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洲91437526

    歷史上之“亂七八糟”,即:漢之吳楚七國之亂和晉之八王之變,都是分封制的弊端造成的。後世都對分封制做了諸多方面的限制,但也出現了明朝燕王的“靖難之役”。之後,朱棣又對分封制做了進一步的限制,但後來還是出現了寧王朱晨濠之變。清朝自“三藩”之亂後,又大力限制藩屬權力,基本上沒有了叛亂。總而言之,分封制弊大利小,耗費國家大量的財力物力,而對國家收益甚微,不是一個好的制度。

  • 2 # 路遙lgy

    漢朝從劉邦建朝代開始,為了使王朝的統治更加鞏固,大肆封賞了劉姓王,基本上有功勞的劉姓都有片地方,讓他們在自己的封地安居生活。

    到了漢景帝時期,各地的諸侯王透過多年的積累,勢力都越來越大了。甚至有些不再服從朝廷的的管制。而且,同姓王實際太大,不服從朝廷管理,直接影響朝廷的穩定。比如齊國擁有七十多個城池。吳國也有五十多個城池。

    諸侯王勢力太大影響朝廷穩定,漢景帝知道很麻煩,這時御史大夫曹錯提出“削藩”的建議。就是減少諸侯王的領地。漢景帝擔心諸侯王造反,曹錯說,削藩造反,不削藩也要造反啊!漢景帝才下了決心削藩。

    漢景帝聽從曹錯的建議,削去了楚王,趙王和膠西王的一部分土地。吳王劉濞得到訊息,不想束手就擒,聯合了楚,趙,膠西,膠東等七和諸侯王打著“誅曹錯,清君側”的旗號起兵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漢景帝也沒有想到,七王叛亂聲勢浩大。他先起用周亞夫帶軍隊去平判。可是,這時朝廷裡有人嫉妒曹錯,說叛亂都是曹錯引起的,七國之亂是為了誅殺曹錯,如果殺了曹錯,將原來的封地還給他們,七國自然退兵。漢景帝左右危難,不想殺曹錯,又怕政權不穩。最終,漢景帝選擇了犧牲曹錯一個人,換去穩定。

    曹錯被腰斬,漢景帝下詔書讓七國退兵。可是,吳王劉濞卻沒有退兵,繼續發兵向長安進軍。漢景帝,才從前線的軍情裡得知,吳王等人早就想造反了,誅曹錯,清君側,只是招牌罷了。漢景帝后悔也來不及了,幸虧周亞夫帶軍,用兵巧妙,幾個月沒就平定了“七國之亂”。

    平定叛亂後,漢景帝吸取了封諸侯王的教訓,將每個諸侯王的封地都分給他們同宗,是他們互相監督遏制,力量變小。朝廷的威信越來越好了。

    只是,曹錯成了“七國之亂”的替罪羊,成了劉邦分封同姓王的犧牲品。

  • 3 # 山河1090

    分封制比較成功的例項,就是周王朝,封的多,實力小,大部分都是虛的,讓諸侯去開拓邊疆。筆者認為,周朝的分封,有利於邊疆的穩定和擴充套件,當時生產力底下,地多人多,實力就大。有能力的諸侯,對周圍進行兼併,實力就超過了中央王國,對周朝造成了傷害,但對中華文明有利,最終秦國勝出,滅亡六國,實行郡縣制,但很快被六國勢力消滅。 郡縣制代替分封制,有天然的好處,便於集中天下物力抗擊外族入侵,便於抗災,便於通商,便於新技術的推廣。但是不利於鎮服六國豪族,因此,劉邦作為傑出的政治家,即分封了劉氏家族,又走郡縣制,在漢初,避免了呂氏集團的奪權,但也造成劉氏集團的尾大不掉,最終爆發了七國之亂。 曹魏不封家族,造成司馬氏奪權。司馬氏出於曹魏的失敗教訓,分封諸侯,造成八王之亂。可見權利是人人都想得到的毒藥!沒有監督的權力,就會出問題!因此,資本主義發明了三權分立,相互制衡。

  • 4 # 書史煙雲

    謝邀。七國之亂的爆發與分封制有著密切關聯,當年劉邦將異姓諸侯基本肅清後,為了穩固新生的漢帝國,他將自己的子侄分封到各地以衛中央,然而分封制的弊端在後期逐漸顯露,隨著血緣關係的淡化和諸侯國勢力的壯大,中央逐漸失去了對各諸侯國的掌控。到了漢景帝時期,為解決這個問題,內史晁錯向漢景帝提出了削藩政策,漢景帝欣然同意。當削去了一些諸侯國的土地後,吳王劉濞率先造反,打著“誅晁錯,清君側”的名義聯合其它六個諸侯國直逼長安,史稱“七國之亂”。

    漢景帝看見起義聲勢浩大,心中發虛,他作了兩手準備,一方面派大將周亞夫前往平叛,另一方面將晁錯腰斬於市以期平息叛亂,但顯然晁錯之死並不能熄滅起義之火,最後還是依靠武力強行平定了叛亂。

    “七國之亂”的結束雖然讓各諸侯國勢力遭受打擊,但對中央的威脅依然存在,為徹底的解決這個問題,直到漢武帝親政後採取主父偃的建議對各諸侯國實行“推恩令”,才使各諸侯國的勢力逐漸分化,中央政權得以徹底穩固。

  • 5 # ww3721王建文

    是的,社會發展一定階段,在老的社會秩序制度,必然與新的強勁生產力脫節,分封制是奴隸制愚民迷信低生產率,生產資料都是奴隸主所有的社會,有嚴格等級制度。天下個個諸侯,被嚴格地分封為侯和伯,在地域疆地方相對狹小空間生活和活動還適應。

    當人們生產生活有遼闊的疆土,和廣泛的個人性趣愛好,情感想望,奮鬥追求目的所求索時,又有了豐富物質基礎。原有社會制度,就其約束其社會生產力發展,象似早先生產隊裡,個人就無法有充分自由行為。要自由必然出高倍代價,奴隸制社會人們要遠出爭戰,向奴隸群裡定期交納貨物,提供軍役遙役,而不能有個人理想和遠景。當然被有理想,會幹事,能組織的聰明有智慧的反對者能人號召起來而暴動革命,爭取國家的最高權力。和爭取行動廣泛的空間,建立新社會制度,從而取代分封制度。加強對想望追求奮鬥,透過對自己的新疆域的的控制,而間接壯大自己力量和活動空間的權力和成功機會。

    分封制從黃帝開始吧,到商朝分封制完善達到頂峰,即從堯,舜經夏商到週一直是好隸社會分封制。有了大規模諸侯間兼併戰爭開始產生封建社會生產發展,到周王朝分封制開始廢除崩潰。

    從魏國開始變法,採用的封建制度,把早先一直貫徹地貴族奴隸主世襲制,變成上級任命制,採取民主權力集中制的中央集權制,改變以自個家族成員分封到各地控制奴隸局面,將由親族 ,功臣,能人接受任命到各地,主持社會活動行政長官任命制,對上級承擔責任義務,並受上級監管控制的官員。進入成為封建社會。

    西漢劉邦為了拉擾各個獨立的諸候王,結成反對項羽軍事勢力大聯盟大軍,劉邦對各路原有諸候王給予保持,成為對立王國,暫時給予獨立,對韓信一類軍團將領,獨立軍勢集團也封王為國,是對楚漢戰爭不得已情況下暫時性給予,捨棄了自己的較大權益。當自己強大起來後,必然討還本來權益,要兼併他們的小國,防止他們壯大力量,兼併自已,到了文景時代,中央政權發展壯大,己經有能力削藩去除小國的分裂動亂。文景之治之中百姓生活相對富裕安定,政治相對清明,不少諸候王也都是支援一個強大的中央集中權制朝廷的,支援安定民安,免除戰亂。但七國軍事力量,也是相應強大澎漲,也要求更大權力空間。也要離心分裂西漢中央政權,進行以劉姓宗室,諸侯王奪取中央政權為目的叛亂的戰爭。以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王劉闢光,海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一起叛亂的七王之亂,以反對晁錯上書的《削藩策》名義為藉口,奪取中央皇帝大權。實現個人的野心。是以吳王有煮海水為鹽獲利,又盜銅鑄錢,能流通全國。吳國曰益富足,百姓也支援吳王劉濞日漸強大起來。對文帝一系列對吳王失子之殤補償措施,是認為軟弱可欺。從而更加激發了吳王的奪權野心。又有吳王統轄管理的富裕三郡五十三城的強大物質基礎,對漢景帝採納了晁錯的意見,下詔要削奪吳楚諸候王的封地,更是心懷不滿,在吳王劉濞的挑唆下,以為事能成功七個劉姓諸候王聯合起兵一起反叛。

    在前154年(漢景帝三年)吳王劉濞在廣陵起兵。吳楚聯軍渡淮水向西進攻為主力。膠西幾家叛軍共攻齊玉劉將閭據守的臨淄城。北方趙國則約匈奴聯兵犯漢界。各路叛軍,聲勢浩大進展順利。

    漢景帝聞七王叛亂,開始驚慌失措,找晁錯商量,晁錯提議御駕親征,自己留守京城,景帝又見過吳國丞相袁盎,袁盎則提議以殺晁錯以平息七王的怒火,滿足七王條件。說服他們退兵。漢景帝殺晁錯滅其族,沒有成想吳王劉濞 ,反而認為漢景帝軟弱無能,決定自已己經強大到是可以稱帝,為東帝。

    人家七國之王開始就是打著要做皇帝的主意才造反,沒有退路景帝才下定決心,以武力鎮壓叛亂。派太尉周亞夫率軍扺御吳楚聯軍,派周候酈寄領兵攻打趙國。派大將軍竇嬰駐守滎陽防禦齊趙的動向。

    吳楚聯軍向漢景帝之弟梁王劉武進攻,粱王拼死扺抗,很快梁國南邊悚壁被攻破,梁國告急,梁王向周亞夫求援,周亞夫置之不理,劉武上書景帝求援。周亞夫將在外,君命不授也沒有去救援梁王。周亞夫就是在利用梁王死拚扺抗,來拖死吳楚聯軍,為自己後來行動創造戰機,切斷吳楚聯軍糧道。

    吳楚聯軍沒有攻下樑國,叛軍攻不下劉武轉向去攻周亞夫。周亞夫也是堅守不出,卻用軍隊斷絕吳楚叛軍糧道。吳楚聯軍斷糧,士兵開始飢餓,幾次挑戰周亞夫未果,又在夜裡偷襲周營也未能攻破,還被周亞夫打了反擊大敗。土兵都成飢餓無力之人,開始大規模投降潰散,周亞夫乘勝追擊,大破吳楚聯軍。

    吳王帶領數幹人連夜逃走,渡淮河到丹徒,退守東越之地,漢景帝派人以利引誘東越侯,騙吳王來勞軍,被東越人矛戟刺死。獻其頭給漢帝。楚王劉戊也兵敗自殺而死。齊地幾路膠王國攻臨淄未成。漢將欒布率軍進逼,都怕害怕退兵回國,只有膠西王之子劉德建,想襲擊漢軍,不成則逃到海上游擊。膠西王卻不聽,軍隊投降後,他自殺而死。其它王都被鎮壓伏法被誅。

    北方趙地酈寄領兵進攻趙國,卻久攻不下,匈奴人得知吳楚聯軍大敗,也不肯再出兵相助。欒布平定齊地幾個諸王率領大軍回來與酈寄大軍會師,又以夏天大水淹沒邯鄲城,城破趙王劉遂自殺。七王皆死。六國廢除。此時齊王劉將閭最後也是自殺。他也是策劃叛亂者,雖沒有起兵行動,但還是逃不過去。

    歷代皇帝們都不想分封諸候,但立國初,各各軍團為侯有國家,他們原來就有勢力,或象韓信一樣以勢力強大有與人聯合成相被威脅,更有家族親人出力得功,功臣功大當賞。當然是建國初期,因為各種情況特殊不己分封諸侯。當條件許可,皇帝就認為天下息自家的,決定把天下看做為自己一家的,要當家產治理時,就會削藩去國,防禦分裂動亂。從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皇帝不論對有功封臣,家族藩鎮,都要削藩去除,進行各種名意行動剷除。大漢,大明,大清都是有進行剷除藩國去除行動。怕藩籬尾大難制,是長久動亂根源。剷除行動使有功之臣成為罪臣被滅族鎮壓,當然有反抗者,也有非常強大。明朝北方朱棣反而在去藩中反抗中。成功當了皇帝。從歷史看分封制是動亂根源晉王朝分封制再次大量封五使華夏中原長期動亂長期在戰亂之中徘徊幾百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50萬,一個用來買房,一個用來存銀行,幾年後會有不一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