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0孤獨的行者0

    這個看怎麼分,如果是風帆時代那可以打穿木頭船幫就可以了。到了裝甲戰列艦時代8英寸口徑根本就是打海盜的存在,基本上是13-16吋大和是18還有英國的13吋x4的炮臺衣阿華級16吋炮彈1.5噸左右大和的近2噸穿甲彈大概可以打30公里左右穿甲能力基本上是無解因為什麼樣的裝甲能抗住?先說這些吧!

  • 2 # 龍角大將軍

    按照線列戰術那個相對於現代密集的兵力排布,大炮一下就可以開啟一個缺口。那個時候的大炮更多的是向利用高速的炮彈撞擊人,炮彈經過的地方就是一條血路,炮彈撞擊地面再飛濺傷害,造成一定的傷害。不過那個時候的炮彈確定就是裝速慢、射程短。

  • 3 # 孔乙己亂彈

    線列/線式戰術是歐洲一些國家17、18世紀先進作戰模式;將部隊沿正面平均佈置、展開二至三線、各線相距50~200步、再分3~6列、步兵居中、騎兵位於兩翼、炮兵視情況配於兩翼或各線之間……

    17、18世紀是冷兵器時代的“熱火兵器的發展初期”時期……(線列/線式作戰摸式)(兩軍對壘)

    17、18世紀“熱火兵器”開始出現“遂火槍”、“火炮”開始出現。那個時期火炮有前置彈藥和後裝藥各型別火炮。(17、18世紀的12磅、8磅、4磅炮)

    大多數火炮基本上是前膛炮或滑膛炮、射程和精度均不高、以發射實心彈居多……12磅步兵炮射程1100米右右、6磅騎炮射程1000米。17、18世紀的火炮殺傷力還是威力巨大。一枚8磅實心彈丸、落入敵方陣列、如同打保齡球一樣人仰馬翻死傷慘重、殺傷力相當了得。

  • 4 # 起居郎雜記

    威力在哪個火藥技術不成熟的時代,基本上指的是射程,殺傷半徑這種概念不是沒有,而是太過危險使用的並不多,受限於當時的鑄造技術和金屬加工工藝,能夠在單位時間內多開幾炮,遠比炮彈爆炸殺傷敵人靠譜。下圖就是當時最牛逼的開花炮彈,看看結構能炸多大威力心裡有數了吧?

    那麼當時的火器能打多遠呢,參考當時鑄炮工匠出的說對此能有個直觀的認識。 義大利軍事工程大師尤吉尼奧·詹提里尼(Eugenio Gentilini),他曾先後為威尼斯、托斯卡納大公國和馬耳他騎士團服務,並於1598年出版了《炮兵指導》一書,下表中的射程資料即來自該書。

    火器型號 直射射程 最大射程

    大型火繩槍 60(步) 1200(步)

    2磅小鷹炮 80 1800

    4磅鷹炮 100 2000

    8磅隼炮 150 2500

    14磅長蛇炮 200 3500

    16磅加農炮 150 2500

    20磅加農炮 180 2800

    20磅長蛇炮 250 3800

    30磅加農炮 200 3000

    30磅長蛇炮 260 4000

    40磅加農炮 220 3000

    40磅長蛇炮 300 4000

    50磅加農炮 250 3500

    50磅長蛇炮 300 4000

    60磅加農炮 250 3500

    60磅長蛇炮 300 4000

    90磅加農炮 250 3500

    90磅長蛇炮 300 4000

    100磅加農炮 250 3500

    100磅長蛇炮 300 4000

    120磅加農炮 250 3500

    12磅長蛇炮 300 4000

    書中的最大射程指的是炮的最大仰角45度射程,最小射程指的是直瞄射程。

    最後威力巨大的攻城炮登場,那些守成和野戰的炮,在他面前都是弟弟,真正的戰場之王

    烏爾班火炮

    土耳其臼炮

  • 5 # 紙上的宣仔

    線列戰術時期,火炮以直接瞄準的加農炮居多。其實說白了,當時的加農炮相當於一個大號的抬槍,不外乎是打的遠,穿透力大。但畢竟用的是實心炮彈,幾百米的距離上對付士兵這麼大的目標,命中率很低。而且線列戰術時期,各國都採用橫隊,只有二到三列橫隊,就算從正面被打中了帶走的人也不多,除非遭遇側射。如果是拿來對付獵兵這樣的散兵,效率就更低。而榴彈炮更不靠譜,雖然彈丸可以爆炸,但是引信非常遠市,用的都是慢燃的延時引信,早炸,不炸的情況是家常便飯,炸了衝擊波分佈也非常不均勻,所以也別指望能造成多大殺傷。所以火炮在戰鬥中對線列步兵造成的殺傷,和士兵手中的步槍比是不成比例的。這一點恰恰和現代戰爭相反,現代戰爭中陸地作戰,火炮造成的傷亡佔絕大多數。

    線列時代主要的殺傷還是由這種射程近打的又不準的滑膛槍造成的

    線列戰術時代的12磅加農炮

    拿破崙時代各種野戰炮的射程

    那火炮存在的意義何在?其實主要是用來打亂敵方隊形和切割敵方戰線的,這個意義要遠大於它殺傷敵方有生力量。原因很好理解,雖然命中率低,但是打中了就是一條條血肉衚衕,這種心理震懾誰遭得住?所以一旦步兵單位被對面炮兵集火,很容易造成士氣崩潰,往炮彈落點密集的地方跑更是不敢,於是炮兵就透過這樣的方式就完成了戰場火力封鎖。

    比如拿破崙,作為一個炮兵專家(不論是戰術使用還是彈道計算方面),他把一樣戰術發揮的爐火純青:集中大炮對著敵軍陣地薄弱處一頓猛轟,硬生生轟出一個缺口出來。騎兵和步兵隨後跟上,擴大傷口,完成戰場分割。而線列戰術時代一旦戰線被撕裂,就意味著戰敗。所以雖然每一步招式都很簡單,很就是無解。這也是為啥拿破崙時代法軍這麼牛。

    拿皇本人是一位出色的炮兵專家,對火炮戰術的運用相當嫻熟

  • 6 # 魂舞大漠

    1990年海灣戰爭以前,打的都是線型陣,靠一線平推,並伴隨奇正結合的戰法。在大炮號為戰爭之神的歲月,大炮直接和間接決定著戰爭勝負。一般的規律,火炮多的一方勝,幾乎沒有懸念。指揮員常掛在嘴邊的話,沒有炮火支援,靠什麼攻城拔寨搞攻堅?

    正是這樣,正經的火炮出世,到今天,近千年,仍在左右著戰爭的命運,隨著技術的進步,不只在陸地上使用,上了天,下了海,使用範圍更大,射程越來越遠,500公里的火箭炮不算稀罕。陸軍火炮發射核炮彈,也不值得驚訝。因此,火炮的地位,相比導彈,雖有所下降,但不離不棄,仍被視做贏得勝利最廉價的武器。

    在一戰和二戰,架上幾門大炮,即能轟開對方的國門。如今立體戰爭,早就不分前方後方,正因有了導彈的存在,戰爭的程序得以大為加快,似乎在天上一轟一炸,就打得對方只能服輸,屬於大炮的時代,真正過去了嗎?

    如果在兩個勢均力敵的國家展開,大炮依舊能發言,不戰至最後一兵一卒,就不能結束戰爭,因此那些導彈萬能論的論調,為時尚早,至今各國火炮技術不斷在進步提高。不求有多大殺傷力,避免附帶傷害,講求精準,講求一層一層地鑽透炸開,大炮開始長了眼睛,可以炮射無人機,炮射導彈,用途越來越廣泛,可以再使用幾百年,看不出有退出歷史舞臺的任何跡象。

    要問威力最大者,當屬二戰德國克虜伯公司的巨斯塔夫大炮,重達1488噸,一枚彈至少4.8噸重,口徑為900毫米,1942年一發彈擊中了蘇聯的十米混凝土下的彈藥庫,造成了殉爆,成就了其逆天威力。

  • 7 # 九品侍衛

    這得看這個線列戰術是處於什麼年代了,例如火繩槍與燧發滑膛槍剛剛出現的時候,部隊中大炮的威力無非就是火藥裝鐵球,一炮過去毀傷不了什麼,至多打碎幾名步兵或打亂線列步兵的隊形。可是到了一戰末期至二戰初期這段時間,線列戰術所使用的大炮已經是定裝彈藥,大炮所使用的炮彈種類也變得五花八門,破甲、燃燒、高爆,能夠反裝甲、反步兵、反工事等。

    其實線列戰術這個定義可以說是非常的模糊,因為年代跨度實在是太長了,差不多有幾百年之久。最初可以追溯到的是奧斯曼敵國攻打拜占庭人的君士坦丁堡戰役,當時就已經使用了線列炮兵戰術,利用巨炮和許多稍小的火炮直接轟開了君士坦丁堡的千年古城牆。

  • 8 # 瘋狗的輕武

    線列步兵-算了,我還是叫他排隊槍斃時期大炮的殺傷比例還不高,這種打法是伴隨著膛線的普遍而逐漸衰落,大致變革時期是在19世紀中葉,最後還有大規模排隊槍斃的時期是美國南北戰爭,也就是1861年至1865年,隨著時間的推移,排隊槍斃團的數量也是逐漸減少,到戰爭後期,幾乎全是線膛散兵。

    大炮的話,當時直射的加農炮已經普及了好多年,開花彈倒也有,但不是後來那種高爆破片,主流是下邊這種,一個圓柱形,鐵皮的罐頭裡邊有堆小彈丸,發射時候如同大號霰彈槍一樣噴出去

    也有諸如下邊這種,有引信(球形的一般都是延時引信,其實就是燒導火線),然後炸裂。但這種鑄鐵外殼產生的破片不規則,甚至直接裂成兩三片,殺傷不足,因此後來美華人在球裡邊丟了一堆諸如子彈,鐵片之類的進去,但由於引信太原始,效果不咋地。

    在整個南北戰爭,或者說排隊槍斃戰術最後的時期,炮彈造成的戰場減員也只在個位數百分比,超過90%的火器傷亡都是由最普通的子彈造成(包括球形的和米涅彈)

  • 9 # 赤紅雙翼

    在執行線列戰術時期,大炮的威力與殺傷力要普遍小於後續拋棄線列戰術之後的大炮。為什麼?首先就是要考慮線列戰術為什麼會誕生,線列戰術的誕生本身就是因為大炮本身威力小、精度差、裝填慢,為了彌補不足就採用線列戰術來揚長避短。

    可隨著火炮技術的日新月異,火炮可以打的更準、裝填速度更快,而且火力也越來越強,所以慢慢的線列戰術就被拋棄了,因為在那種精準度以及裝填速度之下,線列戰術真的就變成排隊槍斃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年金與職業年金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