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哥是前衛

    靖難之役中,朱棣用了不到四年的時間造反成功,為什麼他只是一個小小的藩王就可以打敗天下正統的皇帝。

    第一個原因就是,朱棣很不要臉。身為燕王的他造反的理由是清君側。清君側是什麼意思呢?清君側的意思就是除掉皇帝身邊的奸臣。因為明太祖朱元璋設立了分封的制度,而現在皇帝的身邊的大臣們卻要建議皇帝削藩,朱棣說他們是在胡說八道,違反了祖宗的制度。所以朱棣造反的理由是非常正當的。所以明朝朝廷並沒有宣佈朱棣是造反,而且心慈手軟的皇帝一直囑咐將軍們不要傷害自己的他。

    第二個原因就是朱棣是最年長的王爺。為什麼朝廷要削藩,其他的藩王不造反呢?因為建文帝的矛頭指向了燕王。而為什麼建文帝如此針對燕王呢?因為在朱元璋冊封藩王的時候。當時有很多實力強大的藩王在邊疆,手中的權力非常大。後來,那些實力強大的藩王都老死了,只剩下了一個朱棣。所以建文帝不針對他針對誰呢?所以燕王朱棣才會如此急迫的起兵造反。

    第三個原因就是朱棣的手下非常忠誠。由於燕王朱棣鎮守邊疆,天天跟蒙古人打仗,時間一長,他手下們都很服他。而且由於天天跟蒙古人打架,他的軍隊都是那種歷經沙場的精兵,作戰能力非常強。

    第四個原因也非常重要。那就是朱棣制定的戰略非常好。他知道如果真打起來,自己是跟朝廷耗不起的。所以他的計劃就是,儘量避免攻佔城池,在他的進攻路線中,大家可以發現,他都是在繞路,繞來繞去把朝廷的軍隊繞蒙了。後來他直接包圍了南京城,皇帝和大臣們紛紛驚慌失措,變成了待宰的羔羊。

    第五個原因就是其它的藩王們也都保持中立。他們沒有真正幫助朝廷,也沒有幫助造反的朱棣。但是在他們心裡,當然是盼望朝廷被打敗,這樣他們的王位就可以保住了。畢竟朝廷如果打贏了戰爭,不要說削藩了,直接把他們弄死都有可能。比如說寧王,雖然表面上是被燕王脅迫,其實內心還是願意幫助朱棣的。而且朱棣非常能說,他向寧王許諾了大好前途,說什麼造反成功之後,他們倆一起統治江山。說的很像真事,當然,在他篡位登基之後,並沒有實現他的諾言。

    第六個原因就是朱棣很得民心。老奸巨猾的朱迪在打仗之前,先去跪拜了他的父皇的陵墓,所以天下的百姓們都覺得這個人一定很孝順。是一個靠譜的人,在他登基之後,大家一定有好日子過。再有就是,朱棣還贏得了官員們的心。反正都是皇室內部打仗,身為當官的跟誰不一樣呢?何況朱棣還許給他們了大好前程,不跟隨他那不是傻子嗎?

  • 2 # 盛夏一抹清涼

    感謝提問

    首先簡要介紹一下朱棣,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被封為燕王,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1424年在位,在位22年,年號永樂,故後人稱其為永樂帝、永樂大帝、永樂皇帝等。

    燕王並不是正統,而是篡了自己侄子的皇位,透過靖難之役,坐上了本不屬於他的皇位,而之所以能坐穩皇位且沒有人反對是因為:

    1、朱棣在軍隊中享有很高的聲望,在他拿下南京城後,各路軍隊以及藩王懾於他的威望而不敢輕易的反對。

    2、造反成功後,朱棣立即將都城遷往北京,遠離了建文帝的勢力範圍,使得忠於建文帝的勢力沒有了發揮的空間。

    3、朱棣是朱元璋的兒子中最年長的一位,朱元璋也曾向屬下表示,朱棣最像他,無形中為他增加了人氣。

    4、朱棣輿論工作做的相當好,朱棣造反並不得民心,很難想象有些電視劇裡一些老百姓竟然說燕王當有天下,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人怎麼知道這些的,顯然朱棣有一個強有力的宣傳部門來顛倒這一切,使得這次造反師出有名。

    5、朱棣比較殘暴,朱棣在拿下南京城後,十分殘忍的殺害了大儒方孝孺,創造性的殺其十族,此舉震懾了搖擺不定的人,使其不敢言語。然而公道自在人心,還是有不少仁人志士以自己的方式效忠建文帝,或投河,或自盡。

    6、朱棣,拿下南京城後,第一時間,去朱元璋,陵墓前祭拜,大意就是你孫子管理不了國家,還是交給我吧。這樣也為他挽回了不少民心。

  • 3 # 瘋狂的008

    朱棣“靖難”功成後,是怎麼克服綱常倫理坐穩皇位的?首先在表面上,朱棣堅守了“靖難誅奸臣”說法,並沒有直接弒君,而是皇城自己起火燒死了建文帝(或不知所蹤),其次就是胡蘿蔔加大棒,拉攏識時務的,消滅冒頭反對的,再從法統上“造”出合法性。

    古代人講究綱常倫理不假,但這是基於維護多數人“利益”的前提下,講究≠迂腐,除了建文帝的死忠外,多數人對這種換領導的事兒,尤其還是人家的“家事”,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接受。

    朱棣造反合法的基礎

    先確定一個問題:朱棣奪位合法嗎?

    肯定不合法!

    天地君親師,建文帝是明太祖指定的接班人,從登上帝位那天起,朱允炆和朱棣的家庭關係就變成了君臣關係,朱棣再覺得削藩委屈,但是行為在法統上肯定理虧。

    這一點,朱棣自己也非常清楚,所以從起兵那天起,他打出的口號就不是推翻建文帝,而是以明太祖朱元璋留下的一句祖訓“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伐之”,奉天靖難的。

    當然,有沒有天子密詔沒關係,可以解釋成天子被奸臣迷惑啦等等,關鍵在“法統”上找到了能說的過去的理由——我朱棣起兵,是因為朝中有奸臣,是繼承太祖遺命的,不是因為自己想當皇帝,我要殺的是方孝孺、黃子澄、齊泰等奸臣。

    記住這點,這是朱棣能安穩坐上皇位的基礎!

    不過凡事有利有弊,鐵鉉在朱棣攻打濟南時,利用這點讓他吃了一個大憋,手裡有槍炮不敢往牆頭放——鐵鉉把朱元璋的牌位做了好些放在城頭上,燕軍不敢打呀,兒子毀親爹牌位,不是造反也是造反了,這就是綱常倫理的威力!

    靖難戰役的一點猜測

    靖難戰役打了三年,中間過程就不再細說,對朱棣來說,這三年沒有一天是輕鬆的,以一地藩王對抗中央政權,如果不是運氣好加上對手實在太菜,早就在戰場上死八百回了。

    這裡我認為有一個疑點,或許可以從側面說明“外人”對這場戰爭的態度:明太祖朱元璋剛剛去世一年,為什麼到了建文這之後無敵於天下的明軍,迅速就墮落成軟腳蝦了?統帥的原因肯定佔一部分,但每每數倍兵力優於北方的南軍,也表現的太不經打了,朱棣的幾場大勝堪稱贏得詭異!

    我認為聯絡建文帝那句“勿傷朕叔”的命令,或許可以解釋的通,這句話也確實幫了朱棣幾次大忙,對士兵來說:一個說起兵是為了誅奸臣,一個說別傷害朕的叔叔,叔侄倆這像造反跟平叛的樣子嗎?

    人家倆正主都沒有打生打死的意思,咱們一群大頭兵跟著湊什麼熱鬧啊——他倆都是姓朱的親叔侄,別管是誅奸臣還是幹嘛,這江山怎麼換,也換不出兩個朱字吧,說來說去只是他們朱家內部的“家事”!

    包裝很重要

    建文三年,始終只能在北平附近晃悠的朱棣,決定孤注一擲直取南京,這一次他賭對了,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守衛南京金川門的谷王朱橞和李景隆開門投降,南京淪陷,朱棣贏的有些無厘頭。

    是日,王分命諸將守城及皇城,還住龍江,下令撫安軍民。《明史》

    朱棣死後,他的兒子仁宗朱高熾預製的“長陵功德碑”也寫到:

    “皇考慮驚乘輿,駐金川門,遣人奉章,言所不得已來朝之故。奸臣蒼黃,知罪不宥,閉皇城門不內,而脅建文君自焚。皇考聞之大驚,發眾馳救,至已不及。皇考仰天慟哭曰:‘臣之來也,固將清君側之惡,用寧邦家,何不寤耶?,遂備天子禮殮葬。”

    南京城破後,皇城禁閉,朱棣並沒有直接攻打皇城,還把燕軍退到金川門,並且寫信給建文帝。因為他堅持的“靖難清君側”在攻克南京城後就達到了,如果再武力攻打皇城就不能自圓其說,相對於武力奪權,朱棣更希望建文自己做點什麼——自盡、遜位都可以,但自己不能主動幹,將來必須給天下人一個交代,不能揹負弒君篡位的名聲。

    但是建文既沒有自盡,也沒有主動遜位,一場大火後他直接消失了!

    關於識時務和衛道

    雖然不完美,但無論如何,這個時候大明王朝的國都被朱棣牢牢控制已經無疑,到了第二天,投降的朝中文武官員及在京諸王紛紛上表勸進,請求朱棣即位——不管甘心不甘心,建文朝已倒,朱棣已經事實上控制了南京,他也不可能把到手的果子讓給朱標或建文後人。

    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日子還要過,抱負還要實現,反正都是太祖子孫,朱棣明面上做的文章也能接受,人家確實沒弒君,這時候不再趁機搞個從龍之功,難道把腦袋湊到燕軍刀子底下砍麼?

    當然,該做的面子工作還是要做,對外口徑建文帝受奸臣脅迫一起自焚而亡,朱棣自己只想效仿周公,沒有稱帝之意,皇位那是堅決不受的——眾人三請,朱棣三辭,終於“勉為其難”,為天下蒼生造福。

    但有那麼一些人是接受不了的,朱棣憑武力推翻合法的建文帝是事實,不管你殺沒殺,但是你造成的,這跟儒家弘揚的理念是相悖的,整個大明朝的官員和讀書人都陷入尷尬境地。

    朱棣的大棒和蘿蔔

    方孝孺、齊泰、黃子澄先後被殺,其他忠於建文帝的官員,有的棄官、隱退、逃亡,甚至直接殉死,這都是有史可考的,這些人也讓朱棣明白——想讓接受過正統儒家教育計程車人輕易接受自己是不可能的。怎麼辦?只有殺!

    只有刀子才能讓那些士人膽寒;只有刀子才能才能讓那些觀望的、猶豫的、懷有二心的人迅速撲倒在腳下——整個永樂元年血腥氣就沒散過。

    但是隻殺不行,還要靠“蘿蔔”收復人心,於是朱棣做了第一個政治上的重要決策——修書!

    永樂元年起,朱棣就命解縉等編撰一部類書,經過日以繼夜的工作,第二年就編撰成了一部中國文化史上最璀璨的明珠《永樂大典》,共收集七八千種書,22937卷,11095冊,約3.7億字,“上至先秦,下達明初,包括宇宙之廣大,統會古今之異同”的文化寶典,這是朱棣給所有讀書人的一份大禮!

    之後朱棣又透過重修太祖實錄等方式,拔高自己,貶低建文帝,說太祖有意傳位表現好的自己,腹黑的建文帝矯詔之類云云,甚至有傳聞說朱棣為了提高自己繼位正統性,還拋棄生母,改自己為馬皇后親子。

    也可以說終永樂一朝都是在為“名聲”二字打拼,東征西討,下西洋,遷都等,為的就是告訴天下人——我朱棣的文治武功都不差,做皇帝是夠格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公戰秦瓊》是侯寶林的相聲,如果讓關羽真的大戰秦瓊誰可以贏?為什麼?