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毛火榮
-
2 # 比李白白
明朝皇權宦官和文臣集團三者是一個呈等腰三角形的權力結構,皇權處在頂端,內閣負責平衡三者的關係,同時統率百官輔助政務、調和陰陽,這個三角形有一定的穩定性,一旦破壞了朝政就會失衡,嘉靖一朝雖然有夏言,嚴嵩、徐階等“權臣”柄政,但是其結局都不好,而且驚人相似,也沒有出現能夠影響朝局的宦官,足見嘉靖是一個“權力大家”,對於如何掌控和運用權力基本達到“大師”級別。
嘉靖的父親是孝宗異母弟,武宗無子,因此,按序嘉靖的血親關係與武宗最近,在張太后與閣臣楊廷和的商議下,就立了十四歲的嘉靖以藩王入繼大統,一是看在年齡小好控制,二是讓嘉靖認孝宗為父,武宗為兄,採用兄終弟及的方式繼位。
但是,十四歲的嘉靖不同意,他認為自己有親生父母,為什麼認別人作父母(此時嘉靖之父已死,其母尚在)?這皇帝是你們讓我乾的又不是我自己要乾的,做了皇帝如果不認親生父母,何以孝治天下?但是,這個皇位是因為孝宗武宗的關係才輪到嘉靖,是因果關係,嘉靖拒絕,導致老臣楊廷和致仕,張聰提出了一個“繼統不繼嗣”的意見,嘉靖才同意。
不得不佩服十四歲的嘉靖童靴!有個性。
這就是著名的“大禮議”事件,以嘉靖的全面勝利告一段落,為什麼呢,因為嘉靖一朝對於宗法制度和繼統問題的研究沒有停止過,並且在這些問題上取得了非常大的研究成果,他後期在道教思想上也是造詣頗深,可見他是一個喜歡鑽研尖深學問的人。
明朝文臣集團一直“窩裡鬥”,也就是“黨爭”,但是在嘉靖一朝基本是可控的,朝廷重臣如嚴嵩等,只會投其所好低眉順目,少有違逆上意者,因此,不存在敢不敢的問題。
-
3 # 學之味
你問的應該是大禮制事件吧。那就要從他即位前說起了。正德十六年明武宗朱厚照駕崩。生前,他是孝宗皇帝的唯一的兒子,身後,他沒有一兒半女。按照“立長立嫡、兄終弟及”的祖制要求,他的母親張太后不得不召集內閣大臣及禮部官員,討論迎接大行皇帝的堂弟興王世子朱厚熜繼承皇位。
嘉靖帝畫像
禮部在接朱厚熜入宮前,制定了詳細的接駕儀式和方案,帶上一幫接駕的官員及以正德皇帝為名的遺詔,浩浩蕩蕩去朱厚熜王府迎接新皇。禮部官員原本以為按照既定方案施行,接駕會進展順利。但是,到東安門的時候,朱厚熜卻拒絕以明孝宗皇太子的禮儀入宮進行勸進禮。因為嗣統連帶著嗣繼,讓他的皇伯父取代興獻王成為自已的父親,這讓朱厚熜心理接受不了。雙方針鋒相對,互不相讓,一個在城內一個在城外。最後,張太后和內閣大臣為了順利完成帝位交接,勉為其難地修改了迎接禮。
楊廷和劇照
朱厚熜當上皇帝后,尊帝號為嘉靖。按照禮制,要為大行皇帝封個諡號。朱厚熜就想利用這個機會,讓禮部也給自己已故的親生父親興獻王朱佑杬封個皇帝諡號。在他看來,這個請求合情合理:“現在我是皇帝,我應尊我的父親為先帝”。但合情並不合法,禮部回他說,“透過六十多個大臣的商議,參考了古代禮制和歷史,大家一致認為應該遵照漢代定陶王和宋代濮王的例子,皇上您應該稱明孝宗為父,而改稱您的親生父親為皇叔父”。朱厚熜憤怒地駁回了這道奏摺。
廷議
朱厚熜看到這麼多大臣反對,自已又孤立無援,以硬碰硬,結果只能是失敗。於是,他想到“擒賊先擒王”。這個“王”莫過於反對派的兩個人物:首輔楊廷和、禮部尚書毛澄。對楊廷和,他採取感情攻勢,有事沒事就請楊廷和喝茶,好言相慰,虛心請教國家治理政策。從中,再暗示他,如果可以不繼嗣,我就給你加官,但楊廷和卻不為官高,茶照喝,事情就是這樣,一句話,不行。對禮部尚書毛澄他採取賄賂的辦法,他派自已親信的太監以探望之名,給毛澄打可憐牌,傳達皇帝的苦楚“人孰無父母,奈何使我不獲伸”,並拿出許多黃金“賞賜”他。但毛澄卻也只認禮,說皇帝不該用錢來侮辱他的人格。朱厚熜軟硬兼施都以失敗告終,他陷入了絕境。
張璁劇照
這個局面,直到一個人的出現才得以扭轉。原本置身事外的觀政進士張璁,因同鄉王瓚無理被楊廷和外調觸怒,於是站到了楊廷和的對立面,他給嘉靖皇帝寫了一篇奏疏,全面支援朱厚熜。奏中他以“他禮對彼禮”,據理力爭。說 “禮非從天降,非從地出也,人情而已”,當今皇帝立生父為帝是合理的要求;又反駁嘉靖應同漢代定陶王宋代濮王例,因為漢成帝,宋仁宗都是先被立太子,養在宮中,實質上已是皇帝的繼子,而嘉靖皇帝一直長在宮外,是按制的繼統,兩者有天壤之別。此外,他還強調繼統和繼嗣也有著本質上的區別,沒有規定說繼統的同時一定要繼嗣,當年漢文帝,如,漢宣帝的事例就是證明。
這篇奏疏有理有據,嘉靖看完了這篇奏疏,大為振奮,興奮地派人將此奏疏傳送到內閣,要求內閣為自己草詔加封自己的父親為興獻皇帝,母親為興獻皇后,自己的祖母為康壽皇太后。但楊廷和一幫大臣卻不認此禮,表示拒絕。此時,雖然加封的事情沒有一步進展,但嘉靖再也不是孤身一人在鬥爭。情況在悄悄發生變化。
嘉靖帝劇照
同年九月,嘉靖入宮時的一幕戲再次演出。迎接嘉靖母親蔣王妃的座駕到了北京城外,城外的蔣王妃也不甘示弱,聽說太后及大臣逼迫自已的兒子繼嗣,改稱別人的母親為母后,而稱自已叫皇嬸,接受不了,也拒絕入城。嘉靖皇帝聽說母親不進城,急成大哭,帶著所有的委屈跑去向太后提出退位。任憑張太后如何勸慰,也安撫不了朱厚熜的激動情緒。這下,楊廷和等朝廷大員也都看傻了眼“皇帝竟然要求退位”。張璁在這個節骨眼上,再次發揮了他的才幹,趁勢又寫了一份奏摺,帶動了輿論。最後,太后和閣臣在輿論和現實面前再次妥協,同意將興獻王和興王妃改稱為興獻帝與興獻後,但仍不準稱皇。
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嘉靖皇帝步步為營,楊廷和等大臣步步後退。嘉靖二年,嘉靖皇帝要求楊廷和督辦江南織造事宜,楊廷和以擾民的理由拒絕了嘉靖的“不合理”要求,並提出辭職,堅持不再做官。嘉靖皇帝多次勸勉,但楊廷和力辭。大刺頭少了,還有很多的小刺頭,因為楊廷和和毛澄論證的禮,顯然更符合那個時代的人們遵守的規範。
官員受廷杖
大禮制事件最後一回較量,是在嘉靖皇帝決定要為生身父母加“皇”時。朝廷上下聽到旨意都沸騰了。各部院尚書帶領侍郎,都御史,寺卿,府丞,通政使司,參議,翰林院侍講,修撰,六科給事中等220多位官員一齊跪在左順門前,請求嘉靖改變決定。嘉靖皇帝堅決不予理會。第二天,照常舉行為了自己的母親上慈仁皇太后尊號的典禮。由於官員反對,現場有一半以上的尚書和侍郎拒絕參加。臣子們的這種行為,徹底惹怒了嘉靖皇帝,於是他下令將帶頭的楊慎等七人抓起來廷杖,削籍為民。對參與左順門事件的四品官員罰俸,五品以下的廷杖(導致16人傷勢嚴重,身亡)。大禮議事件,最終以其激烈的鬥爭方式拉下了帷幕。
-
4 # 農民工歪說古今
明世宗朱厚熜“空降”伊始就敢於跟楊廷和等重臣鬥,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他雖然是以藩王身份繼承皇位,但卻是按照《皇明祖訓》和明武宗朱厚照遺詔合禮各理合法繼承皇位的,並不是楊廷和等人的擁立,更不是施捨。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比較嚴格遵行“嫡長子繼承製”的王朝,除了明成祖朱棣、明代宗朱祁鈺和南明的那些個“皇帝”,幾乎無一例外。明武宗雖然風流名聲在外,卻始終沒有生出一個兒子。這樣的情況下,按照明制,新皇帝只能從他父親明孝宗朱祐樘的其他兒子裡挑選,可偏偏明孝宗只生了兩個兒子,而且小兒子朱厚煒還夭折了,也沒有留下子嗣。如此一來,明孝宗一脈徹底絕嗣,只能從明孝宗的兄弟中挑選了,而明孝宗齒序最長的弟弟正是明世宗的父親興獻王朱祐杬。彼時,由於朱祐杬已經作古,他的兒子、時任興王的明世宗便成為了第一順位繼承人。
或許有人會說,明孝宗不是還有其他活著的兄弟嗎?為什麼不選擇他們?首先,叔叔繼承侄子的皇位,總歸顯得不太名正言順。當然,這並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歷史上這類情況也是存在的。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明朝的制度問題,明朝實行的是一種更為嚴苛的嫡長子繼承製,或者可以稱之為嫡長房繼承製。也就是說,只有擁有優先繼承權的這一支徹底絕嗣了,才會考慮另外一支。明朝的皇太子、皇太孫及藩王世子、世孫、甚至世曾孫,實際上就是為這個制度而生的。如果兄弟之間輪流坐莊,也就沒有設定皇太孫、藩王世孫之類的必要了。明憲宗朱見深無嫡子,所以在明孝宗去世且絕嗣之後,實際上,憲宗系除了明孝宗和他夭折的兩個哥哥以外,齒序最長的便是朱祐杬。因此,朱祐杬理所當然就是皇位的第一順位繼承人,有優先繼承權。雖然,朱祐杬彼時已經作古,但並沒有絕嗣。因此,皇位繼承權依舊在他家,明世宗便是以此成為了皇位的第一順位繼承人。
說到這裡想必大家就明白了,明世宗之所以能繼承皇位,並不是堂兄明武宗青睞他,也不是楊廷和想擁立他,而是老祖宗明太祖朱元璋定下了這個規矩,明世宗屬於依法繼承皇位。既然是合法的,楊廷和等人便不能隨意行霍光之事。更何況,明朝的所謂宰輔的權力並沒有大到可以像霍光一般廢立皇帝。加之還有明武宗的遺詔在,明世宗的地位就更加合禮合理合法了,沒有誰能夠輕易撼動。而且,文官集團也並不是鐵板一塊,面對改朝換代,政治站隊是必然的,楊廷和是前朝的宰輔,其號召力和控制力到底還能剩多少,真的很難說。官員們為了更好的前程和更大的利益,倒向新皇帝明世宗陣營是最正常不過的選擇。後來大禮議中一語幫明世宗解決“父親到底是誰”問題的觀政進士張璁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一個下層官員尚且如此,中高層官員就更加會重新站隊了。況且,明朝的文官集團還受到了來自宦官集團的牽制和掣肘,並不是權力無限。換句話說,明世宗即位已成定局,楊廷和想改變,幾乎沒有可能,首先其所在的文官集團內部就會產生很大的阻力。
正因為有了前面的兩個原因,剛剛從湖北“空降”北京的明世宗才有底氣敢叫板群臣。首先是以什麼身份、從哪個門進宮的問題,接著是“父親到底是誰”的問題,再之後是生母地位的問題等等等等,明世宗藉著所謂的大禮議,大肆提拔任用新人,加強自身權威,並不斷打壓楊廷和等舊臣,最終於嘉靖三年成功將楊廷和等人逐出了朝堂,握牢了權柄。自此,大禮議之爭以明世宗的完勝告終,入土多年的興獻王朱祐杬也一步步由藩王成了興獻帝、明睿宗,就連墓地也跟著水漲船高,由藩王園寢搖身一變成了皇陵,也就是現在位於湖北鍾祥的明顯陵。
回覆列表
一,大一統王朝就沒有一個被重臣幹掉的皇帝,牛逼如劉瑾,一張紙條就搞定。
二,在大明,宦官也好,文官也罷,要想有所作為,都要靠皇帝的寵幸,皇帝不信任他們,他們就要垮臺。
三,如果有智⑨排行,在皇帝中,嘉靖絕對能前三,雖然沒用對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