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雲世界觀
-
2 # 拾之秋
中新網5月25日電 據“中央社”報道,當地時間24日,英國首相特蕾莎•梅表示,因推動脫歐協議失敗,她將於6月7日辭職,為繼任者讓路。在她發表辭職宣告時聲音哽咽淚流滿面。
我覺得各方面因素都有吧。自身的壓力、所在保守黨的壓力、以及留歐派的壓力都在她身上。
首先特蕾莎梅本身就是為了收拾前任首相卡梅倫的爛攤子而上任的。作為留歐派的卡梅倫推動了脫歐公投結果是通過了,卡梅倫只能辭職。而特蕾莎梅是脫歐派的堅定支持者,競選期間,特蕾莎·梅就曾表示不會為公投反悔者舉行第二次“脫歐公投”。所以,特蕾莎梅任首相的使命就是讓英國順利脫歐。
如今,三年快過去了,英國還是沒有順利完成脫歐。脫歐協議在議會已經表決了三次,都遭到了否決。這一點讓一心想著脫歐的特蕾莎梅也很無奈。今年三月,眼看著第三次脫歐協議被議會否決,特雷莎·梅甚至表示,如果脫歐協議草案在議會透過,她願意辭職。這表明,她辭職的一部分原因也是為了英國能順利脫歐。
其次,第四次脫歐協議表決前,由於英國脫歐談判的僵局,使得特蕾莎梅所在的保守黨對特蕾莎梅失望至極。他們認為特蕾莎梅沒有能力推動英國脫歐,所以希望無論第四次表決透過與否,特蕾莎梅都要給辭職。保守黨將很快選舉出新的更強硬的脫歐派,來順利完成脫歐。所以,可以說梅姨也是被逼辭職的。
最後,留歐派給的壓力也很大。根據選舉委員會公佈的資料,支援脫歐的票數17410742,佔51.9%,支援留歐的票數16141241,佔48.1%,支援脫歐的票數僅以微弱優勢戰勝留歐票數。另外,許多英國民眾在脫歐公投結果出來後,就已經後悔了。在公投結果公佈的當天就有人在英國議會網站發起二次公投請願,隨後的簽名人數高達412.5萬人,創英國請願簽名人數最高紀錄。隨後在英國議會上,梅姨的三次脫歐協議均被否決,這也說明了在英國國內許多人還是願意留歐的。近乎一半的英國民眾希望留歐,這對堅定脫歐的梅姨來說壓力真的很大。
-
3 # 食色者地理頻道
特蕾莎•梅是被迫辭嗎?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英國的政府組織形式。英國是典型的議會內閣制,即政府(內閣)由議會產生並對議會負責。議會內閣制具有3個鮮明的特點,其一是政府首腦(首相)由在議會選舉中獲得多數席位的政黨(政黨聯盟)的黨首出任;其二,政府(內閣)的產生和後續的有效執行都必須建立在議會同意和持續信任的基礎之上;第三,內閣首相及內閣成員向議會負責,如果議會透過對內閣的不信任案,則內閣必須總辭職(當然首相也可以向英國女王提請解散議會,重新舉行議會選舉)。
“鐵娘子”的政治心結
特蕾莎•梅是2016年7月接棒卡梅倫,入主唐寧街10號成為英國首相的。就在一個月前,英國舉行了全民公投,決定退出歐盟,卡梅倫引咎辭職,將已拉開紛亂序幕且撕裂的英國交給了繼任者,特蕾莎•梅可謂“臨危受命”。就任不到一年,這位一向在英國政壇“直言敢言”的鐵娘子就顯示出了她躊躇滿志,果敢強勢的一面,於2017年6月宣佈提前3年舉行議會選舉,試圖借自己新任首相的“餘威”,提前選舉以組建強勢政府,從而掃清議會中的脫歐障礙。殊不知這次選舉,雖然執政的保守黨獲得了領先,卻沒有獲得議會過半的席位,從而失去了單獨組閣的權力,直接引發了保守黨的內部分裂,也給了這位新任鐵娘子首相一個下馬威。
而正是這次帶有賭博性質的選舉,給特蕾莎•梅的首相生涯種下了“跌跌撞撞,碰壁不斷”的種子。
2018年11月英國與歐盟達成脫歐協議草案,草案引發英國朝野政黨與民意反彈。
2018年12月12日,執政黨保守黨對特蕾莎•梅進行不信任投票(涉險過關)。
2018年12月17日,英國議會反對黨工黨領袖科爾賓表示將對特蕾莎•梅提出不信任案。
2019年1月15日,英國議會第一次投票否決脫歐協議。
2019年3月12日,議會第二次否決脫歐協議。
2019年3月29日,議會下院第三次否決脫歐協議(退出協議)。
不到三年時間,特蕾莎•梅的首相之路一路走來可謂“磕磕碰碰,搖搖欲墜”,而這位鐵娘子也早已從當初的躊躇滿志果敢強勢變得精疲力竭,甚至委屈求全。不難發現,不論是她2017年發起的提前選舉,還是她之後的推遲議會投票表決脫歐協議的策略,她至始至終都一直在圍繞一樣東西奔波——脫歐協議的透過。但凡政治人物者,大都有其一定的政治抱負。自2016年7月接任英國首相,特蕾莎•梅的首相之路就註定與脫歐脫不了關係,一個因脫歐而生的首相,“有序且協議”地把英國帶出歐盟,實現英國民眾的“公意”,自己“青史留名”,便自然而然成了她的政治抱負,也可以說是她的一種心結,當週圍的政治環境對她越來越不利的時候,她的這種心結就越發顯得強烈而急迫,甚至不惜動起了“強硬脫歐派”底線的念頭。
“強硬脫歐派”的底線——第二次公投
在5月21日脫歐協議的“新方案”中,特蕾莎•梅企圖以自己在“二次公投”立場上的軟化,來換取議會對脫歐協議的支援。
這注定又是一次政治賭博。
此舉立即引發了執政黨保守黨內“強硬脫歐派”的強烈反彈,下議院領袖利德素姆以辭職表達不滿,甚至內閣中的兩大最重要的職位外交和內政大臣都直接而明確的要求特蕾莎•梅放棄這份兩面不討好的協議的表決。
長久以來的內外壓力,加上這次保守黨內部的終極逼宮,終於成了壓垮這位鐵娘子首相的最後一根稻草。
最後,上兩張圖:
其實,這兩張照片比任何文字解讀都來得更為直觀更具視覺衝擊力。從躊躇滿志、果敢強勢到壯志未酬、黯然下臺,是不是被迫辭職,一目瞭然。
-
4 # 孩子天地
當然是被迫下臺的。在脫歐問題上特雷沙梅已經耗盡了所有的精力,但都找不到令各方滿意的方案;其次,很多國際問題跟在美華人後面亦步亦趨,沒有一個作為全球大國應該有的立場。因此在內外交困之下,特雷沙梅不得不為自己留下最後一點體面。
-
5 # 姜運倉
近日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已公開宣佈將於6月初辭去首相的職位,這是梅姨心在力交萃的情況下做出的無奈之舉。
眾所周知,特雷莎.梅受命於危難之時。當時英國首相卡梅倫一方面想兌現自已的承諾,另一方面也想借此向歐盟施加壓力,於是在全國搞了一次脫歐公投。他沒想到的是,最終投票的結果是主張脫離歐盟者勝出,搬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卡梅倫被迫辭職,梅姨得以上位。
自特雷莎.梅上臺之後,她致力於做的最大一件事情就是如何脫歐。儘管在英國有大批人主張留在歐盟之內,甚至有人主張再次舉行公投。但梅姨還是堅定把工作重點放在如何脫歐上。這一工作的難度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如何讓歐盟滿意從而批准英國的脫歐方案;二是如何讓英國議會(大多數議員)滿意從而接受脫歐方案;三是如何盡最大可能保持與歐盟的聯絡;四是如何處理北愛爾蘭問題;五是如何避免硬脫歐的結果等等。
實踐證明,上述矛盾幾乎是不可調和的,特雷莎.梅已經使出了全身解數在歐盟與英國之間斡旋,拿出了多個方案讓歐盟與國會稽核,一次次爭取把脫歐時間延期,一次次在議會闖關失敗,甚至把自己的政治前途都綁在了這件事上,但結果仍是失望!孤獨的梅姨雖有心繼續為英國服務,但力已未逮,退出也許是最佳的選擇了!
-
6 # 使用者81021847519
個人感覺是被迫的,看她演講就知道有一點委屈。梅姨作為英國首相能力是毋庸置疑的,畢竟她作為保守黨領袖受命為難之時,主持英國脫歐大事,她自有她的難處,她的幾次脫歐方案都被議會投票否決,可以感覺到無論梅姨拿出什麼脫歐方案都不會被透過,畢竟工黨把持了議會大多數席位,由此可以感覺到西方政治有時候也像孩子過家家,不開心就要開整你。梅姨上任最大的任務就是保證脫歐完成,現在脫歐遙遙無期,梅姨現在還要弄第二次公投,保守黨明白如果進行第二次公投,結果會跟第一次恰恰相反,所以保守黨的大佬們不幹了,必須犧牲梅姨來繼續英國脫歐,畢竟保守黨一直致力於此,如果失敗了將打擊整個保守黨在國家權力中的地位以及話語權,所以歸根結底是為了保護政黨的利益犧牲了梅姨這個人的政治生命,由此可以看出梅姨是有抱負的人。
回覆列表
確實是被迫。特蕾莎梅上任之初,就承擔著幾乎不可能的任務。因為脫歐,前首相卡梅倫已經被迫辭職。而5月24日特蕾莎梅表示,將在6月7日辭職。
因為保守黨對特蕾莎梅脫歐進度不滿,迫使她辭職
我們說一下特蕾莎梅為什麼要辭職,主要是失去了保守黨的支援。英國議會有保守黨和工黨兩個主要黨派,特蕾莎梅是保守黨成員,如果想保住首相的位置,需要足夠議員的支援。
有兩種做法可以推翻首相,第一是保守黨內部發起對首相的不信任投票;第二是對手工黨發起對政府的不信任投票。所以,獲得足夠的議員的支援,對特蕾莎梅很重要。但是現在特蕾莎梅越來越引起保守黨內部的不滿。當保守黨議員不再支援她的時候,她或者辭職,或者被投票投下臺。
特蕾莎梅逐漸考慮第二次脫歐公投,讓保守派徹底失去信任
2016年6月,英國發起了脫歐公投,結果是決定脫離歐盟。但是從2016年至今,三年時間過去了,英國在脫歐問題上一直懸而未決。因為英華人根本不確定,到底要不要脫歐,或者如何脫歐?
卡梅倫因為脫歐公投,在2016年辭職
公投並不能解決問題?51%對49%就是勝利嗎?就可以不用考慮那幾千萬英華人的訴求。脫歐公投不過是撕裂了英國社會,對於解決問題根本沒有任何幫助。由於特蕾莎梅的幾個脫歐方案都遭到否決,所以特蕾莎梅考慮可能會二次公投,重新決定是否脫離歐盟。而這讓保守黨徹底失望。
特蕾莎梅本人足夠優秀,但是英華人太能折騰了
重大的問題弄得跟兒戲一樣,這也是英國的特點吧。瞭解英國曆史的人都知道,當年英國為了加入歐盟,可是費了好的的勁。因為法國總統戴高樂一直對英國不滿,使勁阻止英國入歐,英國做了很大的努力,才爭取到的機會。
英國議會效率十分低下
而2016年卡梅倫發起公投的時候,也認為公投不可能成功,結果一不小心鬧了大反轉,徹底玩砸了,這才給英國政府留下這麼一個巨大的難題。結果到了真正公投的時候,議會內部吵吵鬧鬧,脫了三年,特蕾莎梅的提案全部被否決。
特蕾莎梅挺值得同情,因為全英華人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這個事情本來就不好辦。就看以後的首相怎麼解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