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天鋒
-
2 # 財經大表姐
因為人天生是不理性的,容易衝動。
我們的購買行為模式是感覺-思考-行動,而不是傳統認為的瞭解-感覺-行動。
具體來看,比如雙十一這個特定的消費日期,為什麼人們會集中剁手呢?
價格彈性通常,商品價格下降,消費者需求增加。
特定日期非常集中的優惠,會引導人們快速產生各種購買需求,甚至囤貨需求。
而雙十一營造出來的是全年最低價的促銷氛圍,最終成為了全年大家消費集中釋放的點。
大家是不是又很多日用消費品,雙十一屯一年,等下一個雙十一再買?
稀缺理論稀缺理論,說的是一件東西越稀缺價值就越大。
雙十一這個特定的消費日期,不光是打折,還有“商品限量”這個殺手鐧。
為什麼大家要等到0點搶東西?因為不光全天價格最低,還限量啊!
其實很多真正平時貴,雙十一便宜的東西,數量都放的相當少。
反正0點搶貨,我基本是搶不到的,就有種好東西從手下偷偷溜走的遺憾了,然後更想撿到便宜。
羊群效應羊群效應是指個人的觀念或行為因某些因素影響而向與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
雙十一的集中消費,一個月前開始的各種活動預熱,網路上盛大的宣傳攻勢,雙十一晚會,都非常好的營造了一種買買買的氛圍,彷彿不買就吃虧。
買買買的氛圍越強烈,願意跟風人就越多,逐漸形成羊群效應。
價格歧視以不同的價格銷售同一種商品,稱為價格歧視。
為什麼一定要等到雙十一這天買東西?我可不可以不等?
當然可以。
對價格敏感的人,可以等到雙十一這天以所謂的全年最低價消費,心滿意足。
對價格不敏感的人,甚至在雙十一前後要以比平時更高的價格去買東西。
無論怎樣,商家都心滿意足,管你怎樣都要買。
損失厭惡現在雙十一的集中消費,還有一個原因,是平臺的促銷手段:訂金。
因為一兩個月前就開始造勢,支付訂金,有時候緊緊只是一時衝動,但訂金是不退還的,大家為了不想損失訂金,只好乖乖在雙十一這天集中支付訂單。
個人覺得這個還是有點耍流氓。
錨定效應雙十一平臺還有一個耍流氓的營銷手段:提前錨定雙十一的低價格。
這樣,在一兩個月前,就看到那一天價格會那麼低,消費者會把消費延遲,到了雙十一這天來集中買。
可以說這些營銷手段,是硬生生把人們近期的一些消費需求延遲到特定日期,讓大家集中消費,以營造出一種雙十一當天銷售額年年創新高的盛況。
-
3 # 莫忘初心242650426
無利不起早。這消費日那展銷會,商家迎合不同消費群體的口味,在不斷花樣翻新的從消費者口袋中掏錢。
同時,又客觀為別人的滿足了一些從眾心理消費者的需求,使得購買力空前高漲。
還由於商家在那些時間節點之前,就開始炒作推介,一定程度的薄利多銷,讓利於消費者,更加誘惑消費者突擊花錢。
有錢不置半年閒的經驗之談,完全被擱置腦後,與平日裡理性消費的思維意識相去甚遠。
有些在貪圖便宜心理驅使下,消費慾望一旦失去控制,買了許多無用的東西,過後甚至連多看一眼的機會都沒有。
特別是足不出戶那樣的網購,極易使一些人上癮,成為購物狂者並非鮮為人見。(網路圖片)
-
4 # 銳眼財經
又是一年一度“雙十一”,不知你過的是“光棍節”還是“剁手節”?
有人問:為什麼定一個消費日期給一點優惠人們就會集中消費?
“雙十一”的起源要問“雙十一”是怎麼來的?還是從2013年11月初,時任天貓Quattroporte張勇的一段訪談錄來找找答案。當然,目前張勇已經成為馬雲的接班人、阿里巴巴集團的董事長,如此也能看出“雙十一”對張勇、阿里巴巴的意義。
2013年張勇接受採訪時說:
5年前,那個時候叫淘寶商城,商家也沒有這麼大規模,當時都不知道有個光棍節,那時張勇的團隊最初的想法就是讓消費者每年好好玩一次,準備做網上的購物節。
2009年,淘寶商城搞“雙11”,廣告營銷主打:光棍節(11月11日)沒事幹,那天就買點啥東西去當禮物送人。
為什麼會選中11月,是因為時節改動快,南方進入深秋,北方進入冬季,人們需要採辦的東西格外多,比如衣服、棉被都得換厚的,連拖鞋都得換成棉拖。同時,11月份沒有多大的節日,10月份有黃金週,12月份有聖誕節,都是比較大的消費節慶類的時點,這一試水,效果很明顯,挖出了強大的內需。
截止今天上午10點,2019天貓雙11交易額已經達1682億,打破2017年天貓雙11全天交易額。2019天貓雙11全球成交額破100億,僅用時96秒;雙十一凌晨1點04分左右,天貓雙11成交額突破1000億。
“雙十一”商家心理戰術不要小看“雙十一”這一天商家的瘋狂“促銷甩賣”行為,這裡面至少利用了7種人類心理,全方位的讓消費者對“雙十一”欲罷不能!
1、錨定效應
錨定效應是指,當人們需要對某個事件做定量估測時,會將某些特定數值作為起始值,起始值像錨一樣制約著估測值。
比如,“雙十一”商家經常會定一個很高的初始價格,再打折促銷,讓你從心理覺得變便宜了。
2、相對差異
人類天生就更加在意相對差異而不是絕對差異。
美國的Williams-Sonoma廚具店銷售價格279美元的烤麵包機,然後在他們增加一個429美元的烤麵包機之後,發現原來279美元的烤麵包機銷量增加了一倍。
因為消費者覺得,比起那個好不了多少的429元烤麵包機,279元的那個顯得太超值了!
3、機率折扣
雙十一有些商家會採取抽獎的方式給予折扣優惠。這是因為“前景理論”的存在,當面對遠小於購買力的利益時,我們傾向於增加風險。
比如,雙十一開始前一兩週,淘寶弄的各種抽獎領券、抽獎得現金紅包等。
4、心理賬戶
這個心理涉及的就是各種滿減、各種折扣等級的問題。比如,假設以下2種情況:
1、你某天因不小心剮蹭,修車花了1000元,心情不好,回到辦公室,發現抽獎中了200元;
2、你某天因不小心剮蹭,修車花了800這兩種情境下;
以上兩種情況,你覺得哪種情境你會心情更好?我們大部分人都會認為是第一種,因為修車的花費是一種意外損失,而中獎是一種意外收穫。
由於消費者心理賬戶的存在,個體在做決策時往往會違背一些簡單的經濟運演算法則,從而做出許多非理性的消費行為。
5、損失厭惡
損失厭惡是指人們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認為損失更加令他們難以忍受。同量的損失帶來的負效用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
為什麼很多商品明明貨源充足,卻讓你搶購併且標明倒計時—“距離優惠結束還剩4小時”?(即使4小時後又重置時間,變成距離優惠結束還剩24小時。)
6、捆綁損失,分散好處
這一點最好的例子就是,“買3999元電腦,送耳機、送高檔滑鼠墊、送免費1年上門維修”,而不是說“總共3999元,其中電腦你花了3000,耳機200,滑鼠200,維修費200,郵費5元……”
也就是說,讓損失一次性支出,而把好處分散開來,讓消費者感知到“好處”增加了。
7、尾數定價
這個就是更是很典型了,商家定價為什麼不是300、400、500,而是299,399,499?
因為“歸類效應”的存在,我們傾向於對事物進行分類,從而簡化這個世界。399的價格容易讓我們把商品歸類到“300多塊錢的東西”,而不是400塊錢,雖然只差了1塊錢。
另外,因為尾數是9的原因,讓人有一種打過折的感覺。
看吧,阿里巴巴當初讓人們在“光棍節”有點事做的“一番好意”,最終卻變成了消費者與商家鬥智鬥勇的一場心理戰鬥。不過,無論怎麼樣,最終收益的都是作為平臺的阿里巴巴,這次一年比一年高的銷量就能看出來。
就在我寫完這篇文章的時候,今年雙十一的銷量已經超過2000億,創歷史記錄!
-
5 # 郭一鳴
在雙十一之際,其實這個現象尤為突出。我們不去說太多的理論,結合市場、商家以及我們消費者自己,其實大家就能自己給出答案:
1、市場的資訊引力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的消費目的都不是很強,而因為市場的稀缺性以及資訊廣博性,我們往往關注度並不集中。但如果有一個特定的消費日,那麼首先大家的關注度就會提升。同時,在這個特定的日子裡,如果還有一些優惠,那麼大家的關注度就又會提升,也就有了消費的需求;
2、商家的高明手段為什麼說商家的手段很高明呢?因為他想方設法應用各種手段從你口袋裡掏錢,讓你去消費。比如對於商品的營銷上,說得天花亂墜。比如在商品的價格上,打折、應用尾數定價等等,而消費者往往也有湊熱鬧的心理、有貪便宜的心理,有好奇心的驅使,因此這也是導致大家容易集中消費的原因;
3、消費者的各種需求其實人的慾望是無限的,需求也是不斷的。對於某些必備需求品,多一個不多。而對於某些稀缺品,其實也是追求有佳,就像對人才的需求若渴一樣。只不過,大家平時可能捨不得買,或者下不了決心,而特定的消費日,一衝動或者是長期的跟蹤下,就下了手。
所以,因為人是情感類高階動物,就會有各種情緒的左右,在特定的引導下,也會做出特定的舉動。不過,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其實還是可以很好的自我控制的,畢竟集中消費,手中的錢夠不夠還是需要考慮的!
回覆列表
大家都是從眾心理,大家都在搶,感覺自己也應該這樣搶,大部分人都是沒有主見的,當然了商家也透過這樣的機會大肆宣傳推廣自己的品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