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答案知多少

    朱元璋提出“15個不徵之國”的背景是從以往歷史經驗中得到啟發,特別是元朝大舉興兵攻打日本而不成,反而極大消耗國力。因此朱元璋告誡子孫,人不犯我,我絕不犯人,不要輕易對外動兵,以發展國力民生。

    “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揣量,來撓我邊,則彼為不祥。彼即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犯,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

    如果分析這一戰略對明朝的利弊得失,首先,讓我們看看這15個國家都有哪些:

    這些國家大多為彈丸小國,在當時生產力低下的時代,使百姓溫飽尚可,根本無法蓄養大量兵甲,更別提對當時的中央王朝——大明用兵了。所以這一戰略對這些小國家是單方面有利的。

    日本國(今日本)、北韓國(今北韓)、大琉球國 (今沖繩)、小琉球國 (今中國臺灣)、安南國(今越南北部)、占城國(今越南南部)、真臘國(今高棉)、暹羅國(今泰國)、蘇門答臘國 (今蘇門答臘島八昔)、白花國 (今蘇門答臘島西北部)、三佛齊國 (今蘇門答臘島巨港)、西洋國 (今科羅曼德爾海岸)、瓜哇國 (今爪哇島)、湓亨國 (今馬來半島)、渤泥國 (汶萊)。

    但是這裡有一個國家不得不提,這個國家就是日本,我們知道明朝後期,東南沿海倭寇橫行,大明百姓民不聊生 所以才有抗倭名將戚繼光和他的戚家軍。雖然戚繼光在抗倭戰爭屢屢得勝,但是無法傷到倭寇!的大本營——日本國,這些倭寇能夠源源不斷的從國內得到補給。試想,如果明朝能夠主動對日本用兵,切斷其根源,明朝邊境不至於有上百年的倭寇橫行之禍。這是這一不征戰略使明朝連年保受匪患困擾。

    明朝海軍空前強大,鄭和下西洋遠至南非好望角,如果沒有朱元璋這個不征戰略,大明水師可以縱橫東亞及東南亞諸國,沒準還能將中國周邊小國收入囊中,使中國的版圖進一步擴大。因此這一不征戰略可能使明朝失去了開疆擴土的機會。

    但是這一戰略也使得明朝有了休養生息的機會,促進了生產,百姓生活更加富足,國力逐漸強盛。使得明朝在各種奇葩皇帝的治理下還能堅持了276年,這不得不說有朱元璋這個不征戰略的功勞,這也算有所得吧!

  • 2 # 筱筱腳丫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9日-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漢族。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參加郭子興軍改名元璋。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明朝開國皇帝,年號洪武。 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劉德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入皇覺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起義反抗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佔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為號召,舉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統治。洪武元年(1368年)初,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當年秋攻佔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又平定西南、西北、遼東等地,最終統一全國。朱元璋在位期間對各個方面都進行了改革,政治上廢丞相和行中書省,設三司分掌權力,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嚴懲貪官和不法勳貴;軍事上實施衛所制度;經濟上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興修水利,解放奴婢,減免稅負,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文化上緊抓教育,興科舉,建立國子監培養人才;對外加強海外交流,恢復中華宗主國地位。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0歲,廟號太祖,諡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明孝陵。傳位其孫建文帝朱允炆。

    明朝建立初期國家剛剛經過戰亂,民不聊生,明朝正處在修養生息階段,需要慢慢的穩定持續發展,在保證內部絕對統一的情況下,就不要對外節外生枝,招惹是非啦!所以,太祖朱元璋對明代外交定下基調:一要奉行和睦,二則厲行海禁。奉行和平外交是華夏天朝傳統的“懷柔遠人”之道的延續,也是對蒙元統治者窮兵黷武對外擴張的否定。總而言之,就是對內穩定平穩發展,對外和平共處。

    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下令編纂《皇明祖訓》宣佈將北韓、日本等15個海外國家列為“不徵之國”,告誡後世子孫不得恣意征討。這15個國家是:北韓國(今北韓)、日本國(今日本)、大琉球國、小琉球國、安南國(今越南)、真臘國(今高棉)、暹羅國(今泰國)、占城國(今越南)、蘇門答臘國、西洋國、瓜哇國、湓亨國、白花國、三佛齊國、渤泥國。

    其實明朝對於不徵之國的說法也只是在國內頌行,卻並未通知這些國家。朱元璋的意思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只是單方面的想維持互鄰友好,吸取元朝對外盲目擴張的教訓,導致國內空虛!當年元朝就兩次遠征日本,遇到頑強反抗,無功而返。其實明朝也不是一味忍讓,卑躬屈膝,例如萬曆年間爆發了壬辰倭亂,豐臣秀吉侵略北韓,妄圖攻打明朝。萬曆也不是省油的燈,不受這種窩囊氣,當機立斷,決定發兵北韓,命令遼東總兵李如松率軍入朝,抗日援朝!

    明朝的不徵之國,地位相當於現代的友好國家和貿易伙伴國。明朝單方面向其保證,不對他們使用武力。這種保證非常重要和非常必要。因為明朝隨後就派出大規模的海軍艦隊遍訪各國。有了這種單方面的安全信任保證,明朝海軍艦隊所到之處,就不會引起不安。有利於開展同諸國的貿易,有利增進同諸國的友誼。鄭和下西洋取得的成功就拜其所賜,為明朝的海外貿易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3 # 三七的歷史書屋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他原名其實是叫朱重八。因為在元朝,如果不能上學或當官就沒有名字。所以朱重八的家裡人,名字都是數字。朱元璋的祖父叫朱初一,父親叫朱五四。而朱元璋屬於重字輩,在家族中排名第八,所以叫朱重八。就是這麼一個連名字都是數字,甚至曾經給地主放過牛,去寺廟當過乞丐的人經過多年的奮鬥打拼,竟然開創了偉大的大明王朝。讓人不禁佩服,讚歎不已。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頒佈了一系列的政策法令,還宣佈將15個海外國家列為不徵之國,以此來告誡後世子孫不得隨意攻打。這15個國家分別是:北韓國(今北韓)、日本國(日本)、大琉球國、小琉球國、安南國(今越南)、真臘國、(金高棉)、暹羅國(今泰國)、占城國(今越南)、蘇門答臘國、西洋國、瓜哇國、 湓享國、 白花國、 三拂齊國和渤泥國。朱元璋為什麼要做這樣做,這樣做又有什麼意義。

    首先朱元璋多年的征戰經驗告訴他,不可對外盲目擴張。當年元朝所征服的國土面積,曾一度橫跨亞歐大陸,但在征服日本時卻屢屢失敗,元朝的軍隊也受此重創。對於多年打拼出來的天下,朱元璋不得不以此為鑑,剛打下來的江山還不穩固,切不可再挑起戰事。將這十五個國家列為不徵之國也是單方面說明了,明朝不會輕易對這些國家開戰。意思其實是說,我們國家有著強大的軍力和國力,我不打你,不是因為打不過你,而是因為不想打你,你們也最好不要惹我。

    其次朱元璋宣佈將15個海外國家列為不徵之國,友好的促進了各國之間的往來和貿易,一時之間,引得人們紛紛來明朝做生意,不少小國也紛紛臣服於明朝,用年年上貢來請求大明的庇佑。萬國來朝,明朝也成了超級大國。

    最後朱元璋的這一舉動,其實為明成祖朱棣時鄭和下西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15個不徵之國中,很多小國已經和明朝建立了友好的國際關係,所以在鄭和下西洋經過這些國家的時候其實都是暢通無阻的,這也給其他國家樹立了典範。而鄭和下西洋的這一舉動其實也穩定和鞏固了小國和大明之間的關係。

  • 4 # 洛水清風

    不徵之國,是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八年寫的《皇明祖訓》中提到的一項保證大明長治久安的國策。這些國家分別為北韓國、日本國、大琉球國、小琉球國、安南國、真臘國、暹羅國、占城國、蘇門答臘國、西洋國、爪窪國、湓亨國、白花國、三弗齊國、渤泥國,共計十五國。朱元璋告誡後世子孫,決不能對以上十五國進行征伐。

    不少讀《明史》的人,都對朱元璋這項國策不予支援。認為朱元璋缺少秦皇漢武開疆拓土的胸襟,也沒有成吉思汗征戰八荒的勇氣。那麼朱元璋為何要把15國列入不徵的行列,是明朝沒有這個實力,還是另有原因?

    建國之初的明朝軍隊,堪稱亞洲乃至世界的一支雄師勁旅。這15國相對大明而言不過是彈丸之地,征服他們不過是舉手之勞。朱元璋之所以把這些國家列入不徵之國,是權衡利弊做出的一項英明決策。朱元璋給出不徵的理由是: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揣量,來撓我邊,則彼為不祥。彼即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犯,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這段話的意思是這些國家地處偏僻,即使把他們納入中華版圖,有百害而無一利。那裡土地貧瘠,不能為國家提供稅賦,那裡人們野蠻落後,很難教化。他們不可能成為明朝的心腹之患。他擔心後世子孫依仗明朝的富強對這些國家開戰,是勞民傷財,得不償失,切記不能這樣做。

    朱元璋這項國策說白了就是在向這些國保證,大明絕不以強凌弱,以大欺小, 等同於給他們吃了定心丸,彰顯了一個泱泱大國的胸襟,使明朝一下子站在道義的制高點,成為亞洲當之無愧的領袖。在明朝強大的軍事和經濟面前,這些小國心甘情願加入明朝的行列,一時出現了萬國來朝的盛世局面,直到嘉靖年間,跟明朝保持朝貢的國家還有90多個。

    朱元璋以和平的手段,達到用軍事手段才能取得效果,堪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典範。明朝史學家高岱對朱元璋這項國策給予高度的評價:夫以當時熊虎之將,席百戰之威,其於蕞爾小夷,豈為難克?然於敝中國多矣。彼既不足為中國患則已,又何必塗炭吾赤子而邀無益之功邪?清代趙翼更讚歎朱元璋是真正的帝王豪傑。

    不能不提還有《皇明祖訓》中朱元璋制定的“四不”國策,即不和親、不稱臣、不納貢、不賠款。使明朝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最有血性的大一統王朝。後來的鄭和下西洋之所以能成為享譽世界和平之旅、友誼之旅,與朱元璋制定的“不徵之國”的國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正是朱元璋對這些海上小國做出不武的許諾,才是這些小國非但對鄭和的艦隊不敵意、不排斥,而且給予積極幫助。

    朱元璋“不徵之國”的國策,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和平共處,互惠互利,不以大欺小,建立一個有秩序的世界。五百年前一個封建帝王有此先進思想,實屬罕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九里香好養嗎,有哪些注意事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