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圓拙

    《壇經》:禪的直指,禪的秘藏

    從《壇經》記載,祖師有三大悟。

    最初聽到《金剛經》,就有了悟處。

    二次,就是有名的:菩提本無樹。。。。。。

    第3次,於忍和尚袈裟底下徹悟,連說五個何期。

    我們可以看到,這三次是連貫的。

    但是我們通常都注意到第2次。

    缺少第1次,我們用自己的意思來分別,就不能真正知道里面的奧妙。因為第1次找到的下手用功的地方。

    第3次為什麼能夠成為大澈悟呢?這裡面就有奧妙。

    我們可以看到,我們要想入這個門,必須注重第1次。我們找到正確用工的方法,才可能大悟丶澈悟。

    對於悟入者,小悟不算什麼,但是對於初學者就非常重要。

    有了正確的用工方法,祖師就會不斷提提示,要透澈末後。所以有的地方會有這樣的門篇:大澈堂。

    從《壇經》初品,給我們的影響就是神奇,也很神妙。但是我們從能大師,教授理法可以看出:一行三昧,般若三昧,一相三昧,唯心之旨,定慧之法,三科,三十六對,都是有規律可循,一點也不神秘。

    給我們後代人造成神秘的影響,最主要的原因,是宗風施設造成,這是啟發性的教授特性造成的。

    我們找到準確用工的方法,就知:道在平常之中。基於這種平常,顯現智慧的妙用。

    看了這樣的文字,你還是不會悟。為什麼呀?在經中佛說的很明白:緣心聽法。你是在用分別心在聽法。

    怎麼來解決這個問題?

    求安禪之下手用功夫。

    最初一念下手用功就要離念。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說:六七因中轉,就是指的這個地方。有了這種基礎,無分別智就會產生。

    你有了這種基礎來聽法,就離開了緣心分別,在中華的歷史上,見花悟道,讀經悟道,因聲悟道,因香臭悟道,這樣的人很多很多。

    那麼今天的人為什麼不能悟道呢?不是的,今天的人同樣的能悟。悟道才能修道。你自己有建立好了這種基礎就會遇到這樣的人。

    《壇經》: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這是觀照心意識產生智慧的微妙方法。再初下手的時候,在最初一念觀照的因地,就要轉六識和七識,不知道這個奧妙,智慧無有得開。五識與八識同功,同緣現量境,如果遇善知識指點,大圓鏡智就會開啟,基於這個層次,就可以如鏡一樣照了萬法。這是入道之境。入什麼道?入真如門。

    在現代人看來,這是一個傳說。其實不然,這個法門的傳承還在。在這個時代大有用武之地。

    西方人的思維,他善於運用邏輯的方法。但是佛法的法門中,非常強調不二智觀。

    世間的萬物都是兩遍相對立,對於這個兩邊的觀察,東西方文化他有不同之處。於是西方人的思維,處處二元對立的,在中國的文化中,用太極圖表示。

    在這裡面有沒有的邏輯?有,古代人沒有道邏輯思維一說,但是不妨邏輯一香,再在邏輯得當初離念。

    應該明瞭,邏輯思維是直線性思維,無法運用直覺來立體覺照。

    離念就是離開六識、七識。那麼是不是不用6識呢?,不是的,離念就是轉識成智的用功方法,離開兩邊就能顯妙明真性,離開兩邊,念念相離就是般若觀行,本來清淨就是解脫,於當處的事物照了剛法法性空。這種方法古祖曰:三德秘藏。

    壇經中有36對,用自性般若觀察就是36對不二法門。

    那36對法?

    外境無情五對:天與地對,日與月對,明與暗對,陰與陽對,水與火對,此是五對也。

    法相語言十二對:有與無對,有為與無為對,有色與無色對,有相與無相對,色與空對,動與靜對,清與濁對,凡與聖對,僧與俗對,老與少對,大與小對,長與短對。此是十二對也。

    自性起用十九對:邪與正對,痴與慧對,愚與智對,亂與定對,戒與非對,直與曲對,實與虛對,險與平對,煩惱與菩提對,常與無常對,有漏與無漏對,慈與毒對,悲與害對,喜與嗔對,舍與慳對,進與退對,生與滅對,法身與色身對,化身與報身對,此是十九對也。

    體與用對有十九對,性與相對有十二對,外境無情有五對,都合成三十六對法也。

    六祖談三十六對法的目的是什麼?

    從無情到有情,從有情之有善惡雜染到染盡無染之三身。

    故先說世間無情之法,再說有情的語言名相與事物對照認知,再說善惡染淨對照而直至於法、報、化三身一體。

    祖說明這種智慧的成就能夠通達一切法。

    這部經典奧妙很多。

    禪教不二,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

    一切法都不離現前一念之心, 所以有:剖塵出經之說。

    怎麼來剖?科學家可以造儀器剖,我們坐禪,不用造儀器怎麼來剖塵?

    古人說:離念即真,離於兩邊,當處湛然,圓湛虛凝道體也。下手的方法,必須合乎祖師提撕的心法,你就會悟到三 藏十二部本來具足的奧秘,這個時候你開啟經典就知道一切法都是自性的流露,這個時候你也會明白,《壇經》所說唯心之旨,是祖師門所施設之關,是佛說一乘了義之秘,而不是討 論的淨土之有無。不了禪宗禪教不二的奧妙,祖師之門如何能 開啟?祖師之門無門為門,心外求法,強行分別,這樣學習的 經典很難入門,古祖斥為:入海算沙欲何窮?

  • 2 # 鍾昊雋

    佛教以明心見性為核心,壇經是六祖宏法的一些記錄,度人明心見性的。

    一般人讀不懂壇經,很正常,壇經不是用意識懂的,明心見性恰恰是離意識。

    選定一門,然後一門深入,等大地平沉虛空粉碎以後,回頭看,便能契合。

  • 3 # 書痴讀書

    看到這個問題,不得不答。我第一次讀《壇經》的時候震驚了,萬萬沒想到,是講這些的。譬如:風動幡動在於仁者心動;還有那句快被說爛了的”“菩提本無樹,何處惹塵埃”……只是當成故事來看,那《壇經》就講了六祖的故事,講他如何具有非凡天分,如何躲避小人,如何繼承衣缽。那些佛學名句中甚至牽扯了很多陰謀~

    總之,宗教一直是被誤解的。就像西方的《聖經》,這被稱為全球最具智慧的書籍之一,但因為具有宗教性,很多人反而排斥它。《金剛經》也是,因為概括性高,極其抽象又極其具有指導性,你認真讀,讀懂了說不定會想哭。

    可以說,有人瘋了一樣地看作家們寫的書,而作家們可能悶在家裡看經書。看來看去,到最後,你也許會發現,經書才是世界上最好的書。

    ————————

    以上回答來自長期關注閱讀與寫作的【書痴編輯】伍小仙,如果您對書籍、閱讀、書店、新媒體運營等話題感興趣,搜尋關鍵詞:書痴評書。

  • 4 # 風雅頌者

    在禪宗龐大的典籍中,《六祖法寶壇經》被視為是一部無上的寶典,在中國佛學思想上具有承先啟後的力量;宋明兩代理學家的語錄,也深受此《壇經》影響。因此,《壇經》不但在佛教里居於極其重要的地位,近代國學大師錢穆尤其將之與《論語》、《孟子》等書並列為探索中國文化的經典之一;是中國第一部白話文學作品,是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更是禪學的偉大著作。西方人瓦茨氏(Alan Watts)認為《壇經》是“東方精神文學的最大傑作”。

    在邁入二十一世紀的今日,學禪已蔚為世界潮流,例如在美國,“禪”被列為訓練太空人的課程之一,因為到了太空,必須停留一段相當長的時日,如果沒有禪定的力量,寂寞無聊的時間不容易打發。禪是什麼?禪是不立文字,禪是言語道斷,禪是自然天成的本來面目,禪是我們的本心自性。禪不是出家人的專利,也不是隻有深山古剎裡的老和尚才參禪入定,因為禪就是佛性,所以人人都可以參禪。

    禪有無限的意義,無限的內容,無限的境界,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點禪的素養,對於自己心境的拓寬,精神的昇華,人格的培養,心物的調和,都會有很大的幫助。例如:一句難堪的言語,一個尷尬的動作,一段不悅的往事,在禪的灑脫、幽默、勘破、逍遙之中,一切都會煙消雲散。因此,禪之於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是非常重要的。

    《六祖法寶壇經》是一部闡述人人真心本性的重要經典,它指出我們真正的生命,因此,也可以說是一部充滿生命智慧的寶典。全書一共分為十品,各品要旨分別陳述如下:

    第一《行由品》,是六祖大師自述他的身世,以及求法、得法乃至弘法的種種歷程,也是本經的序分。

    第二《般若品》,記述六祖應韋刺史的請益,而為大眾開演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的法義,謂“若識得自性般若,即是見性成佛”。這是《六祖壇經》最重要的一品,本品將禪的價值、意義發揮得非常透徹。

    第三《決疑品》,記述六祖大師為韋刺史解釋達摩祖師何以說梁武帝造寺度僧、佈施設齋了無功德以及唸佛往生西方的疑問,並以《無相頌》揭示在家修行法。

    第四《定慧品》,集錄六祖大師為大眾開示“定”與“慧”體用不二的法義。也就是說明曹溪的修行法門是以定慧為本,而定慧是一體的,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又說此修行法門是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第五《坐禪品》,記述六祖大師為聞法的大眾開示修習禪定不是在著心、著靜和不動上修行。坐禪的意義是: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禪定是: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因此,我人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第六《懺悔品》,收錄六祖大師為來山聽法的廣韶及四方士庶傳授“自性五分法身香”(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及“無相懺悔”,說明懺悔、四弘誓願、無相三歸依戒等意旨。

    第七《機緣品》,匯錄六祖得法後,在曹溪弘化時,與無盡藏、法海、法達、智通、智常、志道、行思、懷讓、玄覺、智隍等各方學者師資投契的機緣。

    第八《頓漸品》,乃六祖大師為神秀的門人志誠禪師開示“南能北秀”二人所教示戒定慧的差異。因旨在敘說“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

    第九《護法品》,記載神龍元年(公元七五年)則天太后及中宗下詔迎請獎諭六祖大師的經過,也就是說明當時朝廷尊崇六祖及擁護佛法的情形。

    第十《付囑品》,是說六祖大師臨涅槃時,教導弟子如何舉用三科三十六對來說法,才不致失卻頓門禪宗的宗旨,並記六祖遷化前後的經過情形。

    在開始講述《壇經》的十品經義內容之前,先就本經的思想源流、歷史價值、版本……等等,加以說明、分析,歸納出下列十項,方便大家對《壇經》有個初步的認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有哪些事情你感覺不吐不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