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80後基層小醫生
-
2 # 夏筠瑤
一個不愛說話內向的人,不管到了哪裡都是毫無存在感的,也很難融入各種集體當中去,但人是社會性的,任何工作都離不開和集體或者個人接觸,因為他們表達能力有限,在和集體或者陌生人的接觸中他們會感到非常吃力,耗費精力,為了工作表面上很開朗,但內心很不情願。
內向的人朋友也會很少,因為他們不會表達自己的情感,他們也不會向朋友表達友好的感情,時間長了朋友就會離開他,慢慢的內向的人就會感覺內心委屈。
性格內向的人不一定要痛苦的活著,首先要決心改變自己的性格,慢慢的給你樹立自信心和學著接納身邊的朋友並主動尋找朋友。
現在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要善待自己,對自己的精神和生活負責,只要我們向好的一方面想,總有好的時候,每天給自己一個自信的笑容,相信你的生活會好的,這個過程可能很長,但只要你保持笑容,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
3 # 素顏寫美文
內向怎麼就和痛苦掛鉤了呢?自怨自哀自卑自憐的人才與痛苦沾邊。內向不過是不愛說話而已,與痛苦八杆子打不著。但如果內向且自卑這就需要調整心態了,讓自己內心變得強大,在某一個行業努力建樹,讓別人不敢小瞧。痛苦的緣由就是找不到認同感,沒有自己的生存價值。與其有時間自哀,不如用這時間修煉成精。
-
4 # 幸福謀方心理
內向的人不痛苦,痛苦的是嫌棄自己內向的人。
內向怎麼你了,讓你覺得內向有錯,讓你痛苦的活著?
內向的人能坐下來安靜的看書,研究型、事務型、技能型甚至一些經管型的職業都適合。
外向的人適合經管型、社交型、藝術型的職業。
內向型程度再往深一點,可能會有更多的比例的人社交恐懼、容易有抑鬱情緒。
但是外向型的程度再往深一點,裡面也有更大的比例的人是三分鐘熱度,不能持之以恆,甚至脾氣暴躁,不守“規矩”呢?
——找對自己的位置,然後走適合自己的路。
如果你還是痛苦,可以求助專門的心理諮詢機構。
-
5 # 心理學充電時間
內向的人總是給人一個誤區,就是他們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無法很好的與外界進行聯結。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我們與他人接觸是無法避免的,內向的人不善於言談,並且大多數人認為,內向的人孤僻、敏感、多疑,很難與他人溝通。具有內向性格的人的適用性,與這個社會期待不相符。
內向性格的人難道只有痛苦的活著嗎?我想這是一個片面或者是比較絕對的說法,內向和外向並不一定讓人感到痛苦。
心理學家榮格提出了內外向的概念,只是根據個體的興趣和關注度是指向內部或者是外部,而分為內向型和外向型。根據是內向型佔優勢還是外向型佔優勢,將性格分為內向性格和外向性格。
內向和外向性格的人,都具有某些符合自身性格特點的特徵,這些性格特徵有的是優點,有的是缺點。對於外向的人來說,他們活潑好動,喜歡交朋友,但是做事情卻顯得不穩重。反而內向性格人,做事情更加的專注,認真仔細,但是交際面普遍很窄,適應環境的能力較差。
對於個體來說,無論是哪種性格,只要你享受自己的性格,就不會感覺到痛苦。反而你覺得自己的性格特點,與自己期待或者追求的相矛盾,就會產生痛苦。
愛因斯坦被大多數人評價為性格內向孤僻,但是他自己卻不來不認為自己的內向性格不好,他覺得與人交往是一種無意義的社交,寧願花更多的時間,一個人去研究和探索科學的成果。
性格更多的是在後天的生活中,形成的對於外界的態度,以及相應的習慣化的行為特徵,性格具有穩定性,但不是一成不變的。
如果內向性格造成本身感覺到痛苦,或者給自己帶來痛苦,可以尋求方式去改變,這個改變的主動性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的,必須先走出內心的舒適區,然後向自己期待的方向努力。
-
6 # 蜻蜓飛518
內向性格的人心理活動傾向於內部世界,他們珍視自己的內在情感體驗,所以內向性格的人比較喜歡沉思而不擅於交際,給人一種安靜本分、沉默寡言的感覺。但這不是說內向就是不好的,內向性格的人就會感到痛苦。相反,內向的人因為喜歡安靜,能沉下心去做一件事情,相對來說注意力比較集中;內向的人,做事比較謹慎、小心,在工作中亦能得到重用。而外向的人比較活潑、熱情,擅於交際,他們更多關注的是外部世界,但外向也不是沒有缺點,外向的人往往缺乏自我批評、自我思考的能力。也就是說每一種性格都有它的優缺點。
內向的人之所以會感到痛苦,不是性格本身引起的。而是對性格的認識不夠,有些偏向於外向性格,對外向性格充滿了羨慕,渴望自己也能那樣灑脫與熱情。這在無形中就給自己一個壓力,壓力大了痛苦也就隨之而來。所以,首先要對性格的內向與外向有個全面的認識,明確每種性格都有其優缺點,不以外向慕,不以內向悲。
然後,順從自己的內心。比如內向的人不擅長交際,在陌生的環境中會感到不知所措,非常牴觸這樣的環境。那就避免去這種場合。
第三,樹立自信心。內向性格的人往往不太自信,遇到事情容易否定自己。所以,經常給自己一些正面的心理暗示,告訴自己“我可以的!”“我能行”……
第四,參加一些體育健身活動。運動可以讓人的肌肉得到放鬆,這也能很大程度的減少內向的人在陌生環境中所感受到的焦慮。
-
7 # 啟元讀書會
你提問中的內向可能指的並不是性格,而是不敢說話的羞澀和社交上的緊張。
這種感覺來自於心理的一些情節,這些情節幾乎人人都有,只是程度不同。
首當其衝是罪疚感,也就是覺得自己做了什麼不好的事情,覺得自己很壞,很內疚。這只是一種心理上的認為,跟自己做了什麼其實沒有什麼關係。可以提醒自己:我的本質是靈性,是百害不侵的靈性,本自具足,別人也是。
其次是自卑感。覺得自己不如別人,覺得自己沒亮點沒優點,而別人總是好優秀的感覺。
自卑和自負本質沒什麼區別,都是因為把自己等同於分數或者家境或者工作或者外貌,就是,我沒別人有錢,沒別人帥,沒別人成績好,沒別人那麼家境殷實,就沒別人優秀。這也是誤區。我們的價值不能以外在的任何東西來衡量。我們的靈性是完美的圓滿的。
再其次是匱乏感。感覺自己很不好看,或者很窮很沒能力,很卑微。這也是一種誤解,一種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最厲害的方面,這些方面就是人的財富。最簡單的例子,那些有錢人並不一定買得到健康長壽,也不一定買的到愛情。做自己想做的事,喜歡做的事,擅長的事,慢慢的,你就會越來越多地發現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優點。
還有就是無趣感。就是感覺生活很無趣,釣不起勁來,好像別人都過得很精彩,自己卻很無聊,生活沒勁。其實上帝創造每個人都是帶有自己的特長和愛好的。不是每個人都愛看電影,不必跟別人生活得一樣。在你的生活範圍內,探索你感興趣的事。喜歡玩遊戲就去體驗,喜歡花花草草也去了解…做飯、跑步、健身、畫畫、看書、看電影、籃球,一切都可以去嘗試。找到你生命中的激情很重要。因為它會成為你生命中的很大一部分,甚至可能會成為你的職業。
性格內向並不一定痛苦。曾經有人專門寫了一本書叫《內向者優勢》,書中提出,很多高層次的人,比如科學家愛因斯坦,比如領導者喬布斯,都是內向者,因為內向者思想較外向者更深刻。外向者喜歡交流,但容易朋友多而不精。內向者更喜歡三兩朋友說知心話,朋友少而精,感情比外向者更深厚。
不考慮別的,問自己你是喜歡一群人熱鬧,還是喜歡一個人獨處或者三兩人交流,如果喜歡後者,那就按照這種方式來與人交流,也很好。就像你喜歡用文字交流,不一定非得打電話,只是享受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交流就好了
-
8 # Jia小殼
內向只是人的所有性格中的其中一個組成部分,它不是就與痛苦劃上等號。
我們之所以形成各自鮮明的性格,後天環境因素佔了非常重要的影響地位。不能說內向代表貶義,外向代表褒義,只能說各有優劣吧,還是需要多看人長處。
有的人之所以內向,很大根源是心底的自卑作祟,不夠自信,在外人面前不願意展現自我,很容易敏感在意,因此也很容易讓自己陷入悲傷與痛苦中。
“內向的人只能痛苦的活著”如果一直處於這樣的情緒意念中的話,是一種不健康狀態,需要及時糾正,多看些生活中的正能量與積極影響,最主要的是要先與內心的自己和解,再學會與外界和解。
既然覺得痛苦,為什麼還要緊抓不放呢?瀟灑放手一回,也許會柳暗花明。痛苦的活著,還是舒心的活著,決定權在於自己,外在的人和事,只能起到推波助瀾或錦上添花的作用。
回覆列表
性格並不是沒有辦法改變,各人有各人的性格各人有各人的活法,所以不必在意自己內向什麼的,不用怕被別排擠別人過別人的你過你的就好不用理會那些無關緊要的東西。
而且每個人,應該為自己而活著,人活在世上,不是為了討哪個人的歡心,也不是為了取悅別人,總的來說就是,走自己正確的道路,讓別人說去吧。
性格內向的人有2種活法,即開心的活著與痛苦的活著,社會大多數人選擇了後者,而沒有選擇前者,糾結根本原因,個人覺得心態沒有擺正,心態不夠淡定與從容。放下自己身上的包袱與枷鎖,相信你會從痛苦的生活中解放出來。
很多事情只要儘自己最大努力就好,努力了無怨無悔,有些事情不是說我們想幹嘛就幹嘛,許多的因素特別是客觀因素改不了,所以我們無能為力。現在應該讓自己的心態變得心如止水,變得淡定與從容,凡做事努力就好,與人相處大度點,不要斤斤計較,對待別人多從別人角度思考問題、包容別人,總之,一切往好的方面想,你的思想境界必然脫俗,你的生活將變得更加美好。
現在的人無外乎困擾在自己的家庭、工作、小孩及朋友身上。在與人交往中,有些人總喜歡把別人犯的錯誤所帶來的痛苦追加在自己身上,本來就是別人的錯,你為何會去跟她斤斤計較呢?你為何要生氣呢?你為何不能大聲地對自己說,本來就是他的錯,我為何要這樣的生氣、傷心、難過呢?放平、放開、放下,一切都好。當別人犯了錯,自己多從包容他人的想法、多從別人的角度思考一些事情,可能就是海闊天空。
總之,你想痛苦的活著,可以痛苦的活著,你想開心的活著,也可以開心的活著,這在於你的選擇,那為何我們不選擇開心的活著呢?心態放平、放開、放下,你的生活將別有一番天地。當然當我們自己難以放下時,我們也可以多與你們朋友交流,可以聽聽音樂,可以跑跑步……,那些方式也有助於你改變你的心態,但歸根結底還在於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