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從洛陽出發

    該作品是餘華早期的代表作,大概成書時間在1990年前後,當時上高中的我拜讀了此書,說句實話當時並不能理解和領悟該作品的藝術內涵,當時的總體感覺書的氛圍比較壓抑,絕望,創作技法還是餘華擅長的透過第一人稱敘事,內容方面沒有深刻的讀後印象,總體感覺是並不適合高中學生去讀。但現在作為一個成年人,一個有過社會經歷的成年人,還是應該去拜讀一下餘華先生早期的作品,另外再次強烈推薦餘華先生的“第七日”,絕對是餘華先生繼“活著”後的又一力作!

  • 2 # 塵紅心

    一個孩子如何在極其惡劣的生活環境裡成長?除了疼痛除了憤怒除了隱忍除了“在細雨中呼喊”還能做什麼?去殺了那個無賴噁心的父親?去殺了那個拋棄自己的人?從一次“長凳之交”後,一個生命走進了時間,跟他一起誕下的就是沒完沒了的疼痛,也許只有在他走出時間的那一刻,疼痛才能終止。我想“疼痛”就是作者要表達的意思。每一部好的文學作品都會有作者自己的靈魂,只要讀懂了,你的心就能看見。

  • 3 # 天之嬌子嬌子之天

    《在細雨中呼喊》是一本關於記憶的書,是餘華髮表於1991年的第一部長篇力作。這部小說於2004年3月榮獲法蘭西文學和藝術騎士勳章,被譯成多種語言。餘華也被外媒譽為是“中國最享譽世界的作家”。

    《在細雨中呼喊》這部小說的苦難緩解方式是——回憶。如餘華自己所說:“這本書試圖表達人們在面對過去時,比面對未來更有信心。因為未來充滿了冒險,充滿了不可戰勝的神秘,只有當這些結束以後,驚奇和恐懼也就轉化成了幽默和甜蜜。”作品描述了一位江南少年的成長經歷和心靈歷程。是對記憶中的時間的感受,敘述者天馬行空地在過去、現在和將來這三個時間維度裡自由穿行,將憶記的碎片穿插、結集、拼嵌完整。

    餘華在《在細雨中呼喊》中,用第一人稱淡淡的描述著一個人心理的變化。回憶對苦難的緩解還是非常有限的,那個孩子——敘述者“我”,最終還是留在恐懼和戰慄之中。作品有許多經典語錄值得品味。

    之一:在細雨中呼喊,願有人為你撐傘。

    之二:生的終止不過一場死亡,死的意義不過在於重生或永眠。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時間。

    之三:於是我知道了,什麼是最大的勝利:那就是活著,僅僅是活著,也許只是為了活而活著。在這個結果裡,一切的過程都暗淡了,它使得人有了希望,儘管它也使得人沒了性格;它勝過了世事的變幻,也超越了理想的崇高。

    《在細雨中呼喊》這部小說節奏舒緩、憂傷,如同題目中的兩個意象,“細雨”和“呼喊”,前者是溫和的,後者是尖銳的。小說仍舊延續了餘華慣有的恐懼、絕望和人性險惡等主題,但卻沒有了激烈的血腥場面。小說的外表也不再是虛擬的非常態社會,故事就真實地發生在一個家庭和一個小鎮上。

    《在細雨中呼喊》之後,餘華筆下人物的生活雖然還是殘酷的,苦難的,血淚斑斑的,但餘華為這種苦難的生活找到了緩解方式,表現在敘述上,那就是從過去的嚴實而滯重,開始走向明亮和輕鬆。

    捧讀餘華的小說《在細雨中呼喊》,有種翻閱了就放不下的慾望。只三兩頁,便整個身心融入到了小說中,心情憂傷如被雨打溼,合上書,很久都不能走出來……

  • 4 # 窗外的白楊

    “老去已忘天下事,夢中猶見牡丹花。”這是陸游在風燭殘年後寫下的詩句。我想如果老人都能像陸游這樣未免不是一種幸福,該忘的都忘了,關鍵夢中還會遇到牡丹花開,始終心存美好。

    子曰:“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孝敬老人是天經地義之事,是每一個人都應當這麼做的事。但是我們祖輩這些人的晚年,可謂是悲慘的世界,餘華在這部作品《在細雨中呼喊》給我們呈現的含淚的笑。作為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應當深有體會,看了這部作品,就像是昨日重現,往事歷歷在目。

    書中在《風燭殘年》部分,主要講述的是孫有元晚年的生活。孫有元本是一個老實巴交的石匠藝人,高大健壯,走起路來呼呼生風。

    即使老了也不閒著,為的是不吃閒飯,被人看輕,說到底是在家中的貢獻決定在家的地位。但是人生總有意外,孫有元最大的錯誤就是生了孫廣才這個不孝的兒子。

    一次去山坡撿柴卻不慎從山坡上滾來後,他的兒子孫廣才把他揹回來後,就在門外開始嘟嘟噥噥開了:“我就怕家裡人生病,完了,這下損失大啦。多一個吃飯的,少一個幹活的,一進一出可是兩個人啊。”

    從此,開始了孫有元悲慘的老年生活,也開始了孫廣才罪惡。老父親為了這個家,不幸摔傷,作為兒子的沒有半點憐憫與關心,而是想到以後“多一個吃飯的,少一個幹活的”,這樣一個沒人性的兒子,讓人氣憤難平。

    作為70後,我們從小就聽過太多像書中孫有元這樣遭遇的故事。一個強壯的人,一旦失去了勞動能力變得可憐與心疼。逢人就說:“腰彎不下去了。”

    意思是說,他不是不想幹活,實在幹不了,他表面上看來是表白與自責,說到底是想引起大家的同情,尤其是想得到家人的關心與同情。當他是個強壯勞動力時,就是個“香餑餑”,而現在就像是隻老狗,只能搖尾乞憐了。

    老人每月彷徨於兩個兒子家庭,跟我們現實中一樣,幾個兒子輪流贍養,書中寫道:通常是每個月的最後一天的傍晚時刻,孫有元步履蹣跚地在那小路上搖搖晃晃地出現,向我和池塘走來。我總是很遠就看到了他抱著懷裡的油布雨傘,和肩上的藍布包袱。

    而每次在孫廣才家裡,那個月,孫廣才脾氣最暴躁,甚至是咆哮。他會找出任何理由,不放過任何機會,對他父親的責罵,而孫有元總是像做錯事的孩子,躲在無人注意的角落,他只有吃飯時會閃電般的出現。

    可憐的人,僅僅是為了生存吃飽飯,他不得不耍點小聰明,把打碎了碗的責任推給還不懂事的孫子,為了吃到菜他背後慫恿小孫子把飯桌鋸矮了。而面對如此,孫廣才也沒有辦法,他只能罵道:“笑起來像個死人,一吃飯就活了。”

    裡面特別講了個故事,孫廣才虐待孫有元,專門給他一個小碗,不讓他多吃。孫有元故意把碗打壞,孫光才對著他大罵:“你個老敗家子,連他孃的碗都端不住,你還吃個屁。”

    面對兒子的責罵,孫有元跪在地上,撩起衣服將地上的食物收拾起來。他一副罪該萬死的模樣,對我父親連聲說:“我不該把碗打破,我不該把碗打破,這碗可要傳代的呀。”

    我記得類似這樣的故事,奶奶在世時,跟我哥講起過多次,我想這也是一個道理,說給我們聽,更主要的也是跟我們的父母聽。這是對大孽不孝之舉的控訴,更是對兒子的警告,人都會有老的一天,一代要做給一代看,父母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

    最後,孫有元“迴光返照”預知自己的死亡,但前後卻拖了二十幾天,與其說是對孫廣才的“折磨”,倒不如說是他對生的留戀。最後,孫有元還是“如願以償”地死了,孫廣才“如釋重負”地笑了。

    可是他沒有笑到最後,“他俯身漂浮在糞水之上,身上爬滿了白色的小蟲,他葬身於最為骯髒的地方……他的最終下場,在情理之外,卻在意料之中。

    “孝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盡孝要趁早,要由內而外、誠心誠意、和顏悅色,不是形於表,虛其裡!

    餘華這部作品《在細雨中呼喊》,無疑給所有人的警示,是我們該認真反省我們對待父母的態度時候了,因為我們的孩子他們也正在看著我們!

  • 5 # 壺酒花間酌

    讀《在細雨中呼喊》這部小說,你或許自始至終會感到心中充斥著一種悲哀,壓抑,同情,責怨,同時,會去審視人性的世界,會深思人性中的悲哀。在這部小說中,無處不在地透露出一種悲,一些傷,一種原始的醜,一些露骨的粗野與醜陋。

    拿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幾處來說。

    蘇宇之死。暫不說蘇宇因他父親與母親的感情裂痕而受到的影響、傷害有多大,就說說他死的那天。他是腦出血以後漸漸失去了氣息,可是,如果他的父母真的細心留意過自己的兒子,真的瞭解自己的兒子,真的關心兒子的生活,關愛兒子的身心健康,那他們可能在蘇宇剛發生腦出血時就會有所察覺,如果送醫搶救及時,或許蘇宇並不至於死去。可是,他們卻在看到蘇宇靜靜躺在床上,一言不發、死氣沉沉之時,只一味埋怨,指責,斥罵,漠視,卻不曾到兒子身邊細細檢視究竟。最終,蘇宇的生命之火一點點熄滅。他的病,他的死,他的掙扎和絕望,竟無人察覺。我們不妨細思這一切的源,因,果。

    王立強之死。王立強的妻子身體病弱,為病所困,終日鬱鬱寡歡,根本無法與他過正常的夫妻生活,也從不曾給他帶來過生活上的生機和活力。無論是生理上還是精神上,王立強都處於極度壓抑、苦悶的狀態,於是他遭遇了小心翼翼、戰戰兢兢的婚外情。命運對他的折磨並不限於此。他被同事老婆抓姦,鬧得人盡皆知,盛怒之下,絕望之中,在武裝部工作又執掌武器庫的王立強選擇了毀滅。人物的命運讓人唏噓不已,扼腕嘆息。同情?感嘆?悲從中來……

    還有劉小青的哥哥之死、孫有元、孫廣才之死……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悲慘的人物命運,都會讓你不得不嘆,不得不思,不得不悲。

    餘華用散文加議論的小說語言,用大量細膩的心理描寫,向我們娓娓道來文革時代裡某個群落裡的嬉笑怒罵,生死掙扎。這部小說會讓你看到特定的時代背景裡,底層人民生活上的困頓,精神上的貧乏,人性中的美好與醜陋,原始與現代的碰撞,生理與心理的決鬥,父母對子女的影響,原生家庭對本真孩童的傷與責。

  • 6 # 陪你閱讀

    這是一本值得反覆閱讀、思考的作品。

    第一遍讀的時候,被裡面慘遭命運捉弄的人物所吸引,

    無賴般的父親一輩子隱忍瀕臨死亡時爆發的母親年輕時生機勃勃,年老時小心翼翼的祖父一輩子被其父親禁錮的祖母對感情敏感、羞怯的蘇宇喜歡成熟男子的曹麗被死亡腐蝕的老太太倔強的魯魯掙扎、絕望的王立強被孤立,渴望友情、渴望關愛的主角

    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承受著生活給他們帶了的痛苦,猶如陰鬱的細雨纏繞著他們。

    第二遍讀,在陰鬱的氛圍中,我發現了溫暖。

    池塘邊蘇宇訴說著對我友情的堅定,這是全文中不多的溫暖。也是我印象最深的情節。

    第三遍讀,被他這種形散而神聚的寫作手法震撼,作者不停的回憶,完全沒有時間的概念,貌似想到哪裡寫到哪裡,他完美的駕馭了這種寫法,使書中瀰漫著陰鬱、痛苦、冷漠、孤獨,以及對生的渴望和對死的恐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豬場如何做好種豬的飼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