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荒蕪也是一種美景

    我覺得叢林法則是適合人類的,只是已經發展到了高階階段,沒那麼明顯了。在動物時代,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顯然是合適的,無需贅言。

    人類是擁有智慧,人類的發展,不但是經濟,技術的發展,社會形態也在前進,可以說人類變得愈來愈文明 ,但從來發展依然是存在的,只是受到了約束,這個約束可以是道德的,也可以是法律的,等等吧。

    或者說叢林法則依然存在,只是形式更加隱蔽,或者龜縮在一隅,比如某種競爭。

    人類社會的文明道德法律等其實還是在國家內部存在的,但如果把國家視為整體,這種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其實還相當的原始。弱肉強食這種叢林法則在這裡存在真是太明顯了。為什麼,因為沒有強有力的約束。這點從國際時事可以得到驗證。

  • 2 # dhsdhs

    用叢林法則的理論來處理人類之間矛盾和糾紛是不對的,人類進化至今己經有更好理論和實踐來處理自己的生存關係、如眾生平等,天賦人權,天下大同,四海之內皆兄 弟等等……那些仍在用叢林法則處理人類社會問題的人都有反人類的特性。在西方社會的一些圈子很盛行、但失道孤助不得人心。

  • 3 # 弘道積德老子文化獎

    道法自然。

    叢林法則是對天地自然法則的誤解誤讀。

    大自然叢林法則是新陳代謝、和諧善生,不會自相殘殺,不是你死我活的競爭,相反獨角獸往往多在捱餓,所謂的弱肉強食,是不合道德的自然淘汰。“獨角獸”思維乃假叢林法則,“強梁者”“老虎們”過得並不比“兔子們”滋潤,且常常處於飢餓狀態。“叢林法則”的錯誤就是隻知其末,不知其本。

    人為的叢林法則定義是自然界裡生物學方面的物競天擇、優勝劣汰、弱肉強食的規律法則,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基本屬性。一是它的自然屬性;另一個是它的社會屬性。自然屬性是受大自然的客觀影響,不受人性、社會性的因素影響。自然界中的資源有限,只有強者才能獲得最多。它體現在植物界方面。它的社會屬性一般體現在動物界。人作為高等動物,他可以改變叢林法則的自然屬性。這也是人類社會要遵守的生存法則。大到國家間、政權間的競爭,小到企業間、人與人之間的競爭,都要遵循叢林法則,至於競爭結果,那就看各自的實力、智慧、手段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了

    “實力、智慧、手段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這都是人為的智巧,沒有根本的標準依據,自然界的法則是和諧善生的,萬物皆有道生德蓄,皆有德性,善生本性,善融本能,體現在善融,動物不食同類(有些證明是極端個案),而人類有自相殘殺、自相殘食的記錄,動物競爭結果是促進自然最佳化,有利於生態的系統完整,而人類的競爭帶來的是不分善惡的殺戮,這是完全不同、完全相反的概念,根本不是效法真正和諧善生的“叢林法則”。

    老子說”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一切痛苦、戰爭的根源來自於可欲,可欲分自我內欲和名利外慾,都是非本性本能之有欲,一定要分清本能有欲與過多貪慾的區別,如本性善生,性慾繁衍,人類日食三餐,夜眠一間,這是萬物善生的本性,因善生而變現的本能行為,就是善融,善生善融是合乎道德的,是無人偽智巧慾望的。超出人的本性有欲範圍,貪多一點食慾會得糖尿病,貪多一點色慾會身傢俱疲,貪多一點物慾會爆發戰爭,貪多一點名欲就離無常禍敗更近一點...

    這句定義大有問題:“為了生存和繁衍後代,自然就會出現有我沒你、有你沒我的競爭,實力不夠的生物只好被淘汰,成為生物鏈上上一級生物口中餐”。這句定義更有問題,試問沒有了下一級的食物鏈,上一級食物鏈還能吃什麼?自然法則是迴圈不息的,而人類盲目發展,汙染環境,迴圈汙染,急功近利,都汙染了,都吃完了,或吃了汙染的,還能存活多久呢?老虎們吃飽了絕不多吃,既不消化,也無法儲存,嬰兒也是如此,自然而然,善生而已,而人類的貪慾正在自作孽,必然會自作自受。

    這句話更有問題,“叢林法則不是完全適用於人類社會,因為畢竟人類社會不同於無序競爭的原始叢林,人類社會是智慧生物構成”。恰恰相反,自然界的事物才是有序的,道生萬物,自然法道,反而是人類的智慧被調動,致使人類社會背離自然規律而為,才會出現戰爭殺戮,無須競爭,人為之法層出不窮,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無根無本,浮游草萍,又能漂浮多久?由此看來,人類還不如動物有德性呢?試問強梁者又有幾個還活著呢?又能活多久呢?

    “馬太效應”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們常用的術語,反映的社會現象是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來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表面看起來"馬太效應"與"平衡之道"相悖,與"二八定則"類似,但是實則它只不過是"平衡之道"的一段。不是根本,更不是始終,只是一個階段,而且是被汙染了的一段。

    這種規律早在公元前500多年以前,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就已經提出類似的思想:"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馬太效應"正是老子思想中的"人之道"思想,人道的依據是天道,不以天道善均善化為依據,就是無道德的。"天之道"可用國家整體意志來比喻,國家意志表現為削弱範圍內強的個體,補足其他弱勢個體,兩者正好是既對立又統一的,對立是階段,不是始終,其思想先進性和真理性遠超《馬太福音》中的這句話,甚至其出現之早比耶穌基督誕生還要早1000多年。

    被人為人格化的、具有人為意志的、以人類個人意志為中心的神,是人治的神化,將地上的君主搬到了天上,是有神論曲解或誤解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征服統治、支配控制的叢林法則,“因此歐洲和美國西方教會的基督教所堅持的創造信仰,對今日之世界危機不是毫無責任的”(神學家莫爾特曼),這更是專制主義統治階級才有的特色。人為之法則相反,“叢林法則”,“馬太效應”,是人為智巧,曲解了天道,與天道背離,非聖人之道,不道早已。

    道生德蓄,萬物莫不尊道貴德而常自然。萬物天生就有德性,只有是天地自然的,就是有道德的,即使是牛糞都比不以道德為本的偽科學強,因為它能長出鮮花來。再看看人類的偽智貪慾,反而是沒有德性了,不是沒有德性了,是德性被汙染了。 環境汙染是人性被汙染了。任何不以道德為根本的人類行為越有為,越趨於滅亡。事先做人,做人先正心。下接:

  • 4 # 二桃愛三士

    叢林法則是動物界的生存之道,弱肉強食、適者生存。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泥巴。。。動物界是“畜生道”,屬於惡道之一!

    人類是“靈界”生物,是三善道之一,屬於“人道”。人類自從有了文明就不再“飲毛茹血”,不再吞食同類。人比高階的“靈長類動物”(比如猴、猩猩、猿、狒狒)還有靈性。人不僅有思維意識,還能創造和使用工具,而動物是不能創造出工具的;人類發明並使用“火”,標誌著文明有了“質”的飛躍!人類的發展是建立在文明的基礎上團結協力,共同發展!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是野蠻的動物、畜生適用的,而不應該是人類。

    達爾文的《進化論》,有精華處,同樣也有糟粕!何況今天的人類是否真是猿人進化而來?今天的科學界、學術界仍然在爭論!

    動物畜生可以沒有文明;可以你死我活地爭鬥(何況絕大多數同類動物都不“下死手”);可以用弱肉強食、物競天擇的叢林法則生存。。。而人類決計不能如此野蠻,否則要文明何用?人類應該和諧發展、共同發展、文明發展!故而,畜生界的叢林法則決計不能套用在人類社會中,否則人與“禽獸”何異!

  • 5 # 宇宙之音傳播真理

    世界萬物,只有人類自身經常進行你死我活的殘酷鬥爭。根本原因是什麼?

    一、人類利用智慧和創造不但運用到和平生產上,而且運用到戰爭上。殺人工具代代更新,大量資源投入到新式武器的創新發明上,這到底是為什麼?根本原因是啥?

    二、人們喜歡用“叢林法則”“食物鏈”來解釋人類社會鬥爭的本質與根源,是膚淺的類比。

    三、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

    物種的“吃”、“被吃”是宇宙安排好的,自身無力抗爭,個體所能做的只是肢體的進化,預警系統的完善,只能被動逃避。這就是進化的動力。食物鏈是以生理為基礎,多餘的索取對動物而言,沒有意義。所以,動物之間的廝殺,是食物鏈的需要,只有極端條件下,同物種之間才殘殺,即便如此,還是為了解決飢餓,或性爭奪,很少濫殺無辜。

    四、人類爭奪的是無限的權利

    人類雖然來源於食物鏈,但很快獨立於食物鏈。人類只在誕生之初才單純的為了生理需要。隨著生產能力的提高,人類不再滿足生理需要,而是對一切物質資料和權益的無限追求。人類從誕生那一刻起,就是創造世界的,對自然食品的索取是最初能力有限的無奈,即使如此,人的創造也在同步進行。為了保證本集團競爭的有序和諧,建立了私有制,以保護強者的利益。

    五、對貨幣的追逐

    當一切權益、物質資料抽象為貨幣的時候,對這種無限權益的儲存變成了輕而易舉的事情,不但不需要成本,而且可以獲得利息或資本收益。於是一切活動變成了對錢的追求。和平方式比較安全,但緩慢。戰爭方式雖然風險天大,但快捷。是一場超級賭博。德國兩次世界大戰都賭輸了,日本賭輸了一次。戰爭具有決定意義,是根本性的輸贏,沒有絕對的實力和爆棚的激情,一般國家是不敢嘗試的。

    六、爭奪的複雜性

    由於人類是以創造性為特徵的生物體,一切行為都打上了智慧的特徵。不是簡單的武力恫嚇,恐嚇,欺騙可以輕易解決的。所以,各種殘酷的手段都無所不用其極。所以,動物的殘忍只是為了填飽肚子,滿足生理需要。人類的殘忍是為了無限的追求,無限的權利。當代還處於這一階段。

    七、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人類則不同,隨著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生存、食物、住房並不缺乏。缺乏的反而是對生理需要之外的慾望,特別是貨幣的無限佔有,也即精神需求。只要引導人的慾望向精神佔有轉變,人的殘忍就會結束。人的慾望本身就是精神層面,與基本的生理需要沒有關係。同時,對貨幣的無限追求在全球不到1%,其餘人,只是盲從,並沒有實質的滿足。怎樣改變呢?十分簡單,對貨幣的無限追求是由經濟學設計與引導的,生產是手段,分配是目的,佔有無限的貨幣是追求。

    八、人類的廝殺生於智慧止於智慧只要根本創新經濟學,人類社會的一切罪惡,包括腐敗、殺戮、汙染、交通事故、經濟危機等等都會自動消亡,無需法律,無需強制,自然根除,這是智慧的勝利,這是社會結構的科學設計,簡單至極。具體設計,這裡從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王霜澄清:賈指導像我們的父親,是我辜負了他的期望!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