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華夏曆史館
-
2 # 天地話史
趙國實力能排在第二,當時齊國和楚國地大卻已經難以興起。下面是長平之戰的分析。
前262年,秦國白起進攻南韓,攻克野王(河南省沁陽市),上黨與外界通道被切斷。上黨郡長馮亭不願意投降秦國,將上黨地區17座城池全部獻給趙國。秦國不願意到手的肥肉被搶,長平之戰拉開帷幕。
一、趙國為什麼要接收上黨?
上黨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北上可取趙舊都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向東越過太行山可直接威脅趙國的都城邯鄲。上黨地區趙國的屏障,過了上黨就是平原地區,趙國首都邯鄲無險可守。
後來秦始皇滅六國,秦國就是經過上黨進攻邯鄲,上黨地區趙國不可能不守!
二、這場戰爭打了多長時間?
《史記》上記載長平之戰持續了五個月到六個月。《呂氏春秋》則記載打了3年。呂布韋在趙國做生意,後來又擔任秦國宰相十多年,是戰爭的經歷者,說法應該可信。
戰國後期秦國地域更廣,3年的戰爭還能支撐住,另外。而趙國北方要防禦匈奴和燕國,西面又要持續戰爭,另外,上黨是山區,運糧就更困難。這也是趙國支撐不下去的根本原因。
三、其他國家為何不援救趙國?
五國不救援趙國,各有原因:南韓已經瀕臨滅亡,上黨都放棄了;魏國認為秦國進攻趙國,是對魏國有利的事;楚國和齊國離得遠,難以救援;燕國笨蛋國君姬喜竟然被秦國收買,在後方擾亂(燕國勾結秦國,沒多少年就嚐到被滅國的滋味)。
另一方面呢,上黨地區是山區,魏齊楚也不容易救援。
四、廉頗戰績如何?
長平之戰打了兩年多,廉頗廉頗指揮階段,趙軍損失了六個尉,被迫轉入了守勢。根據秦簡和其他考古證據,六個尉所帶的兵力應該接近萬人。
戰國時期趙軍野戰出名,廉頗向來以主動進攻聞名,趙軍損失1萬人,為何轉入防守呢?看來戰場上秦軍兵力肯定佔優勢,廉頗只能守長平,透過防守戰略與秦國對抗。
五、趙括的能力如何?
前280年,趙惠文王趙何命趙奢為將,攻打齊國的麥丘(今山東商河西北),趙括參戰出計謀拿下麥丘。此後,在趙奢被封為馬服君的閼與之戰中,趙括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不過20年後的長平之戰,趙奢指揮卻失當,陷入重圍。說明他只是一個參謀型人才。
六、40萬趙軍如何被包圍?
趙括帶領趙軍出兵攻擊秦軍,白起佯裝戰敗退走,趙軍直達秦軍營壘。這時,秦軍一支二萬五千人的奇兵已切斷了趙軍的後路,另一支五千人的騎兵堵截住趙軍返回營壘的通道,趙軍被一分為二,糧道也斷絕。
長平之戰的戰場是武訖嶺、秦關、大糧山圍起來的三角地,地形舒緩,周邊是類似於丘陵的山,中間是平地,不是那種險要的地形。趙括帶四十萬大軍,為何無法突破三萬人的堵截?
七,雙方兵力到底多少?
按照古戰場地形,趙軍出擊並不是進入山谷地段,秦軍依仗地形封堵。那麼,秦軍僅三萬伏兵,為何趙軍40萬就不能突破包圍?
1995年,高平市長平之戰遺址出土了大量的屍骨和刀幣、布幣、半兩、箭頭、帶鉤等文物。一號坑中重壘交錯的屍骨,有的胳膊大腿有明顯斷裂的痕跡,應系刀砍。有的胸腔內遺有箭頭,還有的僅見軀幹而無頭顱。這些均說明他們是被殺死後掩埋的。一號坑和附近的二號坑均為深坑,看上去更像是天然的深溝大壑,而非秦軍專為掩埋戰俘屍體所挖。
從目前發現來看,遺址坑中屍骨是被殺害後丟棄到天然的溝壑中掩埋。這更像是戰爭中死亡,而不是後來被活埋。從屍骨數量上看,也遠未達到40萬。
從廉頗指揮時損失1萬兵力就被撤職看,趙軍的數量遠遠不到40萬。當時趙國的人口,根據考證在400萬左右。按一戶五人,五戶出一兵的正常動員情況,趙國總共能有15萬軍隊。趙國需要分出一部分軍隊防範匈奴,還有燕國偷襲,所以長平之戰兵力應該不到10萬人。
而秦國初期兩路大軍,兵力在15萬左右,因而廉頗只能採取守勢。後期更換白起,秦國又出動了3萬左右的兵力,基本上是動用了全部兵力。白起採用誘敵深入計策,動用了新投入的3萬生力軍將趙軍圍困住。
趙括將剩餘的趙軍組織成四支突圍部隊,輪番衝擊了四、五次後仍不能突圍。於是,趙括親帥精銳部隊強行突圍,被秦軍亂箭射死,趙軍全軍覆沒。秦國為了報復上黨地區投靠趙國,屠殺了當地百姓。長平之戰,也被秦國鼓吹成了坑殺40萬趙軍的超大戰役。
-
3 # 滄海拾遺錄
謝邀。問題要說應該是趙國吧,縱觀戰國時期七雄的綜合實力,各個國家走出了不同的發展軌跡。憑藉持續推進鞏固商鞅變法的成果,以及連續多代國君都是明君,秦國當之無愧是戰國中後期各諸侯國中國力最強的國家,這也得到關東六國的認可,迫使他們多次以“合縱”之計聯合對抗秦國。以公元前260年秦趙長平之戰之時為標準,趙國可算得上是戰國七雄中國力僅次於秦國的國家。
戰國時期,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新興軍功地主階級要求獲得相應的政治權利,從而引起了社會秩序的變動。因此,各國新興階級紛紛要求在政治上進行改革,發展封建經濟,建立地主階級統治。各國紛紛掀起變法運動,如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等。當時有這麼一種規律,哪個國家推行改革,哪個國家就有所起色;哪個國家改革持續推進,哪個國家的國力就會蒸蒸日上。
趙國之所以能在戰國後期從關東六國中脫穎而出,與趙國傑出的改革家趙武靈王趙雍密不可分。為了拓展疆土、富國強兵,他不為舊制和保守勢力所束縛,力排眾議,勇於革新,於公元前307年推行以“胡服騎射”為中心的軍事改革,學習胡人的長處,實行易服、改兵制、創新戰術的全面軍事革新,終於使騎兵這一靈活的新兵種取代了笨重的車兵獲得了巨大成功,使趙國的軍力顯著增強,成為戰國後期東方六國中唯一能與強秦抗衡的國家。
趙國國力的強大之處體現在:一是軍力雄厚。在長平之戰時,趙軍與秦軍對峙一年多,迫使強大的秦國起傾國之力,動員全國15歲以上的男子全部前往長平前線作戰,長平之戰使得趙國損失40萬大軍,但秦國圍攻邯鄲多月仍然攻不下,最終被迫撤軍。此時,趙國仍然在北部邊境部署名將李牧率領的10多萬精銳騎兵防禦匈奴南下,並未參與邯鄲解圍之戰。二是國力根基深,恢復力強。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後,公元前251年,燕王喜派丞相慄腹同趙國交好,慄腹回國後向燕王提議:“趙國的壯丁都死在了長平,遺孤還沒長大,可乘機進攻。”在得知這一訊息後,燕王喜改變了和趙國交好的計劃,選擇對趙國趁火打劫。燕國出動了兩支軍隊,兩千輛戰車,命慄腹率軍進攻鄗城,卿秦率軍進攻代地。面對燕國的大軍,趙國君主派遣廉頗領兵反擊,在鄗城大敗燕軍,殺死慄腹,俘虜了卿秦、樂閒等燕國將領。並趁攻入燕國腹地,圍攻燕國都城,迫使燕王喜答應割讓五座城池謝罪,趙軍方才撤軍。
-
4 # 葉飄刀
不是,或者說不能肯定是
假設趙國不是,那麼誰的能力有可能超越趙國呢,那麼只有楚國。
楚國在戰國時期,擁有最為遼闊的土地,戰國合縱連橫,有橫著秦帝,縱為楚王,其影響力直追秦國。
那麼長平之戰時期,楚國與趙國的實力誰更強了。(因為問的是國力,這裡理解的是綜合實力)
因為戰國缺乏具體的資料統計,這裡就大致做了一個比較。
長平之戰,秦趙兩國傾盡所有的國力,最終以秦國獲勝而告終,秦強於趙。
而這個時候的楚國的實力,是否強於趙國呢,個人覺得應該是強於的,或者至少應該是於趙國相當才對。
長平之戰對比王翦滅楚之戰長平之戰,雖然發生在王翦滅楚之戰之前,但這兩戰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這裡可以看出兩者的情況。
長平之戰,秦國是出動了傾國之兵,對趙國。
王翦滅楚之戰,秦國出動軍隊60萬人,也已經是傾國之兵,為了不讓秦始皇疑心,王翦還得不停要封賞自汙。但相對來說,當時的秦國比長平之時,此時的秦國已經吞滅趙魏韓三國,國力國勢都更加強盛,此時的秦國60萬軍隊,至少不會低於長平之戰的秦國軍隊數。
兵力上,秦國兩戰投入的兵力應該不相上下。
長平之戰,秦國將領,四大名將之中的殺神白起。
滅楚之戰,秦國將領,四大名將中的王翦,平滅六國最大的功臣。
將領上,秦國派出的將領也應該差距不大,均為戰國名將,一時之選。
但在君主上,秦始皇的胸襟氣度自然是超過先輩的。這裡得出一個結論就是滅楚之戰,秦國的投入對比長平是隻多不少的。畢竟吞滅了趙魏韓的秦國相比長平時有更大的優勢。
那麼作為對手,這時候的楚國與當時的趙國相比情況又如何呢?
軍力,趙國軍隊的強悍,舉世聞名,在戰國趙國軍隊的威名恐怕僅次於秦軍。特別是趙國的騎兵部隊。
而相比之下,楚國的軍隊似乎就有些籍籍無名,戰國四大強兵,就沒有楚國軍隊的位置。再加上被張儀耍得團團轉的楚懷王,無望投江的屈原,似乎楚國給人的印象就是政治黑暗,國家混亂。但事實如此嗎?
秦國在王翦滅楚之前,秦始皇曾經派出李信帶領二十萬大軍攻楚以為就可以滅楚,結果被楚打得大敗,這就可以看出楚國並非沒有一戰之力。
長平之戰兩者相持三年,滅楚之戰打了一年。
長平之戰後,楚國經歷過遷都以及李園殺春申君事件,楚國的國力,比之長平之戰時期的楚國,至少不應該比那時強。
所以綜合看來,秦國滅楚之戰,投入的實力是大於等於長平之戰的。
而楚國的實力,是應該小於等於長平之戰時的楚國,畢竟長平之戰時,楚國還有能力干預秦國與趙國之戰,但那時的楚國只能坐看秦滅趙魏韓。
而且在滅楚之戰前,楚國還曾經擊敗過秦國二十萬大軍,這肯定對於楚國的國力也有所消耗。
將以上一起推論比較,楚國的實力,綜合國力,應該至少是不弱於長平之戰的趙國的。
所以趙國是不是綜合國力第二,並不確定。
回覆列表
是的,是趙國。燕趙多慷慨義士。
趙國和秦國旗鼓相當,長平之戰時,即使趙軍斷糧多日被包圍的情況下,秦國也只能在壁壘圍堵趙軍,不能完全消滅趙軍。
後來秦昭襄王感覺到危機了,親自前往民間徵調全國15歲以上男子支援長平戰場,後來是趙軍主帥戰死,趙軍在群龍無首的情況下才投降。
投降之後還有45萬兵力,後來被坑了。
長平之戰後,燕國以為趙國無力再戰,乘機攻打趙國,趙國反手就把燕國打殘。可見實力不容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