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五味社
-
2 # 清歡公子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叫花子成了皇帝,日子過得提心吊膽,整天提防著別人謀朝篡位。首先就是廢除幾千年的宰相制度,大事小事皇帝一人抓,權力極度集權於皇帝手中。
朱元璋是勞模啊,勤政愛民。可是明朝太大了,事情多如牛毛,朱元璋根本忙不過來,就叫翰林學士過來幫忙處理政務。到了朱棣時完全承繼朱元璋的制度,進一步完善內閣制。朱棣是造反起家的,信不過文臣武將,他重用閹人和錦衣衛來監控朝臣們。明宣宗叫宦官讀書,牽制文官勢力。
由於明朝是文官治國,八股取士,文官經過百年的發展已經掌控朝政,完全跟皇帝共治天下。明朝前期的皇帝大多勤政,根本不擔心文官篡位。
明朝中後期,皇帝怠政,又不相信文官,只有重用宦官來制約文官,這樣一來,宦官干政,禍害甚深。不過明朝的宦官沒有兵權,只有東廠等特務機構。閹人只是紙老虎,一戳就穿,皇帝稍稍清醒,宦官勢力冰消雲散,立刻灰飛煙滅了。
-
3 # 江水為盡
明朝的宦官專政,跟過往的宦官專政是不一樣的。明朝雖然宦官之禍最重,但是皇帝的地位卻是最超然的。明朝的宦官專政,對老朱家的皇朝來說。應該是一味解藥,而不是毒藥。
明朝的宦官權力完整的依附在皇權上。再厲害的太監,只要皇上想讓他死,都沒有任何問題。比如劉瑾號稱:正德是坐著的皇上,他是站著的皇上。可又怎麼樣?說把他剮了就把它剮了,又比如魏忠賢。自居9000歲,出行時上萬人儀仗,全國各地給他修生祠,走哪兒都穿著鳳子龍孫的蟒袍。可又怎麼樣?崇禎說殺他就殺他,把他培養的勢力。一個一個在他面前拔掉。他沒有任何反抗意願和反抗意識,甚至沒有任何的表態。
明朝的宦官之禍,根源來自於。朱元璋的底層出身。從開朝以來對子孫後代灌輸的。對上層階級的不信任。明朝皇帝幾乎對所有的文臣武將都抱有嚴重不信任。在這個環境下,他不用宦官他會用什麼?這就是為什麼崇禎死後與皇后暴屍東華門。沒有一個大臣願意為他收斂屍骨,暴屍數日之後。一個六品小官實在看不下去。買了兩副薄棺,為夫妻二人草草收斂。這也是為什麼?我說宦官對朱家皇朝來說。是一味解藥而不是毒藥,他需要用宦官這位解藥來解皇室與上層階級文武百官之間的信任之毒。最完美的辦法就是用宦官完全的壓制住整個文武百官。所以明朝時期包括外交出使、軍隊監軍、百官糾察、以及東廠錦衣衛都是由宦官掌握。
-
4 # 愛讀書的小芳
東漢,唐朝,明朝是宦官專權最嚴重的三個時期,其中唐朝最為嚴重,唐朝後期的宦官,權利大到可以廢立皇帝. 東漢最著名的是十長侍,明朝有名的太監很多,王振,曹吉祥,劉謹、魏忠賢...
宦官在中國的歷史特別久遠,在秦國的時候就有著開始了插手朝政,比如說我們熟知的趙高,到了明朝的時候,宦官的勢力已經到了一種登峰造極的地步,當然開國皇帝朱元璋認為宦官對朝廷不利,沒有重用,但是他的兒子朱棣卻並不這麼認為。 明成祖朱棣時期下西洋派去的,就是當時非常著名的宦官,鄭和。
其實宦官和皇帝之間就像是寄生關係,只有保住皇權,宦官的利益才能保住,所以說以魏忠賢等太監們,他們首先要做的就是維護皇權,不然的話魏忠賢也不會實行一系列剝奪文人們的權利的措施。 總的來說,宦官是堆積皇權的基石,只不過,在能利用的時候,皇帝們給他們權利,當威脅到皇權時去限制宦官權利罷了。其實每種做法都有每種的好處,官在朝廷中的存在也的確是譭譽參半。
-
5 # 江北陸遜
要說宦官名聲,明的太監名聲肯定是最響的。但要說宦官專政,宦官專權,明朝算不上最嚴重的,相比於唐末的太監,明的這些大名鼎鼎的太監,真的算不了什麼。
之所以這麼說,主要原因是明後期的太監專權,雖然普遍權傾朝野,但基本上只要皇帝想剷除之,不管是王振、劉瑾、汪直還是魏忠賢,其在位的權勢再大,皇帝基本上是想廢就廢,想殺就殺,基本上是毫不猶豫,而這些被廢被殺的大太監,完全沒有反抗的餘地,只能束手就擒。
之所以如此,關鍵的原因在於明的太監權力再大,他們也只是掌握了廠衛,只能影響人事任免,而沒有真正掌握軍隊。注意這裡我們提到影響人事任免,而不是掌握人事任免大權,這兩者的區別是非常之大的。
可能很多關注明史的人都已經注意到明有一項重要的制度,“批紅”。這可以說是明代大太監所掌握的最大權力了,可能很多人會認為這項權力有多牛,但事實上,這恰恰是明末大太監影響力有限的關鍵原因。 根據明制,不管是司禮監還是明的內閣,其扮演的都是顧問的角色,理論上,如果皇帝不認可,這些票擬也好,批紅也好,都不算數,內閣首輔和司禮監秉筆太監都沒有決策權,這也是明的大太監和內閣首輔在失去皇帝信任以後很快能被替換或賜死的關鍵原因。
其權力完全來自於皇帝。
在這一點上,明的太監權力是遠遠無法和唐的宦官相比的。
唐中後期的太監才是真正囂張的,只不過現在拍的電視劇電影不是清朝的就是明朝的,廠公更是漫天橫行,使得劉瑾魏宗賢的大名深入人心。但如果我告訴你,唐末的太監號稱皇帝殺手,幾乎唐末每一個皇帝不是被太監廢掉就是被太監殺掉,你會不會驚掉下巴?
我們來看看:
唐肅宗時期的大太監李輔國與皇后爭權奪利,在唐肅宗病重期間,爭權失利的張皇后倉皇奔入唐肅宗寢宮,希冀老公肅宗救自己一命,李輔國在肅宗病榻前將張皇后殺死,肅宗則受驚嚇而死。明的太監能有這麼囂張?後李輔國被其擁立的唐代宗利用另一個大太監程元振殺死;
唐代宗時期,本身倒沒有受到太監過多的威脅,但是程元振等人卻順勢攥取了唐中央禁軍神策軍的軍權,並從此將神策軍的軍權牢牢掌握在手中,這也是伺候唐宦官能夠左右朝局,廢立皇帝的關鍵原因,這也是明末太監專權遠遠比不上唐末的關鍵原因;
事實上,從此以後,神策軍這隻唐中央政權主要的軍事力量就一直牢牢控制在太監手裡,再沒旁落;
此後,俱文珍廢唐順宗;王守澄指使宦官陳弘志將憲宗悶死在中和殿;劉克明等將唐敬宗推落廁所淹死;此後,唐文宗利用王守澄與另一大太監仇士良的矛盾殺死王守澄,當唐文宗對仇士良飛揚跋扈不滿想剝奪仇士良權力的時候,仇士良擁兵造反,釀成甘露之變,幽禁了唐文宗;唐末最後一位大太監則是田令孜,他牛到什麼程度呢?唐僖宗叫他“爹”,他敢揍唐末帝唐昭宗!
如此一筆,明末那些大太監和唐朝中後期那些權勢熏天的宦官相比,完全不在一個檔次。
最大的區別當然在於唐中後期的太監掌握了唐的核心軍事力量,神策軍。
-
6 # 歷史隨談
說到宦官把持朝政,相信很多人腦海中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明朝,比如魏忠賢,劉瑾等,可是歷史上勢力最大,危害最深的宦官集團不是明朝,而是唐代中晚期!
唐朝前期宦官權利並不是太大,但隨著三省體制的解體,就出現了想高力士這樣的權宦,可是他們的權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皇帝的寵信,所以他們對皇帝還算忠心。可是安史之亂之後,李輔國擁立肅宗繼位,肅宗性格懦弱,大權逐漸被李輔國掌握,後來肅宗竟將軍權也放給了李輔國,開啟了唐代宦官掌兵的先河。
後來肅宗病重,皇后想要與李輔國爭權,此時的李輔國手握大權,有豈會將皇后放在眼中,太在肅宗的病床前將皇后斬殺,導致肅宗因驚嚇過度而死,肅宗死後代宗繼位,李輔國更加無法無天,他對代宗說:皇上只管住在後宮之中,前朝的事交給老奴來處理就行了。
堂堂天子竟然被太監玩弄於鼓掌之中,後來代宗聯合另一個大太監程元振將李輔國殺死,可是李輔國的權利有落入了程元振的手中,也就是說權利始終還在宦官集團的內部!後來還有魚朝恩,霍仙鳴等相繼執掌神策軍,然後還有逼宮的王守澄,歷經六朝而不死的仇士良;還有人稱“皇父”的田令孜等等一大批權宦。
自此以後,中央禁軍的控制權牢牢掌握在宦官手中,到了後來發展到皇帝的生殺廢立都掌握在宦官的手中,在宦官集團內部同樣也會互相廝殺,但最後掌權的依然是宦官。權利始終在宦官集團內部流動,皇權基本上被架空!
唐朝宦官的權利之所以如此之大,還是因為唐朝中期繁鎮割據,皇帝想要借宦官之手集權,可是沒想到發展到後來無法控制的地步!
-
7 # 凱撒視界
嚴格的說,秦朝趙高弄權,漢末十常侍亂政,晚唐宦官可以廢立皇帝,並不比明朝的宦官專權程度弱。
與前朝相比,有明一代的“著名”宦官比較多,這個算是其一大特點。明朝比較出名的太監既有有英宗時的王振、 憲宗時的汪直、正德朝的劉瑾、天啟朝的魏忠賢這樣專權禍國的壞太監,也有下西洋的鄭和這樣名垂千古的牛太監,還有張永、馮保這樣忠奸難分的人物。
君權(皇帝)、相權(大臣)、宦權(權閹)、後權(外戚)。其中,宦權與後權並非獨立生成的,而是必須依託於君權而產生和壯大的。
與漢(分封諸侯)、唐(藩鎮割據)、宋(相權強大)等大一統的朝代相比,明朝的君主權力是最集中、最強大的(朱元璋幹掉丞相這個職位,朱棣把藩王打落塵埃)。依託於這樣強大的君權,宦官掌權就有了滋生的土壤。
明朝代表“相權”的文臣集團,與皇帝的君權之間的鬥爭與博弈,給了宦官權力擴大的機會和空間。皇帝需要幫手來制衡文臣系統,這個幫手就是太監。
宦權強大之後,當遇到或懶惰、或昏庸、或不靠譜的皇帝時(在明朝特別多),以及當文臣系統的力量不夠強大、不足以對抗和制約宦權時,宦官專權的現象就必然會發生。
回覆列表
宦官體制所隱藏的痼疾,一旦碰上極度的皇權專制,勢必迅速滋生蔓延。
明朝宦官干政達到巔峰造極的地步,和漢朝宦官外戚輪流專政,唐朝宦官控制禁軍相比,明朝宦官控制司法部門。明朝的司法大權幾乎被宦官侵奪。
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明朝宦官奪取司法大權是一步步實現的。
一,司禮監享有“批紅”大權,可謂是皇權的代言人,進而對抗內閣。為此司禮監的內部體系也逐漸完善,地位尊貴。司禮監除了“批紅”,還擁有“皇位監護權”,“宦官調派權”。
二,宦官負責特務統治,掌管東廠、西廠、錦衣衛、內行廠。其中錦衣衛不受司法干預,凌駕於司法之上,而錦衣衛的控制權,在明朝中後期掌握在宦官手中,均受司禮監控制。
三,宦官對軍事系統的控制,“土木之變”後,宦官協助處理京師軍隊成為定製,並在地方出任守備、監軍、鎮守等軍職。
四,宦官控制明朝的經濟,監管地方稅務等。
有明一朝,宦官的權力之大達到歷史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