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今天在電梯裡,聽到同行的人在討論,他們公司有個同事最近在研究哲學,經常和他們討論一些話題,比如,幸福、人生、死亡等讓人費解的題目。他說覺得很可笑,這麼年輕,思考這些豈不是浪費時間嗎?
9
回覆列表
  • 1 # 我是話語

    那是在那文革年代裡,當家庭和個人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憑自己的能力,不比任何人差,上中專都沒有份。因是青年人,有一顆不甘的心,幹什麼才能扭轉命運。自己設想,如果一天戰爭爆發了,我會堅決上戰場,死在戰爭中,成為電影英雄兒女中的王芳王成。四十多年過去了,不知今天對昨天死亡會有更多的感概……。

  • 2 # 清靜無為145719092

    任何人都在年輕時考慮過死亡

    正確面對死亡是一個很難的事情,年輕的時候對世界、對人生的看法比較膚淺,對待死亡總是心裡帶著恐懼,害怕和親人的離別,害怕父母的老去,更加害怕自己臨別的那一天。

    隨著年紀的增大,對世界觀的看法的進一步加深,看多了生離死別,心裡也就慢慢的適應了這種感受。

    所以,現代人年輕人看重拼搏,中年看重養生,老年人追求長壽就印證了大眾對人生意義的正確認識。總的來說對現實世界的依戀永遠是人類的普世觀。

    正視出生,學習生活,結婚生子,奉獻社會,並快樂的去面對死亡,完成人生的完滿輪迴。

  • 3 # 此間路遠

    就事論事,我思考過死亡這件事情。倒不是因為自己要去實踐這樣一件無法回頭的事,或者有親人正在經歷這個過程。單純地考慮人在化為塵土以後,靈魂該歸往何處,或者我們的思想會一種什麼樣的方式傳承下去。在那樣的情況下,我們會不會看到死亡後我們對周遭有著怎樣的影響。不過即使死亡是另一種離開或者另一種存在,那麼那個世界必然有著它自己執行的規律和法則,絕不會容許輕易挑戰和打破的。

  • 4 # 圓月彎刀sn

    關於死亡的問題不論年齡大小都會思考這個事,只不過老年人想的更多一點,年輕人思考的要少一點!

    三十之前考慮這個問題確實有點早,不過也不是沒有想過!

    在我三十歲之前發生過兩件事,讓我不得不對死亡有所思考!

    第一個是在我們離開學校第一次同學聚會時,當時有位女同學沒有到場,就問了一下,有的同學告訴說她已經不在了,生病去世了!第一次思考死亡這件事。閻王爺可不管你年齡大小,病魔也不會因為你年輕就繞開你,所以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只有身體好了,才可以更好的享受生命!

    第二個事也是一次同學聚餐,得知一位男同學車禍去世了!讓我又一次思考死亡。原來死亡無處不在,危險隨時隨地都會有!君子不立危牆之下,自己的人身安全一定要注意,一定不要將自己處在危險的環境,生命其實很脆弱。

    所以,不管年輕與否,一定要有健康觀念和安全意識,積極理性的生活,同時也要珍惜生命!

  • 5 # 一隻傻祥V587

    我想人生沒有一帆風順的,都會遇到一些坎坎坷坷。不過這個坎坷或大或小,有可能讓你不得翻身,這時候,就會有自殺的念頭!

    我估計幾乎每個人應該都想過關於“死”有關的東西,比如我,我在以前找過很多關於“死”的事。下面我來跟大家說說吧:

    人為什麼會“死”

    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就在想人也什麼會死,為什麼會有人出生呢?那麼人死了又去了哪裡呢?而且,小時候居住在農村,聽老人們說:人死了但是靈魂還在,還有鬼上身的說話!我覺得呢,作為21世紀的當代青年是不該相信這種迷信的,但是由於小時候接觸的比較多,現在的我還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為好!

    “自殺”

    其實,我一直以來都不相信,竟然會有人有自殺傾向,這對於我來說簡直是天方夜譚(心想:可能是我讀書少吧!)直到現在,上了大學,我發現,有很多人會自殘,因為我親眼看到他們的胳膊上會有刀疤,一眼看過去就不像是無意間碰到的。因為那些刀疤都是有方向的很明顯是刻意劃出來的,我也很多次跟他們聊過,始終弄不明白所以然,最終,我發現了:

    他們都表示自己對現在的生活沒有樂趣,覺得生活太枯燥了,很無味!並且活著還要受罪,既然以後都會死,何必受這些罪呢!我覺得咱們應該多關注他們。現在科技發展速度快,孩子們的壓力也隨之增加了不少,有些孩子受不了這些就會有輕生的想法,所以,我們要關注他們,因為他們是祖國的未來啊! 筱祥,在這裡勸那些有自殺傾向的人,不要有這種想法,拋棄他,你們很優秀的,不要認為生活沒有樂趣,你要去探索;不要說生活有壓力,能者多勞嘛,可能你就會是下一個“馬雲”。真愛生命,活著對得起父母,對得起自己,更要對得起自己的心! -致不平凡的你!

    世界因為有了你們而精彩!感謝四月感謝有你,我是筱祥,我們下次再見!

  • 6 # 梁秀材

    謝謝邀請:生老病死這是人生常情,誰也逃不過"死"這個字。對於出生在富貴家庭的人,衣食住行、愛情事業一帆風順,從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甚至更老的人都想像蛇一樣退殼長命萬歲,死亡對這些人是極為可怕的。不過問題來了,俗話說"三十而立"但覺得對不起三十歲前的我,十二歲時因家庭困難小學沒畢業就幫家裡放牛,十七歲跟別人出外打工,二十四五歲談過二次戀愛拜拜了,三十歲了還是一人吃飽全家不餓,感覺來到人世是加重地球負擔罷了,比一比旁邊的人,人家春風得意求風有風求雨有雨,不如早點死亡算。

    現在還是在貧窮邊沿徊徘掙扎。想開了,放下了,人生幾十年,富貴也好、貧窮也罷,命中早已註定了,不論是貧富生命是美好的。

  • 7 # 鶯子原創文學

    問題是思考死亡?如果是研究,那麼是學術問題,如果是想要去死,那就是另一種現象了

    我的理解是第二種。不如這樣問:遇到打擊時有沒有想過死。

    有啊,為什麼?當然是不想活了,想怎麼死。

    細節不說了哈!那是隱私。

    其實很多人在遭受打擊時或多或少的,都會想到死吧!可是真的實施死亡的沒有幾個。

    人在負面情緒控制下,很容易產生悲觀的想法。但是那也只是想想而已,真有勇氣放棄生命的人不多,(病態的除外)。畢竟這世界還是有太多讓人留戀的地方。活著才能享受美好。

  • 8 # 手機使用者雲天野鶴

    考慮過。我14歲得風溼性心臟病。有一同學,父母是醫生,她拿一本很厚的《實用|內科學》讓我讀,書中記載,患風心病最長只有二十年病歷。我當時考慮,我可能活不過三十歲。所以,後來有一些很優秀的女孩子,對我表示友好,找故意疏遠她們,不想以自已的短命來牽連她們……。

    但願有來世,不再有那麼多的苦難。

  • 9 # 翼飛隨筆

    一沾生死無小事,我相信關於"死亡"的話題每個人都有意或無意的思考過,只不過是那些"哲學家”、"宗教人士”思考的多一些,我們普通老百姓思考的少一些罷了。我個人不僅在30歲之前思考過,而且是在很小的時候,大概兩三歲時就無意間接觸到了"死亡"這個問題,"被迫″本能的思考了這個問題,下面我說說個人經歷,那是我記憶之始。

    我快三歲的時候,家裡最年長,也是最疼我的太奶奶病危了,臨終之際要求家裡人把我帶到她床前,顫微微的抬起手摸著我的臉,嘴裡斷斷續續的說:"乖孫,太奶以後沒法抱你了″,說完沒多會兒老人家就閉眼仙去了。家裡人都放聲哭泣,我懵懵懂懂的也跟著大聲哭了起來,不過當時小,不知是永別,只當是太奶睡著了,哭泣只是受環境影響罷了。

    後來一段時間我每次向大人問起太奶奶,大人就用各種名目哄我,什麼出門走親戚了、去天堂幹啥去了等等,其實我是看到太奶被抬進棺材埋到了土裡的,我已經意識到她不會回來了,只是不願意相信這個現實罷了。

    我的家裡長輩都是唯物論者,不信神佛鬼怪、生死輪迴之說,我自小受環境影響,比同齡孩子自然懂得這個道理略早一些。有次我在夢裡哭泣,而且很傷心的樣子,母親把我喚醒,問我何故,我哭著說:"大人說,人都會死的,那將來你和爸爸死後我該咋辦呀,是讓我和小叔過一家嗎?",您看看,那麼小一丁點就想著為自己尋後路了,就是不知道自己也會長大,也能撐起一片天地。

    後來讀書識字了,慢慢明白的道理也多了,對生死之事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也理解宗教關於生死的論述是屬於精神層面的美好認知,無非是教人棄惡從善,尋求精神慰藉罷了。我知道人死如燈滅,心臟停止跳動那一刻起屬於你的一切也就結束了。不過,我內心是希望這世間真有神佛護佑,希望靈魂不滅能夠再世輪迴;希望好人有好報,此生修來世的。

    好了,到此止筆,祝好人大福,一生平安!

  • 10 # 低調的檬蜜

    考慮過!!!

    我記得我第一次考慮這個問題是在初中的時候,那一年我14歲。那時候我最愛的外婆突然離世。我突然對死亡和生命有了敬畏,也有了更多的思考。

    我記得第一次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是因為死亡帶給我太大的恐懼。外婆是很少生病的人,卻在一次腦淤血中,堅持了2個月最後離開了我們。死亡來的毫無防備。剩下的子子孫孫留的只有思念,而很多年後呢,記住她的只有我們這些至親之人,而我們百年之後呢,還有誰會記得,沒有人!!!

    第二次對生命和死亡的考慮是今年,我28歲。爺爺離開人世。

    從知道得病到離開,不過1個月的時間。對很多人來說一個月沒什麼感覺,可是對爺爺來說,他太渴望生,死亡促不及防,放不下太多太多,他還沒有時間來得及去安排。在生命最後的時光中,與死神抗爭,可是終究抵不過死亡。

    在爺爺出殯的那天,在所有子子孫孫拜別後,最後奶奶來拜別的時候,在場至親之人泣不成聲,死亡對獨留的那個,才是極致的殘忍。生與死是僅一個月的距離,也是一張照片的距離。生與死,誰也不知道,誰也說不準。

    死亡之後的遺忘才是真的死亡。沒有人會記得,多麼悲哀。

    尋夢環遊記,一部很不錯的電影,有個場景,主人公的曾曾祖父,因為最後記得他的人可可曾奶奶即將消失,他也即將在亡靈世界消失,主人公透過曾曾祖父對曾奶奶唱小時候最喜歡的歌,喚醒了她對父親的記憶,使得主人公的曾曾祖父留在了亡靈世界。

    這部電影很好的闡釋了,最終的遺忘才是正真的死亡。

    而人活一世,當至親之人也帶著記憶相繼離去,誰還會記得。許多年後,這個世界沒有你,也沒有關於你的記憶和思念。

    古時候的王侯將相,好與壞統統記入了史冊。古時候的名人名言,也流傳至今。也有因為一首詩,一件事而被人重新歌頌的人事。

    那麼我們現世的人呢?只有你有了屬於自己的事蹟,或驚天動地,或造福一代人,或激勵鼓舞了一代人,甚至被作為反面教材拿來引以為戒。才會有或多或少的文字來書寫,才會有被世人記憶的可能。

    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遺忘。

    努力去創造被世人或者子子孫孫記住的事情,當然不是以極端惡劣的行徑。你覺得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砂糖桔橘果快進入冬季,如何管理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