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軒春秋

    班彪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是班固,小兒子是班超,只差幾個月,還有一個女兒班昭。班彪作為這一家的家長。班固是妾所生,班超是妻所生。班固勤奮好學,在父親身邊耳聞目染,對詩賦文史都有所涉及。作為儒學世家的班彪更喜歡班固。

    《漢書》起源於班彪,後來經過班固的整理,最後由班昭完成。班彪的歷史思想和史學思想對班固和《漢書》都有深刻的影響。

    班彪

    班彪所處的年代是,兩漢交接,他經歷了王莽代漢的改朝換代變局,以及新莽末年的全國大亂。班彪從關中老家到西涼避難,投靠了西涼軍閥隗囂(wei xiao)。在這個動亂時代,隗囂做為地方有勢力的人想代漢自立。班彪性格沉穩,遇事冷靜,他沒有為了榮華富貴追隨隗囂冒險,再勸諫沒有結果的情況下,他另外投其他忠心漢室的勢力。

    漢室劉秀最終的在亂世中勝出。班彪的理智讓他避免了災難,後來由於文章出眾,班彪又得到了光武帝劉秀的欣賞,從此班彪正式進入仕途。

    班彪和司馬遷一樣志在寫史書,而非做官。班彪並沒有把自己的精力太多的用在官場上。而是用大部分時間精力來收集史料。漢武帝時期,司馬遷寫下了《史記》,從太初年間以後就沒有寫了,後來有些人把當時的事蹟記錄下來,但是文筆較差,不配作為《史記》的後續史書。班彪既有高才有專心在史料方面下功夫。於是在繼續收集的基礎上,構成了《漢書》的基礎。

    在紛亂的亂世,在複雜的官場,班彪始終能夠恬淡的內心,不貪念權利,財富,非常有大智慧。他培養出三位傑出的兒女,恐怕與他的這份修為有很大的關聯。

  • 2 # 坐看雨收雲散

    提起班彪這個人,大家很可能不太熟悉。但是提起班固,班超大家可能印象就深了。班固《漢書》的作者,班超出使西域的英雄。班彪是誰呢?是班固和班超的父親。班彪還有一女兒名班昭,東漢奇女子,繼班固續結《漢書》為皇后的老師。

    班彪是兩漢時期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和經學家。班彪出生在官宦世家,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班彪所處正是王莽代漢的動盪時期。班彪由於才名被許多軍閥看中,但班彪能夠出淤泥而不染,不與他們同流合汙。光武帝劉秀時期,被劉秀賞識,正式進入仕途。班彪對當官不感興趣,獨拜服太史公司馬遷。他利用當官的便利廣泛收集史料,把司馬遷的《史記》繼寫了,從漢武帝到光武帝這一段歷史。為班固寫《漢書》打下了基礎。

    班彪受儒學影響與司馬遷的黃老思想不同,沒有司馬遷的思想開放,相容幷蓄,對歷史人物評價客觀包容。班彪受儒學影響思想保守,史學成就沒有司馬遷顯著。班彪身處亂世淡泊名利,獨善其身,專心治學也是難得可貴的。

    班彪也是教育子女的楷模,在他的影響下,長子班固也是著名的史學家,《漢書》就是班固承班彪的著述而繼《史記》後的,史說鉅著。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班超更是繼張蹇以後出使西域為維護國家安定和疆域擴大的英雄人物。班昭雖是女子但成就裴然,繼寫了班固末完結的《漢書》餘篇。班家是兩漢時期最牛的一家人,父子,女兒皆留名青史。與班彪的人格魅力和治學思想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班彪的《王命論》對後世影響頗深,但也有曲解者詬病,其實班彪沒有宿命思想。只是讓人們做什麼事情不要超出自已的能力。要量力而行,安於現狀對於才能平庸者不是最好的選擇嗎?一種思想或意識總有兩面性,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百家爭鳴嗎?

  • 3 # 目送歲月

    班彪是東漢初年的儒學大家,學博才高,晚年潛心修史,“繼採前史遺事,傍貫異聞,作後傳數十篇”,為後來班固撰寫《漢書》奠定了基礎。

    班彪一生除了修史,最大的貢獻就是培養了班固、班超兩個好兒子和班昭這個好女兒。

    班固自幼受父親薰陶,對儒家經典和各類史書無不精通,在父親修史的基礎上著成《漢書》。《漢書》是中國歷史上一部重要的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前四史”。班固不但是一位傑出的史學家,還是一位漢賦大家,所做的《兩都賦》開創了京都賦的範例。班固曾隨大將軍竇憲北伐匈奴,參議軍機,後因竇憲謀逆受到牽連,死於獄中。

    班超是東漢著名的軍事家、外交家。班超年輕時在官府做抄寫書文的工作,長期勞做、苦不堪言。有一次,他將筆扔掉長嘆:“大丈夫應該投身疆場,建功立業,拜將封侯,怎麼能整日消磨在筆硯之間呢?”於是棄文從武,隨竇固北擊匈奴,這就是“投筆從戎”的典故。後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中,平定了西域五十多個國家,極大的促進了民族融合。據說班超自西域啟程回朝時,當地人民都不肯放他走,甚至抱住他的馬腿,堅決挽留。班超官至西域都護,爵封定遠侯,實現了當年的抱負。

    班昭是班彪的幼女、班固和班超的妹妹。別看班昭是女兒身,史學造詣卻很高,在班固去世後,接替兄長未完的事業,續寫《漢書》,直至全書完成。班超還有很高的文采,曾作《東征賦》、《女誡》等。在得知年邁的哥哥班超思念故土後,班昭上書朝廷為兄請命,請求漢和帝把班超召回洛陽,和帝被班昭的奏章感動,准許班超告老還鄉。

  • 4 # 戴你看歷史

    其實班彪也是當時著名的史學家和文學家。班彪出生於儒學之家,受儒家思想影響很大,是一個很正統的人。西漢末年,社會動盪,地方割據勢力崛起。班彪避難地區有一個割據勢力叫隗囂,班彪想讓他歸順漢室,復興漢室,並且寫一篇《王命論》,勸說他,但是隗囂不理,班彪就離開這裡。

    班彪是一個淡泊名利之人,無心做官,而是志在寫史。東漢時期,朝廷幾次徵召他做官,但由於身體生病,後來免去了。專門潛心做史。班彪蒐集很多資料,並且寫了數十篇,主要有《前史略倫》、《史記後傳》等65篇,為他的兒子班固寫《漢書》打下了基礎。

    在文學方面,班彪寫了《北征賦》,《覽海賦》、《冀州賦》等。

    班彪除了史學和文學方面的成就比較大,我覺得他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成就也很大,一門三父子,在歷史上非常有名。大兒子班固是一個才華橫溢之人,繼承父親史學思想,寫成二十四史之一的《漢書》;幼子班超是東漢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和外交家,任西域都護,經營西域三十多年。

  • 5 # 平沙趣說歷史

    班彪,姓班、東漢人,有沒有聯想到誰?對,班超、班固,還有班昭,班彪就是這三人的老爹。

    班彪出生於西漢末年,青年時期躲避戰亂之際還不忘勸人歸降光武帝,雖然沒成功,但他也沒死,後來在東漢還當過縣令,可惜身體不行,因病免官。

    班彪畢竟是文化人,賦閒回家後的他只做了兩件事,一是修史,“繼採前史遺事,傍貫異聞,作後傳數十篇”,這六十多篇《後傳》斟酌前史,糾正得失,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後來班固修《漢書》的時候,史料大多是直接從裡面選的,可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這裡就要說一下班彪做的另一件事,教育子女,他的兩子一女全都名聞千古,名氣比他要大得多,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可見班彪的家教的確做得很好。

    在班彪的薰陶和家族的影響下,班固、班超和班昭自幼都對儒家經典和各類史書相當精通,其中班固在父親修史的基礎上著成《漢書》,未竟而卒,他的妹妹班昭接著修,最終完成了這部鉅著。《漢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斷代史,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前四史”。

    班超則投筆從戎,先是隨竇固北擊匈奴,後又奉命出使西域,此後坐鎮西域數十年,為東漢重新奪回西域,維護了領土的統一和民族融合。

    班昭的文采絲毫不比父兄弱,班固修史,她接著修;班固會寫賦,寫的《兩都賦》是京都賦的代表,而班昭也曾作《東征賦》、《女誡》等,文學造詣也很高深。

    文學修好了,子女教好了,班彪作為一代大儒,應該也很欣慰吧。

  • 6 # 燕北林叢

    正統儒學大家,出身於顯儒之家,認為漢室是天下唯一正統。

    其父班稚為西漢黃門郎中常侍,方直自守。少年時與王莽“兄弟同列友善”,由於王莽篡漢,太后恩准“食故祿”“班氏不顯莽朝”,“亦不罹咎。”

    新朝末年,班彪在割據天水的軍閥隗囂處躲避戰亂,因遊說隗囂投靠劉秀未果,著《王命論》。因說不動隗囂,又避走河西,投奔河西大將軍竇融作從事。被竇融厚待,便策劃竇融敬事漢朝,抗拒隗囂。可以說班彪為漢室中興也立下了功勳。因才幹出眾舉茂才,被任命為徐州令,後為司徒掾,不久因病免官。晚年任望都長,專心於史學。

    由於司馬遷《史記》只寫到漢武帝,以後就沒有了下文。雖然有劉向、揚雄等蒐集整理,但也不足為《史記》的後續之作。而班彪才高好寫,於是就專心於史籍,採集前朝歷史遺事、異聞,寫下了數十篇後傳,為後來班固撰寫《漢書》打下了基礎。

    班固,是班彪的長子。班彪還有一個小兒子,在歷史上的聲名也不比其兄差,就是東漢時著名的軍事家、外交家班超。女兒班昭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歷史學家,幫助哥哥班固修《前漢書》,並獨立完成了《前漢書》第七表《百官公卿表》和第六志《天文志》。

    班彪做為正統儒學的繼承者,其史學觀,代表了正統儒家史學的觀點。後來范曄作《後漢書》評價其為“通儒上才,傾側危亂之間,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進,貞不違人,敷文華以緯國典,守賤薄而無悶容。彼將以世運未弘,非所謂賤焉恥乎?何其守道恬淡之篤也。”可見,在三百多年以後的史家范曄的眼裡,班彪就是鴻儒典範。

    作為一代史學大家,在充分肯定了司馬遷史學貢獻的同時,又批判道:“其論述學,則崇黃老而薄《五經》;序貨殖,則輕仁義而羞貧賤;道遊俠,則賤守節而貴俗功:此其大敝傷道,所以遇極刑之咎也。誠令遷依《五經》之法言,同聖人之是非,意亦庶幾矣。”這是批判司馬遷著史思想的異端,同時也是他續《後記》鑑借的指導思想。從而開啟中國儒家史學之先河。

  • 7 # 觀察多稜鏡

    隨著時光的流失,好多歷史名人都在浩如煙海的歷史中淹沒。班彪是為數不多幸運者之一,他之所以未被淹沒,是託了子女的福。可以說是因子而揚名。

    他的長子班固是赫赫有名的《漢書》作者,幼女班昭是歷史上代兄完稿《漢書》的奇女子。次子班昭是東漢名將和著名外交專家,曾奉命出使西域,平定了西域五十多個國家,為西域迴歸、促進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貢獻。著名典故:“投筆從戎”、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說的就是他。

    其實班彪本人也非常有名。是東漢時期有名的史學家、文學家。作《後傳》數十篇,為子班固著成《漢書》奠定了堅實基礎。另外還著有《前史略論》,是中國古代較早的一篇史學論文,可謂儒家正統史學觀點的代表,在中國史學理論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

  • 8 # 傑哥000

    他出生於漢代顯貴和儒家之學,受家庭影響很大,從小好古敏求,與其兄班嗣遊學不輟,才名漸顯。為大將軍竇融從事,勸竇融支援漢光武帝。東漢初,舉茂才,任徐縣令,因病免官。班彪學博才高,專注於史學著作。寫成(後傳)60餘篇,斟酌前史,糾正得失,為後世所重。

    歷史上有兩種說法:班彪是宦官之家。也有的說:出生於漢代顯貴之家。

  • 9 # 平凡2850

    先說答案

    班彪可以稱得上是一位沉穩方正、知書達理的君子,對一些身邊的事務,能夠敏銳的發現問題的關鍵,找到解決的方法,然而對治理天下的大道,卻並不能真正的掌握。

    范曄在《後漢書·班彪列傳》中這樣評價班彪:

    “彪性沈重好古...才高而好述作,專心史籍之間...”

    “班彪以通儒上才,傾側危亂之間,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進,貞不違人,敷文華以緯國典,守賤薄而無悶容。彼將以世運未弘,非所謂賤焉恥乎?何其守道恬淡之篤也。”

    班彪通曉歷史

    班彪避難於天水隗囂時,所論周朝與西漢興亡的原因,深得其理。

    《後漢書·班彪列傳》記載,班彪說:

    “周之廢興,與漢殊異。昔周爵五等,諸侯從政,本根既微,枝葉強大,故其末流有從橫之事,勢數然也。漢承秦制,改立郡縣,主有專已之威,臣無百年之柄。至於成帝,假借外家,哀、平短祚,國嗣三絕,故王氏擅朝,因竊號位。危自上起,傷不及下,是以即真之後,天下莫不引領而嘆。十餘年間,中外搔擾,遠近俱發,假號雲合,鹹稱劉氏,不謀同辭。方今雄桀帶州域者,皆無七國世業之資,而百姓謳吟,思仰漢德,已可知矣。”

    在建議光武皇帝儘快為太子配備良師,加強對太子的教育時,引經據典,妥當貼切:

    “孔子稱:‘性相近,習相遠也。’賈誼以為‘習為善人居,不能無為善,猶生長於齊,不能無齊言也。習與惡人居,不能無為惡,猶生長於楚,不能無楚言也。’是以聖人審所與居,而戒慎所習。昔成王之為孺子,出則周公,邵公、太史佚,入則大顛、閎夭、南宮括、散宜生,左右前後,禮無違者,故成王一日即位,天下曠然太平。是以《春秋》‘愛子教以義方,不納於邪。驕奢浮佚,所自邪也’。《詩》雲:‘詒厥孫謀,以宴翼子。’言武王之謀遺子孫也。

    漢興,太宗使晁錯導太子以法術,賈誼教梁王以《詩》、《書》。及至中宗,亦令劉向、王褒、蕭望之、周堪之徒,以文章儒學保訓東宮以下,莫不崇簡其人,就成德器。

    今皇太子諸王,雖結髮學問,修習禮樂,而傅相未值賢才,官屬多闕舊典。宜博選名儒有威重明通政事者,以為太子太傅,東宮及諸王國,備置官屬。又舊制,太子食湯沐十縣,設周衛交戟,五日一朝,因坐東箱,省視膳食,其非朝日,使僕、中允旦旦請問而已,明不黷,廣其敬也。”

    通曉歷史的班彪常常可以以古鑑今,知興衰存亡之道,算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學者。

    班彪未能通達大道

    班彪對司馬遷作《史記》的評價是這樣的:

    “遷之所記,從漢元至武以絕,則其功也。至於採經摭傳,分散百家之事,甚多疏略,不如其本,務欲以多聞廣載為功,論議淺而不篤。其論術學,則崇黃老而薄《五經》;序貨殖,則輕仁義而羞貧窮;道遊俠,則賤守節而貴俗功:此其大敝傷道,所以遇極刑之咎也。然善述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野,文質相稱,蓋良史之才也。誠令遷依《五經》之法言,同聖人之是非,意亦庶幾矣。”

    一句“崇黃老而薄<五經>”,說明班彪並沒有意識到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聯絡,沒有意識到知天命、察時變,得窮通之道,才是治理天下的至道。

    這也是道裂為百之後文化危機帶來的天人割裂的必然結果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vivo NEX3的充電速度這麼快,會縮短電池壽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