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建安地暖設計安裝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種境界太高尚了。

    Sunny明媚的早上,微風習習,鳥兒歡唱,在籬笆牆邊的菊花,金燦燦的美的婉若仙境,陣陣幽香撲鼻,思想化作彩蝶,在花間飛舞,詩入已入世了,神馳幻境!

    輕輕的抬起頭,南山連綿起伏,彷彿是一幅山水畫…………

    紅塵滾滾凡塵事,喧囂紛亂動心神。

    婉婷釆菊東籬下,展眉悠然見南山。

    現實古道,西風,瘦馬

    理想小撟,流水,人家

  • 2 # 望斷秋愁1

    人們對這句詩的理解和評價各有千秋,但其宗旨是迴歸田園,傾慕自然的感情流露,詩的美妙之處在於身處妙曼之境恍惚頓悟到世界之大,自然之美。

    要說本人對此詩的評價,那是不可擅自妄言的。只能意會不能言傳了,自從此詩產生以來,那種點睛的遣詞,那種絕妙的意境,那種若隱若現的畫面神韻,恐怕很難找到另外一個超越者。我們會千百次的去品味著,採菊:多麼悠然自得的舒心情趣,欣賞著黃白交織的菊花,是人間不可多得的樂趣。東籬下:遠離喧囂來到魂牽夢繞的故土,目睹小園子的籬笆,幾多親情,幾多懷念油然而生,這種世外桃源的遐想給人無盡的依戀......

    讓我們再次撿起古文化的精華,品味和傳承祖國的經典寶藏!

  • 3 # 浪子文齋

    在我們欲要欣賞這句詩的要義時,就得先了解原詩是怎麼寫成的,作者是何人,作者當時處在一種什麼樣的氛圍(環境)下寫出此詩的。《飲酒.其五結廬在人境》是晉朝大詩人陶洲明創作的的組詩《飲酒十二首》中的第五首,這首詩重在表現了詩人於隱居生活中自成一派的恬適情操,寫出了詩人於勞動之餘,飲酒微醉後,在晚霞的輝映下,在嵐氣的籠蓋之中,採菊於距隱居之舍不遠處,悠然之中,見出南山,物我兩忘,無主無次的至高境地。全詩意味幽深,渾然一體,自然而無造作。表現出作者這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物在我外,我在物中的美妙的隱居生活.作者在這時沒有功名利祿,不思俗欲的安靜之態。反樸歸於真,人物配綴於自然之中的真實情感。

    全詩如下:

    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其中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最為酣暢。結合前一句的“心遠地自偏”把就把我們帶到一個與世隔絕的世外享樂之地,用“心遠”來隱襯這個幽僻之地,用一個“偏”字,來佐證此地的幽靜致遠。全詩裡也沒有隱晦難懂的詞句,字裡行間已完全將主人公的形神之態勾畫出來:主人公微醉之中,悄然於野菊叢中徜徉。無聲無息,既不張揚,又得天然情趣的狀態,躍然紙上。在這裡“悠然”兩字得神來之筆,那南山悠然之間展現在主人公面前,突顯了主人在懵懂之中的無意識狀態。被悠然而現的南山所震憾到了。主人並沒有“我想看什麼”,“我想幹什麼”,在作者的潛意識裡,身處的這個環境,是不受作者本人意識控制的。就這樣,南山悠然之間出現面前。境界一下子就開闊起來。由東籬到南山,自然而然地讓人的心境也高遠起來。所以在我和南山之間,沒有誰主誰次,誰受誰的支配,所以作者此時的感受用“無物無我”,最是貼切。“無我之境”由此而生。再往下的最後兩句,都是主人的心裡話,說起來很是平淡,但回味之中,雋永不絕。

  • 4 # 洮野渡

    野渡回答:我認這是兩句千古絕唱詩,它創造了“三絕”的藝術境界

    第一絕:意境絕

    意境絕集中體現在三點。

    一是淡泊。淡泊什麼?首先是淡泊名利,所以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其次是淡泊紅塵,所以心遠地自偏。

    二是悠閒。悠閒什麼?首先是悠閒地採菊。其次是悠閒的南山。再次是悠然地看見。一付漫不經心的模樣,一付悠然自得的心情,一幅恬靜優美的畫面,悠閒舒適的意境,飄然紙上。

    三是忘我。我是誰?我是南山!南山是誰?南山是我!南山的脫俗、寧靜、超然,不就是詩人內心的外化?

    因此,詩句描寫的意境,前無古人。此是第一絕。

    第二絕:用字用詞絕

    首先是“見”字用得絕。唯有“見”字才能寫出偶然之意,唯有“見”字才能體現悠然之心,唯有“見”

    字才能表現忘我之境。如果用“望”字,則大煞風景。因“望”字的主觀意識太濃。

    其次是“菊花”、“南山”、“悠然”等詞的組合運用絕。“菊花”高雅,“南山”脫俗,“悠然”恬靜,共同構成了一幅超然物外的優美畫面,少一詞,則功力盡失矣!

    第三絕:審美絕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兩句詩,很好地體現了詩歌創作中的“無我之境”的文學審美觀。什麼是無我?所謂無我,就是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在此種境界中,讀者感受不到主體的存在,或者參與,似乎只是為描寫而描寫,物我相通,化人物中,而最終達到的是物我相融、物我兩忘的審美境界。因此,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對這兩句話詩的審美意境推崇備至,認為達到了“無我”之境的審美巔峰。此是第三絕。

  • 5 # 聲色世界live

    這聯詩句出自陶淵明的《飲酒》,傳達著一種悠然自得,平和沖淡的藝術境界。我們知道陶淵明對亂世採取了一種政治性的退避,寧願歸於田園,也不願投身政治之中,甚至蔑視功名利祿。“寧固窮以濟意,不委屈而累己。”內在的人格和不委曲以累己的生活,オ是正確的人生道路。

    在這首詩中,我們可以品味出無論是人生感嘆還是政治憂傷,在對自然和以農民生活的質樸的愛戀中得到了慰藉,在田園的勞作中得到了心靈的歸宿和寄託。在他的筆下,自然景物不再僅是觀賞和思考的物件,而是生活、興趣的一部分,真正融入其中,怡然自得、渾然一體。山水草木在他的詩中不再是一堆死物,而是情深意真,生機盎然,悠然見南山。

    所謂“無我之境”,不是說沒有作者個人情感思想在其中,而是說這種情感思想沒有直接外露,甚至作者在創作時並不自覺意識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詩句並沒有直接表露或抒發某種情感、思想,卻透過自然景物的客觀描寫,極為清晰地表達了作者的生活、環境、思想、情感,從而達到了優美的“無我之境”。

  • 6 # 詩書棋樂

    在人生失意的時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最好的療傷靈丹。讀一讀陶淵明的《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當品讀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時,人生多少失落、彷徨、傷感、痛心、糾結、憤悶等等酸楚心態,一下子全都釋然了。

    歷史上幾乎所有文人墨客都是多愁善感,直抒胸襟的真漢子,不然他們成不了詩人等。當他們飽讀詩書,金榜提名之後,發現性情卻與官場格格不入,於是,失落被貶謫、身心受傷就再所難免了。陶公自然而然地成為療傷者的偶象而被頂禮膜拜。辛棄疾在《念奴嬌》中稱:“須信採菊東籬,高情千載,只有陶彭澤”。給予了陶淵明千古一人的最高評價。

    陶淵明確實是許多讀書人的縮影。

    陶淵明是名人之後,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東晉大司馬。年輕時飽讀詩書,欲展“大濟於蒼生”之志,但現實告訴他,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更重要的是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願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汙濁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為了生存,陶淵明最初做過州里的小官,可由於看不慣官場上的那一套惡劣作風,不久便辭職回家了。後來,為了生活他還陸續做過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職,過著時隱時仕的生活。陶淵明最後一次做官已過“不惑之年”(四十一歲),陶淵明在朋友的勸說下,再次出任彭澤縣令。有一次,上面派督郵來了解情況。有人告訴陶淵明說:那是上面派下來的人,應當穿戴整齊、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淵明聽後長長嘆了一口氣:“我不願為了小小縣令的五斗薪俸,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傢伙獻殷勤。”說完,把大印掛起來,回家去了。陶淵明當彭澤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他這次棄職而去,便永遠脫離了官場。此後,他一面讀書為文,一面參加農業勞動。後來由於農田不斷受災,房屋又被火燒,家境越來越惡化。但他始終不願再為官受祿,甚至連江州刺使送來的米和肉也堅拒不受。朝廷曾徵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絕了。陶淵明是在貧病交加中離開人世的。

    按說,一縣之長,“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乍地也比種地強,何必把皇帝給炒魷魚了呢,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適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氣節為代價。陶淵明因“不為五斗米折腰”,而獲得了心靈的自由,獲得了人格的尊嚴,寫出了流傳百世的詩文,也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他因“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高風亮節,成為中國後代文人的楷模。

    其實,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人是被迫棄的,求而不得才退位退休退隱山林,與主動辭職的陶公差著境界呢。所以,當我們從詩中享受田園風光,品味隱士生活的時候,思想境界才得到了昇華,一起和詩人感受人與自然合一的、超凡脫俗的、骨子裡的真舒坦。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象白開水一樣平凡、寡淡。你看,"採、見",多麼平凡的動作;" 籬下、南山"多麼平凡的景物," 悠然"又是多麼不經意的狀態,組合起來也是再平淡不過的場景。但是這也是最厲害的文字,顯示出詩人與自然界完全是溶為一體的,象一片樹葉一樣,最完完全全的迴歸自然,不著一點痕跡,不是體驗生活,不是旅遊,是真生活,是過生活,是真的隱逸,是骨子裡帶出來的態度。這種形式與心靈的合諧是自然而然,一眼見底的。而越是這樣,越透出屬於詩人和自然共有淡遠、寧靜、空靈和簡約,這也正是詩的最高意境。體味至此,思儲漸漸被詩吸引,屈辱漸漸被驅離,心靈漸漸被淨化,進入忘我的化境。詩人至此,怎能不讓萬人仰慕和追隨,崇拜和模仿呢!

    唯一的一點,可能連瑕疵都不算的我的疑惑:詩人達到這天人合一的境界,是否還需要些許小酒的幫助,才能達到這種知行合一的境界呢?因為詩的題目是《飲酒》,整個詩也給人以酒後微醺的渾然之感。而我之前寫過的李叔同,同樣為追求精神生活,他卻遠離萬丈紅塵,入了佛門,成了“弘一法師",這算不算是一種更高深的修為呢!

    所以,從某種角度說,陶淵明離我們更近:抑鬱寡歡的時候,人生不得志的時候,命運多桀的時候,心中酸楚的時候,我們可以象王安石一樣大發感慨:自有詩人以來,無此四句! 消費一下陶公,慰藉一下受傷心靈一一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一體悟一下歸隱田園,神遊“桃花園"的社會理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生活上什麼事情會讓你感覺很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