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絲瓜君的問候

    我相信這位家長所說的付出,很大程度上指的是孩子能夠體會到在同一件事情上,不僅孩子再去做,家長也是盡全力去做,這位家長,更多的是希望孩子能有這樣的共情感。

    恰好剛經歷了這樣的一件事,正好藉此來講個故事。

    親戚生病了,住院期間,家裡的人需要陪護,恰好到了暑期,孩子需要補課,奶奶只能負責陪同接送,卻不能跟隨同時聽課,這樣,陪孩子去聽課的任務就落在了我肩上。

    說實話,一開始,真的是壓力挺大的。一方面是孩子大了,持續的補課,讓孩子有了身心俱疲的感覺,現在去調動積極性,效果不大。

    前三天,課程排不開,直接第四天開始上課,我較孩子先去的,孩子來了之後,我熱情的和他打招呼,他只能苦哈哈地看我一眼,坐在那裡。

    想必,孩子是明白我去陪同,一方面除了聽課之外,另一方面也是監督吧。

    一開始,我就把任務明確的下達給了他,儘管他有些不願意,勉勉強強地完成了。

    今天,第六天,我和孩子商量補前三天的課,孩子滿臉的不情願,只說沒時間,只說完了還有多少多少節課,只說我和我媽商量一下。

    他媽媽最近比較虛弱,基本處於睡躺的狀態,前天發訊息告我說孩子的學習讓我全權負責了。

    看到他這逃避的狀態,我感到不能這樣下去了,所以一下課,我就找了他們老師溝通。

    主要針對他的書寫提出了要求,他本身是練書法的,寫好是沒有問題的,就這一點,和老師達成了共識,同時,在鼓勵發言方面,老師也是很給力。

    回家後,我給他發了這樣的兩條訊息。

    第一條訊息是關於今天的作業的,除了今天的作業外,我要求他明天提前半小時到校,我好提問他是否掌握紮實。因為奶奶在家管不了他。

    孩子沒有回覆我。

    我自顧自的發了第二條訊息。訊息的大概內容如下:

    咱們每個人都很累,你是最累的,不僅要聽課,還要回家寫作業,完了還有那麼多課,我能理解你,可是孩子,你現在就處在學習的道路中,不學習怎麼能追趕上其他人?

    更何況除了你之外,住院的媽媽還時時操你的心,奶奶那麼大了跟著你跑,我每天也來回跑,我和奶奶都不怕累,我們就希望你能學到東西,能真正的掌握了,這是我們最開心的事情

    孩子,我因為嘗過沒書讀的滋味,所以對我來說,能讀書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哪怕我要犧牲掉玩的時間,我也願意,一直到現在,我都還在買書學習,雖然不學習不影響工資,但是我想成為更優秀的人就必須捨棄掉娛樂的時間

    我不知道他聽進去了沒有,我也不知道效果怎麼樣,一切都要等到明天才能知道,但是我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產生了深深地共鳴,我明白您所需要的是什麼。

    在教育這條路上,沒有速成班,只有不斷的糾正、再糾正,然後在潛移默化中讓他回到自己的軌道上飛速運轉!

  • 2 # 寒石冷月

    育兒很辛苦,身為家長苦樂自知。但是怎樣讓孩子體會到家長的付出,從而理解、尊重、感恩父母之不容易呢?這確實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問題。從韓老師從事家庭教育十幾年的經驗來看,很多父母確實在這方面做的不夠好,大部分靠說教很難起到作用。下面我給家長几點建議。

    第一,生活體驗法最容易讓孩子感知。父母每天的生活重心無非是工作、家務、育兒、採購、理財、社交、贍養老人、偶爾生病住院等。這一系列事情中,如果有機會的話,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做這些事,哪怕是讓孩子旁觀,孩子也能親眼目睹父母的真實生活。如果再能讓孩子親身體驗,效果就更好了。比如我當年從上小學開始,每年暑假都要跟著父母下地勞動,印象最深的是收割小麥,酷暑之下曬的快冒油了,累的全身痠痛,苦不堪言,父親問我,上學好還是幹活好?我說還是上學好。父親又問,考上大學坐辦公室好,還是一輩子就這樣幹農活好?我說當然是考上大學好了。正是因為有了深刻的生活體驗,我才發誓這輩子一定要考上大學,絕不當農民了。有了夢想,透過苦讀,最後夢想成真了。而我在教育自己孩子時,經常會利用節假日帶他去我的單位,和我同吃同住,讓孩子親眼目睹我工作的忙碌和辛苦,再加上談自己的感受,孩子很容易就理解我了。

    第二,榜樣示範法容易感動孩子。就拿家中老人生病來說吧,身為兒女忙前跑後,所有的流程如果帶著你的孩子,就能讓孩子看到你是如何孝順和照料病中的老人。在這方面,我兒子感觸比較深,以前爺爺奶奶都生病住院過。每一次,我都要帶著兒子經歷每一步流程。從去醫院,掛號、就診、住院、手術室外等候、術後陪床、買飯、交費等。老人一次生病住院,孩子親身參與整個過程,看到我是怎樣親為親為的,事後再和孩子聊他的感受,孩子則能說出做兒女的真不容易,這就是讓孩子體會到了父母的付出。再比如兒子上初中後,每天晚上我都要堅持給他補課,有時我聲音嘶啞,嗓子痛,他都能看到,當他想溜號或者學習累了想休息時,我便問他你累還是老爸累?他說當然是你累。我說,我這麼累為什麼不休息?兒子說,你是不想讓我成績很糟糕。我說,這就是當父母的辛苦和不容易,再苦再累我也要堅持把每天的計劃做完,孩子很容易就理解了。

    第三,對比引導法能讓孩子看出自己父母和別人父母的差別。有時不做對比,孩子真不知道你是合格的父母,或者是優秀的父母。我原來對門鄰居是做小生意的,有幾次接兒子回到家後,就看到鄰居家的孩子放學後進不了家,就坐在樓梯裡等媽媽。我問鄰居家孩子,你媽媽不在家嗎?孩子說,媽媽又打麻將去了。我問他,餓不餓?孩子說餓,我說到我家吃飯和寫作業吧,再看這孩子特別感激我們能這樣照顧他。事後,我和兒子聊天,我問他,鄰居家孩子為什麼每天放學到家後沒有人管?兒子說他媽媽不負責。我說,如果我在你放學後也不管你,自己吃喝玩樂去了,你開心不開心?兒子說,當然不開心了。我說,你知道爸爸為什麼每天放學後準時接你回家並做飯嗎?兒子說,爸爸愛我,對我好。我說,我每天緊著趕工作,就是為了回來照顧你,你說爸爸辛苦吧?兒子說,當然辛苦,我知道你很累。透過眼前的事例對比引導,能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辛苦與不容易,只要找到適當的時機,及時引導,本身並不難。

    良好的親子關係,彼此建立親密的信任,孩子願意去了解父母的成長經歷,工作情況情況,身體的病、痛、累等,合理的交流,容易讓孩子在心裡產生情感的共鳴。只能讓孩子真正瞭解父母,才能理解與尊重父母,這是育兒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環節。

  • 3 # 遠方老師在美國

    在中國式的家庭中,好像總有一種迴圈,父母對子女全心付出,孩子卻覺得理所當然。以至於孩子長大了,對陌生人的一點恩惠都牢記在心,對父母的付出卻熟視無睹。一直要等到他們成家之後,也為人父母的時候才深有體會,明白雙親的不容易,可這時候父母已老,甚至已不在世了。

    那麼如何讓孩子體會到家長的付出呢?最好的方法是讓孩子承擔家庭的責任。舉個例子,高考結束後,有幾個比較要好的同學結伴去公園遊玩,下午3點剛過,有一個學生說我要回去了,我要去市場買菜,回家做晚飯,其他同學都愣了,他們已經習慣飯來張口,並沒想過要每天做飯。可是換個角度想:他們都已經是成年人了,考試結束,暫時不用學習也不用工作,當然應該多做一些家務。

    暑假就要開始了,家長們除了利用這段時間讓孩子上夏令營、旅遊、去補課外以外,還應該讓孩子們學習做些家務,比如打掃衛生、洗衣做飯,大一點兒的孩子甚至可以到父母工作的場所去實習,讓孩子感受父母親每日工作的辛苦。

    家中出現的一些事情,父母也應該適當徵求孩子的意見。

    說到底,家長要把孩子當成家庭的主人,不是客人,主人要負起家庭的責任。

    洗衣做飯,清潔衛生,這些都是每天生活的內容,讓孩子多做些家務,可以體驗到家長的付出,也提高了自己的生活能力。

  • 4 # 我是杜佩玉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來感受一個案例。

    我們村裡有一個賣菜的農民辛苦了一輩子,按理說這種辛苦的情況下,自己的孩子應當比較懂事,結果孩子變成了一個不通情達理,喝酒上癮有時還脾氣暴躁,不光是和其他人打架,偶爾還會動手打父母。

    也就是說父母辛苦了一輩子,結果孩子不僅僅能從這種困苦的生活中吸取生活教訓,反而重複著比父母更困苦的生活,或許他的一生比父母更難以成功。

    當我們反思的時候,我們需要找出答案,這個答案不一定是正確的,許多人都會反問,許多人也在反思一個貧窮的家庭,為什麼把孩子培養成比自己還貧窮呢?

    其實答案有些簡單,就是當家長在受苦受難的時候,卻沒有讓孩子感受到他的痛苦,他的苦難,反而讓孩子享受自己因困苦而掙來的那幾分財產,也就是說對於孩子過於溺愛,不想讓孩子受苦。

    當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後,我們就會發現,如果家長的困難,家長的痛苦,家長的心情不能想辦法傳遞給孩子,不能讓孩子瞭解,而是讓孩子躺在,溫室裡面的話,那麼即使是窮人家的孩子,也照樣可能是紈絝子弟。

    如何讓孩子感受父母的心情,父母的勞苦,其實也沒有什麼太高深的學問,就是讓孩子和父母一起體驗生活,比如說早上3點去買菜,那麼就應當把孩子一起帶著,讓他也感受一下父母的不容易。

    但是很多父母卻不這樣做,也不這樣想,因為他覺得自己受苦受難一輩子,應當讓孩子好好享受一下,就是這種思想造成了孩子在多方面的不足,其中也表現出對父母的不尊敬。

    在家庭教育中,如果不讓孩子和家長一起承擔家庭過程中的一些痛苦,一些辛苦,那麼孩子永遠不會理解家長的付出,家長的心情。

    總之讓孩子自己去一起承擔家中的困難,家庭的困苦,才能夠讓孩子成長得比較順利一些。

  • 5 # 賤賤懂了

    我們都知道,對於一個人最大的影響,就是他所生活的環境。

    孩子剛出生時,近乎就是一張白紙,而在這張白紙上描繪一幅景象的,就是我們這些接觸著他的人,給這幅景象上色彩的,就是我們這些接觸著他的人,所做出的事情…也就是所謂的-言傳身教

    常說孩子是有樣學樣,因為任何人的大腦都會吸收外界所有的資訊,對於如何讓孩子理解我們的付出,這個其實挺為難孩子的。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做父母把事情做成了理所當然,卻跟孩子講:你看,我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就不能理解下我們嗎?

    所以,不一定要孩子理解我們的付出,只需要教會他學會付出,因為只有付出,才有回報,要相信付出你可以不要回報,但你一定會得到回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才能提高黃皮果樹嫁接的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