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畫詩人生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

    這是諸葛亮在某一天睡醒了以後,所作的詩罷了。若是能看透以後的發展與結果,諸葛亮一統三國是否是很輕鬆。

    羽扇倫巾風清清

    萬軍之中誰爭鋒

    指點江山主沉浮

    千古美名忠武侯

  • 2 # 一貳一橙

    我來猜猜:諸葛亮做的是好夢,是天下一統,人民安居樂業,國家興旺發達的“大同世界”之夢

    諸葛亮曾做過一本預言奇書——《馬前課》,裡面最後的社會現象就是“賢不遺野,天下一家;無名無德,光耀中華。”

    黃粱一夢誰先知,實幹為國看諸葛

    諸葛亮所生活的時代是天下大亂、群雄割據,百姓流離失所的“亂世”,在這樣的“亂世”之中,有人實實在在地做事,如曹操、劉備,有人坐而論道,空有濤濤論著,卻無救世之力,如劉表、禰衡。

    而諸葛亮就是屬於前一種,他自比管仲、樂毅,這兩人都是生活於亂世,有於國有功的人物,諸葛亮既然把他們當成偶像,自然也很明白自己所處的環境,是需要有實實在在的救世之人,而不是一些只會空談的翩翩君子。我們都知道唐朝盧生所做的黃粱一夢,那是他在不得意之時所做的美夢,一直夢到他八十歲而終才驚醒過來。在亂世,懷有救世之心、有救國之能的人不在少數,但開始亂世容易,終結亂世困難,大部分人都在救世途中或自動、或被動地放棄了。

    這些人就像在做夢一樣,他們有能力、也有夢想,卻因為一兩次的挫折而放棄了夢想,只能在夢中尋求自己的希望,就算醒來後知道一切虛幻,可下一次還是會選擇繼續做夢。

    至於諸葛亮就不同了,他有能力也有夢想,當然他也做夢,但他不做長夢,諸葛亮雖然夢到了夢中他所希望的“大同世界”,可他自己也明白:這是虛幻的,是要耗費數十、數百年才能完成的夢想。所以他只做了一會兒就強迫自己醒來,努力地去實現“大同之世”,而不是選擇一直做夢下去。

  • 3 # 國內ERP專題

    此詩全文如下: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

    大夢:道家對人生的一種看法。《莊子·齊物論》:“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佔其夢焉,覺而後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

    至於諸葛亮做的什麼夢?可能從《隆中對》解讀。

    諸葛亮親自在田地中耕種,喜愛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相比、樂毅,當時人們都不承認這件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潁川(河南禹州)的徐庶與諸葛亮關係甚好,說確實是這樣。

    雖然當時諸葛亮在隱居,依然對當世之事有著自我見解,在等待輔佐一位明主,匡扶漢室。不然怎麼會自比於管仲、樂毅呢?

    自認為是千里馬,還得有伯樂賞識啊,自我認為自己是世上最有智慧的賢臣,我每天等待的明主看誰先來

    俗話說“良禽擇木而棲”,對於一位忠臣之士來講,也想輔佐一位賢明的君主。可事實上,一位良臣並不一定能找到一位志同道合的君主。如果是這樣的話,寧願隱居一生,也不要助紂為虐,與昏君為伍。

    劉備“凡三往”求見諸葛亮,這就完全可以證明劉備的求賢下士是出自真心誠意,諸葛亮這才同他相見。可以看出劉備是真正能賞識自己的伯樂,所謂士為知己者死。有人會問:“為什麼不去投曹操或孫權”。

    1、曹操孫權身邊當時不缺謀士。諸葛亮去這兩個地方都不會被特別重用;

    2、天下都知曹操挾天以令諸侯,在諸葛亮的眼裡屬於“漢賊”;

    3、江東孫權更不是正統;

    兩人見面密談,諸葛亮對策中,為劉備成就蜀漢大業規劃了一條明確而又完整的內政、外交政策和軍事路線,相當周詳地描繪出了一個魏、蜀、吳鼎足三分之勢的藍圖。這個藍圖,是建立在對現實進行科學分析的基礎之上的,平時做了功課。決然不是信口開河說出來的。

    所以,透過綜合分析,也認為劉備(皇叔的身份)是自己應該輔佐的對像,現在終於三顧茅廬來請自己出山了,所以發出這樣的感嘆。

  • 4 # 40後17

    這首詩是《三國演義》裡,在劉備第三次登門請諸葛亮幫他打天下時,孔明朗誦的。"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這首詩寫的很有份量,意境很深,讓人感受到孔明敢誦這首詩,肯定具有雄才大略安天下的能耐。這在後書中得到了證實。劉備為什麼能三顧茅廬去請孔明也說明劉備具有知人善用,求賢若渴的領袖才能。這首詩主要是前兩句,後兩句是前兩句的襯托。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什麼夢?是當前世上是什麼形勢,怎樣去對付的夢。是一統天下的大夢。這個夢裡的大事我早已知道,並且有辦法去解決。

    這首詩寫的很大氣,我很喜歡。我也想做這種夢,可惜老了,做不成了。

  • 5 # 不著調先生

    大夢指的是人生,這是不是很怪?大夢怎麼能比作人生呢?沒錯 古人就是這麼怪,蘇軾說:人生如夢,還酹一樽江月。又說:人生一場大夢,世事幾度秋涼。

    這裡邊的意思跟諸葛亮的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近乎一致。

    人生變幻,白雲蒼狗,回首往事真個如夢一般。可年紀輕輕的諸葛亮是沒有什麼往事可以回首的,那他何來如此慨嘆呢?

    因為他博覽史書,深知朝代更迭,人世興衰,有天時亦有人為。他是真心想隱居隆中,老死草廬嗎?當然不是。他要真心想那樣的話就不會自比管仲樂毅了。

    他的夢也就肯定不是躬耕怡然而樂了。他的大夢與後面的隆中對頗有聯絡的。

    諸葛亮這樣的人最會弔人胃口。尤其吊足了劉備的胃口。所以劉備三請才肯露面。露面還不是握手寒暄,而是吟詩一首: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

    什麼意思?太陽都升的這麼高了,你劉備怎麼才來啊!他不說自己起得晚,他埋怨人家劉備來遲了!

    到了跟前了,又被吊了一下。劉備心中是又敬又愛又怕。他知道諸葛亮這詩肯定打了很久的腹稿了,就為今天說給他聽的。那麼諸葛亮金口玉言輕易不露面,露必驚人。輕易不說話,言必有方。

    既然只有他知道大夢為何?那就請先生為劉某籌劃一下人生大事吧。於是,諸葛亮侃侃而談,未出茅廬而知三分天下。

    劉備激動的痛哭流涕:先生不出,如蒼生何?

  • 6 # 黃土情愫

    《心繫蒼生,身懷家國的愛國情懷》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是《三國演義》中劉備三顧茅廬,第三次終於如願以償了,可諸葛亮卻草堂高睡,試探劉備時所吟頌的: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

    大夢,大夢是什麼?諸葛亮的大夢又是什麼?

    自東漢末年,奸臣當道,宦官弄權,民不聊生,致使貧民挺而走險,揭杆而起。一時天下大亂,諸侯割據,分疆列土,爭戰不休。

    飽受戰亂之苦的勞苦大眾,日思夜想能有一個祥和安定的生活環境。這也是千百年來不是處在強權的壓榨,就是戰火蹂躪中勞苦大眾的夢想――祥和安定的生活。

    那也是憂國憂民,忠君愛民的一代名臣諸葛亮的夢想。他淡泊名利,心如明鏡,知曉一切,但明主不顯,既便有經天緯地之才,又如之奈何!

    “春睡足和日遲遲,”言明瞭諸葛亮匡扶漢室江山,救民於水火的迫切心情。縱觀天下大勢,諸葛亮已瞭然於胸,只是明主不顯,只能躬耕於壠畝,春睡於草堂。早已經睡足了,睡夠了,但門外的天子(日遲遲)卻遲遲不出現,讓劉備在門外久候,和這首吟給劉備的詩,進一步言明瞭諸葛亮救民於水火的宏圖大志。

  • 7 # 徐文樞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這是劉備來草廬相見,諸葛亮隨口吟出的詩句。詩中透出一種磅礴的大氣、傲視群雄的才氣、捨我其誰的傲氣。

    大夢,並非是指睡覺中的做夢,而是說世間之人皆處在昏昏噩噩噩之中,看不清世間大勢。面對當時群雄並立的政治局勢,誰人能夠勝出?又該怎樣才能勝出?諸葛亮早已做到心中有數。眾人皆在大夢之中,最先醒來的是我諸葛亮啊。

    詩言志,擁有寬廣的胸襟,才會有遠大的抱負。諸葛亮的雄才大略,透過這兩句詩便得到反映。後來的實踐也充分證明,諸葛亮的確是個有著過人的政治天才和軍事天才,在幫助劉備實現三分天下的定勢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現代語彙中有“格局”一詞,是說一個人的能量很大,能夠掌控很大的局面。這詞兒用在諸葛亮身上,是再恰當不過了,只不過是當時還沒有這個詞。“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隨口吟出的一句詩,一個聰明睿智、充滿人生自信的人物自畫像,便生動形象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 8 # 戈壁灘駝鈴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此詩是《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出場詩。與其說是諸葛亮的詩,不如說是羅貫中的詩,因為這首詩沒有任何記載,《三國志》中也沒有。

    從寫作角度看,此詩為諸葛亮的出場做了大氣盤旋的鋪墊,意在讓諸葛亮的人物形象更加鮮明,起到先聲奪人的效果。

    另外這首詩符合諸葛亮這個智慧人物的身份。

    那麼“大夢誰先覺?”中“大夢”是指的什麼呢?大夢在道家是對人生的一種詮釋,另外道家思想中,夢是一種混沌迷濛的景象,又是人的感知和思想。聯絡到《三國演義》中的時事背景,當時戰亂紛擾、民不聊生,人人都處在驚慌失措,前路茫茫這樣的狀態下。

    所以諸葛亮的“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是說亂世紛擾,戰亂四起,人們大都處在一種迷濛的狀態下,大都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只有我知道這裡的緣由。這應該是諸葛亮說給劉備聽的話,意思是說天下大勢已經在我的掌握之中。一方面說的是自己的智慧,另一方面說道家先知先覺這種超自然的能力。

    這應該是明代小說家通用的人物形象,凡是智慧型的人物都賦予道士身份。如瓦崗寨的軍師徐茂公、朱元璋的軍師劉伯溫、梁山軍師吳用及智慧人物公孫勝等。

    羅貫中塑造諸葛亮的形象也是以道家定型。羽扇綸巾,仙風道骨,還有呼風喚雨、撒豆成兵這種異能。

    實際上諸葛亮的大夢可不小,一方面輔佐劉備復興漢室江山。另一方面是救民於水火,為天下蒼生著想。很多人都是在天下大亂,群雄並起的時候,為自己謀取政治資本。

    諸葛亮沒有這麼想,這在諸葛亮《出師表》裡已經表明了自己的態度“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另外在這首出場詩裡也有表現諸葛亮的淡泊明志、大智大賢的人物思想品德。

    要不是劉備確實是個忠厚長者,確實是愛民之君,而且三顧茅廬真心請諸葛亮出山,也許諸葛亮真不會出來,這也符合道家思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低轉高扭和高轉高扭哪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