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醉後乾坤壺中日月

    謝謝邀請。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一,環境。二,天賦。三,打拼,四,實踐。最主要的是打拼。首先講一講環境,環境能改變人,當然人也可以改變環境。《愛蓮說》就有出淤泥而不染。黑格爾:凡是現實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現實的。現在還有:同流不一定合汙,和同流必須合汙之說法。我們再想一想:昔孟母,擇鄰處。孟軻的成功與其母有一定的關係。所以我說環境很重要。環境主要是包括父母和老師。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還有孩子的同學和好朋友。這都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成長與進步。但也不是絕對的。我親眼目睹了兩個研究生。父母都是全文盲。家庭條件極其艱苦。一個是林某某。在中學做代課教師時。上身穿的是米色青年裝,後背有很大篇幅的補丁。下身穿藍色的長褲,兩腿全部都打著很大的補丁。除了整潔外,跟乞丐沒有什麼區別。這時候別的教師都是西服領帶,或者是西裝革履。他經過不懈努力,後來終於考取了研究生。還有一個在部隊考取了研究生。二,天賦,古往今來,古今中外。有天賦的孩子太多了。諸如:曹衝,曹植。解晉,甘羅。王勃,三蘇……近代的天才和超天才。愛因斯坦,牛頓,貝多芬,希特勒,拿破崙。現代的有少年大學,全是小天才。還有活字典。這些都是天賦。有的人有超強的記憶力,不能說是過目不忘,最少也是記憶力特別的強。少年歌王,小明星,這也是天賦。俗話說,看你是不是這個料子。應該說的也就是天賦。三,打拼: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愛拼才會贏。蘇老泉,二十七,始發奮,讀書籍。鑿壁偷光,映雪,(雪地夜讀),掛角(螢火蟲掛在牛角上讀書)。頭懸樑,錐刺股。這都是打拼,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功夫不負有心人。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一舉首登龍虎榜,十年身到鳳凰池。學詩詞,寫詩也是同樣的道理,多讀,多看,多背。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不光是唐詩,宋詞,元曲,還有毛主席的詩,(已發表的)在七十年代,毛主席詩詞,我百分之九十二會背,百分之九十五能默寫出來,毛主席語錄,最少能默寫一百多條,那個時期,做不到這一點,就無法工作,這個就是拼。四,實踐,李白,杜甫,白居易,三蘇,歐陽修,韓瑜,王安石,陸遊,王維,賀之章,張繼,朱熹,的詩都來自經歷。尤其是,詩鬼李賀,還有李煜”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如果不是如果不是階下囚,試問他能寫出這樣膾炙人口的詩句嗎。”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陸游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又綠就改了三次。這些都是實踐,沒有親身經歷,是寫不出來真感情的。謝謝!

  • 2 # 澄衷蒙學堂

    首先,感覺這個題目有兩重意思,學詩,是學習別人的詩呢?還是學習怎麼作詩?不知提問方的意思是這兩個方面的其中一個,還是兼而有之。

    說實話,關於學習怎麼作詩,在這個問題上,我能通六竅,就剩下一竅不通了,等通了這最後一竅,一定回來補上這個回答。

    在教孩子學習別人的詩方面(這些別人,基本都是唐朝的,宋朝的也有,少點,哈哈),還有點小收穫,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家有個二年級的小學生,截止到目前為止,他已經掌握了將近200首古詩了。我是從幼兒園大班下學期,才正式開始要求孩子背誦古詩的,差不多用了三個多月的時間,才將一本《唐詩100首》背誦完成。那段經歷真的是好痛苦。那時候,孩子認識的字本就不多,我們倆口子輪著教孩子,一字一句的來,基本上按照週一至週六每天一首,週日休息+複習的速度進行。背完了《唐詩100首》,那本書已經破爛的不成樣子了,我跟孩子說:古人說讀書破萬卷,恭喜你!已經破一卷了,離破萬卷的目標,還有9999本。

    後來孩子就上一年級了,一年級的時候,學校就有了具體要求,每學期必背20首古詩,剛升入一年級,各方面的不正常,尤其是輔導孩子做作業,相信經歷過的家長們都深有體會。幸好在背誦古詩這方面,因為有前期的積累,沒費多少功夫。

    說到具體方法,有三點體會,一是背誦,二是不求甚解,三是創造體驗機會。

    背誦:感覺沒有捷徑好走,一遍不行兩遍,三遍....,早晚背過,要不然不能看電視,不能買玩具,等等各種威逼利誘.....。

    不求甚解:孩子畢竟小,理解不了中心思想主題思想之類的,也別要求太多了,就簡單解釋一下,這首詩寫的是人,是物,還是風景之類就可以了。

    創造體驗機會:比如爬山的時候就跟孩子一起背誦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逛風景區登樓的時候就背背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總之,一句話,先背過再說,相信努力總會有回報。

  • 3 # 詩詞書院

    現在,越來越多人對詩詞創作產生興趣。但又覺得很難學,不知如何開始。此答文將為你揭秘一套清代私塾普遍採用的詩詞創作基礎訓練方法,這也是我們推崇並採用的一套方法。讀完後,你會覺得寫詩詞原來並不難,甚至可以開始嘗試進行訓練。

    先回應一下題目,中國歷史悠久,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教育方式,據《漢書》所記:“八歲入小學,學六甲五方書計之事。”也就是說古代的孩子沒有現代人這般早熟,八歲才開始學“六甲”。這裡的“六甲”並不是指術數,而是一種識字課程,裡面收錄了一些如“上大人、孔乙己”這類簡單的漢字,學完“六甲五方”後,便開始學習諸子百家、經史子集。

    當然也有些“神童”開始學習的年齡會較早。如李白,“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

    學詩則多與經史子集同步進行,主要是透過學習《昭明文選》,並進行仿寫訓練創作。

    專門的格律詩詞創作訓練,要到清代才開始成熟。當時的私塾分類也有專業化的趨勢。詩詞創作方向的,啟蒙教育多透過《聲律啟蒙》、《訓蒙駢句》、《笠翁對韻》之類的少兒讀本,再加上如《龍文鞭影》等以韻部編排的蒙養讀本進行學習。之後便開始進入創作基礎訓練階段。

    我重點介紹一下私塾中,關於格律詩詞創作基礎訓練這部分,有興趣的可跟著試試。

    一、平仄及聲調訓練

    雖然當時還沒有拼音,但已有了拼四聲的方法,因此首先便是學會分辯四聲,進而區分平仄。這部分就不展開了,對平仄還未會分辯的可去我的文章裡參閱《十分鐘學會平仄》一文,我已將其置頂。

    二、串句訓練

    串句,類似現在的做句,由老師出一字,由大家依限定的平仄格式,串成一組詩句,最開始的時候會由三言開始串起,我舉個例:

    1、先定出四種三言的平仄格式作為限定: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再由老師定出一個“漢字”作為句眼,開始的時候會選一些較常用的漢字,然後會逐漸選用較生澀的漢字。

    例:用“柳”字做一組三言串句,並標出平仄。那隻需將柳字放在三言的每一個位置,依平仄串成一個三言句子即算完成。如:

    柳含煙(仄平平)

    楊柳岸(平仄仄)

    亭前柳(平平仄)

    三、老師會對每一句子進行批改,並選出串得較好的句子,要求學生進行對仗。

    四、當大家能將三言串句基本做好後,再增加字數,變成按律句句式串五言句子,如:

    柳映長橋綠(仄仄平平庂)

    官柳弄新黃(平仄仄平平)

    新晴柳自低(平平仄庂平)

    暮煙迷柳岸(庂平平仄仄)

    門外青青柳(平仄平平仄)

    五、繼續進階至串七言律句,如

    柳色有情依舊宅(仄仄平平平仄仄)

    御柳拂雲初換綠(仄仄仄平平仄仄)

    河畔柳枝新系馬(平仄仄平平仄仄)

    淡煙楊柳平橋路(平平平仄平平仄)

    春風仍上柳絲邊(平平平仄仄平平)

    饒舌新鶯催柳色(仄仄平平平仄仄)

    簾影欲移千樹柳(仄仄仄平平仄仄)

    這樣由淺至深,透過不斷的“串句”和“對仗”訓練。再加上有老師講解句子好和不好的地方,很快便可做出合格的律句,而任何詩詞都一定是由句子構成的。所以此一訓練,即使在能構章成詩後,仍會不斷進行。

    現在有興趣的可以開始試試,如在“風、花、雪、月”中隨便選一個字串成一組三言句。平仄限定還是按第一點的要求,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4 # 庭蔭囀鶯

    對於這個問題的歷史,沒想過,也更沒有考證過。不過先父讀過三個冬學的私塾,之後有了官學,又讀了一年官學。

    那時在東北的農村,就是大戶人家也很少有私館,因為沒那麼多孩子,也養不起一個先生。多半都是私塾先生自己在家招學生,叫圈(quan)館。我祖籍老家的地方,是秋天收完莊稼私塾開課,到清明之前結束。叫冬學。每一個孩子的學費是,二斗高粱,十四捆高粱秸稈。自己帶方桌,盤腿坐在炕上。

    課程的設定是,先教百家姓,再教《千字文》。開始是先生領著一句一句念,鸚鵡學舌,沒有書。過一段時間,挑學習好的當領讀。冬天兩頓飯,一天三節課。第一節,學生領讀舊課,先生給學生寫字帖。第二節學新課。第三節寫仿,也就是毛筆字。放學以後先聲再批仿。學生寫毛筆字的時候,先生檢查每一個學生的背誦情況。一個一個的叫到前面去檢查。

    百家姓和《千字文》光學念,不講。學完《千字文》學《三字經》。《三字經》學完學《弟子規》。這些學的東西必須背熟,先生檢查的方法是,他從任何地方說起,你接著往下背。學完《弟子規》之後,再安排開講。先講《三字經》,然後是《弟子規》,最後講《千字文》。這節課準備講多少,先起頭讓大家背。背完之後大家下地圍著先生,站在那聽先生講。聽講課是不允許坐著的。所以。父親那時候說,唸完百天書,才開十天講。唸書不開講,就是瞎胡嚷。

    學完這些課之後,開始學對對子,同時開始學《千家詩》。《千家詩》之後,學一些《識農雜字》《名賢集》,和各種短小的文言文,以及算術九章裡面的一些東西。

    因為一開始學的全都是韻文。之後在學對對子和《千家詩》中,把對偶帶進去。在讀背《千家詩》的韻調長短中,把平仄帶進去。之後學掌上切韻法。

    隨著學的生字的增多,有聽寫課。除了有錢的人家可以去城裡的書館買書以外,農家孩子所謂的書,就是系統的聽寫本。

    我們開始學習的時候,不管聽寫還是默寫,不會寫的,畫個圈。可是父親說,他們那時候聽寫,不會寫的,在下面加一個點。在先生批改作業的時候,好的給畫圈圈上,點的上面把沒有寫的字在填上。所以先父告訴我,可圈可點,圈是好的,點是重點。因為在一開始的時候,不管是你不會念的還是不會寫的,都應該是你學習的重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體》該不該改拍成影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