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春風解語

    春秋列國,從武力值來說,楚國還真排不到首位,那時候諸侯割據,大國圖霸,擴張土地,小國就在夾縫裡求個生存而已,武裝力量肯定不能少的。

    那麼來看看楚國在哪裡?楚國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南嶺,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江蘇北部,可以說幅員遼闊。楚國這麼看起來是有稱霸的潛質的,楚國建立於什麼時候呢?周文王時期,封了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這就是楚國的前身。當時楚國不過是周王朝的附屬地,在公元前704年,熊通僭越稱王,是為楚武王。

    楚武王時,當時兩個超級大國,齊,楚已經互相看不慣很多年了,楚王想撕齊王的臉,齊王想扯楚王的嘴。但是楚武王掛了後,兩邊的形勢就有所改變了,齊國經常欺負人家孤兒寡母的,因為那時候楚成王很小,讀幼兒園的小朋友打不過大人,再加上也不僅僅是齊國欺負人家,內部的人也欺負人家啊,所以楚成王沒有長大之前,楚國也暫時弱小過。齊桓公則春秋正盛,稱霸中原,這時候齊國應該更加尚武,畢竟是有霸主地位的。

    楚成王親政後,面對齊桓公這樣一位霸主,從來不曾放棄的與之鬥智鬥勇,面對強敵,楚成王一開始並沒有那麼尚武,他懂得睦鄰友好,與周邊諸侯國結成聯盟,並且以周天子之命為由,打起尊周義旗,名正言順的與齊國抗衡,大力攻伐,開疆拓土。

    當時鄭國的地理位置極其尷尬,出於夾心餅的地位,在中原腹地,這位置吧,真好,當道。但是就是因為位置好,大家都想爭啊,這麼看起來也不怎麼好,齊國,楚國都想吃這塊肥肉。那個楚國的,叫子元的哥們沒打下來,好嘛,楚成王,斗子文繼續打,年年打,一打就打了三年,打得鄭國都不行了,哥們,你別打了,行不?鄭文公就想求楚國別打了,要啥你開口,讓咱喘口氣行不?但是鄭國的大夫孔叔不願意,憑啥,太沒有骨氣了,咱去找齊國,等他們兩虎相鬥。齊國見楚國太囂張,也不幹了,就這樣,齊、楚關係一直緊張,到什麼程度呢?別給我眼神,給眼神我就打你,相對於你瞅啥,瞅你咋滴,然後就打起來了。

    姜小白實在是看楚成王不爽,就聯合齊、魯、宋、陳等八國,整了個“八國聯軍”,楚成王心想群毆啊,一點沒帶發怵的,直接就開幹了,楚國的戰術特點是輕利剽速,說得通俗易懂一點,就是快。八國聯合都沒有打下楚國,可以想見當時楚國的戰鬥力,武力值在什麼段位,他尚武是因為要和姜小白爭奪霸主地位。

    後來齊桓公小白去世後,中原霸主地位就空缺出來,宋襄公就企圖稱霸,這怎麼可能,楚成王還沒有說話呢,於是又爆發了“泓水之戰”。畢竟楚國當時是有實力的,所以人家的武裝力量是非比尋常的。其實春秋列國,哪一個大國都沒有少發動戰爭,小國求自保,大國圖發展嘛。特別是齊國衰落後,秦、晉、楚,沒有一個善茬,個個躍躍欲試。

  • 2 # 虞淵隅谷

    楚國立國於西周年間,至公元前223年被秦國滅亡,立國長達800多年之久。它是第一個稱王的諸侯國,在西周時期就敢與中原的周王室分庭抗禮。

    到了春秋時期,楚國更是藉助於周朝的衰落而崛起,迅速在諸侯中稱霸,並向周王室問鼎,大有取而代之之勢。

    戰國之後,楚國成為國土面積最大的諸侯國,一直是最有實力統一天下的諸侯國之一。楚國數次倡導合縱,與秦國倡導的連橫抗衡,當時有“橫成則秦帝,縱成則楚王”說法。

    楚國所佔據的中國南方地區,在當時的歷史時代還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並非當時中國的經濟中心。就國土面積來講,楚國一度在各諸侯國中位居第一。那些土地都是尚未開發的荒山野嶺、江湖沼澤。人煙稀少,無法耕種,自然環境與經濟條件同黃河中下游地區不可同日而語。

    在這樣的自然環境與經濟條件中,楚人與中原人相比,更加原始,他們崇鬼神,尚巫術,沉迷於祭祀。這一特性,使楚文化具有獨特的魅力。

    艱苦的自然環境使楚人具有好勇鬥狠的性格特徵。當黃河中下游地區四分五裂諸侯割據之時,幾乎佔領南中國全境的楚國,在對抗各中原諸侯國時,並不會顯得吃虧,甚至還虎虎生威。

    楚國滅亡後,楚人中流傳著“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政治預言。一旦讓楚人融入到中原的經濟政治體系中來,以楚人的狠勇性格,只等時機適合,他們必然還要掀起狂風巨浪。

  • 3 # 史學筆記

    題主所說的春秋時期楚國尚武,應當是根據春秋時期楚國開疆拓土,並且屢屢北上侵犯中原各國的出來的結論。楚國尚武的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是北上討伐諸侯關乎楚國上下全體利益。第二是惡劣的生存環境形成了獨具魅力的楚文化,使得楚國民風格外剽悍。

    楚國對戰鬥最積極的是哪些人?

    整個春秋時期,在楚國和中原各國的戰鬥中,表現最積極的就是楚國貴族。為了打仗,楚國貴族幹出的事情實在讓人歎為觀止。

    第一、打起仗來國君拉不住

    楚成王時期,楚國為了爭奪中原霸權,進攻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救,晉國大軍援救宋國。楚成王想撤軍,楚國的將軍子玉不同意,請求領兵作戰。子玉不聽,仍然要求領兵與晉國打。楚成王只好給了他少量軍隊,子玉領著這幫人就跟晉國主力拼命去了,結果戰敗。

    將軍子玉請戰,成王曰:“重耳亡居外久,卒得反國,天之所開,不可當。”子玉固請,乃與之少師而去。晉果敗子玉於城濮。——《史記·楚世家》

    第二、國君死了不耽誤把仗打完

    楚武王五十一年,楚武王親率楚軍伐隨,楚武王此時年事已高,不能承受軍旅勞頓,在征途中去世。

    國君去世,軍隊沒有主帥,按理說應該立刻撤軍才對。但是楚國令尹(官職名,與丞相相當)鬥祁、莫敖(官職名,相當於丞相)屈重秘不發喪,繼續開道前行,到達隨國邊境。逼隨華人簽訂城下之盟後,才肯班師回朝,達到國都附近後,才透露國君去世的訊息。

    王遂行,卒於樠木之下。令尹鬥祁、莫敖屈重除道梁溠,營軍臨隨。隨人懼,行成。莫敖以王命入盟隨侯,且請為會於漢汭而還。濟漢而後發喪。——《左傳·莊公四年》

    第三、把打了敗仗的國君關在城外

    楚文王十五年,巴國入侵,楚文王率軍抵禦,被打的大敗而回。看守國都的鬻拳拒絕讓打了敗仗的國君入城。楚王只好挑軟柿子捏一把,討伐黃國,打勝後才能進入國都。

    十九年春,楚子御之,大敗於津。還,鬻拳弗納。遂伐黃,敗黃師於碏陵。——《左傳·莊公十九年》

    楚國貴族對於打仗這件事情熱衷的不合常理,其中的秘密就是,楚國國都地處南方偏僻地帶,經濟很不發達。楚國又實行分封制,楚王無法管轄新打下來的富饒的中原地區,都要分封給國內貴族,因此國內的貴族們對於打仗這種事情自然是無比積極。

    楚文化與剽悍民風

    春秋時期,中原文化對楚國影響有限,楚國有自己的楚文化。因為文化的不同,中原各國並不把楚國看成自己人,《公羊傳》在描述當時蠻夷對中原侵襲的時候,將北方未接受中原文化的人稱為北狄,而把楚國稱為南蠻,兩者並立。

    夷狄也,而亟病中國,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公羊傳·僖公四年》

    楚文化與中原文化最大的區別就是,中原文化重人事而相對輕鬼神,楚文化則更加重鬼神。這是由落後的經濟和惡劣的生存環境導致的,落後經濟和惡劣環境必然導致人的平均壽命較短,而為了減緩對死的恐懼,人們就會對死後的生活抱有各種幻想。

    楚文化輕人事導致的後果就是,楚國沒有形成較為穩定成熟的政治制度,所以楚國弒君的現象特別頻繁,這點可以參照北方遊牧民族新老可汗之間血腥的權力交接。

    楚文化重鬼神楚人短壽導致的現象是人們對生命的漠視,不僅是對敵人生命的漠視,更有對自己生命的漠視,因此楚國軍隊打起仗來會特別的勇猛。

    中原文化的禮樂制度對於穩定國政,發展生產起了積極的作用,但富裕、穩定的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閹割了血性

    因此中原文化下的軍隊與楚文化下的軍隊對戰,兩者的勇武程度,高下立判。

    關於春秋時期楚國非常勇武的問題,也完全可以類比後世北方遊牧民族屢屢犯邊的問題,兩者本質上是一樣的。犯邊對遊牧民族有利可圖,而且遊牧民族的文化也決定了他們的性格比較勇武。

  • 4 # 經典守望者

    春秋時期戰火紛紛,各路諸侯相互攻伐以確定霸主的地位。這主要是因為周王室面臨蠻族的入侵,已經無力控制諸侯。諸侯國之間為了利益和名望開始互相攻打,這其中尤其以楚國最為積極,也最為尚武。它也是春秋時期最早稱王,蔑視天子,吞併周圍國家最多,蠶食周邊領土最大的諸侯國。原因主要如下:

    1,楚國是蠻夷國家,在秦國還沒有被分封為諸侯的西周時期,楚國就是諸侯中的蠻族國家。楚國的爵位也是較低,僅僅是子爵。但是楚國周圍卻有很多大小不一的侯國部落,他們的實力沒有楚國強,但是有的爵位卻比楚國高。這就會造成楚國內心的不平衡,所以在周王室失勢之後,他就開始大肆吞併周圍國家以擴充實力。正所謂以武立國,這也是楚國的發展之道。

    2、與其說楚國尚武,倒不如說是楚國的文明發展程度較低,尚武也是野蠻的代名詞。楚國除了軍事發達之外,它也有非常濃重的尚巫文化,他沒有接受中原的禮樂文明,反而依舊奉行自己的楚文化。中原的周代方國大多奉行禮樂文明軍事上遵守武德,中規中矩。甚至在現在看來太過迂腐,可就是在這種前提下,楚國的特立獨行就成為了獲勝的資本。毫無顧忌的戰爭打得中原諸侯措手不及。楚國的巫術文化在戰爭中也起到了激勵人心的作用。所以,戰爭越打越順利,地盤越來越多,國內的尚武風氣也就越發濃厚。

    3.楚國的王族與其他的諸侯國不同,楚國的王族演化出了許多小的氏族,雖然都在一個圖騰之下,但已經是君臣有別。這樣龐大的貴族群體就使得楚國的向心力很強。春秋時期的戰爭,貧民是沒有上戰場的資格的,只有華人(城市人口)和貴族才可以上戰場。楚國的貴族眾多,兵源自然也多,所以尚武的風氣就開始自上而下的蔓延開來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俄軍現在的制式武器是什麼,AK-12和AN-94有列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