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老味,就是吃了幾十年也不厭的味道
5
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58778109409

    玉米花裹紅薯糖,那是我們家鄉過春節時每家每戶必不可少的,現在漂流異鄉在外打拼,閒暇時也會偶然想起,在外地是吃不到,也看不到的,時時想起,嘴裡感覺那種香甜可脆的美味還停留在此,兒時的回憶,滿滿的思念!

  • 2 # 愛上餘生

    1,直徑一米的柴火大鍋燉豬肉酸菜

    2,小時候媽媽每天早晨給衝的雞蛋水

    3,爸爸集市上帶回來的麻花

    4,來村子裡吆喝著的麥芽糖

    5,村子裡做的大豆腐、幹豆腐

    6,鄉村結婚的宴席

  • 3 # 聞塵雜說

    我家鄉在杭州千島湖,最出名,最好吃當然還是魚頭了。

    白湯魚頭。

    奶白色的魚湯,燉的軟嫩的魚肉,點綴上幾片青綠的香菜,喝一口牛奶般的魚湯,又鮮又香,每次光喝湯就能喝上幾大碗。

    剁椒魚頭。

    火辣辣的紅剁椒,覆蓋著白嫩嫩的魚頭肉,冒著熱騰騰清香四溢的香氣。蒸制的方法讓魚頭的鮮香被儘量保留在肉質之內,剁椒的味道又恰到好處地滲入到魚肉當中,魚頭糯軟,肥而不膩,鹹鮮微辣。入口細嫩晶瑩,帶著一股溫文爾雅的辣味!光是看著這紅紅的辣椒就讓人食指大動。(已經在咽口水了……)

    除了魚頭,家鄉的特色早餐也讓我魂牽夢繞。

    淳安米羹。

    據說有一年,獅城鬧饑荒,百姓沒有米下鍋。一位秀才想出一個辦法,將每家每戶米缸底剩下的米都收集起來,混著水,用石磨磨成米漿,有些百姓家中還有點乾菜,捨不得扔掉,於是加上乾菜,加水一鍋煮熟,做了個“大雜燴”。等煮熟後,開啟鍋子,頓時陣陣香味撲鼻。秀才用勺子舀了一瓢,償了一口,不禁嘖嘖稱讚:“好味道!”大家於是都爭著你一勺,我一瓢地吃起這個“大雜燴”。這個便是米羹的由來。

    千島湖米粿。

    千島湖米粿一般分為兩種,加艾青的稱它為清明粿,即青粿;不用艾青的叫白米粿。有鹹的也有甜的,甜的是圓形的,放些芝麻白糖,核桃什麼的,鹹的就放些豬肉,筍丁,豆腐,蘿蔔。咬一口,滿嘴流油,那叫一個香。

    喝上一口微辣的米羹,在咬上一口米粿,那滋味……

  • 4 # 玲玲1713752195086

    我的家鄉在湖南,每次回家鄉,親人們是用家鄉的特產招待我們,例如豬血丸子、臘魚、臘肉、蛋餃子。蛋餃子是用雞蛋作為皮包上豬瘦肉,是直接在鍋內操作的,不是北方人包的餃子。泥鰍煎熟後放紫蘇葉,這道菜味道很鮮美,食慾大開,會多吃幾碗飯。還有用黃鱔爆炒辣椒,辣椒炒豆豉,都是很好的下飯的菜。現在飲食提倡健康,但偶爾用豬血丸子、臘魚、臘肉,配上時令的蔬菜,調下口味,也很好的美食享受。

  • 5 # 社會閒者

    我的家鄉在東北,談起家鄉的老味,不由的想起,還是媽媽做的那道菜。那就是大鐵鍋燉的魚,大魚處理好後,用油煎好放入調料辣椒燉上後,再灑上蔥花、香菜、鐵鍋邊再貼上用玉米麵、豆麵、少許的白麵做成的大餅子,貼在鍋邊一面的餅子,還長著金黃色的鍋巴,那玉米香和豆香甚是誘人,讓人食慾大增,現在想想,再和家人一起吃上一頓,那該多好幸福啊!

  • 6 # 影視多面鏡

    二米是來自山東濟南的小胖妮兒,平常愛吃,更愛研究各種美食。日常主張做食物要忠於食物本身各自的味道。烹飪就是講幾種味道巧妙的融合、輔助。同樣喜歡美食的朋友可以關注下我奧!

    時至今日一直念念不忘的食物一個是小時候在姥姥家過暑假的時候姥姥給做的野生蘑菇蛋花湯、另一個就是老爸拿手的拔絲地瓜、老媽引以為傲的灌湯包。

    印象最深的就是很小的時候的那個野生蘑菇蛋花湯吧

    野生蘑菇一直以來都是讓人又愛又恨,望而生畏的一種美食。每年都會有新聞報到有人誤食有毒野生蘑菇的事故。但是這往往也證明了我們對野生蘑菇美味帶來的新鮮。

    小時候回姥姥家山上過暑假的時候,夏天的陣雨過後,在砍後的樹墩旁邊就會長出一堆小蘑菇,姥姥從不讓碰,說有毒。後來吃飯的時候,一碗蘑菇蛋花湯治好了偏食、挑食的毛病。為了能多喝碗湯,被姥姥騙想多喝一碗必須吃一塊饅頭,否則會中毒。從那以後就再也沒有喝過,所以那碗湯成了一直以來惦念的美食。

    再就是每每回老家老爸比給做的拔絲地瓜。

    因為知道我喜歡,每次老爸都會準備好幾塊好吃的地瓜,親自削好皮,切塊,炸脆。即便現在28歲了,還是喜歡圍著爐子,待在廚房裡,先偷拿幾塊炸地瓜條吃。然後圍著爐子感嘆熬湯的神奇,在拔絲地瓜馬上出鍋的時候拿好筷子,隨時準備大快朵頤。

    還有就是會一直有的吃的小灌湯包。老媽的灌湯包是小時候出去打工的時候被酒店的大師傅看著比較聰明破例傳授的正宗的灌湯包的做法,所以一直以來是老媽的驕傲,或許也代表她青春的記憶吧。

    在外工作後,老媽就會時不時包很多小灌湯包送到我在外的冰箱裡。回家熱好幾個小包子,一碗小米粥,無論在外面颳風下雨都不會覺得怎麼樣。能量滿滿復活。回到老家,老媽就會一頓忙活做包子,我一遍感嘆老媽手指靈活,瞬間均勻的十八個褶漂亮的小包子成形,一遍蹲在鍋邊,看著表等著灌湯包的出鍋。

    即便每次回家都能吃,但是每吃第一口,都會被灌湯包燙到吱哇亂叫。而後吃到直不起腰。

    魂牽夢縈的美味不是因為食材的珍貴,而是因為裡面慢慢都是愛,都是家人的惦念,都是兒時的回憶。

    二米是來自山東濟南的小胖妮兒,平常愛吃,更愛研究各種美食。日常主張做食物要忠於食物本身各自的味道。烹飪就是講幾種味道巧妙的融合、輔助。同樣喜歡美食的朋友可以關注下我奧!

  • 7 # 時荒者

    那我也來說道說道吧。

    我出生在貴州農村,鄉下人的飲食,樸素簡單,因為是自給自足,一般隨季節所產時蔬而變化,到了青黃不接那段時間,經常是天天吃醃菜和土豆。我記得小時候是很難吃上一頓肉的,一是購買不方便(雖然自家也養豬,但不是天天殺豬啊),二是儲存不方便。那時候想要吃肉就得到幾十裡外的鄉上去才能買得到,而且交通不便,不是隨時都能去得了,只能等到逢五趕集時才有車,一次也不捨得買多,就兩三斤的樣子,那年月家裡沒冰箱,吃不完容易放壞了,也不可能幾斤肉還要醃製掛起來做成臘肉。所以我印象中小時候基本上是個素食者,當然現在是改觀了很多,村裡通了公交(雖然一天只有一個來回),家裡也有了冰箱,肉也成了餐桌上常見的食材。

    我記得那時候吃白菜是從它小吃到它老,長到兩三寸高的時候勻出來吃叫小白菜,等到再長大些叫大白菜(這分兩種,一種會包起來,一種不會包起來),又長大些就抽苔了,吃白菜薹,老得不能吃了就餵豬。

    吃土豆(我們那叫洋芋)也是變著法兒吃,炒土豆絲,炒土豆片,土豆燉湯,悶土豆(我還是比較喜歡叫悶洋芋)。我們最喜歡吃的就是悶土豆。先把土豆切成塊,放鍋裡煮,煮熟之後,控掉多餘的水,再放豬油悶至焦香。豬油的香膩加上土豆的粉糯,不吃飯都要搶著多吃幾碗。而把悶土豆壓碎了,就成了土豆泥,小孩子極喜歡這樣吃。

    要是趕上熬豬油,那又是另一種口福了。將豬板油切塊熬出油脂,剩下來的焦黃的東西我們叫油渣皮,因為加了鹽,可以放比較長的時間,做菜的時候放幾塊,或者是跟醃大頭菜絲炒一盤,又或者是煮一餐“油茶”吃,都算是改善伙食了。不過我們小孩子最喜歡的吃法還是偷吃,丟一個進嘴裡嚼出來滿嘴油香,那滋味欲罷不能啊。

    還有一道菜,是一道湯,它是我們那裡農家人一年四季餐桌上最常見的一道菜。有時候幹農活回家想吃個晌午飯,累了不想炒菜,就做一個這個湯,往飯上一澆,就能送下去幾大碗。它甚至是我們這邊紅白喜的酒席上最不可或缺的一道菜,有老人說,沒有這道湯這席就不能成席。有了這道湯,吃飯的人戰鬥力能翻番,因為這道湯不僅能開胃,還能解酒解膩,簡直就像是酒席上的調和劑一般。

    賣了這麼久關子,那這到底是一道什麼湯呢?說出來你怕是會有些難以置信——這其實就是一個酸菜湯。它就是用農家自醃的酸菜(這個酸菜有的叫鹹菜,是幹醃的跟做酸菜魚的那個酸菜不同)煮的一個湯,至多就是加點辣椒、蔥花和姜,簡簡單單,普普通通,平平凡凡,卻是我們那一帶不可或缺的人間至味,光是想想就能令人食慾大增。

    其實仔細回想家鄉的老味道還有很多,有的還能尋到,有的卻只留在了記憶裡,有好些我已多年未有嚐到了。(圖片是在網上找的,我將之命名為故鄉的炊煙以應文意)

  • 8 # 老高meimei

    我老家是山東菏澤的,好吃的家鄉味道太多了,真的讓人魂牽夢繞。

    首選是水煎包,有韭菜雞蛋素餡的和羊肉大蔥餡的,我最愛吃羊肉水煎包了,兩面都煎的黃黃的、焦蕉的,可好吃了,再配上當地胡辣湯,簡直就是人間最美味了。

    最有特色的是炸面泡子,活成發麵糊子,使勁摔打,讓麵糊有勁道,用新鮮豆油炸,咬一口裡面很多小孔,像螞蜂窩一樣的視覺效果,特有的鹽鹼礬綜合味道,老家的味道。每次回老家,都是又吃又帶的。不但可以直接吃,也可以切碎涼拌。

    還有好多好吃的,比如黃店狀饃、蒸七大碗、席地、炸綠豆丸子、醬豆子鹹菜、單縣羊肉湯等等,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家鄉小吃,讓人每每想起都溜口水哈。

  • 9 # 田果

    讓我魂牽夢縈的家鄉老味有哪些?看到這個問題讓我這個吃貨,不由自主的想念起我老家的老母親,思鄉之情頓時氾濫成災。勾起了一個遠離故土、遠離親人的遊子情懷,忍不住自己為主題添上幾筆,來還解自己想家的慾望。

    說到家鄉老味,我還是最愛母親做的水煮葛粉滑肉。我的老家在江西撫州農村,本地盛產葛粉,從小就和爸媽在萊地旁種植了一排葛根,因為不需要對它進行管理,到了每年冬季就能收穫葛根。母親用它束磨成葛粉,用葛粉做出的滑肉又滑又有韌性,而且營養價值極高。比紅薯粉做的滑肉好吃很多,正是因為葛粉滑肉獨特的口味,它讓我從小到大百吃不厭,就是現在回老家,我母親迎接我的第一頓飯,還是葛粉滑肉,母親知道她孩子就愛好這一口。

    母親每次做水煮葛粉滑肉,都會用冷水調拌葛粉和肉片,因為這樣做出來的水煮葛粉滑肉,才會韌性十足、口感最佳,加上我們老家農村專用的大鐵鍋,把調好的葛粉肉片往大鐵鍋邊緣攤上一圈,幾分鐘後用鐵鏟往水裡一鏟,煮上十幾分鍾,下調味品後就可出鍋。看起來很簡單,可是我在城市就做不出媽媽做的那種味道,每次回家就愛吃媽媽做的味道,可能是它溶入了媽媽的愛,所以我這麼大還是最愛吃媽媽做的水煮葛粉滑肉,它就是我最愛的家鄉老味!

  • 10 # 玉玲瓏6801

    當然是梧州有名的美食:紙包雞和龜苓膏 啦!龜苓膏是歷史悠久的漢族傳統藥膳,它主要以鷹嘴龜和土茯苓為原料,再配生地等藥物精製而成。其性溫和,具有清熱去溼、滋陰補腎、養顏提神等功效,因而備受兩廣一帶以及東南亞人的喜愛,並暢銷中外,遠近聞名。大夏天來一碗剛好解暑

  • 11 # A亦千里

    讓我魂牽夢繞的美味是媽媽做的麵筋。我的家鄉山東德州,以德州扒雞文明。扒雞固然好吃,但比起媽媽做的面臨來,在我心裡的分量還是不一樣的。

    每當回老家,媽媽都都提前準備好一盆面,兩盆水,我們倆就坐下來,一邊拉家常一邊洗面筋了。洗出來的面臨軟軟的,彈力十足,用肉一炒,最好再加點黃瓜和蔥末,Q彈,一說到這兒,我想想就直流口水。

    這充滿媽媽味道的家鄉小吃,怎能不讓我魂牽夢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看待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全球經濟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