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暗夜46022041
-
2 # 快樂老嗲
德軍機械化水平高,這是第一。第二,就地以戰養戰,如佔領烏克蘭就是為了獲得糧食補給。第三,打勝仗繳獲。但最終因為戰線過長,各被佔區堅壁清野而使得其後勤保障困難為失敗埋下伏筆。
-
3 # 軍事神判預言實現
5哥一回答是:二戰蘇德期間,德軍的戰線很長,根本就沒認真考慮後勤供給。希特勒是一種魯莽的侵略?
二戰時期希特勒認為自己的軍事強大,兵員善戰,以閃電般的戰略入侵它國,速戰速決解決戰鬥。
像入侵波蘭、烏克蘭、法國最長時間才一個多月,像有些小國家只有幾個小時解決戰鬥。但是入侵蘇聯大國問題來了,希特勒根本沒考慮過天時、地理因素,在零下50℃寒冷的天氣不戰死都會凍死,並且機油凝固坦克開不動,那時候就算後勤供給能跟上,德軍也無法適應寒冷的天氣。何況希特勒是就地供給的戰略,打到哪裡,搶到哪裡?戰到哪裡,侵吞哪裡?因此斯大林利用天時、地理的良好時機反擊德軍,最後德軍慘敗。
一九四五年四月狂妄自大、目中無人、草率魯莽、好高騖遠的希特勒面對蘇美兩大強軍進攻柏林,眼看寡不敵眾,希特勒選擇了自殺。同年一九四五年八月膽小如鼠,自私自利、戰爭淫亂、欺師滅祖的裕仁天皇同樣面對蘇美兩大軍進攻,隨著美國的兩顆原子彈投放長崎廣島上空後日本宣佈無條件的投降,從此二戰畫上了圓滿的句號成為歷史。
-
4 # 飛龍在天231272723
中國有一句古老的軍事名言:“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恩格斯早在10O多年前也曾指出:“暴力的勝利是以武器的生產為基礎的,而武器的生產又是以整個生產為基礎,因而是以經濟力量,以經濟情況,以暴力所擁有的物質資料為基礎的。”,他在《反杜林論》一書中進一步指出:“軍隊的全部作戰方式以及與之有關的勝利,取決於物質即經濟條件:取決與人和武器這兩種材料,也就是取決與居民的質與量和取決於技術。”,這二段話清楚地表明,戰爭的勝利是以物質資料為基礎的,物質基礎主要指武器和人兩種因素。當然基它物質也很重要,比如:食物、水、衣服等等......物質基礎對戰爭的規模、緊張程度、程序和結果都起著決定性的影響。
二次世界大戰中,軸心國為了遂行其發動侵略戰爭的目的,都把擴軍備戰放在高於其它一切的位置上,實行“以軍抑民”的政策。它們在戰前的一個比較長時期裡都保持龐大的軍隊和高額的軍費,在經濟建設上不是按比例地協調發展,而是把國民經濟納入戰時體制。它們無一例外把發展軍火工業放在首位,不適當地削減民用工業和其它一切與軍事沒有直接關係的企事業。這種軍國主義的經濟政策,使它們在戰前就造成了經濟發展的畸形狀態,破壞了財政經濟的平衡,引起了國內各種矛盾的激化。正如西方一些史學家所指出的那樣:“表面看來,德國的戰爭經濟似乎實力相當雄厚,實際上從一開始就有問題”、“只能支援一場短期的戰爭”、“只能在一個非常短的時期內處於頭等軍事強國的地位”。這也正是希特勒迫不及待地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以閃電般的手段力爭速戰速決的原因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奪取別國的原料產地和資源,以壯大自己的軍事工業基礎,不僅是許多戰役計劃中考慮的首要因素,甚至是確定整個戰略目標的決定性因素。德國在攻佔了半個歐洲後,掠奪大量的生產能力、人力資源和戰略原料。在制定入侵前蘇聯的作戰計劃時,希特勒曾堅持以南部方向為主要進攻方向,著眼點就是奪取烏克蘭的糧食、頓巴斯的煤礦和高加索的油田,以便補充德國的戰略資源,並使前蘇聯因失去經濟資源區而遭到根本性的削弱。由於遭到高階將領的反對,他雖然暫時同意集中主力於中央方向,但仍念念不忘他的初衷。
德軍由於戰線拉的過長,並且迫於東西兩線作戰,最終人算不如天算,也因為後備供應跟不上不義戰爭的需求,而在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反攻下徹底覆滅了。 -
5 # 兵哥哥vs
二戰蘇德期間,德軍的戰線很長,根本就沒認真考慮後勤供給。希特勒是一種魯莽的侵略?
二戰時期希特勒認為自己的軍事強大,兵員善戰,以閃電般的戰略入侵它國,速戰速決解決戰鬥。
像入侵波蘭、烏克蘭、法國最長時間才一個多月,像有些小國家只有幾個小時解決戰鬥。但是入侵蘇聯大國問題來了,希特勒根本沒考慮過天時、地理因素,在零下50℃寒冷的天氣不戰死都會凍死,並且機油凝固坦克開不動,那時候就算後勤供給能跟上,德軍也無法適應寒冷的天氣。何況希特勒是就地供給的戰略,打到哪裡,搶到哪裡?戰到哪裡,侵吞哪裡?因此斯大林利用天時、地理的良好時機反擊德軍,最後德軍慘敗。
一九四五年四月狂妄自大、目中無人、草率魯莽、好高騖遠的希特勒面對蘇美兩大強軍進攻柏林,眼看寡不敵眾,希特勒選擇了自殺。同年一九四五年八月膽小如鼠,自私自利、戰爭淫亂、欺師滅祖的裕仁天皇同樣面對蘇美兩大軍進攻,隨著美國的兩顆原子彈投放長崎廣島上空後日本宣佈無條件的投降,從此二戰畫上了圓滿的句號成為歷史。
-
6 # DS影片
首先應該認識到,德軍在東線戰場上不僅是戰線很長的問題,而且進行的還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德軍自二戰爆發後進行的戰事,侵略波蘭、北歐、西歐、南斯拉夫,都是一個月前後解決問題的閃電戰,這樣就不需要大量物資補充,開戰時準備好的物資基本就滿足了。
除了戰線很長、戰事曠日持久,德軍在東線後勤面臨的一大困難就是東線的交通狀況遠不能與歐洲其他地方相比。奪取的鐵路線必須要滿負荷運作,將物資運輸到接近到前線的集結點——基本都是些大中城市,如哈爾科夫、斯摩稜斯克等。但這些集結點距離真正的前線還有漫長的距離,就需要透過公路、甚至土路將物資分散運到前線集結點,最後送到作戰部隊手中。這需要大量的卡車以及騾馬,還需要不停的維護鐵路線和道路設施。
但德軍面對後勤最大的苦難,是佔領區軍民掀起的游擊戰,主要作戰物件當然就是德軍的補給部隊和補給線路、集結點。戰後德國將領所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中承認:特別令人擔心的游擊戰基地分佈在斯摩稜斯克和維亞濟馬兩側,為了對付他們,甚至不得不從前線撤回由幾個步兵師和一個坦克師編成的兩個軍。俄華人還在1942年秋改變策略,把遊擊鬥爭轉移到更深遠的後方。由於德國在佔領區的輕率(侵略性)政策,這種(游擊戰)運動蔓延到了整個波羅的海沿岸、白俄羅斯和波蘭,最後竟席捲了其居民起初還對德國抱有好感的烏克蘭。——這段話,對照目前烏克蘭國內掀起的納粹洗白運動,是不是很諷刺?
總而言之,德軍在東線從來沒有真正“保證”過後勤供應的充足。其前線部隊經常性的處在彈藥、食物、藥品不足的困境中。這反應的是其整個軍事戰略的失敗。
-
7 # 不正經的軍棍
東線德軍的補給,從來沒有保障過,基本上就是跟不上。
我們看蘇德戰爭的電影,經常看到的是,德軍凍的要死,而且沒吃的,對,德軍就是這樣。補給完全跟不上需求,這就導致莫斯科的德軍連棉衣都沒有,也沒食物。最坑爹的是蘇聯人撤退的時候做的特別絕,什麼都沒給德華人剩,也就是說,德軍就算想去搶東西,也沒處搶。
德軍後勤補給難上加難
後勤補給拿什麼補給呢?車,只能是車。火車、汽車,更多的是馬車。而這幾方面,德軍的補給其實是非常惡劣的。1939年二戰爆發時,德國的四輪汽車總共也就一百萬輛,差不多是70人一輛,這還是希特勒玩了命造汽車的結果,而同時期的美國,是每10人一輛汽車。
德軍每個步兵師有942輛汽車,而事實上,德軍的物資運送還是要靠馬車。德軍每個步兵師的運輸隊只能在戰線內運送,而從補給站運輸,只能靠重型運輸團。很遺憾,這個運輸團只有三個,總共9000人,6600輛汽車,而且還有1/5汽車是在修理狀態。這是德軍戰前103個師的裝備,總載重量只有19,500噸,而諾曼底登陸後,盟軍47個師,要靠總載重量69,400噸的汽車運輸,而且盟軍仍然不滿意。
巴巴羅薩行動開始後,數百萬德軍進攻蘇聯,德軍面臨的情況其實都想罵娘。蘇聯,道路少,質量差,蘇聯的鐵路和德國的不一樣,蘇聯的燃料德華人也不能直接用。德軍進攻的規模太大,必須依靠鐵路,而鐵路不能用,等鐵路修好了,蘇聯人早跑到國土腹地了,這個時候,德軍想取勝就難了。
德軍的144個師,每個師每天需要的各類物資達到了70萬噸,而德軍的33個快速師的需求量則是300萬噸。而如果按照70萬噸計算的話,德軍的運輸部門勉強能滿足需求。而德軍的快速部隊突入到300英里的時候,德軍的所有重型運輸隊加一起能滿足這33個師的需求量,而剩下的部隊補給很困難。但是有一點是很坑爹的,就是每時每刻,德軍至少20%的車輛都需要維修。
無論是鐵路還是公路,甚至是航空,德軍根本無法滿足前線作戰部隊的需求,而很多蘇軍撤退的時候,物資都直接發放了,不存在倉庫之類的東西,也就是說,德軍想搶奪倉庫,也是沒戲的。而蘇聯的堅壁清野,對德軍影響更大。
其實早在波蘭戰役的時候,德軍的補給能力就已經出現問題了,甚至有崩潰的可能。而之所以沒有出現崩潰的情況,主要還是因為波蘭投降較快,問題沒出來太大。而對蘇聯的戰爭就不同了,這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問題全都擺出來了,而想解決,是需要時間的,而沒等問題解決,蘇聯回血回夠了,開始收拾德軍了。
-
8 # 萬乘之尊
大批人員、技術器材、武器和彈藥向東線的調動是按照鐵路運輸戰時時間表周密制定的計劃進行的。運輸的計算標準是:一個步兵師需要七列車,一個坦克師需要一百列車。由於鐵路運輸能力不高,許多快速兵團是自己走到集中地點的,但它們的履帶車輛為節約摩托小時起見仍由鐵路運輸。鐵路執行時間表絕對不許違反,列車若不及時解除安裝,鐵路當局可以決定其滿載往回開.所有的軍用物資均應放置在進攻出發地域內儘量靠近邊境處,而軍隊則應在距邊境較遠的地方下車和集中.而且越接近進攻時間,解除安裝的車站靠邊境越近。第一展開梯隊在但澤、卡托維茲一線的車站(距邊境150至180公里)下車.第二展開梯在哥尼斯堡、華沙、塔爾諾夫一線的車站(距邊境80至100.公里)下車,而第三展開梯隊則在阿倫施泰因、臘多姆一線的車站(距邊境60至80公里)下車。第四展開梯隊大致也在這一線下車,在後勤方面,行動規模之大是前所未有的,·進軍的部隊將近350萬人及其數十萬馬匹和車輛都要行軍,行軍的目的地從北到南分別離出發基地600、700和900英里·
回覆列表
一部分是依靠後方供給,但是由於戰線太長,盟軍的破壞,所以很多都是以戰養戰,和去佔領區搶,這也間接導致了冬天德國士兵很多是穿著單衣和蘇聯軍隊作戰,也算是德國兵敗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