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樂天江上客

    初唐盛唐時期是中國藝術的一大高峰,審美意蘊隨著時代的變化而呈現不同的情景。具體如下

    1、初唐的時代背景

    在經歷了魏晉南北朝的長期分裂與戰亂之後,隋朝的統一曇花一現,緊接著唐朝出現了極大的繁榮與強盛,無論是政治的統一與治國的謹嚴還是經濟的繁榮與社會的安定,都開了中國歷史的一個新紀元。唐朝不僅促進了南北文化的交融,而且與西域及外來文化也相處愉快,互相學習,創造了豐富的獨特的開放式的文化,在這種文化的薰陶下,那些藝術家們也有較為開闊的胸襟。唐時不像魏晉一樣,門閥氏族勢力式微,而世俗地主階級卻步步高昇,逐漸獲得一種階層的優勢,這是與唐朝的科舉制度密不可分的,很多知識分子透過科舉能夠進入統治階層,從而實現其理想,在這種情形下,其內心是豪壯而積極的,這也極大地影響了唐時的藝術的發展。

    2、初唐的審美風尚

    彼時的藝術家普遍充滿青春的活力,他們都有一種開疆拓土異常開闊的胸襟,所以即便憂鬱悲傷也不失那種輕盈與流暢。比如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中吟道“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詩中雖然帶有憂愁,但是卻是那樣優美輕快,難怪聞一多稱“這是一番神秘而又親切的,如夢境的晤談,有的是強烈的宇宙意識。”,“這裡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聞一多《唐詩雜論·宮體詩的自贖》]

    畢竟此時的主旋律是“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王翰《涼州詞》)是“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是“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總之這是一種意氣奮發,積極向上極富正能量的時代,所以其審美的風尚以唐詩為代表呈現出極為博大開闊的情狀。

    3、盛唐的審美風尚

    盛唐之音由書法、詩歌以及舞蹈等等共同譜成,張旭狂放不羈的草書、李白揮灑恣肆的詩歌還有西域胡旋舞、霓裳羽衣曲,正所謂浪漫與天才的混合,譜出了那盛唐之音。

    如果說李白、張旭的盛唐是一種打破形式不拘一格的創造,那麼以杜甫、顏真卿為代表的“後盛唐”時代則是對規則和形式的摹仿與定型。

    由是蘇軾說道 “故詩至於杜子美、文至於韓退之,書至於顏魯公,畫至於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東坡題跋》] 蘇軾所說的這些藝術部類在後盛唐時代都得到了一種凝結,他們把盛唐的那種噴薄而出的豪壯氣勢都納入到了一種嚴格的規矩之中,從而變得人人可學,這是藝術發展的必然規律,也是藝術由巔峰走向穩定的過程。這樣藝術也同樣變得“穩實而利民用”(包世臣語),人人都可以學習,而這些建構規範的藝術家卻都是儒家思想的秉承者,所以此時的審美風尚多少已經帶有了道德關懷的因素。

    4、盛唐之後的繁榮

    安史之亂打碎了盛唐的氣脈,中唐也開始了,雖然軍閥割據時有,但是楊炎改稅劉宴變法,還是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不過這樣卻使貴族們日益沉浸在了繁華綺靡的聲色之中,各路詩派的個性此時才真正展露出來,有時候文藝的發展真有些奇怪的地方,往往在一些經濟繁榮而社會不太安定的狀況下易於產生大作、大家,魏晉時期如此,中唐又是一樣。

    在詩上,“大曆貞元中,則有韋蘇州之雅淡,劉隨州之閒曠,錢、郎之清贍,皇甫之衝秀,秦公緒之山林,李從一之合閣,此中唐之再盛也。……降而開成以後,則有杜牧之豪縱,溫飛卿之綺靡,李義山之隱僻,許用晦之偶對。”(高棅《唐詩品彙·總序》,按:高所指“晚唐之變”實屬中唐)。在散文上,除了韓愈、柳宗元還有元稹、白居易,書法有李陽冰的篆書和柳公權的楷體,繪畫上,宗教畫已經趨少,而人物、山水、花鳥也取得其獨立的地位,這其實是一種現世人間的全景呈現。

  • 2 # 雅吟畫國畫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朝代,這個時期經濟繁榮,社會安定,文化藝術取得輝煌的成就,特別是中國古典詩歌處於極盛時期。詩歌創作在唐代已成為社會文化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朝廷的科舉制度也由寫論文取士改變為詩賦取士。在流傳下來的文學典籍《全唐詩》中,就輯錄了兩千三百多位詩人的近五萬首詩歌。 唐代詩歌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個階段。 初唐(618年--712年)時期,號稱初唐“四傑”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逐漸完成了詩歌聲律化過程,奠定了中國詩歌中律詩的形式。使唐代詩歌呈現出自己的面貌。經過他們的努力,詩歌的題材從宮廷的奢靡走向社會的大眾生活,風格也從纖柔卑弱轉變為明快清新。初唐最傑出的詩人是陳子昂,他主張恢復詩歌反映現實生活的優良傳統。陳子昂的詩歌剛健樸素,為唐詩的發展開拓了道路。 從公元712年到762年稱為盛唐,這時期是詩歌最為繁榮,成就最高的時期。盛唐詩歌題材豐富,風格各異,有人歌頌自然,有人嚮往邊塞,有人高歌英雄主義,有人發出失意的嘆息。眾多的詩人在浪漫的氛圍中自由地創作,共同 營造出震撼後世的“盛唐氣象”。 盛唐中最著名的詩人有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

    初盛唐山水賦創作是繁榮的。初盛唐山水賦分為兩派,一是承南朝餘緒,賦寫園林中的小山小池,仍沉浸於 園林幸足 的情趣中;一是開始走出宮廷,步入山林,盡享大自然的原生山水,開盛唐山水賦先河。盛唐山水賦家超越園林,足涉黃河,身登五嶽,蹤跡遍佈大江南北,山水賦體式多樣,題材豐富,形神兼備,意境多重,一派盛唐氣象。

  • 3 # 皋城之戀

    在中國所有藝術門類中,詩歌和書法可謂源遠流長。他們同在唐代達到了無可再現的高峰。正如工藝和辭賦之於漢,雕塑、駢體文之於六朝,繪畫、詞曲之於宋元,戲曲、小說之於明清一樣,他們都分別是一代藝術的典型代表。

    唐代著名的書法家有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孫過庭、陸柬之、李邕、徐浩、張旭、顏真卿、懷素、柳公權等,他們各領風騷,以獨特的藝術流派顯示了唐代書法的鼎盛。

    一、初唐書法的美學特點及其興盛的緣由。

    和唐詩一樣,唐代書法的發展也經歷了一個過程。初唐的書法,由於太宗皇帝的酷愛和大力提倡,其風度體貌便以一種欣欣向榮的新姿態展現了出來。

    據說李世民酷愛王羲之的書法, 不惜以重金向天下購求。為了得到朝思暮想的《蘭亭序》真跡,唐太宗絞盡了腦汁,便引出了一段蕭翼計賺《蘭亭序》的故事。得到蘭亭真跡後,太宗命供奉拓書人趙模、韓道政、馮承素、諸葛貞等四人,各拓數本,以賜皇太子諸王近臣學習。

    《蘭亭序》在唐初如此名高和風行,像馮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的眾多摹本,似有更多的理由把傳世蘭亭作為初唐美學風貌的造型代表,正如把劉希夷、張若虛作為初唐詩的代表一樣,各種蘭亭摹本,確是這一時期書法美的典型。它們是那麼輕盈華美、婀娜多姿。和初唐詩歌有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初唐四傑”一樣,初唐書家也有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這“初唐四家”,他們大都以二王為宗,以行楷名世。他們的書風或嬋娟春媚、雲霧輕籠,或高謝風塵、精神灑落,共同展現出初唐所特有的輕盈華美、婀娜多姿的美學風貌。

    二、盛唐書法達到了抒情達興的浪漫主義高峰

    到了盛唐,孫過庭在他的《書譜》中,以歷史變化的觀點,強調書法要“達其性情,形其哀樂”,明確把書法作為抒情達興的藝術手段,自覺強調書法作為表情藝術的特徵,並將書法的這一藝術特徵提到與詩歌抒情並行的理論高度:“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孫過庭這一抒情哲理的提出,也預示盛唐書法中浪漫主義高峰的到來。

    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的草書和狂草,如李白詩歌的無拘無束而皆中繩墨一樣,它們流走快速,連字連筆,一派飛動,迅速駭人,把悲歡情感極為痛快淋漓地傾注在筆墨之間。“草聖”張旭和“詩仙”李白齊名並非偶然。當時人們就把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和張旭的草書稱為三絕。

    韓愈說張旭“每遇到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焉發之”,並且“觀於物,見山川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鬥,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於書,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送高閒上人書》)

    第三、盛唐書法浪漫主義風格的代表作品賞析

    盛唐書法浪漫風格的代表人物首推張旭。今人董文曾說:“當我們展開張旭的狂草墨跡《古詩四帖》,眼前恍見煙雲繚繞,雨雪紛飛,定睛凝視,筆勢雄健,墨氣酣暢,隸意篆法,融溶筆下,提案絞翻處,如老少歡歌起舞,似龍蛇糾結爭鬥。順著筆勢逐字逐行看去,我們的視線被那些極富魅力的線條牽引,時而直進,時而迂迴,時而跳躍,時而停止,眼前不禁浮現出一個醉酒狂呼後解衣盤礴縱筆如飛,以宣洩感情為快的‘顛人’形象。”

    後來,張旭把“一筆書”的草書筆法傳授給了書壇巨匠顏真卿,另一位狂草大師懷素也從顏真卿處間接的學到了他的筆法,所以說張旭是唐代草書領域裡的開派大家,他以成功的創新首開一代書風,是當之無愧的“草聖”。

    不僅盛唐的“草聖”把書法的浪漫主義抒情特徵展現無疑,就是行書也同樣具有濃郁的抒情色彩,其中的代表當屬顏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

    乾元元年,“安史之亂”平息,顏真卿派人到河北常山尋找從兄顏杲卿一家,不幸的是全家陣亡,僅從常山帶回侄子季明的頭骨。在討伐叛賊的激戰中,季明奮勇殺敵,被俘後表現出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顏真卿手捧遺骨,國恨家仇和思親之痛一齊湧上心頭,他不禁肝膽欲裂,老淚縱橫,奮筆寫成祭文,這就是留傳千古的著名行書《祭侄季明文稿》。

    祭文全篇32行,268字,行草相雜,幾經塗改,表現了起伏跌宕的悲憤之情,乃直抒胸臆之作,墨妙通神,情采動人,被後人推為“顏書中第一”,有“天下第二行書”的美譽。祭文中表達了對叛賊的滿腔仇恨,對親人的深切哀悼,血淚滴於筆下,浩氣充於文間,讀來催人淚下。顏真卿寫此文完全是情之所至,因作草稿,無意於書,筆下自然隨情感波瀾的奔瀉騰湧,心手相交於紙上。這篇祭文的藝術魅力,不亞於一首哀詩,一曲悲歌,它以生動的例子說明了盛唐書法的抒情性特徵。

    盛唐書法不只是張旭的狂草、顏真卿的行書是如此,書法的抒情特徵是當時整個書法的時代風貌。正如李澤厚所說“一切都是浪漫的、創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現都化為表現,一切模擬都變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質的存在都變為動盪情感的發展行程”。

    總之,書法藝術發展到盛唐,就和詩歌一樣,達到了無可再現的藝術高峰,呈現出浪漫的、抒情的時代特徵。

  • 4 # 不忘初心兮

    美源於生活,源於對事物的審美感知,源於人心靈深處的體驗和無限創造力。美無處不在,只要我們有善於發現美的眼睛和善於感知美的心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審美意蘊。它表現在藝術作品裡面所滲透出來的理性內涵,比如說作品中滲透的情感,比如說作品中表現出來的一種風骨,表現的人生的某種精義,或者某種主旨。

    唐朝的藝術氣勢宏偉、富麗堂皇、富於想象,在技巧也有不少的建樹。另外在書法、工藝、美術、建築等方面也取得不少成就。

    唐王朝是中國傳統社會的極盛時期,尤其是在初盛唐時期國力的強盛、政治統一、多元文化匯聚,也緣於李唐統治者對於文化建設的高度重視和肯定。初盛唐藝術在同一介質上達到和諧統一。透過多元化文化藝術對生活的反映和情思的寄託,無論從形式上還是內容上來看,都表現其獨特的美學意蘊在眾多的藝術範疇中格外耀眼,獨樹一幟。眾所周知,唐代是中國眾多藝術發展的頂峰,同樣也是藝術形式的盛行。那麼,我們怎麼把握初盛唐藝術的審美意蘊呢!

    首先我們要了解唐代藝術實踐的高度繁榮是促使當時的美學研究從本體玄辯而轉入對審美實踐的情理把握;因此圍繞審美鑑賞活動的基本問題來把握它的意蘊;當時的美學家們見仁見智地發表了各自不同的看法。

    因此,初盛唐時期的藝術審美意蘊主要表現在審象於淨心、神遇、心悟與物我相忘;這個時期的藝術審美是很豐富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覺得英語寫作太難了,語法,詞性一竅不通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