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雁留聲
-
2 # G厚積
您的問題是:在書法學習中,手指發力練習如何進行?
首先來說,書法練習的本身,就是一個如苦行僧般枯燥漫長的一個過程。練習書法不能夠帶來財富,能夠年復一年堅持下去的人,都值得尊敬。
下面談一下您的問題,手指發力的練習,我的看法是:練習手指發力,就像酒店的大廚烹飪菜餚一樣,火候的拿捏十分關鍵。開句玩笑話,火候拿捏的好壞,直接關係到你的工資,是月入過千還是月入過萬。既然如此,大量的練習肯定是必不可少的。
我的做法是這樣子的:
在平時臨摹時,就要注意力道的輕重緩急,比如臨寫“走之旁”底的練習,就要知道它有四個發力點,注意多加練習。
在平時讀帖時,一手拿貼,另一隻手虛空練習,用手指在空中點點畫畫,發力的情況和用筆的時候一樣。在沒有貼時,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記憶,用手指在空中做力道的拿捏練習。
還是那句話,喜愛是最好的老師,堅持是最好的法寶,只有在筆法上多動腦筋,才能在書法上有所建樹。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方法多樣,多動腦筋,不斷重複,這就是書法狗的日常。
-
3 # 真空妙有無量壽
識得"一″,萬事畢。心為主宰,萬法皆由心生。"精神到處文章老"。精力精力,特別於開始練習階段,手到心到,主觀意識駕馭執筆執行的能力。
這裡有一個概念理解的問題,好多源於誤導。你這裡只提到手指發力,多少人糾纏在所謂"臂力″丶"腕力″丶"指力″的訓練上。這幾種"力″,統同不是勁力大小,有勁無勁的意思。起碼不是蠻力。所謂用力,也只是技巧之運用功能的掌握訓練。在這些地方不要講"發力""運力″,只是技巧功夫的練習而已。"能力″而已,知道吧!
握管執筆,方法幾種,各說不同。先固定採用一種,久練成為習慣,運轉自如,只是一個控筆能力的訓練,哪有專門發力的問題?
執筆亦無定法,要在虛實之度,捉得住筆,還須靈活。指實,是要把得定,掌虛,保證靈活運動。至於握筆多麼牢,這裡有個用較大勁力還是不必用死勁的分歧意見。我的實踐中,兩種方法曾經交替使用,初起可用勁執筆,哪怕影響靈活,當有了一定的實踐階段和體會認識後,可嘗試鬆動指力,隨機靈活的運筆技巧。隨後還可再轉換體驗。
總之,寫字是個久練之功,心手相應的修行,不必要在繁瑣的理論丶技法上過多過細的推論研究。
-
4 # 葛劍輝47803506
誠謝邀答!寫毛筆字握筆時五指用力的方法大有講究的,這個是很多初學者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因為五指用力之熟練程度決定了寫出的字是否得心應手。我認為練字必須先掌握好五指發力握筆的技巧,本人就是按照前輩口碑相傳的方法,手心握雞蛋執筆方式來練字的,堅持一段時間後便能熟能生巧的運用五指用力轉為五指用心了!久之便可達到心力互動,心力相扣的境界!
-
5 # 抱庸詩書
手腕發力控制筆劃空間佔位和字的總體形態,手指發力透過捏握筆管的鬆緊張力,決定點劃的起收(如頓、折、勾、提等),以及偕同腕力共同影響筆畫的粗細、用墨的濃淡、點劃的走轉執行態勢。
不同的書體,書寫時手指發力也各不相同。楷書時,手指用力宜重,以求成字莊穩;行書時,手指馭筆稍輕,更多力量傾於腕力,以形成筆勢粘連和銜接呼應;草書則更甚,手指用力更輕,手腕用力是主導。
書寫單字時,各個點劃之間,手指用力也是不盡相同的。一般情況下,起筆用力重,收筆用力輕;平直筆畫用力重,曲弧筆畫用力輕;同一筆畫直行用力輕,轉折處用力重;筆畫越長(如長橫、長豎、長撇、長捺),用力越大,筆畫越短(如點、提、勾)用力愈輕。
手指用力如同手腕發力一樣,馭筆之法是因人而異的,書法習練中都會形成各自不盡相同的感悟。個人認為,最關鍵的是要有節奏感,力量輕重和速度的快慢,要和諧起來,做到快慢偕協、張馳有度。
抱庸齋主。問候朋友。
-
6 # 傳承文化繼承傳統
既然邀請我就簡單談談自己的感悟與心得。我在練習書法指是不會動的,腕在動臂在動甚至身子也會動(如寫大字的時候寫小字一般身子是不會動的)手指幾乎保持不動。有人喜歡手指動,因為捻管必須要動手指。捻管是幹嘛的為什麼要捻管,其實捻管就是為了調鋒,寫出我們想要的筆鋒來。問題又來了,有人主張捻管如孫曉雲,有人主張不捻管如沈尹默。到底是捻管好,還是不捻管好。我的觀點主張不捻管。為什麼?捻管說白了就是為了調鋒。其實高手不需要捻管完全寫出想要的筆鋒來。所以捻管不高手,高手不捻管。所以我的主張與沈尹默是相同的。
如同我上面所說有人用嘴巴咬著筆,用腳夾著筆,他們能做到捻管嗎?顯然是做不到的。但是人家的書法寫確實非常棒。(我們在電視新聞裡經常看到這樣人)也就是說會用筆,不需要捻管一樣可以寫好書法。歡迎大家一起來探討!說說你的觀點。我是江上人感謝您關注點贊!
-
7 # 子衿書法
吃飯需要的用具:筷子的掌控,大家都非常清楚,是很大力的握住,還是輕鬆的拿住?手指在書法中負責執筆,只需實在的以指尖把毛筆握住,不要發力。手指一發力,手就會變得很僵硬疲勞,
手指握筆的力量,是均勻的。只需拿住即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有體會,大力的抓住一樣東西,手很快就會酸,再過一會就會痛,再過一會就僵硬了。吃飯時的筷子,能夠很靈活的夾住菜,並能長時間的使用筷子,也不會產生疲勞感,原因就是握筷的力量適當。手指握筆的力量,也和握筷子完全一樣。
書寫時的力感,來自於毛筆與手的配合。手指負責把筆拿穩,肘腕負責毛筆的執行。各司其職,穩健的執行,筆畫的痕跡,就是你運筆能力的反映。“粗非是重,細非是輕”。欲快則快,欲停則停,快慢相交,動如脫兔,靜如處子。翻飛騰挪,窮盡其術,皆來源於刻苦的練習。
至於執筆之法,古人雖有”執筆無定法”之說,但不要理解成沒有任何規矩。人家說的,是沒有固定的一種方法。而是隨自己的習慣,使用自己習慣的方法。有單鉤法,雙鉤法,三指法,五指法,攝管法,捻管法,握拳法。
除了特殊的握拳法用於崖壁巨書外,其他的方法都有一個總原則:指實掌虛,管豎肘平。至於握筆的高低長短,隨意。
-
8 # 小牛飛刀
你問了一個技術含量比較複雜的問題,因為這隻有手把手教、身同感受才能體會,但你又不在我身邊,腫麼辦?
儘管如此不盡人意,但我要飯的還是試著用文字表述一下。
坊間有傳“執筆無定法”,但要飯的尊崇最傳統的執筆方式(具體就不搜圖也不說明了,你懂的)。按這個方式,食指、中指與大拇指指肚相對,三點固定穩控筆管,其中中指偏下還起勾帶作用,主要發力於筆鋒調整好方向後的運筆過程。
無名指緊靠中指之後,指背與中指指肚相對,起“抵、隔”的作用,主要發力於調整筆鋒方向(比如逆鋒、轉折、回鋒、挑提等)。小指則是無名指的“小秘書小助手”,協同無名指共同“作戰”。
其實這麼說也有點雲裡霧裡,因為。五指發力不是孤立的,雖然以拇、食、中三指為主,但五指是彼此協調的,要靈活機動,隨著筆鋒的抑揚頓挫、騰挪閃展、卷舒開合隨時轉換、不同側重,一切聽從筆畫的執行方向,雖有輕有重、有方有圓、有剛有柔、有順有逆,但指哪打哪,力無虛發。
技術含量量複雜的問題只好用技術含量複雜的語言回答。願你細心領會,人美字美事業美。
最後問一句:
-
9 # 心靈書法學堂
在書法裡面,就沒有手指發力這一說。所以更加不存在手指發力的練習。
正常人的手指都能牢牢把握住毛筆,這是天生的。
手指在寫書法的時候只有兩種技巧性的用力,第一種是寫行書的時候需要“踢筆”。
第二種是寫很多寫書法的人說的“捻管”
以上都不需要專門訓練發力。
在書寫書法的時候確實需要會“發力”
但這種“發力”說的是手腕的整個運動。所以說這種“發力”訓練是說整個手腕肌肉的靈活性,協調性的訓練。
-
10 # 不二齋
執法方法的練習
我們現在所使用的五指執筆法是目前書法裡最科學和合理的一種方法,這種執筆方法能夠充分的發揮人的五個手指的作用,相互配合,相互協調,要想手指發力均勻而協調,五指執筆法的訓練能夠起到很大的作用。
透過一些古畫,我們能夠看出,很多古人其實並不是使用的五指執筆法,用的是三指執筆法,書法上也叫單鉤法,先在這種方法還有人在使用,其執筆方法類似於我們今天的鋼筆執筆法,據說寫出天下第三行書的蘇東坡就是使用的單鉤法,所以我們看蘇東坡的書法一般筆畫上部比較乾淨,而筆畫下部則比較肥厚,這是由於斜執筆所致。
但是這種執筆方法並不適合當代,或者是初學者,當代書寫工具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像古代人都寫小字,現代人一般寫大字,最常見的也是拳頭大小的字,這種大小的字是不適合用單鉤法的,筆畫難以施展開,容易寫出側鋒。另外初學者也不適合這種執筆方法。
篆書的練習練習手指的發力還可以多多練習篆書,尤其是清代的篆書,篆書法線條比較長,不僅能夠訓練對於毛筆的控制能力,還能訓練手腕的運用,以及處理細微處收筆的能力。
初學的訓練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一旦熟練的掌握了執筆法,你就會發現執筆越自然越好,越自然越能發揮毛筆的效能,這個和我們平時使用筷子是一個道理,自然到你都忘了它的存在。
回覆列表
所謂手指力其實就是思想力、情緒力、自然力。這種力的來源是有根據的,不是靠野蠻力實現之。一是來自於內容的誘發,比如歡快之詩詞文章,必有歡快之心情之基調,書寫時必有順暢之力,如果是悲傷之文章,必有遲滯之心情,書寫時必有斷續之力……二是來自於書寫者當時的情緒,或興奮或悲愁或平靜,書寫時就會出現不同的力感,《蘭亭序》和《祭侄文稿》就是例證;三是與書寫者平常審美取向有關,或瀟灑或晦澀或大氣或優美,必有不同面貌的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