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仰山木訥
-
2 # 楊聖佛
首先,這個人要具有一定的修養,不能太任性,不能碰到什麼事情,只顧著自己的感受,自己的面子,其他的啥也不管不顧了。責任心和使命感不強,沒有集體主義,沒有大局觀,不適合做市場。
其次,要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熱愛自己的職業,敬畏道德準則。
第三,要有一定的職業敏感能力,對機遇有一定的嗅覺,對問題和風險有一定的敏感能力。
第四,有強大的抗壓能力。
第五,擁有相關係統的專業知識和遠見。
第六,對人際關係,社會關係,供應鏈,有較好的認識能力和駕馭能力。
-
3 # 生態三農
什麼樣的人最適合做運營?
運營需要具備哪些素質和能力?
其實說誰適合或者不適合做運營,這個很難說,沒有固定的標準規則,只能說有些“成功屬性可以能做下借鑑”。
沒有人,從生下來就適合做運營,很多人其實都是在後天的磨鍊、工作累計形成了某些所謂的素質,只能說在做具體每一項工作時,自己要有一個基本的判斷,值得做的事情就應該鐵了心做好,不值得做的事情就應該懂得放棄。有些雞肋既然“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有時候不如直接放棄。
不過成功的運營人管理者,肯定有些“亮點屬性的”。透過這些“屬性特質”,我們可以從中借鑑,達到自我提升。
首先談下,運營人營具備了哪些“素質、特質、屬性”?一,運營人員的“特質”、“性格”、“韌性”。特質,其實就是骨子裡面的東西。包含個性、心性、天性的因素,還包含個人的心理素質。這些點很重要。因為這些“特質”會決定行為,同時還會有助於激發你身上的各種潛能。就好比你的“小宇宙”,它的強弱,決定了你可能會把事情做到什麼樣的程度達到什麼樣的效果。記得小時候,農村鄰居家久臥不起身患疾病的老奶奶,夏天家中無人,她自己在家,然後後窗小孩子淘氣玩火導致,屋子裡著火了。老奶奶竟然神奇的爬起來,去水缸(農村過去沒有自來水都是那種水缸的)打水,幾十斤的水桶,她竟然能抬起來。。。事後,大家好奇問:多年疾病怎麼好了?老奶奶難為情的說:櫃子裡有1000多元錢呢,我怕燒掉!其實也是一種激發求生、維護權益、改變現狀的強烈願望。
運營人員具體的也應該具備這些“緊迫感屬性”,我覺得包括責任心、態度、對細節的關注、耐性、韌性、逆商、做事的魄力和霸氣、價值觀、品德修養等等。這些東西里有些是先天的,但大部分其實是後天可以培養出來的。比如我的很多性格和價值觀,做運營之前其實不是現在這樣的。再就是“冰山模型原理”。大家都知道冰山模型,表面呈現的只是冰山的20%,其實每個人都會有80%在“潛水”。需要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工作、閱歷中,不斷呈現了,當然有的人呈現的早,有的人呈現的晚,這些東西需要長時間的磨礪。
二,運營人員應具備的文化素質運營人員的文化素質,不等同於文憑。文憑學歷只是一個參考值,只能說明他的“教育經歷”而已。大學裡也並沒有:運營這個專業,和我們面對的工作都是對應的學習和培訓。運營人員的文化素質,主要是體現和應用在:客戶交流、維護上。
當然專業素質還是要求過硬的,運營工作涉及的工作模組很多,想要做到專業意味著需要懂的東西有很多,比如數學學的好,在資料運營這塊會有一些先天的優勢,心理學學的好,在使用者心理、使用者意識這塊會把控的更有分寸,中文學的好,文字能力會相對較強,等等等等。
這些基本功同樣需要常年的實踐和鍛鍊積累成的,需要按年頭來計算,工作8年的,和工作2年的,不可能一樣。基本功依據每個人的用心程度而產生巨大的差異,而且會越拉越大,同樣工作5年的運營人員,可能在能力上已經有了天壤之別。大家會發現很多人理論一套一套的,而做起事來、實操起來就不行了,差別其實就是這麼來的。
三、運營人員的品德和修養:人品和工作素養這一點看似和工作關聯不大,但若放在使用者工作層面,就會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了。
運營者或管理者,是使用者體系、生態的建設者。一個社群、專案的文化,歸根結底是運營平臺、運營人和使用者共同打造出來的,而運營人,代表運營方的形象,是文化的引導者。
運營人的一言一行,使用者都看的真真的,很多價值觀、思維觀念,你會傳到給核心使用者,再透過核心使用者傳到更多的使用者,某種程度上,我們是“根”。有時候,使用者傳播你的某些“故事”,比傳播任何人都快,波及面更廣。
倘若你是個人品低劣、品德和素質低下的人,根都爛了,那就甭指望整個平臺能好到哪兒去,使用者都被你帶壞了,一條線,爛到底了。
你在平臺的威望,人品,會直接產生信任、認可或否定。信任產生危機,直接回導致專案擱淺,無法再進展,甚至導致關閉。
最後談下,使用者運營人員需要具備哪些能力呢?工作崗位的能力,不多說了,我只說一些對於運營人員所必備的能力。
一,和使用者打成一片,親近使用者,拿使用者“當隔壁的小夥伴”要做這點其實是很難的,許多人其實都在有意無意地迴避這一點,但對於市場運營使用者工作者來說,迴避就等於逃避了。如果一個在社群型的產品上,如果工作了N年,使用者連你這個人是誰都不知道,就的確說不過去了。
能力是什麼?你經手過8萬個使用者,和8000個使用者,差的肯定不是100倍。和使用者溝通,是運營人員每天必須要做的事情,當然我們不需要像客服一樣那麼標準化和流程化,如果過於標準化處理問題,反而會像是機器人。但正是在我們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和使用者的互動過程中,我們才能瞭解使用者,摸清楚使用者的典型性特徵,在使用者群體裡形成一個對於自己的口碑。口碑如何,全在於個人。
什麼叫做使用者?使用者再多,如果使用者不願意和你聊,和你溝通,心裡不認可產品、專案,那樣的話,使用者再多也沒什麼用。應該幫使用者實實在在地解決問題。不能打著使用者為王、使用者至上的幌子,而將使用者的抱怨、吐槽丟在一邊、置之不理。
某種程度上,能做到和使用者打成一片的人,對於平臺上使用者的需求一定是瞭如指掌的,因為時不時就會聽到使用者嘮叨,會了解到使用者的需求的。
二、使用者驅動和使用者心理把控使用者驅動,其實有兩層含義,一是我們在與使用者長期的接觸、磨合過程中,瞭解和把握使用者的需求,我們的產品最佳化和改進、運營手段和策略、市場行為、銷售策劃等等,不能逆天。有些產品的設計,一些思路和出發點完全是逆天的,就是說如果你使用者,你自己都不願意接受產品、方案、服務,那麼怎麼可能把事情做好?
還有一種含義,是我們需要懂得驅動使用者引導使用者去了解產品、服務。比如活動運營,做活動的目的是讓使用者更加方便、簡潔、樂意去參與到活動中,能拿到獎品,做活動之前應該有一個心理預期,我們應努力保證達到或者接近這個預期。
再就是使用者心理,其實一個出色的使用者工作者,在心理學這塊,都會有著天然的悟性。使用者心裡不同,有的追求產品服務價低就行,有的追求產品服務品質高,有的是個性強勢性格等,從中效應、破窗效應、收集癖、羅森塔爾效應,等等等等。需要實際工作中去摸索、總結、改進。
三、自我調節和心理修復能力運營工作是一件非常繁瑣的工作,有時候很多工作可能很枯燥無聊乏味的,做起來毫無成就感,甚至在部門和公司找不到存在感。運營時,實際上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彙報時,卻又總是覺得沒啥可說的可總結的。還有很多人還不善於彙報,結果好事變成了壞事。再就是使用者,有的使用者可能會,因為誤解“背後捅刀子”,投訴到公司,可能也會造成運營人的心理受到傷害、打擊。
這個就需要強化自我調節能力了,在使用者那裡碰了釘子,工作目標和完成率不一致等,都需要自我調節。
四、同理心(換位思考)同理心(Empathy),又叫做換位思考、神入、共情,指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方式,即與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主要體現在情緒自控、換位思考、傾聽能力以及表達尊重等與情商相關的方面。
換位思考是使用者工作中一項必須具備的能力。站在使用者角度思考問題,去解決問題,會事半功倍。換位思考,是情商的一種體現。高情商的人,做使用者工作,相對會有很大的優勢。換位思考其實就是尊重使用者。相信使用者,尊重使用者,使用者也就能拿你當朋友,拿平臺專案服務當成家當初合作伙伴。
五、自我判斷、認知自己處於什麼階段,對自己應該有一個基本的判斷。狂話,不是你說出來,就有人信的,給自己打打氣倒是可以,謙虛低調謹慎,有時候更好一些。
認知能力其實就是個人獲取和儲存知識的能力,如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和思維力等。很明顯,一個人頭腦裡儲存著啥樣的知識是一回事,但當這些知識為去表現表達應用,又是另外一回事。“有”和“去很好的應用”是兩回事。對某項工作、專案、服務,知道、瞭解,和怎麼去做好,去實施是兩回事。要認清自己,去不斷改變進步。
六、執行力這一點,也是使用者工作必須要具備的。80後和90後、70後的思維觀念完全不同。領導交代的工作,很多90後沒做之前,就已經給出基本的判斷了,就做出某種預判了,這是很多70後、80後領導所不喜歡的。
什麼是執行是什麼?簡單說就是,領導交給你的工作,如果你拿不出有力、客觀、能說服他的理由來拒絕,那就老老實實的去做,做好的標準是什麼?其實就是做到:自己盡力去做了,問心無愧,就行了,至於市場反應如何,看實際資料了。
當然除此之外,還需要一些專業的能力、技能、如使用者檔案、大資料分析、不斷改善運營方案等。
運營工作枯燥無味,需要恆心,慢慢磨練、培養、累計,需要最基本的:務實求真的秉性。否則,即使暫時有成績也是暫時的。運營不等於“忽悠使用者”“美化假資料”,需要是實在的資料和效果。
回覆列表
您說這個市場是資本市場嗎?
如果是。在資本市場裡混,
最重要的是,善於學習,勤于思考,獨立思考,特立獨行的人,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