開等人在廣西金田村組織團營舉事開始,到1864年天京被攻破結束。然而真正意義上太平天國的結束實在1872年5月12日,最後一支打著太平天國旗號作戰的太平軍部隊敗亡。
-
5 # 清酒混剪
縱觀中國古代史,借一個宗教殼子搞農民起義的數不勝數。太平天國也在其中之一。論太平天國的落後性和其腐朽程度,我批判起來從來不吝惜筆墨。但我們更要清楚是什麼造成了太平天國叛亂時期的大規模歷史悲劇(大量屠城、對峙雙方政權都具有的極度腐敗、民眾的苦難)。
很多人研究類似歷史,往往把革命或者說起義、暴動、造反所引起的負面問題做簡單化的原因分析。比如太平天國,它的負面影響並非簡單的去歸結為領導人弱智,農民可憎或者說革命不好危害大。
比錯誤路線指導下的革命更恐怖的是“告別革命論”。這種論點就是拿出一些底層人因為活不下去而造反導致了更壞情況的例子,鼓吹人民不應該反抗暴政,中國不該反抗侵略。過去他們醜化TG的革命,你們很高興;後來他們醜化農民的革命,你們也就笑一笑;現在他們都開始醜化同盟會的反清革命了。這種告別革命論極其危險,這是一種讓人民完全做順民,全球各國主子跪舔一遍的理論。
說著寫在前面,就是要明確一個核心。解讀歷史要有唯物史觀,袁騰飛那種評書歷史觀,聽一樂就行。
書歸正傳。
在過去,西方人總是以為中國遍地都是黃金,他們夢想著能夠來東方淘金。。也許在漢唐宋明這些朝代還靠一丁點譜。但在滿清治下,這已經是一個世界第一大監獄了。
公元1793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八年夏天,英國派出的第一個訪華使團到達中國。英華人對這個神秘的國度充滿好奇。他們相信,中國就像《馬可・波羅遊記》中所寫的那樣,黃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綾羅綢緞。
然而,一登上中國的土地,他們馬上發現了觸目驚心的貧困。清王朝僱傭了許多老百姓來到英使團的船上,為英華人端茶倒水,掃地做飯。英華人注意到這些人 “都如此消瘦”。“在普通華人中間,人們很難找到類似英國公民的啤酒大肚或英國農夫喜氣洋洋的臉”。這些普通華人 “每次接到我們的殘羹剩飯,都要千恩萬謝。對我們用過的茶葉,他們總是貪婪地爭搶,然後煮水泡著喝”。
即便沒有西方的侵略和商品傾銷,滿清統治下的中國,人民的貧困程度已經無以復加。
十八世紀工業革命前期,英國漢普郡農場的一個普通僱工,一日三餐的食譜如下:早餐是牛奶、麵包和前一天剩下的鹹豬肉;午飯是麵包、乳酪、少量的啤酒、醃豬肉、馬鈴薯、白菜或蘿蔔;晚飯是麵包和乳酪。星期天,可以吃上鮮豬肉。工業革命後,英華人的生活更是蒸蒸日上。1808年英國普通農民家庭的消費清單上還要加上2.3加侖脫脂牛奶,1磅乳酪,17品脫淡啤酒,黃油和糖各半磅,還有1英兩茶。
乾隆年間的華人吃的是什麼呢?可能糠都吃不上!
乾隆時代,民眾吃糠咽菜的記載比比皆是。據《十八世紀的中國與世界・農業卷》介紹,普通英國農戶一年消費後,可剩餘11鎊,約合33-44兩白銀。而在清朝一箇中等農戶一年全部收入不過32兩,而年支出為35兩,也就是說,辛苦一年,還要負債3兩,才能過活,根本沒有生產剩餘。所以一旦遇到饑荒,普通人家會立刻破產,賣兒賣女十分普遍。
自從滿清入關以來,除去南明、三藩之類的戰爭。中國各族人民反抗滿清統治的起義從來沒有中斷過。也許依賴屠城,滿清能在二十年內消除所有有骨氣和血性的華人,但總會有人站出來抵抗暴政。無論是白蓮教起義,還是苗民起義。都不停地衝擊著滿清的罪惡統治。這個邪惡政權的倒臺只剩下一根稻草。
1840年,這根稻草來了。
英華人的侵略行動讓滿清的腐朽體現地淋漓盡致。明亡的時候,你在用鳥銃;百年過去了,你還在用鳥銃。戰船放在西方也就是個廢品。鴉片戰爭一下子把東方帝國打尿了。
隨之而來的是《南京條約》
宣佈結束戰爭。兩國關係由戰爭狀態進入和平狀態。
清朝政府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五處為通商口岸(史稱“五口通商”),准許英國派駐領事,准許英商及其家屬自由居住。
賠款。清政府向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其中600萬銀元賠償被焚鴉片,1200萬銀元賠償英國軍費,300萬銀元償還商人債務。其款分4年交納清楚,倘未能按期交足,則酌定每年百元應加利息5銀元。
割地。割香港島給英國,英軍撤出南京、定海等處江面和島嶼。
廢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自主貿易制度,准許英商與華商自由貿易。
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需與英國商定;中國的關稅自主權開始喪失。
以口頭協議決定中英民間“訴訟之事”,“英商歸英國自理”;中國的司法主權開始受到侵害。
中英兩國各自釋放對方軍民。
這帶來了兩個直接後果。1,鉅額賠款不可避免得被滿清政府透過稅收轉嫁給了老百姓。2,失去關稅自主權後,西方那些具備巨大價格和質量優勢的工業產品迅速傾銷到中國。小生產者和自耕農只有破產等死的份。
滿清輸掉戰爭帶來巨大的災禍,自身腐敗也讓官府為填補賠款的窟窿可以打死搜刮。對於災禍的源頭,西方列強們也是從中漁利,賺了一大票。
這些負擔全部加在了中國農民的頭上。最終,無數農民被負債逼死、被迫賣兒賣女、逃走、變賣田產。。
而在這個時候,學了一點基督教皮毛知識但因為考不上狀元而是失意的洪秀全來給這些絕望的中國農民傳教了。
所以事情就是這麼簡單。如果在古代,可能又是一次披著宗教外衣的農民起義,推翻朝廷,改朝換代的故事。那麼其中的腐敗、屠城就不會顯得那麼扎眼。然而時代已經不同了。你能推翻清政府,對付帝國主義的問題農民階級想過嗎?你能殺光地主讓人人有田種,但你能解決帝國主義商品傾銷讓農民破產的問題嗎?
遇到帝國主義,中國古代積累的一切智慧全部變得毫無作用。
因此一個坐著皇帝美夢的造反領袖帶著一群可憐的農民打著宗教旗號走向了不歸路。
正如這一段臺詞。皇帝若是明君,列強若是好人,華人民誰願意去當所謂的“髪匪”呢?單純罵太平天國要麼是思考問題不深入,要麼就是“告別革命論”的擁躉,很陰險。
事情就這麼簡單。。至於其屠殺了多少人,貪汙了多少錢,聽著名評書藝人袁騰飛的評書作品就行了。
我在這裡只是想讓大家明白。事情沒有那麼簡單,並不是罵幾句洪秀全就能理解這個中國的。帝國主義帶來了空前災難,滿清不僅無法阻止反而因為自己的腐敗而加重了災難。農民階級還是按照過去的辦法處理問題。在新的環境下導致了最可怕的災難。
算上同治回亂,整個內戰造成了上億人的死亡。我們要明白根本問題是什麼。是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滿清的無能。洪秀全這個人水平確實垃圾,也應該罵他貪汙、濫殺。但在責任名單裡,他是第三個。
外國剝削+本國政府無能+腐敗糜爛的社會環境+龐大的失業赤貧文盲群體+民粹主義與宗教混合物=太平天國運動。
我們批評他們不懂事之餘,還是要贊成他們反抗暴政的精神。我們的古人會走彎路,會讓人笑話。但我們從未放棄反抗。
回覆列表
“太平天國”名稱由來,不妨拆開來分析.太平是起義軍追求的一種理想社會。他們明確地提出要變革社會為“天下一家,共事太平”的大同世界.而他們又是靠拜上帝教起家的 是假託耶穌基督的名義 所以叫天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