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古時候還沒有叫潮汕,叫潮州府吧!
5
回覆列表
  • 1 # 種花家社會人

    在古代,嶺南地區能讀書的人真的很少了,在古人看來被搞到嶺南地區和發配差不多。和現在與完全不一樣。

    當過最大的官也沒有當過宰相這個職位。一個南宋的王大寶當過禮部尚書,一個明代的翁萬達當過兵部尚書。這兩個算最大的了。

    王大寶(1094年-1170年),又名王元龜、二龜、二王,海陽縣湯頭村人(今廣東省潮安縣歸湖鎮)。1165年(乾道元年),王大寶任命為禮部尚書。

    翁萬達(1498年-1552年),字仁夫,號東涯 。明朝中期名將、詩人。潮州府揭陽人(今汕頭市金平區鮀浦一帶)。歷任廣西梧州府知府,陝西布政使,右副都御史銜巡撫陝西,兵部右侍郎總督宣(府)、大(同)、山西、保定軍務兼莉糧餉,左副都御史、兵部尚書,右都御史、左都御史等職。

    在明代兵部尚書,右都御史、左都御史都是正二品,從職權上來說應該還是尚書實權比較大吧。

  • 2 # BM大嘴

    東方的猶太:潮汕!

    “潮汕”歷史上有長達近2000年被稱呼為“潮州”,歷史曾被稱呼為“潮州”(隋、唐、宋時期),“潮州路”(元朝時期的稱呼)、“潮州府”(明、清時的稱呼)等,在1904之後才正式出現這個“潮汕”稱呼。潮汕三面背山,一面向海,氣候宜人。潮汕歷來為粵東、贛南、閩西南等地區的商品集散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註定了潮汕地區的商業、文化自古興盛。潮汕歷史上也出過許許多多的歷史名人,但是如果非要考究其究竟有沒有出過宰相,那麼只能說根據目前現存的一些歷史資料來說 目前並沒有發現潮汕出過宰相。但是潮汕卻是一個自古出人才的好地方。接下來,將給大家介紹幾位潮汕的歷史名人!

    林大欽

    林大欽是明朝嘉靖壬辰科狀元。林大欽也是潮汕本土培養出來的第一位科舉文科狀元,其學術思想主要是當時盛行的王陽明學說。林大欽也為一代代潮汕學子樹立了一個奮發向上努力拼搏的良好榜樣。

    翁萬達

    翁萬達出身寒門,是明嘉靖五年的進士。是明朝中期著名的名將、詩人。在現在的泰國,翁萬達更是被譽為“英勇大帝”,泰國立廟祭祀多達100餘處。

    等等,類似於這樣的歷史名人潮汕出過很多,在這就不一一列舉了。總的來說潮汕是一個人傑地靈出人才的好地方!

  • 3 # 命理師陳一宏

    宰相,就是總理級別嘛,潮汕地區雖然小,但是出過宰相是灑灑水啦,皇帝都出過。

    小小潮汕平原,非常小,在廣東省的東邊,現在話說是粵東,不足掛齒。但依山旁海,有三條江水貫穿而過,分別是榕江,練江,韓江,人傑地靈。儘管自古以來被視為南蠻之地,但也不甘人後,出過許許多多的賢人。

    近代,因經商而聞名於世界,許多地區和國家執一時之當地經濟之牛耳者,多有潮人身影,而且是居首,首富。所以,潮汕人,也被別人說成是“東方猶太人”。其實經商出了名,只是其一。在其他業界,也多有翹楚。

    本問題就是問有沒出國宰相嗎?潮汕人,在近現代,出了一個國王,2個總統,9個總理,6個副總理。這些是不是比宰相低了一等?我不知道啦。

    不過呢,這些總理級別的,都是在泰國誕生的,不是本國的。國王呢,名字叫鄭信,也叫鄭昭,澄海人。歷史上,吞武裡王朝,就是他建立的。現在泰國非常有名的一道國菜“冬陰功”就是他發明的。還可以吧?他叫鄭信大帝。

    有位菲律賓前總統,名字叫費迪南德·馬科斯,潮州籍,本姓林,這是跟母親的姓,母親是何塞法·埃德拉林·馬科斯,來自於潮州林鳳家族。父親叫費迪南德·馬科斯,澄海籍。

    再說一位,名字叫張傑緒,也是潮州籍。是安波那島最早政權建立者,是納土納王國首任國王。其實就是現在印尼這個地方的地盤啦,小了點,但畢竟是國王,還是首任的,就記上一筆啦。

    上面說的這些都是過去式的,那當代的,多數出名的佼佼者都是搞經濟的啊經商啊。其實文化方面也有出名的,就是當代國學大師饒宗頤,潮州潮安人,以後歷史會給他一席之地的。

    所以,潮汕人,其實也有比較不錯的人存在的,國王都有呢,何況宰相?何況各行各業的人呢?都是百花齊放競爭豔。話說回來,也不要有地域的區分,哪一個地方,都有能人,都有賢達。在此。衷心祝願天下賢達齊心合力創世紀!同為人類謀福利!

  • 4 # 林林子影視

    歷史上出過這麼一位賢人:鄭大進,是潮汕最大的官

    鄭大進(1709~1782),字譽捷,號謙基,又號退谷,17O9年(清康熙四十八年)出生於廣東省揭陽縣梅岡都山美村。父親鄭養性是一名鄉里的私塾老師。鄭大進是清朝雍乾盛世間一位有才華、有經濟頭腦、很有改革精神的實幹家。他“凡經七省,遭遇盛明”;“旌節所至,率多建白(建議)”。在各地任上都做了不少有利於生產發展、有利於社會安定的工作。他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考中舉人,乾隆元年(1736年)考中進士。乾隆九年(1744年)被召進京謁選。授直隸肥鄉縣令,歷任大名府、河間府同知,正定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兩淮鹽運使,浙江按察使,貴州布政使,河南、湖北巡撫,兼署湖廣總督,官至直隸總督,授太子少傅銜。他73歲去世,史載乾隆帝“御製墓碑,賜祭賜葬,追諡勤恪”

    鄭大進是清初一位實幹的清官。他在任期間做了許多有利於生產發展、社會穩定的工作。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他任兩淮鹽運使。那時由於商人出售上鹽次鹽價格相同,他們為謀取暴利,只售次鹽,民眾怨聲載道。針對這一現象,他親自為民審辨鹽色,並明確了安鹽、梁鹽二種價格,奏請朝廷批准。在任貴州布政使期間,鄭大進了解到貴州倉庫多儲米糧,而黔地多雨,倉中米多有黴變,陳米質差,新米又進不了倉的情況,鄭大進當即上奏朝廷陳明情況,獲准於青黃不接、各地缺糧之時,將歷年倉庫中的陳米,以平價借或糶出去,然後於秋後按一米二谷,購補還倉。這一舉措此後成為定例,倉儲多改貯谷,減少黴壞。

    鄭大進十分重視水利建設,他每到一地,必查察災情,據實上奏。任湖廣總督時,恰遇鍾祥、潛江、荊門、江陵等縣河堤潰決。他當即查清災情,據實上奏,指出應根據地勢高低,加固堤圍,以求永固。朝廷見其建議切實可行,即予准奏。任直隸總督時,見永定河因年久失修,河床淤淺,水壩又不夠高大,因而時有水患。鄭大進經多方調研和徵求水利專家的意見,瞭解到“壩閘不修,則水無所蓄、洩”,遂上疏提出“宜分段開挑,增築閘座,以時啟閉”的措施,獲朝廷批准,並撥給建閘經費七萬餘金。終於使永定河得以疏浚,又使蓄、洩得的問題得到解決,而且還可通舟揖,便民往來。

    鄭大進還十分重視農業生產和關心民生,他積極鼓勵農民種糧,想方設法減輕農民的負擔。每遇災害,他都能採取措施,紓解民艱。如在河南巡撫任上,曾遇“沁、洛暴漲”,儀封考城決口150丈。他接到險情報告後,即趕赴現場,安撫災民。他見災情嚴重,一面自請朝廷處分,一面採取“以工代賑”措施,使災民踴躍參加抗災,既增大抗災能力,又改善了災民生活。而鄭大進自己卻因日夜操勞過度,致足患溼症。第二年,鄭大進任湖北巡撫,又針對武昌轄下之通城,地僻山阻,漕運十分艱難的實際情況,上疏奏請以武昌興國等7縣每年以漕運餘糧抵通城漕額,然後將通城漕額摺合銀款,分解各庫,作為興國等縣漕運“腳價”等費用。這一舉措,既解除了通城糧運之苦,興國等縣也無虧損,又方便於調劑糧米入庫。在湖南,鄭大進見地方官吏動輒借用庫款大興土木,修繕公署,瞭解到許多官吏從中牟利,當即奏準“凡修署者,責令保固十年,不及限者自葺”,使各地官員對此有所收斂,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百姓的負擔。

    在任湖北巡撫兼湖廣總督任上,鄭大進關注楚北寶武局鑄銅的情況,寶武鑄銅的原料全靠雲南供應。按原有鑄法,需以40%的高質料配以60%的低質料進行鼓鑄。而高質銅料越來越少,幾至無法供應。採購者在雲南有時守候經年,嚴重影響了鑄銅生產。他經過一番考察、核算,認為低質銅料價格每斤便宜二兩多金,若以低質料鼓鑄,去除雜質之後,其成品仍能與混合料等質,剔除出來的銅渣還可煉成黑鉛以製作子彈。於是,他極力推行單純採用低質料的新的鑄銅法,使雲南的低質銅料不致積壓,又使寶武局節省了鑄銅成本,還能充分利用副產品黑鉛,增加了利潤。

    鄭大進也十分重視文教。他認為,“古者王道之行,成於教化;而風俗之厚,肇自師儒”。他“所官之地,育愛士子”。他在正定府任上,“修

    府志,建書院,立碑訓學”。他親自主持編修的《正定府志》50卷。他還在家鄉倡建了梅岡書院,並親為撰寫了《梅岡書院記》。如今的梅岡書院遺址仍儲存有他當年親筆提寫的《梅岡書院記》。如今的書院遺址已成為一片民居

    總的來說,鄭大進確為清初一大清官,尤其是他和睦鄉里的行為備受人民稱讚。

    關於鄭大進,在揭陽一帶有一個十分流行的民間故事:有千年池厝渡,無百年鄭大進

    清朝乾隆年間,他的家鄉山美村常與鄰鄉池厝渡村鬧鄉界糾紛,池渡常仗自村人多與山美打架,彼此對立結怨。當鄭大進登上仕途之後,村裡多人想倚仗鄭大進官威權勢想要教訓一下池厝渡解恨。

    有一次他回鄉省親時,對池渡村長髮出邀請函,邀請他來會宴。池渡村長硬著頭皮答應了,自己想必是鄭大進想借用他的權勢教訓池厝渡村。只好送禮赴宴,沒想到到山美鄉後,鄭大進不但沒給他一個教訓,反而親自出來歡迎他,還當即告誡鄉親:“世有千年池厝渡,而無百年鄭大進。奈何修怨以累子孫乎?”意思是說池厝渡一直都在,而像鄭大進的官員不常有,如果他懲罰了池渡那當他死後兩村又會繼續糾紛,不是又積然連累了子孫嗎?鄭大進長遠的目光和的高尚品格與這富有哲理的話感動了兩村村民,二村舊怨全消,村民和睦相處至今。

    “有千年池厝渡,而無百年鄭大進”成為了千古佳話,而流傳至今:鄭大進身為十三省督,位高權重,卻不許鄉親仗勢欺人。這句話成為了和睦鄰里間糾紛的常用語

    鄭大進是一位名重一時的儒官,他一生著述甚多。主要有《愛日堂詩文集》、《鄭勤恪公奏議》。現存只有王先謙的《東華錄》所收集的他在河南巡撫任上撰寫的《開封得雨,河水驟漲,自請處分》、《擬藩庫章程》兩疏和直隸總督任上撰寫的《浚保定九龍河》一疏。還有貴陽名勝甲秀樓的石刻詩《登甲秀樓》。

    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10月一代名宦鄭大進因病卒於任上,享年七十三歲,葬於普寧廣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玉米進入授粉關鍵期,如何判斷是否完成授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