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史辯論談
-
2 # 楊朱學派
真實的商鞅與《大秦帝國》中的商鞅截然不同。
一、商鞅其人。
在《大秦帝國》中,商鞅為人奸詐刻薄。雖徙木立信。卻最不守信。
商鞅率領秦軍與公子昂率領的魏軍交戰。商鞅畏懼魏武卒方陣的強大。商鞅慫了。便寫信給公子昂。稱自己在魏國時,身份低微。經常受公子昂的關照。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自己不願意與恩人動兵戈。希望和談,化干戈為玉帛。 公子昂收到商鞅書信後,就按照約定。與商鞅和談。
商鞅卻乘機設伏兵把公子昂拘禁。 商鞅欺騙拘禁公子昂,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嚴重違背契約精神。
鄙人此論,有不少人贊同。也有人反對。反對者稱,兵者,和詭道也。商鞅之行,是兵不厭詐。
對此,鄙人不敢苟同。 我先舉一個兵不厭詐的例項:
魏國進攻趙國。趙國抵擋不住強大的魏軍。便向齊國求援。齊國並未直接救援趙國。而是乘魏國國內空虛之際,直逼魏國首都。魏國名將龐涓聞訊,急忙回軍救援。孫臏在桂陵兩側設伏。待魏軍經過時,佔據有利地形的齊軍萬箭齊發,大敗魏軍。 孫臏在桂陵之戰中圍魏救趙,是兵不厭詐。
但兵不厭詐應有底限。例如: 敵人進攻我軍陣地失敗,丟下數千屍體。我方打掃了戰場,收繳了陣地前的武器。然後,正式通知對方。明天上午九點來收屍。可以來多少人,不能帶武器,只能帶擔架。敵人按照約定時間,依據我方要求來收屍。而我軍卻趁敵人沒帶武器之際,發動突襲,把收屍的敵人全殲。 這就突破了兵不厭詐的底限。違背了契約精神。
綜上所述,圍魏救趙的桂陵之戰,是屬於兵不厭詐。並未違背契約精神。 突襲並全殲收屍的敵人,與商鞅騙拘禁公子昂類似。都突破了兵不厭詐的底限。都是嚴重違背契約精神!
二、商鞅思想。
商鞅主張尚奸。即選拔重用奸惡之人。《商君書·去強》有曰:以善民治奸民,國削至亂;以奸民治善民,國治至強。 尚奸必出惡政,法家惡政包括馭民六術:弱民、貧民、疲民、辱民、愚民、虐民。
1、弱民。
《商君書·弱民》有曰:民強國弱,民弱國強。治國之道,首在弱民。 又曰:政做民之所惡,民弱;政做民之所樂,民強。 弱民是不讓人民擁有兵器。秦統一天下後,收天下之兵於咸陽,鑄十二金人。以弱天下之民。
2、貧民。
讓人民在貧困線上掙扎,使人民‘’家無積粟‘’。商鞅認為,‘’家有餘食,則逸於歲‘’。
3、疲民。
讓人民疲憊不堪——疲民。 商鞅要求,百姓在耕地時,眼睛不能亂看,耳朵不能亂聽,嘴巴不能亂說。 這不禁讓人想起驢拉磨時,主人為了讓驢專心拉磨,會把驢的眼鏡蒙上。法家比驢的主人想的更加周全,不但要蒙上眼睛,還要塞上耳朵,堵住嘴巴。 在法家眼裡,人不如驢。
四、愚民。
愚民就是實行文化專制,讓百姓愚昧無知。商鞅謂之:民愚則易治。 韓非謂之: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行。
法家認為,刑罰和陰謀詭計只是捍衛君權,奴役臣民的低階手段。愚民才是高階手段。其目的是讓人民成為沒有思想,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任由君主驅使。
5、辱民。
考古出土的秦簡中,老百姓家養的牛瘦了幾斤,就是犯罪。就要受刑——人不如牛。法家為何如此辱民?商鞅回答:民辱,則尊官。
6、虐民——斯德哥爾摩綜合徵。
在電影《電鋸驚魂》中,有一項割肉稱重的遊戲。在規定時間內,誰割的肉多。誰就可以活下來,而對方會被頭戴的機關穿腦而死。
女子奮力砍下自己的胳膊,扔進天平裡。女的終於保住了性命。而男子則被機關穿腦而死。女子被救後,則說“我要感謝豎鋸,是他救了我。”
《電鋸驚魂》中,砍掉自己胳膊,而活下來的女子,都把斯德哥爾摩綜合徵展現的淋漓盡致。
《商君書.說民》謂之:任奸,則民親其制。 《商君書.去強》謂之:重罰輕賞,則上愛民,民死上;重賞輕罰,則上不愛民,民不死上。斯德哥爾摩綜合徵應改名商鞅綜合徵。
三、商鞅之死。
秦孝公去世後。商鞅以謀反罪被五馬分屍,夷滅三族,斷子絕孫。商鞅之死,可謂多行不義必自斃也。 商鞅本人是死於商鞅之法。
1、法家主張,寧枉勿縱。 商鞅謂之:刑用於將過,則大奸不生。韓非子謂之:禁奸於未萌。 不是禁奸於萌芽,而是未萌。依據商鞅思想,你沒謀反,就把你以謀反之罪處死。才能做到大奸不生。秦惠王及大臣便以商鞅之法,在商鞅謀反未萌之時,儘早將商鞅處決。【而儒家提倡疑罪從無,利於被告的無罪推定論。孔子曰:大辟,疑,赦。五刑,疑,赦】
2、儒家主張五刑:砍頭、割鼻子、砍足、刺字、割雞雞。法家主張五馬分屍、烹煮、扒皮、抽筋、凌遲、剁成肉泥等等。戰國法家酷吏商鞅被五馬分屍。唐代法家酷吏周興、來俊臣,一個被烹煮。一個被剁成肉泥。秦國是依據商鞅之法,將商鞅五馬分屍。
3、儒家主張不罪無辜。孔子修訂的《尚書》有云:父子兄弟,罪不相及。法家主張,夷族連坐。秦國是以商鞅之法,將商鞅夷滅三族。商鞅把自己害的斷子絕孫。 總之,商鞅死於商鞅之法。害人終害己。 商鞅如何面對自己制定的法律。前文有言。秦國是依據商鞅之法和法家主張,依法把商鞅五馬分屍,夷滅三族。但商鞅面對自己制定的法律時。選擇了逃避和暴力抗法。 秦國以商鞅之法。以謀反之罪欲逮捕商鞅。商鞅居然組織封地的武裝力量反抗,暴力抗法。商鞅之亂被平定後,他卻想逃避法律制裁。在逃亡的路上。準備住店,店老闆必然讓商鞅出示身份證。商鞅無路可逃。作法自縛。 法家主張以刑罰捍衛君權,奴役臣民。
法家無疑是法治的頭號死敵。法家思想不滅,中華民族不興!
【商鞅才是害死聶樹斌的元兇首惡。聶樹斌蒙冤二十年後,被宣判無罪。是儒家的疑罪從無戰勝法家的寧枉勿縱。這是中國法治史上一次巨大的進步】
-
3 # 長島男爵
中國歷史劇最大的毛病就是經常把主角(一般為政治家)塑造成大公無私的無產階級戰士,把一些現代的觀念加在古人身上,如平等、專一。
而絕大多數古人最大的追求封妻廕子,庸俗一點說就是權、錢、女人,不僅自己要有,子孫後代也要有,而實現這個夢想的途徑就是獲得爵位,晉身貴族階層。
外抵禦敵寇,內為民請命,實現社會價值的人有沒有?肯定是有的!但多數情況下還是要兼顧自己利益的,毫無私心的聖人絕對是少數。
打個比方說,某個將軍他貪汙,但是他打仗勇猛忠於職守,不畏強敵,整體上他就是一個好的將軍。
對於商鞅個人而已,有兩大追求。
一是自身封妻廕子。
二是回報秦孝公的知遇之恩壯大秦國。
他是站在統治者的角度思考問題,統治者和平民的利益常常是不一致的。
回覆列表
商鞅是爭議比較大的一個人物,有人說他富國強兵,有人說他天資刻薄。但他對於秦國來說還是可以稱得上偉大的。
獎勵農戰國所以興者,農戰也 《商君書.農戰》商鞅釋出的第一部法律是《墾草令》。主要內容有:整頓吏治,打擊腐敗;增高商人的賦稅;限制各行各業以發展農業。當時在秦國,最有前途的兩種職業,一種是農民,一種是軍人。這對秦國有什麼影響呢?這可以為秦國提供強大的軍事潛力,因為打仗最基本的糧草和勇士都有了。
嚴刑峻法與弱民以強擊強者,弱;以弱擊強者,強《商君書.去強》商鞅在秦國奉行弱民政策,他認為唯有弱民,民眾才能不違抗政府的命令。商鞅是個特別看重法律的執行力的人,因此執行起來也不遺餘力。秦國的老百姓啥也不知道,就知道種地。
主要頒佈的法律,除了上述的《墾草令》之外,還有“連坐制”,一人犯罪,舉報者與殺敵者同賞,窩藏犯人,按叛國罪論處。實行“縣制 ”,把秦國分為31縣(《史記.秦本紀》中為41)。
經過變法,秦國民眾“勇於公斗,怯於私戰”(《史記.商君列傳》)這為後來秦國對六國的用兵奠定了基礎。
但是在大秦帝國中有一場景,可能不太符合史實。商鞅是被判車裂,既死後將屍體五馬分屍。商鞅當時的罪名是叛國罪,百姓怎麼可能去哭一個犯了叛國罪的人呢?而且商鞅這個人“天資刻薄”(《史記.商君列傳》),死的時候“秦人不憐”(《戰國策.秦策一》)。因此不太可能出現老百姓跪送商鞅。
高度集權夫民之不治者,君道卑也;法之不明者,君長亂也。 《商君書.壹言》商鞅主張將大權牢牢的掌握在國君的手中,既高度的中央集權。這也是後來商鞅慘死的重要原因:作法自斃。秦孝公在去世前想把王位傳給商鞅,被拒絕。秦惠文王繼位之後,商鞅請求返回封地,被秦惠文王下令處以車裂之刑。商君既然說:“法者,君臣所共操也;信者,君臣所共立也;權者,君之所獨制也。”《商君書.修權》。那麼試問當時的秦國是誰的秦國?秦國到底是趙氏還是姓公孫氏?商鞅雖然提出了高度的中央集權。但在秦孝公時,商鞅就大權在握。直到秦惠文王繼位後,殺掉了商鞅才算是中央集權。
軍事措施反戰法必本於政。 《商君書.戰法》這句話用我們今天的話就是,軍事是政治的延伸,一切軍事行動都是為了解決政治目的。商鞅在秦國執政期間,在軍事上最大的貢獻就是打擊魏國。魏國曾經長期把秦國壓的抬不起頭來,但在魏惠王時期已經不復當年。當時的魏國仗著自己的國力強盛,窮兵黷武。先後挑起了對趙國、南韓的戰爭,導致三晉聯盟的破裂。趙國、南韓又先後向齊國求救,齊國在桂陵、馬陵兩次擊敗魏國,魏國名將龐涓自殺。商鞅趁此時勸秦孝公伐魏,魏國被逼的遷都大梁。當然,這件事也給商鞅後來的死帶來了一些影響。因為他是用詐勝的公子卬,所以後來逃到魏國的時候,魏國拒絕讓其入境。
對此,你怎麼看?
主要參考資料:
《史記》
《戰國策》
《商君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