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可愛的嚶嚶醬

    分享是一種美德,一種風度,更是一種難得的品質。懂得分享的孩子,以後的人生之路會走得更加順暢。我們如何才能讓他學會分享呢?

    一、孩子分享意識形成的過程

    1. 孩子開始有物權意識

    當孩子有了你我他的概念,就標誌著孩子物權意識的萌芽,這個一般發生在孩子2到3歲的時候。我們要讓孩子學會分享,首先要讓他知道所有權的概念,讓他懂得如何區分你我他。

    2. 孩子產生了社交意識

    孩子3歲左右就開始有了社交意識,逐步與家人之外的夥伴產生聯絡。在與他人的交往過程中,孩子就會產生分享的需要,我們要積極引導孩子這種分享的行為。

    3. 孩子建立分享的行為

    分享是一種雙方互動的行為,是要有迴應和肯定的。讓孩子學會分享,應該是建立在自願和諧基礎之上的,有了快樂這種美德才能更好地延續和傳承。

    二、讓孩子懂得分享的意義

    1. 願分享增進聯絡

    分享可以為別人帶來幫助,無形中能加強彼此的溝通和聯絡。在下一次有需要的時候,被分享著也會給孩子一定的回饋和響應,從而增進人際之間的聯絡。

    2. 能分享堅實根基

    分享不限於實物,知識、經驗等無形之物也可以。透過分享可以鞏固孩子所學,讓他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同時與別人的互相分享,也可以學到更多有益的東西。

    3. 懂分享會更快樂

    分享可以傳遞快樂,讓孩子感受喜悅之心。孩子在與人分享好物,可以讓開心快樂感染雙方,透過良性的互動能增強這種積極的感受,從而讓孩子變得更快樂。

    4. 知分享收穫幸運

    孩子的分享,短期內並不一定都會有回報。但長時間的分享,孩子能得到許多意想不到的東西,比如他人的關心和支援、新的機會。只要孩子堅持分享,好運定能不斷降臨在他身上。

    三、幾個妙招教孩子學會分享

    1. 家長要以身作則

    孩子的學習都是從模仿開始的,家長對他的影響尤為重要。父母可以拿一些東西出來了孩子互換分享,讓他明晰分享的動機、過程和結果,在參與互動當中引導孩子進行學習。

    2. 從細微開始抓起

    孩子若不太懂得分享的概念,家長可以從小教他們一些基本的規則。在日程生活中,我們要隨時隨地引導孩子。當孩子有了好的行為,我們要給他適當的肯定和鼓勵。

    3. 不強迫孩子分享

    和大人一樣,孩子也會有自己鍾愛的東西,家長不要強迫他與人分享。我們可以鼓勵孩子自主分享學習,給他一定自由空間的同時,慢慢懂得分享的重要性。

    4. 適當地互換角色

    若是孩子經常對分享說“不”,家長可以和他進行角色互換。互換角色的情景,可以讓孩子懂得在他人立場考慮問題。這時我們不妨曉之以理,讓他明白分享是可以帶來快樂的。

    5. 讓分享變得有趣

    家長可以教孩子玩一些協作性的遊戲,透過合作和共享讓他慢慢達成目標。分享的學習不應給孩子帶來太大壓力,而是要讓他在遊戲中覺得這是一件有趣且快樂的事。

    懂得分享,可以給孩子帶來很多的快樂,讓他結識到很多好朋友,也能對他以後的學習、生活帶來更好的交流。作為父母的我們,一定要重視孩子分享方面的學習,以便幫助他更好地成長。

    分享一個適合學齡前兒童用得識字軟體【貓小帥學漢字】,家裡或者身邊有適齡兒童的話可以去下載一個試試哦,這裡面有豐富的童話故事,還有有趣的冒險任務,孩子可以和喜歡的童話人物一起學習漢字,不知不覺中對漢字產生興趣。

  • 2 # 噹噹寶貝

    3歲前的寶寶,不懂分享是正常的

    對於大多數3歲前的寶Bora說,不懂得什麼是分享才是正常的。

    2歲左右時,寶寶逐漸建立起所有權意識,他們開始明白什麼是“我的”。這時的寶寶可能會對自己的食物和玩具表現出強烈的佔有慾,顯得非常的自私和霸道。

    他們還不懂得社交禮儀,手上的玩具在他們心中比身邊的玩伴更重要,這是寶寶成長的正常階段。到了3歲左右時,寶寶開始有了社交意識,這個階段的寶寶喜歡和同齡人一起玩耍,為了取悅小夥伴,他們漸漸地願意與人分享。

    強迫寶寶分享,有兩大危害:

    對於3歲前的寶Bora說,比學會分享更重要的是建立所有權意識。

    要先擁有,才能分享。

    寶寶需要先知道什麼東西是屬於自己的,自己可以怎樣支配,才能慢慢學會分享。

    過早強迫寶寶分享,只會讓寶寶缺乏安全感,給寶寶的性格造成不良影響。

    1

    讓寶寶變得自私

    有的孩子在經歷過強迫分享的不愉快經歷後,會更加牴觸分享,因為大人們的逼迫,分享在他們心裡被打上了“不開心”的標籤。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也可能會變得自私、斤斤計較,甚至會傾向於搶奪更多物質,來彌補自己缺失的安全感。

    2

    讓寶寶變得軟弱

    一部分寶寶可能會走向另一個極端。

    大人們過於強調分享,會讓他們認為自己的需求是不重要的,為了取悅爸爸媽媽,做一個“乖孩子”,他們會習慣性地壓抑自己的真實渴望來滿足父母的要求。

    久而久之,可能會形成“討好型人格”,永遠在考慮別人的感受,無法拒絕他人無理的要求,性格軟弱,不懂得為自己爭取,成為一個好欺負的“包子”。

    引導分享要講究方法

    每個寶寶的心理發育情況都有所不同,教育寶寶學習分享不能急躁,應該引導寶寶主動分享,而不要命令寶寶去分享。

    1、先從小遊戲練起

    在家裡時,爸爸媽媽可以先從一些小遊戲開始培養寶寶的分享意識,比如:

    ①媽媽和寶寶一起從一個大盤子裡拿東西吃候,可以引導寶寶把食物放進媽媽嘴裡;

    ②規定好先後順序和玩耍的時間,玩輪換遊戲,設好計時器,輪流玩耍,當計時器響起時就要把手中的玩具傳遞給下一個人;

    2、不要搶奪寶寶的最愛

    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心愛的、不願意和人分享的東西,寶寶也一樣。

    非要強迫寶寶把自己最心愛的玩具讓出去,也太強人所難了吧。

    想要引導寶寶學習分享時,最好準備充足的食物或者玩具。

  • 3 # 蹦躂躂的小馬仔

    擴大孩子的同伴交往範圍,確保幼兒有較多的玩伴。同伴交往對孩子的社會發展和個性成長至關重要。同伴範圍有限,幼兒就很難學會與人分享,也體驗不到合作和分享帶來的快樂和成長。因此,爸爸媽媽應該給孩子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孩子與其他小朋友們一起玩,減少孩子在交往中的不安全感。可以讓幼兒邀請小夥伴到家裡一起玩,讓孩子在同伴遊戲交往中,變得大方得體,學會與人交往的技巧,養成孩子關愛他人、謙讓友好的行為習慣。

  • 4 # 家有兒女是萌娃

    其實主要是“父母該如何去引導孩子學會分享”的一個話題#也是很多家長朋友該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

    孩子他本身就是一張白紙,主要是看“第一任老師” ――父母怎樣教導或引導孩子。我個人覺得“分享”必須從學齡前幼童開始引導,比如一歲多兩歲左右,平時在家試著跟爸爸媽媽分享一下食物或玩具,同時表現出喜悅感並表示謝謝,接著爸爸媽媽也同樣可以拿東西和寶寶分享。循序漸進而後可以和身邊鄰居,朋友一起來慢慢一步一步來引導寶寶。

    說到“分享”我腦海裡會不自覺上跳出來另一個詞,“自私”因為人本身就是自私的,更何況一個孩子,是吧?說到自私,其實很多獨生子女家庭要比較普遍一些。這種情況二孩家庭也有,但二孩家庭只要兩個孩子有一個引導正確,第二個一定會跟著學,就拿我來說吧!大寶不管做什麼,不管是好的還是不好的,小寶一定跟著學。那問題來了,那麼大寶又是跟誰學的呢?我向大家一定也知道答案了,不錯,大寶確實是跟著周圍的人學的(比如父母)

    最後,不管怎麼樣咱們這些家長朋友們自己一定要以身作則,給孩子們樹立一個好的榜樣。

  • 5 # 又想做個詩人

    1.什麼叫分享?

    分享是自己樂意把屬於自己的東西拿出來分出來和別人一起享用,雙方得利受益。對,是雙方得益。

    把自己小孩的玩具拿給其他小孩玩不叫分享,叫剝奪或者分割。

    在你跟孩子說分享的時候,記得跟他說明白什麼。是分享。不然他們也是一臉懵逼。爸媽怎這樣的?拿我的玩具給被人玩!多半都是一肚子的委屈。

    2.分享有前提條件:

    有足夠的東西更容易分享。如果你有兩個蘋果,你可能願意分享一個出去。如果你只有一個蘋果,那你可能需要切開才能分享。如果你只有一塊,分享會變得困難。在你想培養孩子去分享之前,請做好準備。跟我們大人一樣,你沒有料,拿什麼分享?分享可以考慮不同玩具的搭配,補充,分工,合作。那種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完成的玩具是不錯的選擇。

    3.如何分享?

    分享其實是很講究的。處理好叫分享,處理不好叫分裂。雙方沒得益,還哭哭鬧鬧,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在說如何分享之前得先弄清楚分享的目的是什麼?分享的目的,一是培養孩子的善心,二是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三是培養交際能力。那麼我們在讓孩子分享時就要讓孩子明白分享是善舉。舉個例子:兒子,爸爸給你玩具車玩的時候你開不開心啊?兒子肯定會說開心。然後你可以說,那你這玩具車如果給她一起玩她會不會也很開心呢?孩子說會的話。那你可以開始了。具體怎麼分享呢?一臺車兩個人怎麼玩?輪流玩?輪流玩是最不好的。之前說過,需要提前準備好。那一臺車是不是就不能分享了呢?那就要看具體情況了。不能分享就不強制分享,實在要分享就想辦法。最好示範給他們看兩個人可以怎麼玩一臺車。例如你開過來我開過去。你你在地上開到沙發我再開。教他們,引導他們,引導好了,他們會有越來越多的鬼點子玩得不亦樂乎。或者交換玩具玩,這個要跟他們說清楚,玩具是誰的,玩多久。在孩子們心中樹立起規則的概念。

    4.不是所有的東西都適合分享

    比如一些對孩子有特別意義或特別重要的東西。分享必須徵得孩子的同意,不能剝奪強制他們去分享。這樣會適得其反。

    分享完了,可以引導孩子總結一下,特別是孩子說下次還要找他玩的時候。可以問他為什麼還要找他玩啊?我們。下次一起玩的時候可不可以怎麼樣怎麼樣啊這樣去引導。他總結完了,你幫他一起再總結或者說鞏固一下這次分享的細節。讓孩子感受到分享帶來的樂趣,這是你和孩子的分享。分享首先從你和孩子之間開始,從家庭開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雞翅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