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頭上朗月

    謝謝邀請;其一,董卓作為外域刺史,平黃巾未得斬獲,倚靠投機赴京勤王遂把持朝政,他廢帝作亂,敗壞綱常,草菅人命 ,十惡不赦,可謂人神共憤;雖然曹操較董內斂一些,但早期放言"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足以彰顯其心態,後期雄踞廟堂"挾天子以令諸侯";飛揚跋扈,威懾四方;足以說明董曹二人有許多相通之處;其二,當時,僅官拜司隸校尉的曹孟德羽翼未豐,且在十八路諸侯討董卓之前一直未有起色;所以,他必須暫時掩蓋銳氣,並利用一切時機提升自己的聲譽;而借獻刀行刺本朝頭號奸賊雖然非常兇險,可一旦成功將成為匡扶漢室的一等功臣,從而獲得足夠的"政治資本";也為以後培植曹氏集團勢力打下堅實的基礎;其三,為長遠計,鑑於董卓的權勢已達頂峰,如任其膨脹,必為將來爭霸道路上的最強勁的對手,故而應儘早予以剪除,方為"上策";於是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孟德近乎孤注一擲的行為也就順理成章了;以上個人見解,敬請指正。

  • 2 # 生而為仁

    看似相同,實則不同。相同之處都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可這看似相同之處卻是每個人都在做的,只要有實力的諸侯哪一個不想獨霸一方,稱王稱帝?袁術已經稱帝,袁紹發動官渡之戰,如果袁紹打敗曹操,他也會“挾天子以令諸侯”。

    再說孫權?孫權也百分百會的,就從赤壁之戰,孫權沒投降曹操就可以看出來。

    而劉備看似忠誠,要匡扶漢室,就算他真做到了,最後依然會“狹天子以令諸侯”只不過最後禪讓之時,做的會比其他諸侯光明一些,最起碼國號不會換,畢竟劉備也是劉氏之後!天下還是姓劉而已,所以從這一點來看,所有諸侯都有這個相同之處。

    而曹操和董卓最大的區別,就在於董卓注重于軍隊,為了軍隊建設,為了軍隊的凝聚力可以縱容軍士燒殺搶掠,而曹操則更注重於修養安民!為了百姓的安居樂業,可以殺掉軍人,曹操“割發代首”的故事最能說明一切則。

    在來說下曹操為什麼刺殺董卓!

    可以說曹操一開始可以說是忠於漢室,從董卓對曹操的待遇中足可以看出曹操對漢室的忠誠度絕對不低,最起碼比之當時的劉備還要強上許多!畢竟曹操用行動證明了。

    當時曹操是很得董卓寵幸的,被董卓親自封為驍騎校尉。要知道當時的朝廷大將軍麾下有五支部隊,每一部都由一個校尉來統領,其中一個校尉就被稱為驍騎校尉!

    而大將軍這個職位一開始都知道是何進,可何進死後,大將軍這個職位當然就成董卓的了。而董卓手下有五支部隊,而其中有一支就是驍騎校尉,從這足以看出董卓對曹操的重視程度了!

    如果曹操接著和董卓混的話,以當時的狀況來看,絕對可以混的風生水起,畢竟當時的董卓可是“太上皇”真正意義上的國家一把手。

    可即使這樣,曹操依然放棄了這個機會,而是選擇了刺殺董卓!最後不僅失敗,還成為了全國通緝犯。如果曹操不想跟董卓的話,他完全可以跑路,而不是去選擇刺殺董卓失敗後在跑路,雖然都是跑路,但兩者的意義卻不同,刺殺董卓,那是出於對漢室朝廷的忠誠!而要是直接選擇跑路,那就是背棄朝廷!就如袁紹,直接跑路一樣。

    所以我說在當時來說,曹操對漢室的忠心絕對不低於劉備,甚至要強上很多!要知道劉備的忠心除了嘴上說的就是“衣帶詔”而他只是簽了一個字,並沒有選擇刺殺曹操,按當時來說,劉備刺殺曹操的次數並不比曹操刺殺董卓的少,可劉備卻沒敢選擇刺殺曹操!就憑這一點,當時的曹操對漢室的忠心程度絕對要高於劉備不少!

    但是人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對實事的考察,則發生了改變,而曹操對於漢室忠誠的轉折點就在於13路諸侯討伐董卓,要知道13路諸侯討伐董卓的發起人就是曹操,而這個時候的曹操也足見對漢室的忠誠。可13路諸侯討伐董卓之時,卻都各自打著自己的小算盤,都不肯出力,而真心討伐董卓的就只有兩個人,一個是孫堅,一個就是曹操!孫堅是討董的先鋒,永遠衝在第一線,而董卓逃亡之時,只有曹操一人前去追擊,還差一點死了。可當曹操返回營地之時,卻看見各路諸侯竟在把酒言歡,他能不生氣嗎?遂才說了一句“今兵以義動,持疑而不進,失天下之望,竊為諸君恥之!”就這麼一個對漢室忠心耿耿的一個曹操硬被13路諸侯給帶偏了!失望之餘,曹操也就看清了當時的漢朝不可匡扶了。試問敢討伐董卓的,哪一個不是對國家的忠誠,可就連這討伐董卓的13路諸侯都只為自己,更何況天下人呼?

    而我認為也就是從這時候開始,曹操才真正下定決心成為一方諸侯,開啟逐鹿中原模式!畢竟當時的天下已經沒人真正把漢室當成朝廷了,那自己為什麼還要堅持呢?

    但曹操有他成為諸侯的底線,那就是愛民,因為他知道民才是天,只有老百姓支援,軍隊的後續力量才能源源不斷。而曹操的屯田制就是最好的體現,用國家的資產投資老百姓!曹操為老百姓做出的貢獻太多了,細說可說不完了!

    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而就是這樣一個梟雄,卻被三國演義寫成了奸雄!

    可以說曹操當時對漢室的忠心可用日月可表!而曹操的改變絕對是被當時各路諸侯硬生生的給逼出來的!畢竟曹操直到臨死之時都沒有稱帝!而我們大喊匡扶漢室的劉備卻在曹丕串位後的第一時間登基稱帝!如果劉備當時不想的話,無人可以逼他,他完全可以派人去秘密迎接被廢為山陽公劉協,回蜀地登基!可他完全沒有!

    所以我說曹操,董卓以及天下諸侯的共同點都是一樣的,而不同點,則可以在各路諸侯的事蹟中去辨別一二!

  • 3 # 頭上朗月

    謝謝邀請;其一,董卓作為外域刺史,平黃巾未得斬獲,倚靠投機赴京勤王遂把持朝政,他廢帝作亂,敗壞綱常,草菅人命 ,十惡不赦,可謂人神共憤;雖然曹操較董內斂一些,但早期放言"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足以彰顯其心態,後期雄踞廟堂"挾天子以令諸侯";飛揚跋扈,威懾四方;足以說明董曹二人有許多相通之處;其二,當時,僅官拜司隸校尉的曹孟德羽翼未豐,且在十八路諸侯討董卓之前一直未有起色;所以,他必須暫時掩蓋銳氣,並利用一切時機提升自己的聲譽;而借獻刀行刺本朝頭號奸賊雖然非常兇險,可一旦成功將成為匡扶漢室的一等功臣,從而獲得足夠的"政治資本";也為以後培植曹氏集團勢力打下堅實的基礎;其三,為長遠計,鑑於董卓的權勢已達頂峰,如任其膨脹,必為將來爭霸道路上的最強勁的對手,故而應儘早予以剪除,方為"上策";於是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孟德近乎孤注一擲的行為也就順理成章了;以上個人見解,敬請指正。

  • 4 # 奇妙54

    曹操與董卓的確相同,曹操要殺董卓,打個比如,某官員除掉某貪官,自己確又變成了貪官,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滅董卓後,以挾天子以令諸侯,其性質一樣,不一樣的是曹操對百姓好一點,董卓殘暴,個人見解。

  • 5 # 生而為仁

    看似相同,實則不同。相同之處都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可這看似相同之處卻是每個人都在做的,只要有實力的諸侯哪一個不想獨霸一方,稱王稱帝?袁術已經稱帝,袁紹發動官渡之戰,如果袁紹打敗曹操,他也會“挾天子以令諸侯”。

    再說孫權?孫權也百分百會的,就從赤壁之戰,孫權沒投降曹操就可以看出來。

    而劉備看似忠誠,要匡扶漢室,就算他真做到了,最後依然會“狹天子以令諸侯”只不過最後禪讓之時,做的會比其他諸侯光明一些,最起碼國號不會換,畢竟劉備也是劉氏之後!天下還是姓劉而已,所以從這一點來看,所有諸侯都有這個相同之處。

    而曹操和董卓最大的區別,就在於董卓注重于軍隊,為了軍隊建設,為了軍隊的凝聚力可以縱容軍士燒殺搶掠,而曹操則更注重於修養安民!為了百姓的安居樂業,可以殺掉軍人,曹操“割發代首”的故事最能說明一切則。

    在來說下曹操為什麼刺殺董卓!

    可以說曹操一開始可以說是忠於漢室,從董卓對曹操的待遇中足可以看出曹操對漢室的忠誠度絕對不低,最起碼比之當時的劉備還要強上許多!畢竟曹操用行動證明了。

    當時曹操是很得董卓寵幸的,被董卓親自封為驍騎校尉。要知道當時的朝廷大將軍麾下有五支部隊,每一部都由一個校尉來統領,其中一個校尉就被稱為驍騎校尉!

    而大將軍這個職位一開始都知道是何進,可何進死後,大將軍這個職位當然就成董卓的了。而董卓手下有五支部隊,而其中有一支就是驍騎校尉,從這足以看出董卓對曹操的重視程度了!

    如果曹操接著和董卓混的話,以當時的狀況來看,絕對可以混的風生水起,畢竟當時的董卓可是“太上皇”真正意義上的國家一把手。

    可即使這樣,曹操依然放棄了這個機會,而是選擇了刺殺董卓!最後不僅失敗,還成為了全國通緝犯。如果曹操不想跟董卓的話,他完全可以跑路,而不是去選擇刺殺董卓失敗後在跑路,雖然都是跑路,但兩者的意義卻不同,刺殺董卓,那是出於對漢室朝廷的忠誠!而要是直接選擇跑路,那就是背棄朝廷!就如袁紹,直接跑路一樣。

    所以我說在當時來說,曹操對漢室的忠心絕對不低於劉備,甚至要強上很多!要知道劉備的忠心除了嘴上說的就是“衣帶詔”而他只是簽了一個字,並沒有選擇刺殺曹操,按當時來說,劉備刺殺曹操的次數並不比曹操刺殺董卓的少,可劉備卻沒敢選擇刺殺曹操!就憑這一點,當時的曹操對漢室的忠心程度絕對要高於劉備不少!

    但是人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對實事的考察,則發生了改變,而曹操對於漢室忠誠的轉折點就在於13路諸侯討伐董卓,要知道13路諸侯討伐董卓的發起人就是曹操,而這個時候的曹操也足見對漢室的忠誠。可13路諸侯討伐董卓之時,卻都各自打著自己的小算盤,都不肯出力,而真心討伐董卓的就只有兩個人,一個是孫堅,一個就是曹操!孫堅是討董的先鋒,永遠衝在第一線,而董卓逃亡之時,只有曹操一人前去追擊,還差一點死了。可當曹操返回營地之時,卻看見各路諸侯竟在把酒言歡,他能不生氣嗎?遂才說了一句“今兵以義動,持疑而不進,失天下之望,竊為諸君恥之!”就這麼一個對漢室忠心耿耿的一個曹操硬被13路諸侯給帶偏了!失望之餘,曹操也就看清了當時的漢朝不可匡扶了。試問敢討伐董卓的,哪一個不是對國家的忠誠,可就連這討伐董卓的13路諸侯都只為自己,更何況天下人呼?

    而我認為也就是從這時候開始,曹操才真正下定決心成為一方諸侯,開啟逐鹿中原模式!畢竟當時的天下已經沒人真正把漢室當成朝廷了,那自己為什麼還要堅持呢?

    但曹操有他成為諸侯的底線,那就是愛民,因為他知道民才是天,只有老百姓支援,軍隊的後續力量才能源源不斷。而曹操的屯田制就是最好的體現,用國家的資產投資老百姓!曹操為老百姓做出的貢獻太多了,細說可說不完了!

    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而就是這樣一個梟雄,卻被三國演義寫成了奸雄!

    可以說曹操當時對漢室的忠心可用日月可表!而曹操的改變絕對是被當時各路諸侯硬生生的給逼出來的!畢竟曹操直到臨死之時都沒有稱帝!而我們大喊匡扶漢室的劉備卻在曹丕串位後的第一時間登基稱帝!如果劉備當時不想的話,無人可以逼他,他完全可以派人去秘密迎接被廢為山陽公劉協,回蜀地登基!可他完全沒有!

    所以我說曹操,董卓以及天下諸侯的共同點都是一樣的,而不同點,則可以在各路諸侯的事蹟中去辨別一二!

  • 6 # 刺蝟歷史

    曹操和董卓在一定程度上是同一類人,至於曹操刺殺董卓一部分出之於他的私心,另外則是為民除害,匡扶漢室。

    曹操被稱為“奸雄”,而董卓卻被稱為“奸賊”。兩人都幹過“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事情,但無論在歷史上還是普通人的評價裡,曹操似乎都比董卓的評價更高些。

    漢靈帝末,大將軍何進為了殺宦官十常侍,鞏固自己的地位,聽信了袁紹的建議,發檄文招董卓進京,而董卓卻趁機謀反;獻帝逃難之中,受曹操解救。此舉正合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野心。於是曹操名正言順的起兵救駕。

    同樣,董卓也“挾天子以令諸侯”,但與曹操結局完全不一樣,他並沒有成功,各路諸侯並沒有聽從董卓的號令。董卓進京以後,控制住漢獻帝,他竟然想廢掉毫無過錯的少帝劉辯,而立董太后撫養長大的劉協。這不就是擺明了自己的謀反之心嗎?各路諸侯自然是不會聽任的。

    曹操,雖“挾天子以令諸侯”,但至始至終從未有廢掉少帝的心思,而自己也並沒有當皇帝的想法,既然打著“匡扶漢室”的名義,那自然是得有所行動才能服眾啊。

    董卓廢帝,遭到很多人反對、對立,不過最終董卓毒死劉辯與其生母何太后,扶劉協上位。導致的成果就是十八路諸侯一同征伐董卓,董卓只能燒了長安,遷都洛陽,沒過多久就被自己的義子手刃。

    而曹操在此之前也同樣刺殺過董卓,但並未成功。刺殺之時被董卓發現,曹操心生一計改為獻寶刀一把才免了性命之憂。曹操刺殺董卓,究其原因有二:

    第一,曹操在這個時候刺殺董卓成功,自然是為民除害,保家衛國的行為,自然會名氣大增,受群豪所敬仰,得到政治上的支援,那招納人才成功率會高很多!

    第二,最開始的曹操,勢力並不大,但卻想做一名忠臣,而且前期來看他還是主張維護正統的,因此對董卓的謀反行為,殘害大臣,亂殺無辜是非常憤慨的。所以才會有刺殺董卓的做法。

  • 7 # 奇妙54

    曹操與董卓的確相同,曹操要殺董卓,打個比如,某官員除掉某貪官,自己確又變成了貪官,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滅董卓後,以挾天子以令諸侯,其性質一樣,不一樣的是曹操對百姓好一點,董卓殘暴,個人見解。

  • 8 # 南方有詩經

    說到刺殺董卓,在真正的歷史上並沒有這一回事,而是曹操刺殺張讓,是羅貫中將此改成了曹刺董,至於為什麼,應該是為了讓小說更具有吸引力吧。

    曹操和董卓是否是同一類人,我們先看看曹操為什麼要刺殺董卓?

    我們知道當時曹操刺殺董卓前,還是算資歷比較淺的,內心想做一個能臣,心向漢室。(我們從前期一系列的動作來看他確實還是主張維護正統的。)

    在當時啊,董卓操持漢室的時候,為了達到目的,他真的是壞事做盡,玩弄權術,踐踏法律,破壞經濟,殘害百姓,他的種種倒行逆施,造成了東漢末年政權的極度混亂,給國家和社會的穩定帶來了巨大的破壞,漢朝的百官、百姓對此是恨入骨髓去。

    而曹操呢,他是一個目光長遠,胸懷大志之人,怎麼可能甘願在董卓的手下做事情呢?

    這不,機會就來了。

    曹操知道自己並不是標準計程車族名門出身,所以也就比不上袁家的四世三公。在當時,要想得到士族的認可,最好的辦法就是提高自己的聲望。對於曹來講,滅董來成全自己的美名那簡直就是一石二鳥啊,一個是為國家除害;第二呢,自己名利雙收。何樂而不為?

    而且當時,也只有曹操有這個條件能夠近得了董卓的身,畢竟董卓相信他,他只是剛好抓住了這次機會,因為他有作案的條件。

    這個就是為什麼曹操能夠刺殺董卓的原因。

    那董曹是否是同一類人?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在亂世中,他們都是有野心有抱負之人。但是不同的是,曹操成功了,而董卓卻被自己的乾兒子呂布殺死了。

    董卓在政治頭腦遠不及曹操,曹操後面手下謀臣如雨,勇將如雲,並且沒有一個不敢生造反之心,把他們治理的服服帖帖。而董卓呢?連其義子呂布的關係都處理不好,可以說,董卓只是個鼠輩罷了!

  • 9 # 刺蝟歷史

    曹操和董卓在一定程度上是同一類人,至於曹操刺殺董卓一部分出之於他的私心,另外則是為民除害,匡扶漢室。

    曹操被稱為“奸雄”,而董卓卻被稱為“奸賊”。兩人都幹過“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事情,但無論在歷史上還是普通人的評價裡,曹操似乎都比董卓的評價更高些。

    漢靈帝末,大將軍何進為了殺宦官十常侍,鞏固自己的地位,聽信了袁紹的建議,發檄文招董卓進京,而董卓卻趁機謀反;獻帝逃難之中,受曹操解救。此舉正合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野心。於是曹操名正言順的起兵救駕。

    同樣,董卓也“挾天子以令諸侯”,但與曹操結局完全不一樣,他並沒有成功,各路諸侯並沒有聽從董卓的號令。董卓進京以後,控制住漢獻帝,他竟然想廢掉毫無過錯的少帝劉辯,而立董太后撫養長大的劉協。這不就是擺明了自己的謀反之心嗎?各路諸侯自然是不會聽任的。

    曹操,雖“挾天子以令諸侯”,但至始至終從未有廢掉少帝的心思,而自己也並沒有當皇帝的想法,既然打著“匡扶漢室”的名義,那自然是得有所行動才能服眾啊。

    董卓廢帝,遭到很多人反對、對立,不過最終董卓毒死劉辯與其生母何太后,扶劉協上位。導致的成果就是十八路諸侯一同征伐董卓,董卓只能燒了長安,遷都洛陽,沒過多久就被自己的義子手刃。

    而曹操在此之前也同樣刺殺過董卓,但並未成功。刺殺之時被董卓發現,曹操心生一計改為獻寶刀一把才免了性命之憂。曹操刺殺董卓,究其原因有二:

    第一,曹操在這個時候刺殺董卓成功,自然是為民除害,保家衛國的行為,自然會名氣大增,受群豪所敬仰,得到政治上的支援,那招納人才成功率會高很多!

    第二,最開始的曹操,勢力並不大,但卻想做一名忠臣,而且前期來看他還是主張維護正統的,因此對董卓的謀反行為,殘害大臣,亂殺無辜是非常憤慨的。所以才會有刺殺董卓的做法。

  • 10 # 井夫子

    首先正史記載董卓看重曹操的才幹,想要“收編”他,來為自己服務。曹操早已看透董卓,所以改了名字,逃走了。

    不過為什麼他要刺殺呢?

    首先,當時曹操還年輕,而且內心還沒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想法,按照現在的說法,是還沒黑化,故而刺殺董卓是內心的正義之舉,且年輕氣盛激憤難平。

    為什麼這麼說,孰不見之前就有刺殺董卓的人,卻死的極慘,這行為可以說是九死一生,若無大義,斷難抉擇。

    其次,除了動機,還有收益,如果刺殺董卓成功,可以成全自己的美名,更可以獲取以後的政治資本,成功上位。畢竟曹操比不上袁家的四世三公。

    再者當時形勢,袁紹方面沒有什麼作為,哪怕這時候曹操已經有了起義的心思,指望袁紹也是不行的,正所謂‘豎子不足以為謀’故而決定單獨行動。這才有了後面的大魏帝國。

  • 11 # 南方有詩經

    說到刺殺董卓,在真正的歷史上並沒有這一回事,而是曹操刺殺張讓,是羅貫中將此改成了曹刺董,至於為什麼,應該是為了讓小說更具有吸引力吧。

    曹操和董卓是否是同一類人,我們先看看曹操為什麼要刺殺董卓?

    我們知道當時曹操刺殺董卓前,還是算資歷比較淺的,內心想做一個能臣,心向漢室。(我們從前期一系列的動作來看他確實還是主張維護正統的。)

    在當時啊,董卓操持漢室的時候,為了達到目的,他真的是壞事做盡,玩弄權術,踐踏法律,破壞經濟,殘害百姓,他的種種倒行逆施,造成了東漢末年政權的極度混亂,給國家和社會的穩定帶來了巨大的破壞,漢朝的百官、百姓對此是恨入骨髓去。

    而曹操呢,他是一個目光長遠,胸懷大志之人,怎麼可能甘願在董卓的手下做事情呢?

    這不,機會就來了。

    曹操知道自己並不是標準計程車族名門出身,所以也就比不上袁家的四世三公。在當時,要想得到士族的認可,最好的辦法就是提高自己的聲望。對於曹來講,滅董來成全自己的美名那簡直就是一石二鳥啊,一個是為國家除害;第二呢,自己名利雙收。何樂而不為?

    而且當時,也只有曹操有這個條件能夠近得了董卓的身,畢竟董卓相信他,他只是剛好抓住了這次機會,因為他有作案的條件。

    這個就是為什麼曹操能夠刺殺董卓的原因。

    那董曹是否是同一類人?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在亂世中,他們都是有野心有抱負之人。但是不同的是,曹操成功了,而董卓卻被自己的乾兒子呂布殺死了。

    董卓在政治頭腦遠不及曹操,曹操後面手下謀臣如雨,勇將如雲,並且沒有一個不敢生造反之心,把他們治理的服服帖帖。而董卓呢?連其義子呂布的關係都處理不好,可以說,董卓只是個鼠輩罷了!

  • 12 # 井夫子

    首先正史記載董卓看重曹操的才幹,想要“收編”他,來為自己服務。曹操早已看透董卓,所以改了名字,逃走了。

    不過為什麼他要刺殺呢?

    首先,當時曹操還年輕,而且內心還沒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想法,按照現在的說法,是還沒黑化,故而刺殺董卓是內心的正義之舉,且年輕氣盛激憤難平。

    為什麼這麼說,孰不見之前就有刺殺董卓的人,卻死的極慘,這行為可以說是九死一生,若無大義,斷難抉擇。

    其次,除了動機,還有收益,如果刺殺董卓成功,可以成全自己的美名,更可以獲取以後的政治資本,成功上位。畢竟曹操比不上袁家的四世三公。

    再者當時形勢,袁紹方面沒有什麼作為,哪怕這時候曹操已經有了起義的心思,指望袁紹也是不行的,正所謂‘豎子不足以為謀’故而決定單獨行動。這才有了後面的大魏帝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讓孩子體會到家長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