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乞求自己81504817
-
2 # 南朝居士
野史裡,李隆基和楊貴妃是愛情,戲劇裡也是,如《長生殿》,《李隆基和楊貴妃》等,還有白居易的《長恨歌》裡,楊貴妃沒有死,逃到某仙山去了,
“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
讓很多人認為,他們真的是愛情,馬嵬兵變是太子發動,或者由禁軍譁變引起,唐玄宗是不得已殺的楊貴妃,楊貴妃是假死,最後出逃曰本,後世考證,曰本有楊貴妃的墓,
其實呢,都是戲劇的結果,李隆基跟楊貴妃哪來什麼愛情?李隆基誰都不愛,怎麼會愛楊貴妃?楊貴妃在他眼裡,只是一個好看的玩具,喜歡玩而已,你會愛你的玩具?
而如果深究“馬嵬之變”的原因,你就知道,李隆基才是背後的導演,是他自導自演的,目的就是殺了楊國忠和楊貴妃,怎麼會捨不得殺楊貴妃呢?
很多史學家根據正史猜測主導政變的人,有猜測太子的,有猜測陳玄禮的,就是沒人懷疑大boss李隆基才是幕後黑手。
太子怎麼可能發動這種政變?如果是太子,李隆基當時就成了太上皇,問題是,禁軍護送皇帝,太子政變?不是找死嗎?除非太子能收買陳玄禮。
問題是,陳玄禮什麼人?50年前就跟著李隆基發動政變,誅殺韋后,幫睿宗李旦登基,又跟著已經是皇帝的李隆基發動政變殺太平公主,囚禁李旦,然後親政,以後的40多年,陳玄禮一直是禁軍統領,這樣的人是太子能收買的?
禁軍譁變?這更不可能了,軍人只會聽指揮,不會自己譁變的,如果是譁變,李隆基能讓他們護送到蜀中?能讓他們護送回長安?
所以,真相只有一個,李隆基自導自演的,
那他為什麼自導自演軍變殺楊國忠?
大概有兩個原因,
一是蜀中是楊國忠的地盤,如果去了蜀中,楊國忠就沒辦法駕馭了。
二是因為安祿山造反,喊的口號是“清君側”,殺楊國忠,而清君側並不等同造反,老百姓可不知道是什麼,以為真的是清君側,殺奸佞,現在皇帝親自把奸臣殺了,那口號就失去了意義,跟漢景帝殺晁錯一樣的道理。
所以,這個就是李隆基自導自演的苦情戲,楊貴妃肯定是死了的,
-
3 # 人者仁義也
馬嵬坡事變的前後經過
這件事發生在天寶十五載,你沒有看錯,唐玄宗在天寶三載正月朔改“年”為“載”。所以天寶紀年都是載。
在唐玄宗的一系列神奇的操作下,安祿山攻破潼關。天寶十五載六月九日,潼關失守,平安火再也沒有燃起,平安火就是從潼關到長安的烽火。唐玄宗在看到平安火沒有燃起知道了潼關估計涼了,於是派人找宰相楊國忠謀劃逃跑。楊國忠在蜀地經營多年,於是就提出出逃蜀地,唐玄宗同意。於是兩人就決定逃亡蜀地。
在從長安逃出之前,唐玄宗假稱要親征安祿山,暗地裡跑到了禁苑,讓龍武大將軍陳玄禮整理軍隊,挑選九百匹好馬,這件事情做的神不知鬼不覺,在天寶十五載六月十三日凌晨的黎明,唐玄宗獨自和楊貴妃姊妹、皇子、妃嬪、公主、皇孫、楊國忠、韋見素、魏方進、陳玄禮及親近宦官、宮人從延秋門出走長安。
唐玄宗走的十分急,連在宮外的妃子,皇子,公主都沒有通知。這天早上上朝時,百官都到了皇宮外面,直到宮女,太監跑出來說唐玄宗不見了,;一時之間京城大亂,最後是京兆尹崔光遠、宦官邊令誠出來穩住局面。當然兩個人投降了安祿山。
唐玄宗一行人由於是早上出逃,沒有吃過早飯,在路上的地方官基本上跑的差不多,最後是當地百姓給予一些飯食,唐玄宗和他的皇子公主,妃嬪等人才得以吃飽飯繼續上路。而很多人還是沒有飯吃。
到了第二天,唐玄宗一行人走到了興平縣的馬嵬驛,在中午的時候,禁軍出現了躁動,當時的禁軍又餓又累,而且父母妻兒都在長安,這些人的不滿開始傳遞,陳玄禮知道後,就去諮詢太子李亨的意見,太子沒有決定。但是隨後發生了一個機會,隨著唐玄宗一行人的還有二十多個吐蕃使者,他們攔著騎著馬的楊國忠,吐蕃人正在和楊國忠談話的時候,一個禁軍在旁邊,他突然大喊楊國忠和胡虜勾結謀反,立刻就有禁軍拿箭射向楊國忠,結果箭射在了馬鞍上。楊國忠想要騎馬逃向驛站內讓皇帝保護自己,結果在門外就被禁軍殺死,禁軍殺死楊國忠之後的,把楊國忠的腦袋砍下來懸掛在驛站的門上,同時殺死楊國忠的兒子戶部侍郎楊暄以及楊貴妃的姐妹南韓夫人、秦國夫人。
御史大夫魏方進呵斥禁軍曰:"汝曹何敢害宰相!"被禁軍殺死。另一個宰相韋見素看見亂象想要看看情況,結果被亂兵用棍子毆打,腦袋都被打破,流了一地的血。最後有人說:“別傷害韋相公。”韋見素才得以有一條命在。
最後禁軍包圍驛站,唐玄宗聽到喧譁聲,拄柺杖出來看情況,最後他慰勞禁軍,讓他們收隊回去,但是禁軍一動不動,都看著驛站裡面。唐玄宗於是讓高力士詢問情況,士兵們說“賊本尚在。”陳玄禮說:“現在楊國忠已經伏法,但是楊貴妃還在深宮,希望陛下捨去恩德把楊貴妃正法以謝天下。”唐玄宗說:“我自有決斷”。回到驛站後,唐玄宗依靠在柺杖,垂著頭,很久沒有說話。京兆司錄韋諤看見這種情況說:“現在眾怒難犯,希望陛下早下決斷。”說罷跪下來磕頭流血,唐玄宗說:“楊貴妃久在宮中,不會知道楊國忠謀反的事情。”
就在這個時候,唐玄宗最信任的大宦官高力士說話了,他說一針見血的說明了請況:“楊貴妃固然不知道楊國忠謀反,沒有罪過。可是現在禁軍將士已經殺害了楊國忠,而楊貴妃常在陛下左右,禁軍上下怎麼會心安,希望陛下再仔細想一想,禁軍安定了,陛下才會安全。”於是唐玄宗讓高力士把楊貴妃領到佛堂,最後把楊貴妃勒死在佛堂。最後唐玄宗讓人把楊貴妃的屍體抬到驛站的庭院裡,禁軍的幾個將領和陳玄禮前來驗屍,陳玄禮等人看過屍體,發現是楊貴妃之後,脫下盔甲請求唐玄宗治罪。唐玄宗慰勞可他們,等到陳玄禮等人出去後,禁軍才聽從安排整備出發。
楊國忠的妻子裴柔和楊國忠幼子楊晞,虢國夫人和虢國夫人的兒子裴徽當時都逃走了,逃到陳倉縣,被縣令薛景仙率領的捕吏和士卒追捕,全部被殺。
至此馬嵬坡事變結束。
楊貴妃東渡日本的辨析這主要是日本有楊貴妃的墓和楊貴妃像,這主要是白居易的《長恨歌》帶來了遐想。
《長恨歌》很早就傳到了日本,由此就出現了楊貴妃東渡日本的傳說,說法很多。
比如現在山口縣的楊貴妃墓,傳聞楊貴妃就是在山口縣登陸,不久病死於此,最後當地村民將她葬在此處。
還有說法是楊貴妃登陸日本後,受到了日本女天皇孝謙天皇的接見,最後定都日本京都。
不過這些太過於玄奇,正如蒙曼教授說的一樣,鑑真大師東渡日本,前後經歷11年,經歷5次失敗才成功。楊貴妃東渡日本很有可能是後人的緬懷。
-
4 # 庭州行者
楊貴妃的下落,自唐朝後期以來,變出現了各種猜測。主流觀點認為,楊貴妃在馬嵬之變後便香消玉殞;但自古文人多情,他們不願意看到一代玉人如此輕易便逝去,化為黃土,於是杜撰了各種各樣美麗,離奇,荒誕的傳說,認為楊貴妃沒有死,或是東渡去了日本,或是在尼姑庵中了卻餘生。總而言之,在無數文人的筆下,楊貴妃在馬嵬之變中是活了下來的。
但是,這些猜測,不過是後人為了彌補對於紅顏薄命的遺憾,而編出的故事而已,於情於理,都是不符合的。歷史的事實就是,一代美人楊貴妃,在馬嵬坡下泥土中長眠,並且迅速與黃土難以區別。
馬嵬之變時,叛亂計程車兵先是以“勾結吐蕃”的名義,斬殺了丞相楊國忠。此舉得到了禁軍首領陳玄禮的預設;之後唐玄宗察覺到了士兵的異動,於是乎出來安撫士兵。他對士兵說,既然奸臣楊國忠已經伏誅,眾將士應該滿意了吧。但憤怒計程車兵認為,楊貴妃才是真正的禍首,是紅顏禍水,並且“請求”皇帝下旨,賜死楊貴妃。
唐玄宗當然啊不願意,於是憤怒地回到房中。此時,陳玄禮力勸唐玄宗以大局為重,告訴了他士兵們的訴求,以及目前的形勢。唐玄宗畢竟是帝王,懂得權衡輕重,於是下令在佛堂勒死楊貴妃。在貴妃玉殞香消後,士兵們實際上是檢查了她的遺體,然後親眼看著貴妃被埋葬在泥土之中。這之後,眾怒才平息。
縱觀楊貴妃之死,這個過程中,沒有任何可以作弊的環節,因為士兵們全程監控;另外一點,唐玄宗也不敢搞出其他么蛾子,因為一旦他耍詐被士兵察覺到,那麼到時候可不僅僅是楊貴妃性命不保,怕是連他這個皇帝也要被亂軍誅殺洩憤。作為帝王,這一點他很清楚,因此即使他有千般不捨,也只能將貴妃殺死。
兩年之後,唐玄宗被迎回長安。彼時,他已經是太上皇,因為他的兒子唐肅宗早已繼位。玄宗皇帝曾派人去尋回楊貴妃遺骨,但回來的太監告訴他,因為當時貴妃埋葬得太淺,人來人往,屍身早已化為泥土,只留下一個玉簪。這更加印證了馬嵬坡下,紅顏逝去的事實。
至於說,有日本人稱楊貴妃東渡,這權當野史趣聞看待便好。
-
5 # 關河南望
自古以來只要是關於美人的傳說就有各種各樣的說法,楊玉環就是其中一位。而在她身上可能最讓人值得惋惜的就是馬嵬坡兵變吧。
但是關於楊玉環到底有沒有死還是她去了日本還是有很多的說法,根據正史記載《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等的記錄也都大同小異,差不多說的都是她被皇帝賜了三尺白綾,上吊自殺了,不過也有說楊玉環不是自縊而死,而是死在了亂軍之中。
當然也有說楊玉環是吞金而死的,也有說楊玉環並沒有自殺,而是逃了出去,自此流落民間,成了女道士。當然還有說楊玉環是去了日本,當時死的只是楊玉環的替身。據說是由於軍中主帥陳玄禮憐愛楊玉環的美貌,不忍心殺害,所以就跟高力士合謀放了楊玉環,並助其南逃,一直到了如今的上海附近這才揚帆出海,楊玉環隨船到了日本的山口縣大津郡油谷町久津。而唐玄宗在平定了安史之亂後,也曾派方士出海尋找楊玉環的蹤跡,不過楊玉環並沒有因此返回唐朝,而是終老在了日本。
關於楊玉環到底是留在了馬嵬坡還是去了日本,我們都已經無從知曉,或許楊玉環去了日本也只是我們後人不願意這樣一位美人就這樣慘死在馬嵬坡妄想的一個傳說罷了。
回覆列表
楊玉環,楊國忠之女唐玄宗之貴妃。馬嵬坡之變中被玄宗賜上吊而死真假難辯,一說被吊死,一說在日本遣唐史的活動下隨其去了日本。據說在今天的日本,還有楊貴妃上岸的渡口和楊氏後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