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安那巴

    按照咱們華人的說法,皇權天授。每一個朝代都命數的。雖然慈禧太后勉力支撐,終敵不過命數。也無所謂,正面或反面人物了。

  • 2 # 愛看愛思考

    就其本心,慈禧太后也想最大限度延長滿清朝廷的壽命。但是所有的事情並不是靠著想象就能夠幹好的,所謂的同治中興?使滿清朝廷有了初步的工業基礎,但是距離工業化還差的很遠很遠。由於封建帝王思想作怪北京城並不中國最早開通鐵路的地方。鐵路?是國家血脈,這樣的關乎著國家安全的重大事項,居然被國外拿去了。而且還包括了鐵路路權,鐵路兩側五十里地內礦藏由人家隨意開採。還可以在鐵路附屬地內駐紮軍隊。簡直就是國中之國。於是,外國洋大人們一股腦的要求為中國修建鐵路。後來奉軍頭子張作霖被炸的主要矛盾就是滿蒙五路條約問題,一開始,張作霖被迫答應過允許該條約。但是僅僅是私人口頭上表示的,後來危機解除了,張作霖就想不認賬了。採取了拖延甚至於記不清楚了等等手段,最後被按耐不住關東軍急進排暗殺的。這些一切的開端都是鐵路路權造成的。所以說慈禧太后遺害後世!她在1908就死了,但是中國和列強們關於鐵路路權事情?直到1955才徹底結束了。

  • 3 # 微史春秋

    提問者已經帶有傾向性,認為慈禧統治時期有中興局面,且死後國滅,這樣的人就應該得到正面評價。

    這其實有點類似蘿蔔招聘了,為了結論定好了條件。

    一、同治中興在史學界存在爭議

    “同治中興”是指在經歷兩次鴉片戰爭之後以及平定內部的太平天國、捻軍等農民起義後,國內出現的一個短暫的局面,稱道它的人主要是突出同治中興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出現了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程序。

    然而這一時期的中國仍然處於內憂外患之中,比之中國古代歷代出現的的中興局面,同治中興還是有差距的。

    學術界還有一種意見,認為“同治中興”是慈禧太后以及洋務派官員的吹捧,洋務運動期間,李鴻章張之洞等人倡導“自強求富”,雖然初衷是好的,但也沉迷於“自強”的迷夢,雖然引進了西方技術,開辦了工廠,中國卻並沒有因此富強,甚至很多工廠工程更像是“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因此同治中興也是建立在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基礎上而出現的“政績”。

    即便的確出現復甦的局面,也並非慈禧一個人的功勞,而是地方洋務派官員大力倡導的結果。

    二、身死國滅可以說明統治者很重要,也可以說明百姓生活在統治者的威壓之中

    從1861年辛酉政變開始,慈禧走上政治舞臺,到1884年甲申易樞將恭親王奕欣踢出權力中心,慈禧才真正成為大清的獨裁者,開始了二十多年的獨斷乾綱的統治,若是從辛酉政變算起則是近半個世紀。

    在幾十年的統治之下,尤其是後二十年極度專制的統治,百姓們早已在她的威壓之下噤若寒蟬,在她死後不滿爆發推翻了清政府,這正說明慈禧的強權統治一點點積聚人民的不滿。

    慈禧統治大清幾十年,她有足夠的時間還改變中國,但是她只能說是一個權力慾望極強的政治人物,而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考慮到時代的侷限性和階級的侷限性,這個我們也不能過多地指責她。

    但是她權力慾望極強,以一己之私誤國害國卻是無法抹去的,如留戀權力,在光緒成人後仍不願徹底歸政與光緒,後來更是囚禁光緒再度訓政;如甲午戰爭期間,大辦壽辰不惜挪用軍費;如義和團運動時期,昏了頭對列強動武引發八國聯軍侵華等等。

    所以在她死後大清很快滅亡,不能說明她很重要,反是說明她的威壓太重,幾十年都不願意放棄權力,更沒有培養出一個像樣的接班人。

    三、慈禧執政時期,一個喪權辱國條約的簽訂她難逃其責

    她執政期間,尤其是她後二十年,甲午戰敗,庚子拳亂,最終簽訂《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割地賠款,喪權辱國之中更甚於之前,她毫無疑問是第一責任人,雖然有李鴻章等人替她背鍋,但是最大的賣國賊非她莫屬。

    人無完人,一個人的行為通常都會有兩面性,就慈禧而言也是這樣,但評價歷史人物通常看的是他對國家對民族的功績,毫無疑問慈禧在這方面的過失遠大於功績,所以想獲得後世的正面評價或者將她變成一個正面人物,在史學家看來是不可能的。

    除非某史學家標新立異,或者小說家編輯可以胡編亂造。

  • 4 # 青年史學家

    不能算是正面人物,當然也不能完全歸類到反面人物中。慈禧太后是一個很複雜的人物,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當中,慈禧太后是唯一可以和當上皇帝的武則天相媲美的女性人物。

    慈禧太后先後執政長達47年,其中單獨掌控中國的政局超過30年,在慈禧太后執政時期,中國有過幾次大的改革,包括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清末新政等,但是無一例外都歸於失敗。現在人們在描述這幾次大的歷史改革的時候,基本上都不會認為是慈禧太后主導的。實際上,在當時的歷史環境裡面,如果沒有慈禧太后的允准,這些改革運動是很難發起的。

    但是慈禧太后本人學識和視野都是非常有限的,她自己對於中國的落後是有體認,但是不深刻。因而她也找不到中國落後的真正病因。

    不管身處何地,慈禧太后對於權力始終是最為看重的。其中還包藏了她的很多私心,比如在確立皇位繼承人的問題上,慈禧太后總是把鞏固自己的權力放在第一位,因而造成了晚清皇室的巨大危機。

    因而,慈禧太后只能說是有功也有過,但是不能將其評價為一個正面人物。

  • 5 # 文戈筆記

    晚清的洋務運動,即後人稱“同治中興”,起於1862年。當時的大清朝,國內,太平天國之亂剛剛平定;國際,清政府與英法積極改善關係,抗衡日俄頗具成效,政治上出現了一小段安定時期。

    迫於西方和日俄的軍事壓力,近代化浪潮席捲而來,李鴻章、曾國藩、張之洞等在國內因此發起了“自強”運動,試圖開啟中國近代化之路,主要是“防日堵俄”。他們訓練洋槍洋炮隊,設立兵工廠、造船廠,架電線、修鐵路,辦新式教育、派學生出洋以及開礦、辦紗廠等一系列近代化事業。但這與西太后極其黨羽沒有半毛錢關係。當時,朝廷皇親國戚大部分官僚包括西太后並不支援這項自強運動,他們甚至處處掣肘刁難。李鴻章在1864年3月27日寫給總理衙門的信中說:“中國士大夫沉浸於章句、小楷之積習,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細心,以致所用非所學,所學非所用。無事則嗤外國之利器為奇技淫巧,以為不必學;有事則驚外國之利器為變怪神奇,以為不能學……”。另外,李鴻章訂購的一艘吉野號快速巡洋艦,最終因西太后挪款辦壽修頤和園,無力支付全款,被日本自上而下實施全民湊款買去,後在甲午海戰中大顯神威,大賺西太后數億兩白銀。

    這說明西太后並不重視朝廷近代化建設。當八國聯軍攻破北京城時,西太后倉皇逃往西安時,憶起清軍圍攻東交民巷使館時說:“我本來執定不同洋人破臉的。中間一段時間,因洋人欺負的太狠了,也不免有些動氣。但是,雖沒有阻攔他們,始終總沒有叫他們十分盡意的胡鬧。火氣一過,我也就回轉過頭來,處處留有餘地。我若是真正由他們盡意胡鬧,難道一個使館有打不下來的道理?!”(摘自《庚子西狩縱談》)這說明西太后在與列強交涉時,是留有餘地和後路的。她為什麼要給自己留條後路?因為她得罪不起洋人。西太后軟弱,列強因此對大清群起瓜分,國內群起憤慨,大清滅亡條件形成,這與西太后死不死也沒有半毛錢關係。從另一角度看,西太后囚禁光緒皇帝,正壓維新派,罷免翁同龢等一系列動作,都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大清的近代化程序,加劇了大清皇朝的倒塌。

  • 6 # 歷史課課代表

    與咸豐年間的內憂外患接踵而至相比,同治時期,由於清政府對外與英法等列強媾和,對內又剿滅了太平天國等農民起義,所以此時的中國政治上一度出現了一個比較安定和諧的景象,由於此階段主要發生於同治年間,因此有一種說法,將這段時期稱之為同治中興。不過,由於同治時代皇帝年幼,所以實際上朝政事務的的處理都是由垂簾的慈禧太后具體負責的,也因為如此,很多人認為這段時期是慈禧治下的“中興”。如果你這麼認為,那麼你就錯了,因為你忽視了一位對朝政事物有著最終決定權的人--慈安皇太后。

    很多不太瞭解歷史的人可能會認為,慈禧太后從辛酉政變後就開始就大權獨攬,一人把持清王朝朝政大權直到去世,實際上這是不對的,慈禧太后完全掌握權力是經歷了一個過程的,這個過程從同治元年開始直到光緒七年,前後歷時長達二十年之久。其實整個同治時期的十三年間,慈禧太后作為垂簾聽政的參與者,實際上只負責一些朝政的日常事務,而對朝政握有最終決定權和解釋權的是與慈禧共同垂簾聽政的慈安皇太后。慈安皇太后是咸豐帝正宮皇后,是同治皇帝的嫡母,慈禧太后原本只是咸豐帝的一名小妾,因為兒子被立為皇帝才得以母憑子貴與慈安太后兩宮並尊,古代嫡庶有別,慈禧太后儘管是同治皇帝的生母,但是對於朝政事物的處理,她最終是要徵得慈安太后的同意的。所謂的同治中興時期的最具代表性的成果就是一系列洋務運動的開展,也正是由於洋務運動的開展,才讓清朝的國力得以恢復,統治得以鞏固,然而洋務運動的具體執行者恭親王奕訢,背後的支持者實際上是慈安太后,我們不能說慈禧太后與洋務運動一點關係都沒有,但是從歷史上慈禧的種種表現來看,我們確實很難把她與改革、變革這樣的字眼聯絡起來。而洋務運動發展的最快最好的時期基本上就是恭親王與慈安太后合作的時期,慈安太后和恭親王合作近二十年沒有出現什麼大問題,慈禧一和恭親王合作就出問題,顯然,並這非恭親王的錯,問題出在慈禧身上。對於洋務運動的開展,慈安太后總是放手讓恭親王去做,自己則給予全力的支援,反觀慈禧太后,她不僅未能給與恭親王足夠的支援,卻利用朝中頑固派對恭親王等人進行牽制。尤其是在光緒七年,慈安太后死後不久,慈禧就全面罷斥了恭親王及其洋務運動的同僚,恭親王本人及其黨羽被徹底逐出清朝中樞。當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發生矛盾時,慈禧太后總是將個人利益置於國家利益至上,所以,這也註定了她賣國求榮的歷史定數。

    畢竟慈禧太后執掌大清朝政多年,在朝野上下有著一定的威望和震懾力,她駕馭群臣遊刃有餘,玩弄權術於股掌之間,屬於典型的政治強人,但是強人終會倒下,慈禧死後,攝政王載灃和隆裕太后為首的清政府已經無力控制各地革命,但在政治上還頑固的堅持君主專制,因而失去了維新派的支援。清政府覆滅在當時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是早晚的事,慈禧在時靠政治權謀還可以使清朝苟延殘喘清政府還有各地地方政府的支援,她還有漢族中興之臣的支援。所以她一死清朝沒多久就滅亡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中英語課學生基本上不動手,基礎差,有什麼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