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致守仁
-
2 # 一貳一橙
北魏孝文帝元宏,雄才大略,是古代少見的英主之一。不過,在他臨死前,卻特意讓他的弟弟——北海王元詳去賜死他的老婆——幽皇后馮潤。
元宏殺幽皇后,主要是因為她淫穢後宮,這是元宏必殺幽皇后的主要原因。
孝文帝元宏與幽皇后馮潤馮潤是北燕皇族後裔,祖父馮朗投降北魏後,他這一脈的馮氏族人也就跟著入了北魏。馮潤的父親馮熙,生有七子十女,因為他姐姐馮太后的關係,兒子都成為了北魏的大臣,女兒也基本配於北魏皇族。
馮熙的第二個女兒馮潤、第三個女兒馮清、和第四、第五個女兒(無名)。四人皆入宮,做了皇帝元宏的嬪妃。尤其是馮潤和馮清,後者為元宏的第一任皇后,被廢出家為尼後,馮潤又成為了元宏的第二任皇后。
不過馮潤卻不是一個耐得住寂寞的女人,在丈夫元宏遠征南齊的時候,居然和宮中執事高菩薩私通,此事在宮裡鬧得沸沸揚揚,眾人皆知。只有元宏,因為遠征得病,身體狀況不好,沒心思去管後宮的事,馮潤也就一直運用自己皇后的權威,把這些齷齪之事壓了下去。直到在元宏第二次南征之時,突然遇到了冒雨趕來的妹妹——彭城公主。原來彭城公主的丈夫去世,馮潤逼著她嫁給自己的弟弟馮夙,彭城公主不肯,於是連夜冒雨南下向元宏告狀,並說出了皇后在後宮中的那些秘密。
元宏聽後大怒,在回到洛陽之後,就開始審問馮潤和她的姘夫,但因為這是元宏屏退眾人後,於馮潤面對面地對質,所以審問的細節並沒有流傳下來。不過元宏並沒有處理馮潤,一來自己身體已經很不好了,他不想節外生枝;二來皇后給皇帝戴綠帽子的事,說出來也難聽,有些事寧給人知,莫給人見。
為了維護皇室的尊嚴,元宏硬生生地把氣給吞了下去,只是處死了皇后的男寵們,卻還是保留著馮潤的皇后頭銜和尊儀。
元宏這口氣一直忍到了第二年,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四月初一,元宏駕崩於谷塘原行宮,臨死前遺命弟弟北海王元詳和長秋卿白整去賜死皇后馮潤。而元宏的遺命中說到:“皇后久乖陰德,自絕於天,若不早有所為,恐成漢末故事。吾死之後,賜皇后死,葬以後禮,以掩馮門之大過”。
可見元宏即使對馮潤再氣,也還是給她留了點面子,沒說她淫穢後宮,而是“害怕”會重現漢末竇太后、何太后之外戚干政之事。元宏如此處理,這大概也是這兩人在那次密室交談中所達成的協議吧!
-
3 # 朗風習習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每一個朝代“立儲”是一件十分重要的政治事情。因為後宮嬪妃也會因“母憑子貴”而地位顯貴,所以也時常會發生幼子登基,母后干政的事情。於是便有了“立子殺母”的做法。
據說“立子殺母”是漢武帝開此先河。五胡亂華以後,鮮卑族的拓跋氏統一了北方,建立了“北魏”。北魏時期,由於為了君位傳承,發生了很多動亂。
而且,拓跋氏一直都是與賀蘭氏、獨孤氏、慕容氏聯姻,世代聯盟。所以,北魏的君位傳承剛開始並未按“長幼有序”,而是依母族權力大小來確立儲君,是“母強子立”。
到道武帝“拓跋珪”時,他也是憑母舅一族支援才得以登基,朝政大權也當然要受母后一族干預和掌控。
道武帝為了改變這一局面,他用戰爭手段首先分散了賀蘭氏、獨孤氏和慕容氏的權力,然後逼死了母后“賀蘭太后”。立太子以後,又賜死了太子母親“劉皇后”。從此,“子貴母死”成為了北魏後宮一條依循的鐵律。
到孝文帝同樣,立為太子以後,母親李夫人便被賜死,他是馮太后撫養大的。
孝文帝登基後,林妃為他生下了太子“拓跋恂”,於是林妃當然要被賜死,孝文帝捨不得,但馮太后堅持殺死了林妃。
這個“子貴母死”的鐵律,致使後宮嬪妃一時都不願生太子,只想生皇子和公主,以保一生平安。因太子“拓跋恂”犯事被賜死,到孝文帝這裡差點絕後。後來是孝文帝的貴人“高照容”,冒死為孝文帝生下了“元恪”,史稱“宣武帝”。
馮太后為了讓自己馮家永享皇室榮貴,後把兩個侄女送給了孝文帝。這對姐妹花十分漂亮,姐姐叫馮潤,妹妹叫馮清。尤其是姐姐馮潤更是風姿綽約,令孝文帝十分寵愛,被封為皇后,史稱幽皇后。
孝文帝南征時,因馮潤耐不住寂寞,與人私通。馮潤後又逼孝文帝妹妹“彭城公主”,嫁給她的哥哥“馮夙”,彭城公主不同意,便跑去找孝文帝告發。
因馮潤之事,孝文帝氣得大病,臨死之時,下令賜死馮潤。孝文帝,這位北魏最有作為的皇帝死時才三十三歲。
不得不說,正是北魏的“立子殺母”這一制度,才使後宮嬪妃以此為爭奪權力的工具,不想生太子,但都想成為太子的專權撫養人。
馮潤一個有私通之罪,但另外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她處死了太子元恪的生母,與元恪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到最後,孝文帝不得不禁止元恪去見馮潤。
孝文帝擔心聰明且手段毒辣的馮潤以後干政皇權,因為,孝文帝的養母馮太后,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所以臨死前賜死了她。
-
4 # 文史磚家
北魏孝文帝元宏親政後,陸續開展一系列具有深遠意義的改革,不僅極大的改變了國家保守落後的面貌,而且還加速了鮮卑族與漢族的融合,其功績如何強調都不為過。但就在改革初見成效之際,孝文帝卻因病駕崩,終年才33歲。而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孝文帝在臨終前竟頒佈遺詔,下令將心愛的皇后馮潤處死,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孝文帝即位時年僅4歲,朝政事無鉅細均由嫡祖母馮太皇太后執掌,等到他及冠可以娶妻的時候,又聽從嫡祖母的安排,納太師馮熙(馮太皇太后之弟)的兩個女兒馮潤、馮清(正史皆不載其名,姑且按照野史的記載)為妃。其中,馮潤因為容貌美豔、嫵媚多情,深得孝文帝的寵愛(“後有姿媚,偏見愛幸。”見《魏書·卷十三》)。
馮潤雖然極度受寵,但身體卻很不爭氣,入宮沒幾年便患上咯血癥,只能出宮靜養。太和十四年(490年),馮太皇太后薨逝,孝文帝正式親政,並陸續開展一系列具有深遠意義的改革(如遷都洛陽、與漢人通婚、改鮮卑姓氏為漢姓、穿戴漢服、推行均田制和戶調製、變革官制和律令等等)。與此同時,孝文帝在為祖母守孝滿三年後,按照她生前的意願,冊立馮清為皇后。
馮清正位六宮1年多後,姐姐馮潤的身體痊癒,孝文帝聞訊後欣喜不已,隨即便將她重新召入宮中,並進封為昭儀。馮潤二度入宮後,因為再次獲得孝文帝的專寵,漸漸地竟生起覬覦之心,想要取代妹妹的皇后之位。為此,馮潤不顧姐妹之情,屢屢在孝文帝面前誣陷妹妹,最終竟成功的說服皇帝廢黜馮清,並改立她為皇后,時在太和二十一年(497年)。
在馮潤如願以償地登上後位之際,正值孝文帝屢次率師南征之時,于軍務旁午之際,便在無形中冷落了她。結果,不守婦道的馮潤因為耐不住深宮寂寞,竟然跟假太監高菩薩、中常侍雙蒙等人暗通款曲(“高祖頻歲南征,後遂與中官高菩薩私亂。及高祖在汝南不豫,後便公然醜恣,中常侍雙蒙等為其心腹。”引文同上),做出了恁多的醜事,並漸漸地被外人得知。
不久,馮潤逼迫守寡的彭城公主改嫁給其弟馮夙,後者因不肯就範,便從洛陽冒雨趕至汝南前線,在向皇兄求援的同時,也將皇嫂的醜行透露給他。孝文帝聞訊後既驚且怒,但因為半信半疑,所以便隱忍著沒有采取行動。此時,馮潤已經聽到風聲,心生憂懼之餘,竟然跟母親常氏一起詛咒孝武帝,希望他能早些駕崩,以便自己繼續為所欲為。
公主密與侍婢及家僮十餘人,乘輕車,冒霖雨,赴懸瓠奉謁高祖,自陳本意,因言後與菩薩亂狀...此後,後漸憂懼,與母常氏求託女巫,禱厭無所不至,願高祖疾不起,一旦得如文明太后輔少主稱命者,賞報不貲。又取三牲宮中妖祠,假言祈福,專為左導。引文同上。
不久,心腹宦官劉騰後也趕到軍中,向皇帝密奏皇后的醜事,及詛咒皇帝的舉動,終於讓孝文帝完全相信。此時的孝文帝已經身患重病,但還拖著病軀趕回洛陽,將高菩薩、雙蒙等人處死,並將馮皇后軟禁起來,卻依然保留其尊號和禮儀,時在太和二十二年(498年)。孝文帝之所以沒有廢黜馮皇后,既因為念及祖母馮太后的養育之恩,又緣於他依然深愛著馮潤,不願把她的醜事昭告天下。
但經此一事,孝文帝的病情變得更加沉重,但即便如此,他還是不顧群臣勸阻,毅然於次年(499年)再度南征。可惜天不假年,就在孝文帝行至中途、抵達魯陽沒多久,便在該地駕崩,年僅33歲。孝文帝臨終前,既擔心馮皇后會再次鬧出醜聞,又擔心她會以太后身份亂政禍國,所以便頒發遺詔,下令將她賜死,然後與自己合葬。
孝文帝駕崩後,皇七弟、北海王元詳持遺詔前往皇后宮中,希望她能自行了斷。然而馮潤聽完遺詔後,竟然在宮中奔走呼號,聲稱遺詔乃是諸王們偽造的,是他們想害死自己。元詳見皇后不肯就範,於是命長秋卿白整等人將其抓住,強行給她灌下鴆酒。馮潤服下毒酒後,痛苦地掙扎數下,然後毒發而死,年僅30歲。
高祖崩,梓宮達魯陽,乃行遺詔。北海王詳奉宣遺旨,長秋卿白整等入授後藥。後走呼不肯引決,曰:“官豈有此也,是諸王輩殺我耳!”整等執持,強之,乃含椒而盡。引文同上。
回覆列表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這在北魏是一個相當正常的事,北魏是一個有鮮卑人建立的國家,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這個國家並沒有形成完善的皇位繼承製度以及君權神授,皇權不可冒犯的這一統治基礎,導致每次新皇登基都是一場混亂。於是他們把目光移向了西漢,參考了漢武帝的辦法,子立母死!
而對於孝文帝來說,他奶奶馮太后給他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馮太后是北魏文成帝皇后,北魏獻文帝被立為太子後,生母李氏被賜死,文成帝被過繼到馮皇后這裡,然而在獻文帝年僅十二歲的時候,文成帝劉英年早逝了。馮太后臨朝,並助北魏朝廷渡過了新君登基之初的一段危局。但是很快獻文帝就對馮太后非常不滿,雖然馮太后此時已經還政,但是在朝中的影響力還是非常之大而且馮太后不甘寂寞,在宮中養了十幾位面首。獻文帝一怒之下殺了幾個馮太后的面首。
於是馮太后開始利用聲威逼迫獻文帝下臺,獻文帝原本就崇佛向道,不諳國事,現在面對太后壓力下只好選擇退位,退位時年僅十八歲,而他年僅四歲的兒子,也就是北魏孝文帝上臺,孝文帝登基後的整整十四年時間,朝政一直是在馮太后的掌握下,雖然馮太后對孝文帝非常不錯,也替孝文帝打下了改革的基礎,但是這十四年的傀儡生涯孝文帝也是忘不了的。
說到孝文帝的皇后,雖然孝文帝的皇后並沒有給他生育一子,但是有馮太后珠玉在前,如果自己死後這位皇后把持朝政怎麼辦?如果她有馮太后的本事還則罷了,如果沒有那豈不是很危險?為了保險起見,只能讓她下去陪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